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耽美闲情
主题:诗词圈xq,从零开始建设的王维王缙,天才骨科相依为命,“任政局动荡战火纷飞,有爱人风流未绝。”及盛唐诗人关系网各种 [72]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首楼f
№0 ☆☆☆孤雏l|2461fbb1 2023-11-01 16:48:52留言☆☆☆   来自北京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首先是科普!王维是一款盛唐诗人,诗太有名了就不一一列举了。唐人笔记小说载容貌“妙年洁白,风姿都美”,都在这里读作du,也是美貌的意思,类似诗经讲美女“洵美且都”。王维在他这一房里行大,王缙行二,如果哥哥的相貌记载基本准确,那弟弟应该也长得不差。弟弟做官做到区区宰相,因为战乱缘故,王缙的诗流传下来很少,不足十首,还基本上都和哥哥有关。两个人的年龄在历史上争议很大,lz认为最大可能是两人都是公元700年生人,可能是一个年头生一个年尾生,或者是双生子。因为这两个人在一众兄弟中关系好到有点太特殊了,要么是年龄相近只差一岁,要么是同龄人。
王维王缙出身世家,父亲这边是河东王氏,太原王氏的一支,母亲那边是博陵崔氏。然而父亲早亡,王维身为长兄、长子,他肩上的责任最重,天姿也最出众。王缙从小和哥哥文才齐名,当然这里面有世家大族拿自家天才少年兄弟出来炒作的嫌疑,但才华横溢是不作伪的。后来两人的人生道路交错起伏,原本被家族寄予厚望的王维无心政事,而像王维的影子般活着的王缙,却在战争中扶摇直上,最终成为宰相。
p.s.后面写了蛮多的一段一段慢慢发,怕pb
№1 ☆☆☆孤雏l|2461fbb12023-11-01 16:50:49留言☆☆☆   来自北京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最近流行一种说法是cp名决定了cp的命运……为了充分表现维缙之间的禁断骨科关系,lz准备给他俩的cp取名“维缙词”(违禁词),但lz比较吃年下,大概是一款腹黑将军相国弟弟×温润君子艺术家哥哥的c……
(所以有没有缙在左位、维在右位的cp名gwkk呢)
-
顺便bt出自维缙cp大手子杜甫: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蓝田辋川的山水已经变了模样,唯有王缙是王维那未绝的风流。”
№2 ☆☆☆孤雏l|2461fbb12023-11-01 16:53:12留言☆☆☆   来自北京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两人关系在旧唐书记载如下:
王维:“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
王缙:“少好学,与兄维早以文翰著名。”
王维:“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
王缙:“时兄维陷贼,受伪署,贼平,维付吏议,缙请以己官赎维之罪,特为减等。”
王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王缙:“缙弟兄奉佛,不茹荤血,缙晚年尤甚。”
“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
-
缙子在中文互联网上最有名的事迹是“捞哥哥”,即王维陷贼后论罪时,王缙向李亨请求用自己的高官厚禄换哥哥一命,最终成功保下哥哥,但换来的是弟弟远赴地方赴任,兄弟死生不复相见。这段背后的事其实比较复杂,牵涉到的人也很多,后面会细说。
基本上看王维传,到处都是弟弟,很少会在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中那么多重要地方,都看到另一个人如影随形。幼年时是“博学多艺亦齐名”,出事了王缙削官赎罪,临终前见不到弟弟在眼前,最后一口气留下来要一支笔给弟弟写信,笔落气绝;王维死后,王缙搜罗哥哥的诗篇汇总成书,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王维诗文通行本也是四百篇左右,也就是从中唐时王缙编纂的底本上来的。即使过了一千四百年,在《王右丞文集》的书页中,犹能感受到维缙之间的脉脉深情,在字里行间流转不息。
№3 ☆☆☆孤雏l|2461fbb12023-11-01 17:00:01留言☆☆☆   来自北京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摩多摩多,第一次知道这对兄弟
№4 ☆☆☆粉手|b3f7aa7d2023-11-01 17:07:13留言☆☆☆   来自重庆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5 ☆☆☆O0e00ooO0o|bca47b4a2023-11-01 17:09:09留言☆☆☆   来自江苏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对维缙关系最好的概括其实就是王维自己写的“弟之与臣,更相为命。两人又俱白首,一别恐隔黄泉,傥得同居,相视而没,泯灭之际,魂魄有依。”我和他相依为命,要离别死亡恐怕就要将我们分开了。如果能再相见,彼此相望着离开世间,那么即使死去,彼此的魂魄还能相依。
