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优声由色
主题:后期的一些东西 [26]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http://xvoice.ttsite.com/read.php?tid-7218104.html

自己写的,就标了下记号.主要针对平时聊天碰到的别人的问题,其中觉得不好理解的部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交流下.
№0 ☆☆☆busy 2008-03-20 12:51:03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乃失踪了么= =
№1 ☆☆☆- -2008-03-20 13:26:3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抱走谢LZ
№2 ☆☆☆- -2008-03-20 13:29:1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打广告啊.某X社团我不想注册啊...
№3 ☆☆☆==2008-03-20 13:33:5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属于入门的东西啊这个...
有的地方还是说的玄乎了
不过还是谢了
№4 ☆☆☆流星2008-03-20 14:00:4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下了很久了……下不下来
№5 ☆☆☆唉,萌阿2008-03-20 14:50:3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俺彻底打不开
№6 ☆☆☆丸子店老板2008-03-20 15:28:4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我这里BBS在抽。。。
№7 ☆☆☆0-02008-03-20 15:33:43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唔~ 不得不注册了新ID,有一种向“恶势力”低头的感觉==
 
不管怎么说,busy辛苦了,期待后续 ^^
№8 ☆☆☆kunchong2008-03-20 17:11:3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网速比较慢,懒得上传2份,这里不会编辑颜色和排版,没法在文章里把些主要的东西勾出来,容易看晕,所以没直接贴.
 
 
 
