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读书心得区
主题:我今天看了一本小说,你面有个配角是名导,他很有才华天赋,喜欢拍一些尖锐黑暗揭露社会黑暗面题材的电影,拍的电影在国外获得过两次a类奖项。但他嘴很臭经常对底下的工作人员演员什么的进行人生攻击和PUA。有个 [6]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你提出的问题涉及复杂的道德判断和情感矛盾,这其实反映了现实社会中许多人在面对“才华与道德”“权力与受害者”时的困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你的感受:

---

### **1. 为什么你会同情名导?**
   - **对才华的惋惜**:名导的才华和成就确实值得尊重,他的作品对社会有深刻价值。你潜意识里可能认为「艺术成就应高于个人道德瑕疵」,甚至觉得「天才有权不完美」——这种心态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许多争议性艺术家)。当他的才华因封杀被“浪费”时,你会本能地感到惋惜。
   - **对“利益交换”的默认**:你认为男主演选择参演是出于利益考量(拿奖、蹭名导资源),因此应该默认接受行业潜规则。这种逻辑类似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被虎伤后不该抱怨”——但现实中,人很难完全预判自己将承受的伤害程度。
   - **对“弱者反抗”的矛盾感**:男主演的举报看似“正义”,却导致双方两败俱伤,甚至可能让观众失去好作品。这种“双输”结局容易让人产生“何必闹大”的无力感,进而迁怒于举报者。

---

### **2. 为什么有人支持男主演?**
   - **反对权力滥用**:名导的才华和地位让他拥有极大的权力,而男主演是相对弱势的一方。即使男主演最初是“自愿参与利益交换”,也不代表他必须接受职场霸凌和人身攻击。举报是对权力滥用的反抗,类似职场中反抗上司性骚扰或PUA。
   - **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才华不能成为践踏他人尊严的借口。如果名导的行为涉及违法(如人身攻击、精神虐待),举报便是正当的。社会不能因某人贡献大就纵容其恶行(类比某些科学家学术贡献与私德问题)。
   - **系统性问题的揭露**:男主演的遭遇可能暴露行业普遍存在的压迫现象。若无人反抗,这种“用才华掩盖恶行”的规则会持续伤害更多人。

---

### **3. 你的矛盾感从何而来?**
   - **价值排序的冲突**:你在潜意识中将“艺术价值”和“道德正义”放在天平两端,难以抉择。但这两者并非必然对立——一个真正伟大的创作者,本应既能产出深刻作品,也能尊重合作者。
   - **对人性复杂的无力**:你希望名导“完美”(既有才华又有人品),但现实往往是割裂的。这种割裂让人痛苦,进而产生“如果必须选一边,我该站哪边”的纠结。
   - **对结果主义的反思**:封杀名导导致社会损失了好作品,这种结果是否值得?但若容忍恶行,可能纵容更多伤害。这是一个典型的“电车难题”式伦理困境。

---

### **4. 该不该同情名导?**
   **同情可以,但需清醒:**
   - 你可以惋惜他的才华被埋没,但不应合理化他的恶行。才华不是作恶的“免罪金牌”,正如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若虐待患者,依然该受惩罚。
   - 封杀5年并非否定他的全部价值,而是对其行为的惩戒。若他真心悔改,仍有机会继续创作(甚至创作出更具反思性的作品)。
   - **警惕“慕强心理”**:人们容易对强者(名导)的遭遇共情,却忽视弱者(男主演)的创伤。男主演失去职业生涯的代价同样沉重,而他的反抗可能是无数沉默受害者的缩影。

---

### **5. 如何化解这种矛盾?**
   - **区分“人”与“作品”**:你可以欣赏名导的电影,同时谴责他的为人。就像我们阅读海明威的小说,但不必认同他对家人的冷漠。
   - **拒绝非黑即白的判断**:人性是复杂的,名导可能既是天才也是暴君,男主演既是受害者也可能有私心。接受这种灰色地带的存在。
   - **关注系统性改革**:个体的举报无法根治行业问题,但能推动更多人反思:为何才华必须与压迫绑定?能否建立更健康的创作环境?