王维能想到的最美好、最浪漫的死亡,其实就是与弟弟“相视而没”,但是他直到临终也没能实现这个心愿。两个人一生中最了解彼此,交换秘密,相互支撑,从惨绿少年岁月走到朱紫满堂,始终做对方最亲密的亲人、友人、爱人,直至死亡将他们分开。
№6 ☆☆☆孤雏l|2461fbb12023-11-01 17:14:12留言☆☆☆   来自北京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王缙则是个很复杂的人,历史评价非议很大,论文章的才能,在盛唐当世无出其右,“论笔,则曰王缙,李邕”(不是说作诗,是指大手笔大文章的本领),安史之乱他平叛有功,是少见的世家出身、科举拔擢,又以军功跃升至宰相的人物,人生中每个机遇他都把握得极好,放在现在看依然是时髦值拉满的。但王维去世后,王缙沉迷佛事、劳民伤财。戴上我的cp滤镜看,王维在一天,就有人能在精神上压制王缙。王维有身为长兄的权威,有永远温和却不失君子之风的态度,以及他身体力行的表率,都让王缙不敢也不能轻举妄动。
№7 ☆☆☆孤雏l|2461fbb12023-11-01 17:17:00留言☆☆☆   来自北京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王维这个人越到后来,越对身外物毫无追求。安史之乱后,他把自己的辋川别墅施舍给僧人做清源寺,自己的生活极度简朴到了寒酸的地步,又把两任职田捐出来,请求朝廷用这份钱给战后的流民安置施粥用。为官、为人,王维几乎都是完人,王维心中有众生,可王缙没有。
失去这个哥哥之后,王缙终于坐上宰辅之位,完成了家族的期望,他心中其实并没有更宏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也确实不知道他秉持着世家的礼教,做君子、做贤臣、乃至做英雄,还有什么意义可言。他试图用因果业报解释世间发生的一切,而这其中也必定包括他试图用这些来解释王维的死亡——未知苦处、不信神佛,唯有这些穷奢极欲的佛事能带给王缙一点微末的情感补偿,但自然也是徒劳无功,死去的人不会轮回转世,也不会再回来的。
-
给缙子点播一首《寻常歌》
如今太平世,繁华里空消磨
说到头还是,旧红尘看不破
风雨伸手遮,永别如何捱过
走马去兰台,灯火连天阔,看不见悲欢离合
№8 ☆☆☆孤雏l|2461fbb12023-11-01 17:21:28留言☆☆☆   来自北京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王维王缙年少时的关系可以无缝带入一些高干文。其实王维十五岁上京这个点特别好嗑,外面洗脑包乱飞,好像也没有人说过,王维上京实际上不是为了去结交达官贵人,或是为了去赶考的,而是为了去上学。因为王维老爹临死前做到一个从五品下的官职,就不是下层官员,而是够上了中层官员的边边,所以王维兄弟几个就有了读太学的资格。
-
一些背景:国子监里的学生分几档,最上面一层是弘文馆和崇文馆,名额很少,差不多十几二十个,是三品以上大臣家的孩子,在阿拉唐代就是国家级领导人的小孩去上的(这里埋个韦陟韦斌骨科的坑,后面会再讲到,和陷贼案以及维缙所在的政治集团关系很大)。再下来是太学,就是五品以上中层官员的孩子;再下来四门学是七品以上;其他都是一些比较冷门的,律学、算学之类的,学出来之后上限很低,这些要走仕途的高干不会去。
№9 ☆☆☆孤雏l|2461fbb12023-11-01 17:25:23留言☆☆☆   来自北京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本贴已被楼主删除
№10 ☆☆☆孤*****|2461fbb12023-11-01 17:30:28留言☆☆☆   来自北京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长兄如父,王维承担长子的责任,原本应该牺牲自己为家人换取更好的条件和资源,不过以他家的条件实无必要,实际情况是王维吃到家族最好的资源,王崔两家举全家之力把这个少年天才拱上位。王维主观上认为上京是为了求学,但是在他老妈崔县君那里,客观上是帮助他和京里核心权贵圈子的孩子们成为更紧密的至交好友。这个点很微妙,十几岁的小孩子们彼此都不设防,正因为大家是同学,所以彼此能没有那种很明确的“被攀附”的担心,而是以同窗好友的身份去相处。另一方面,这些孩子往上数一两代都是亲戚,阿武打了半辈子门阀,也就是让这些人从明处转到暗处而已。
№11 ☆☆☆孤雏l|2461fbb12023-11-01 17:31:43留言☆☆☆   来自北京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例如当时如日中天的王皇后一家,这一房虽然也是太原王氏出身,但是很早就到京兆府立足生根,又称京兆王氏。饶是如此,李三的老丈人王仁皎还是受封祁国公,无非是这个太原“祁”字体面光彩。放在今天的现实里想一想,和第一夫人同出一家,就能理解维缙的出身到底是什么水准。(顺说王缙后来如日中天时也受封“祁国公”,太原王氏终生逃不掉这个名,王缙是很愿意赐这个字给他的,如果换到给王维,王维估计不会有多开心)
再比如大家都知道王维上京之后跟宁王、岐王和薛王等人关系非常,是诸王的座上宾。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其实岐王他妈就是一个清河崔氏,薛王他妈又是一个太原王氏,大概率王维跟他俩一拉家常,发现全都沾亲带故,这之后有深入接触的机会,才有机会聊到诗词歌赋、风花雪月、精神心灵。
隔了一千多年看,似乎这几个人八杆子打不到一起去,其实凑近了瞧,不过是王维这个高干子弟从一个权贵圈子换到一个水准更高些的权贵圈子里上学罢了。(可恶的天龙人?)