网络广播剧后期之一
文:busy (x-voice)
本文大部分内容来源于业余广播制作的经验教训和个人总结,错误之处,敬请谅解。
后期应该知道的一些问题
一开始就说这些很虚而且没有定论的东西,可能是十分枯燥的,但我觉得还是十分必要的,你可以放着不看这一部分,或者以后再看都行。之所以要写,是因为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明确,在现有条件下,能做什么,该做什么,避免发生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的情况,浪费不必要的时间精力在一些不可能或者成本很高的处理上。
不打算写得和混音教材一样,去剖析物理学基础,只写几个对制作有意义,并且值得思考问题。大部分运用直观的例子进行说明,例子都是现编的,可能有不合理或者错误的地方。
1 声量的问题
大部分时候,我们认识世界往往是在一个线性直观的基础上,简单来说,比如我们知道200个苹果是100个苹果的2倍,如果一辆卡车可以运100个苹果,那么200个苹果就需要两辆卡车。卡车的倍数也呈2倍关系。苹果和卡车之间呈现出一个“线性”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自然界中极其普遍,但后期是做给人听的,当牵涉到人的感觉后,很多线性关系都会扭曲。
比如饿的时候,一顿吃2个包子也许比吃1个包子感觉得到了2倍的满足,但一顿吃100个包子难道会让人觉得比吃1个包子得到了100倍的满足吗?会撑死吧。
人对声音的音量的感觉也是如此,个人认为,人的感知函数,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数函数可以表达的,个体差异也不同,就使得函数更不可靠了。简单来说,2分贝的声音也许确实“应该”比1分贝的声音“响”一倍(虽然从功率来说并非如此),240分贝的声音也确实“应该”比120分贝的声音“响”一倍,然而听起来,大部分人未必能发现是“响”一倍的,对于1分贝和2分贝,也许主观评价就是,“非常小的音量”,甚至分清哪个更小都很困难,而对于120分贝或者240分贝的声音,主观评价就是“很响”,也很难说的清哪个更响,就好比问人,你“觉得”□□爆炸和原子弹爆炸哪个更响一样,大多数人即使听过也很难做出判断,尽管2者在物理上也许真的是有区别的。
基于后期制作是做给人听的,而大部分设备的功率是统一的,所以不得不考虑控制你的音量电平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要太小(当然换一个角度,过小的音量使得你本可以记录更多细节的精度没有用上),不要太大(从制作的角度,整体过大,可能将使得作品缺乏动态,大部分情况存在于预告中)。
至于多少是合理的,需要实践去判断了,个体千差万别,作品所选用的素材不一样,风格不同等等这些都影响着该做到一个什么样的度。
虽然经验告诉我们“响的东西更容易取悦听众”,但是做为后期,必须知道,响与不响不应该是后期的首要关注点,这些应该由音箱的输出功率决定,家里的喇叭再响,也响不过电影院里的吧。
保留声音的细节优先于提高作品的音量(大部分时候所谓的“震撼”效果经常和音量挂钩在一起。)
当然也不要把东西做得太不合群了,别人都一样,就你偏小,这样也不好,适中就好,但不要太过份。
通常时候,初混的时候把作品的平均电平控制在-18DBFS也许是有益的。
2数字音频的基本问题:采样率VS精度
被问到采样率和精度是做什么的。
数字音频是用数据来记录声音的,是离散的,这么说比较抽象,但说到数码照片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当你用看图软件无限放大数码照片的时候,数码照片最后变成了一个一个正方形的小色块,当你用后期软件无限放大波形以后(如果可以的话),波形最后就变成了一根一跟间隔均等的线段(而非曲线)。在自然界中,既不会有用色块组成的图象,也不会有线段式的声波,在自然界中,它们都是“连续”的而非“离散”的。连续和离散的区别,也许就是光学相机和数码相机,模拟录音和数字录音最大的区别。
数码照片中,分解到的最小色块越小,图片就越清晰,当然文件也越大,对于数字音频来说也是一样,分解到的最小线段长度越短,声音就离真实的更接近。换个角度想线段越短的话,同样长度的曲线是不是需要更多条线段,比如同为直线段,用1米长的线段去覆盖10米,需要十根,现在换做0.5米的去覆盖,就需要20跟,于是10根需要11个端点,20根需要21个端点,简单来说,这些端点就由数字音频中的采样率和精度来决定,单位时间里需要记录的端点越多,采样率(横向)和精度(纵向)就越大。
比如录制一个1分钟44100HZ 16BIT双声道的WAV文件,大小应该是60*44100*16*2/8/1000=10584KB约为10.33MB。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损”格式(即使不看采样原理,看看这里也知道,其实所谓的无损也是有损的。)所谓无损只是采样率固定的情况下,16位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极限了,如果你改用96000HZ当然要更“无损”啦,不过根据采样定理,采样率是采集频段的2倍左右,而人耳能听到的范围是20000HZ,所以选取44100HZ理论上就够了。
Kbps就是10584/60*8=1411.2Kbps,也就是WAV无损的比特流,当选用压缩格式,如MP3,WMA等格式时,会对数据点进行压缩。
还是用线段覆盖做例子,简单来说,就好比是,一个V字型的线段,如果V字的两边都是2米的,在WAV格式下,你需要用4根1米的线段来覆盖,这样产生了5个端点,然而由于V字型的特殊结构,我们也可以选用2跟2米的线段来覆盖,并且所得到的覆盖效果和之前4根1米的效果完全相同。然而这样,我们只需要3个端点,比之前的节省了2个,相应地,文件所需要记录的数据也就少了。
这2个的区别就好比WAV和MP3的区别。MP3可以根据一些人的主观特性,如人对某些特定的声音不敏感(好比V字型的特殊形状可以压缩一样),来进行压缩端点。使得记录的文件更小,有时候会是低频,掩蔽效应,如果你的低频在WAV下还能听,到MP3中有可能就糊掉了。
另外我们在后期回放中所听到的也是未压缩的,如果你在制作中就把很多声音之间的关系做得满打满算了,那么在压缩完后要可能会变得有点糊,尽量在前期的时候给声音多留点空间是有益的。
3 后期万能吗?后期该负责什么
后期(混音)能做的,其实是很渺小的。
不要把不该归属于处理的功劳给了处理,应该感谢录音,不论是素材的还是人声的。
也不要把不该属于处理的过失给了处理,应该指责录音,如果说什么都能录出来,还要后期(混音)做什么,那只能回答说,确实,如果什么都能录出来,的确可以不需要后期了。
至于感觉上的,则更多的是CV的发挥和剧本的构造和整体的编排多方面影响的,如果后期混音兼了编排的任务的话,那也只对编排那部分的成功与失败负责。
经常被问到一些问题,然后最多的建议总是,这大概是不可能的,重录吧。这大概是不可能的,放弃吧。
最多的一个,是所谓“不在一个空间”的问题,如果真的是的确不在一个“空间”,比如描述空间的早反射声不同,那么可以往其他的干音里加进一些混响,使得声音近似一致,这些留到混响中再说。但如果是教堂里录的一句话,硬要弄成是在一个小房间里说的感觉,就不太现实了,而且处理,说到底都是数字算法,你能指望它多精确?也许从1楼到2楼这种临近的变化你还能接受,但如果是1楼到5楼,可能就失真的很远了,除非为了特定的效果,这种失真是你想要的,大部分情况下,你听到的原始声音的本质应该和你处理过的不会有很大很大的区别。做后期的,把自己能处理的范围想的渺小些,会有很多方便。
如果是所谓的“不在一个空间”问题,碰到过的,比如内部噪音很大,MIC不好,出来的声音高频录丢了,中低频录的不足,也许可以通过EQ或者激励去做修改弥补,但是比如说,低频录的不足,不够味,就去狂提低频,是不可取的,提多了,低频是有感觉了,够足了,结果提升过量的结果是人声失真的很厉害,又出来更多的问题,比如掩蔽效应,很多时候拿到的录音音质,就已经决定了后期能处理的空间的,对于二三十元的一个MIC尤其如此。后期处理很有限。就是化妆,要把章子怡化成巩丽,有点难度。
关于声场的问题,被问到的有如何让声场更宽,如何做出切身的感觉等等,关于宽窄,本身倒觉得没什么区别,声场窄就没有好东西吗,未必吧,我就听过满多不错的,而且作为广播来说,突出人声的,反而不能用效果器把太多的时间做得太宽,不然听着比较累。
大家所想要的声场效果,也许更多的和素材的丰富性以及整体的深度感有关。
(二 待续)
№9 ☆☆☆busy2008-03-20 21:05:5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很好,非常好的后期讲义!
№10 ☆☆☆魔稻2008-03-20 21:19:2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抱走认真看!!!
BUSY前辈辛苦啊=3=
№11 ☆☆☆172008-03-20 22:57:4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busy啊。。。。。
№12 ☆☆☆2008-03-20 23:29:1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T0T
 好厉害啊
№13 ☆☆☆sa2008-03-20 23:49:16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非常受教,感谢busy。
№14 ☆☆☆离歌2008-03-21 11:49:3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受教..我应该去买个好一点的麦....
 