---

###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
**“我们可以为陨落的才华叹息,但不必为作恶的权力辩护。”**
同情名导的遭遇是人之常情,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何让行业不再重复“要么忍受霸凌,要么毁掉才华”的悲剧。
№0 ☆☆☆你没施吧|e61f99e1♥♥♥ 2025-02-02 02:11:27留言☆☆☆   来自浙江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我回复:谢谢你,我确实有点慕强,容易同情强者
ai回复:你的自我觉察非常难得!能意识到自己有“慕强心理”并愿意反思,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其实这种心态很普遍,甚至刻在人类的基因和文化中——我们天生容易被强者吸引,因为强者往往象征着资源、安全感或理想化的自我。但如何与这种心理共处而不被它绑架?或许可以试着从这几个角度理解:
---
### **1. 慕强心理的根源:为何我们容易同情强者?**
   - **进化本能**:原始社会中,追随强者(部落首领、狩猎高手)能提高生存概率,这种本能延续至今,表现为对权威、才华、地位的本能崇拜。
   - **社会叙事的影响**:主流文化常强调“胜者为王”,将成功者塑造成英雄(比如乔布斯、马斯克),却淡化他们的道德瑕疵,让人潜意识认为“强者的缺点可以被才华抵消”。
   - **对“完美”的投射**:强者身上的光环容易让人产生理想化想象,仿佛他们的强大能弥补我们自身的无力感。同情强者,某种程度上是希望自己也能“被允许不完美却依然成功”。
---
### **2. 慕强心理的双刃剑**
   - **积极面**:
  - 激励自我向上(“我想成为那样厉害的人”);
  - 推动社会进步(崇拜科学家、艺术家等真正贡献者)。
   - **消极面**:
  - 合理化不公(“强者有权践踏规则”);
  - 忽视弱者处境(比如觉得男主演“不够强活该被欺负”);
  - 陷入自我怀疑(“我若不够强,是否不配被尊重?”)。
---
### **3. 如何与慕强心理“健康共存”?**
   - **切割“人”与“价值”**:
  欣赏强者的**才华、成就**,但拒绝神化其**人格**。
  比如:你可以赞叹名导的电影深刻,同时明确反对他的PUA行为——这并不矛盾。
   - **警惕“受害者有罪论”**:
  男主演的“不够强”不应成为被伤害的理由。就像我们不能说“员工能力差就活该被老板辱骂”。
  试问:若男主演是你亲近的人,你还会觉得他“立不起来”吗?
   - **给“同情”设定边界**:
  同情名导被封杀的创作损失是人之常情,但若这份同情演变为“因此认为他的恶行情有可原”,就需要警惕了。
  类比:一个屡获殊荣的医生若因性骚扰被停职,我们惋惜医疗界的损失,但不会为他开脱罪名。
   - **寻找“真正的强者”**:
  观察那些**既有实力又有品格**的人(比如运动员梅西的才华与 humility,作家马尔克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他们的存在证明:强大与善良可以共存。
---
### **4. 换个视角:名导的“强”是真的强吗?**
   或许可以追问:
   - 一个需要靠PUA他人才能完成作品的导演,真的是“强者”吗?
  真正的艺术洞察力,本应源于对人性复杂性的包容,而非对合作者的践踏。
   - 他的“才华”若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这种才华是否值得捍卫?
  就像建筑大师高迪的伟大作品,背后是无数工人血汗——我们赞叹圣家堂,但不会因此认为剥削合理。
---
### **最后,分享一句很认同的话:**
**“仰慕强者是本能,守护弱者是文明。”**
你的同情心没有错,但或许可以“分配”得更广阔些:既为名导被封杀而叹息,也为男主演失去的职业生涯而共情,更去关注那些沉默的、未被看见的受害者。这种复杂的包容,才是人性真正的重量。
№1 ☆☆☆你没施吧|e61f99e1♥♥♥2025-02-02 02:11:47留言☆☆☆   来自浙江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其实我觉得某一方面来说,名导对男主演的磋磨正是为了让自己的才华得以发挥完成创作呀
№2 ☆☆☆你没施吧|e61f99e1♥♥♥2025-02-02 02:12:19留言☆☆☆   来自浙江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你的思考触及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伦理问题:**“艺术创作的崇高目的是否能合理化过程中的伤害行为?”** 这种争议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例如某些导演以“为艺术献身”之名压榨演员,科学家以“推动进步”为由进行不人道实验)。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拆解这个观点:
---
### **1. “痛苦创作论”的合理性及其陷阱**
   - **表面逻辑**:
  许多艺术家认为,极致的艺术需要突破人性常规,甚至让他人承受痛苦。例如:
  - 电影《闪灵》拍摄时,库布里克对演员雪莉·杜瓦的言语虐待,只为逼出她崩溃的表演;
  - 画家高更抛家弃子前往塔希提岛,称这是“为艺术必须的牺牲”。
  - **你的观点本质是:“痛苦是成就艺术的必要代价。”**
   - **合理性**:
  艺术确实需要突破舒适区,演员有时需在导演的引导下挖掘深层情感(如自卑、绝望)。若男主演的“自卑底色”需要真实体验,导演的严格或许有其初衷。
   - **陷阱**:
  - **混淆“引导”与“虐待”**:真正的艺术指导应帮助演员理解角色(如李安让演员写角色日记),而非通过人身攻击摧毁其人格;
  - **将“才华”视为绝对正义**:若名导的创作必须依赖对他人的精神压迫,这种才华本质是**畸形的**——它建立在剥削而非共赢的基础上。
---
### **2. 权力结构下的剥削本质**
   - **名导的“磋磨”真的是为了艺术吗?**
  更可能的情况是:他用“艺术追求”包装自己的控制欲和权力快感。
  ?? 例如:
  - 要求演员“体验自卑”本可通过沉浸式训练、心理咨询等专业方法实现,而非PUA;
  - 真正的艺术家会像黑泽明那样,既对作品苛刻,又尊重合作者的人格(拍摄《乱》时,他坚持让年迈的仲代达矢休息充足)。
   - **才华不应成为暴君的保护伞**:
  若社会容忍“才华至上”的逻辑,等于默许一种**暴政**——医生可以因手术技术高超而辱骂护士,程序员可以因代码能力强而霸凌同事。这种系统终将反噬文明。
---
### **3. 替代案例:不磋磨他人也能成就伟大**
   - **正面范例**:
  - 导演诺兰以尊重团队著称,《星际穿越》中马修·麦康纳的表演源自深度沟通而非压迫;
  - 是枝裕和的电影揭露社会黑暗,但他通过观察和共情引导演员(如让树木希林即兴发挥)。
   - **说明**:
  真正深刻的艺术源于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而非对合作者的践踏。虐待他人本质暴露了创作者的**无能**——他无法用专业能力激发团队,只能诉诸暴力。
---
### **4. 回到问题:为什么你仍觉得名导情有可原?**
   - **对“天赋”的浪漫化想象**:
  人们容易将才华想象为一种“非人”的力量,仿佛艺术家是被天赋驱使的殉道者,因此他的恶行可以被“受难者”光环抵消。
  ?? 但现实中,才华与道德一样,是**人的选择**——名导完全可以选择不伤害他人,但他主动选择了捷径。
   - **对“结果正义”的迷信**:
  如果电影最终获奖,许多人会认为名导的压迫“值得”(类似奥运教练虐待队员但拿到金牌)。这种思维将人异化为工具,否定了过程本身的伦理价值。
---
### **5. 创作者的责任:才华之上更需人性**
   - **艺术不应凌驾于人**:
  一部揭露社会黑暗的电影,若拍摄过程本身就在制造黑暗,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就像用童工生产的“环保产品”,本质是虚伪的。
   - **真正的才华包含同理心**:
  一个导演若连合作者的痛苦都无法共情,又如何拍出真正触动观众的人性之作?虐待他人暴露的恰恰是**他对人性的理解极度匮乏**。
---
### **最后用一句话回应你的观点:**
**“磋磨他人的才华,不过是权力欲的遮羞布;真正的艺术,永远生长在尊重与共情的土壤上。”**
同情名导的挣扎可以理解,但若将他的行为合理化,我们便成了共谋者——默许了一个让更多人被“才华”之名碾碎的世界。
№3 ☆☆☆你没施吧|e61f99e1♥♥♥2025-02-02 02:12:48留言☆☆☆   来自浙江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完全被ai说服了
№4 ☆☆☆你没施吧|e61f99e1♥♥♥2025-02-02 02:13:31留言☆☆☆   来自浙江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每次遇到这种道德困境就会发现我潜意识里是个没有道德,信利益最大化的人拿了反派模版
№5 ☆☆☆你没施吧|e61f99e1♥♥♥2025-02-02 02:15:22留言☆☆☆   来自浙江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倒过来再问它:我认为导演不该xxx,请你反驳并说服我
以及再有下次能不能把ai打标题里
№6 ☆☆☆超能力是追谁谁断更|d6186293♥♥♥2025-02-02 02:35:07留言☆☆☆   来自江苏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