№12 ☆☆☆孤雏l|2461fbb12023-11-01 17:32:53留言☆☆☆   来自北京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13 ☆☆☆llllyhhhll|baf5972d2023-11-01 17:34:23留言☆☆☆   来自四川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而王缙从小就是一个比哥哥稍稍逊色的孩子,单拎出来,王缙也是芝兰玉树,可是在他这个最多只差一岁的哥哥身边,就显得没那么耀眼了。王维的天才和光芒是“自是”的,原本如此,本就如此。他那种诗书画乐全才的人,很明显是天赋值点满,很有余裕很从容的类型。天才就是,从小不用督促他去苦学,他自己就会热爱和投入其中,然后创造出让人惊讶的艺术来。王缙呢,就有点没那么从容的意思,王家估计是什么高雅技能都让孩子试试培养一下的,王缙小时候是文章和书法都好,明显,哥哥有些天分弟弟是没有的,就不再去发展了。
以前我一直都很疑问,两个人顶多差一岁,为什么王维上京,没让王缙跟他一起去?(都“遍插茱萸少一人”了)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王缙的才能还没有成熟到能够独当一面,而王维比他走快了一步。这走快的一步对十四岁的王缙来说恐怕是个人生的巨大打击,一步之遥,骤变成千里之远,从此哥哥远上长安,音信渺茫,那种空间距离带来的心灵撕裂和空虚感是多少王维的安慰和温存都难以填补的,而这也正是后来王缙成长出那种“成为哥哥的依靠”的性格的开端。
№14 ☆☆☆孤雏l|2461fbb12023-11-01 17:35:45留言☆☆☆   来自北京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摩多摩多,之前看过“妙年洁白,风姿都美”这一句,但忘了是形容哪个诗人了
№15 ☆☆☆猫毛帽|eb91765c2023-11-01 17:37:13留言☆☆☆   来自山东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两个十五岁的小少年,他俩这个阶段有种各自去为这个家“奔命”的感觉,王维一走,王缙就必须担起代替哥哥支撑这个家的责任。如果说王维是元春,一入宫门深似海,那王缙会更像理家的探春。十几岁的孩子,你说他多有手腕或是权势,那当然不大可能,但是王缙在这个阶段一定打磨出了一种精神力上的强大。外间的事有些事崔县君不能管,可能就必须要王缙去承担和决断。他们这个家父亲的缺位,让王维和王缙在精神上都非常早熟。
№16 ☆☆☆孤雏l|2461fbb12023-11-01 17:40:17留言☆☆☆   来自北京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我9l和12l被吞了……稍等一下看看,哭
№17 ☆☆☆孤雏l|2461fbb12023-11-01 17:43:09留言☆☆☆   来自北京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本贴已被楼主删除
№18 ☆☆☆孤*****|2461fbb12023-11-01 17:45:00留言☆☆☆   来自北京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本贴已被楼主删除
№19 ☆☆☆孤*****|2461fbb12023-11-01 17:46:12留言☆☆☆   来自北京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反过来说,对王维和王缙两个人来说,谁去做他们精神上的寄托和依靠呢?必须,也只能是对方。王维本人对浮名浮利并无兴趣,“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是有的,但是他个人的兴趣和价值也不在这上面,更多是家庭教育和时代昂扬的氛围赋予他的,年龄越大他身上这些东西就越淡终于淡到没有了。他本质上是个念旧、恋家、重情的人。
十七岁的王维漂泊异乡,给十六岁的王缙寄信,写“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不能说只是给王缙一个人写的,但是主要指的还是王缙,他在所有弟弟中对王缙的偏爱有目共睹。)王维向来恋的不是具体的故乡一草一木,而是他所爱的人,这种愿望贯穿了他的一生。
№20 ☆☆☆孤雏l|2461fbb12023-11-01 17:49:14留言☆☆☆   来自北京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登入后查看更多回贴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