- -|||
№15 ☆☆☆Ameko随2008-03-21 14:02:13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网络广播剧后期之二
文:busy (x-voice)
本文大部分内容来源于业余广播制作的经验教训和个人总结,错误之处,敬请谅解。
 
写在后期之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录音
接着上面的精度来说点东西,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录音?
现在你是个新手后期,策划给你了一段干音,背景噪音在-50DB,人声平均在-40DB,然后对你说,做吧。
能做吗?效果如何?
我们看看我们浪费了什么。-50DB占用了200个存储点,-40DB站用了630个存储点,假设噪音的杂乱无序的,那么你有效的存储点变为了多少,630-200=430,只用了430个,而整个有多少?65536个,去掉200个,你不受噪音音响的存储应该是多少,65336个。浪费的量是你使用的量的150倍。
你对策划说,不行,这个太浪费了,处理完的声音可能比较模糊不清。
策划说,好,我们换人重录。
过了2周,新的干音来了,背景噪音,-20DB,人声平均-10DB。
然后你看看波形,-20DB占用了6309个点,-10DB占用了19952个点,不受噪音干扰的记录至少有13643个,觉得应该不错了,结果一降噪,还不如前一个呢。整个声音都是发虚的。
然后策划又去找人重录了。
第三次,干音来了,噪音不到-60DB,人声用尽了全部精度,不错了。但是一段削顶过去,听一听,结果如何呢?要不高频太足,字字刺耳,要不声音怪异,不自然,毕竟自然界中哪来的方波。一两句还好,长段台词的话,而且“方”的很厉害了,声音会非常“厚实”,代价是极其刺耳和不自然。很方的时候,哪怕做龙套都很难处理了,只有打到背景人声里去。
然后策划再去找人。
接着的问题又来了,一听,感觉声音像老式电台的,高频没录进去。提升也没法做,试试激励,高频有了,极其不自然。
再换。
声音很空灵,离MIC太远,反射声和直达声没啥区别,拉也拉不回来。
……
于是
漫长了……
 
这么多废话的重点在于
录音的时候保证噪音不要太大,小于-40DB是比较好的,如果太大,就关小MIC的音量,录音的时候声音大点。
录音的时候和噪音的音量拉开,-40DB,选择-10DB的平均音量,或者叙述性的台词能有-6就更好了。
永远不要让电平表的红灯亮起来。
离MIC近一点,越近越好,环境不好的,不喷MIC就贴MIC录吧。特殊效果除外。
录音的时候先给后期听个小样,看看是否有频段缺失.
设备不好,所以随便录录.错.设备不好,所以更要花点心思想办法录出效果,MIC的位置不是随便放的.
№16 ☆☆☆busy2008-03-21 17:04:2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OMG..太勤劳了
№17 ☆☆☆流星2008-03-21 17:49:3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如何开始:初步的处理与分析
考虑到篇幅,决定对很多内容进行压缩了,不然篇幅实在太长,可以写本书了。
不谈编排,说到底,后期就是个技术工种。只要是技术工种,就会有一定的规矩要遵守,但又不是那么单一的一件差事,如果指望把这个活儿给程序化到很细节的东西,以至于都不用动脑了,那后期就轻松了,拿到干声不用听,直接看着波形做,或者拿支笔,一张白纸,用手画波形,扫描到电脑里好了,连效果器都省了。所有数据信息,都能在你的界面上看到,但是永远不要忘记,人脑和耳朵是最终的分析仪器,优先于电平表频谱仪相位仪等等,人耳对数据的灵敏程度不会亚于复杂的计算的。它能通过两耳的时间差去判断方位和距离,通过耳廓特有的形状去判断前后,通过复杂的经验感觉判断前后。
上手,很简单;不实践,不通过直接经验去接触各种声音,怕是很多场合都很难糊弄过去。
回到正题,假设现在你已经拿到一套干音一个剧本了。
第一件事情就应该稍微花点时间把整套干音听一遍,一边听,一边看本子,对你要做的这个东西的轮廓有个大概的了解。
哪些录音音质还不错,哪些音质不够好,哪些地方情绪不到位,哪些地方即使是听干音也觉得感情很真等等问题,都应该是关注的。因为,不返工的前提下,这些问题决定了你处理的走向。
好比你是一个雕刻家,先要弄明白自己拿到的是一块什么样的原石。如果拿到一个椭圆型的原石,那么应该把它雕刻成一个鸡蛋而不要把它雕刻成一把宝剑。
举例来说,如果录音很差,就不要突出了,埋到音乐里去吧;如果感觉不在一个空间,就设计合理的编排给不在一个空间提供合理的想象……
 
这些都想明白了,可以开始做了。
 
首先,处理干声。拿来切单轨模式直接处理?如果是在同一条件下录的当然没问题。但网络的大部分不是这样的。
于是,先把同一段人声的台词简单的排一下,对比着听。
先标准化一下,听听差别。标准化仅仅限于对同一场的台词做,不要对整个文件做,那样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录完一段温情以后,突然是一段喊叫,有可能做了和没做的效果是一样的。标准化对于新人还是有好处的,至少把所有的声音都放到相同或者形似的状态下,这样在处理压缩和均衡的时候能够比较好的找准方向。至少数据差别不会太大。
如果差别不大,那最好了。
如果差别很大,就要动脑筋想办法了。
 
被问到“不在一个空间,怎么把它们调得像在一个空间啊?”
这种问题很不好回答。
 
仅仅是这么一说的话。
那首先推荐最好的办法,重录,或者换人。
 
如果不可能,或者成本太高。
那么再仔细分析下。
电流声巨大,降完噪以后有奇异的金属音。另一个OK,那么降噪就不要做得那么厉害了,往里面添加音乐。
单场对白,噪音很小,但很奇异,又不能加音乐,就自己在往里面加背景音或者噪音。
一个很闷,一个很亮,一定要做,就把亮的往闷了做,突出大概200-2000HZ的处理
一个很远,一个很近,把近的做远了。或者把远的大压缩。很明显的,效果都不会太好的。
等等。
 
所有的办法都用尽了,解决不了。
那么即时和策划说,我只能做到这样了,如果想要……的效果,,可能要换人,或者重录了。
这里可以不用追求那么好的声音的,因为后面还有音效音乐,这些都可以协助你解决这些问题。
不必过分关注于声音细微的瑕疵。后面其他的元素会盖掉了。毕竟广播只是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的内容是首要的。
但是如果这个瑕疵是很让人不能容忍的,那么要提早say no。
如果这一关过了,初步的人声审核就算PASS了。
 
重点的重点在于,认识素材是十分重要的.
刚接触的人总认为想怎么处理就能怎么处理,什么效果都OK,于是问问做了一段时间的该怎么弄,答案总是,想法很好,但是很难做出来的,或者你手上的素材做不出这种效果来的,放弃吧.
其实后期处理只能根据你素材的原始情况来处理.如果说在5,那么你处理的范围大多是3-7,绝对不会是1-100.
 
很"非常"的效果,多靠的录音,而不是处理.
№18 ☆☆☆busy2008-03-22 11:41:1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老大,请继续~
№19 ☆☆☆一品寿司2008-03-22 11:54:17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关于DB,给像我一样的小白解惑:
 
From Wikipedia:
 
When referring to measurements of power or intensity, a ratio can be expressed in decibels by evaluating ten times the base-10 logarithm of the ratio of the measured quantity to the reference level. Thus, if L represents the ratio of a power value P_1 to another power value P_0, then L_dB represents that ratio expressed in decibels and is calculated using the formula:
 
L_dB = 10 log_10 (P_1 / P_0).
 
意思就是说,分贝是用来描述声音强度与参照强度之间的比例的。因为是把这个比例取了对数再等以十,所以如果声音强度是参照的万分之一,那么套公式就是-40分贝。反过来说,如果人感知到声音强了一倍,那么通常分贝数提高了3(10^(3/10) = 1.99526 ~~ 2)。
 
但是,我的问题来了:所谓的参照强度在这里具体是什么?还有,“-50DB占用了200个存储点,-40DB站用了630个存储点”,这是怎么换算的?“整个有65536个”是从哪儿来的?
 
多谢!busy 加油 ^^
№20 ☆☆☆kunchong2008-03-22 13:36:2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登入后查看更多回贴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5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