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原创评论
主题:小评八爷 [1]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八爷,爱新觉罗 胤禩,是康熙皇帝的第十八个儿子,“九王夺嫡”。中的重要角色,雍正爷的眼中钉,肉中刺。一生命运坎坷、崎岖,十分悲惨。
胤禩生母地为卑微,是辛者库的婢女,古代宫中自古以来就是子以母贵,儿子长大后才是母以子贵。因此,胤禩一出生就没有强大的政治后台,他完全是靠自己一步步的努力才争到夺嫡的资格。相比其他阿哥,他付出了怕是几倍的努力才做到其兄弟中的佼佼者。
对于胤禩的才能,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康熙兄弟裕亲王福全曾夸:“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益为储君”。连雍正自己曾说:“其才能兄弟中无人能左右。”元老级人物李光地和宰相马齐曾力荐他为太子。这足以证明胤禩是一个真正有才有德之人,这也是当时满朝文武百官推荐他为太子的原因。
“得人心者的天下”,我相信胤禩一定把它作为座右铭,这理念,在我们当今民主社会中是王道,而在君主制的封建社会中,就不知有没有错了。或许“得人心者的天下”没有“得君主心得天下”在哪个社会中更实用吧。然而“得人心”确是君主最怕的,因此越得人心,越得不到君心,还会生出嫌隙和猜忌。
要说胤禩失败的根本原因,或许就是他犯了康熙、雍正两帝的大忌-----得人心。因此,必定会遭受打击,只是这两人是父兄,更让人心寒而已。
对于之后雍正为胤禩所拟的四十条罪状,看了更令人啼笑皆非。明眼人一看便知那是嫉妒、赤裸裸的嫉妒。列举一二:“陷害太子”,这从何说起。太子二废二立,完全是康熙一人之意,谁能左右?“欲谋代立”更是可笑,这太子被废,众阿哥都是皇子皇孙,谁不想争一下,更何况有良好口碑的“八贤王”呢?敢说雍正当时没有夺嫡之心吗?那之后又如何当上皇帝?又如何狠狠打击亲兄弟呢?
再说有几次责罚,更为可笑。当时为圣祖皇帝(康熙)造陵墓,胤禩建议为了节约运输费,可在当地采买红土,这到雍正爷那去就变作了“居心阴险,欲加朕以轻工陵,重财物之名”。 这哪跟哪呀?风马牛不相及嘛。连装修完的油漆味也是雍正罚他跪一夜的理由。真可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八爷出门不引观,凡是精简,建议马厩里马减半。。。。。等种种都是为了节约经费,完全是为了国家着想,出于国事。然而。。。。。这些罪责怕是都让人难以口服心服。或许,忠、孝、礼、仪、廉`耻,在雍正统治时期完全不被推崇,抑或者,用正在狠心打击其亲兄弟时就不具备这些品德。
且不说雍正如何?就凭胤禩当时的智谋才干,与胆识再加上遍布朝野的势力与权利,推翻当时争议很多,不服人心的初期雍正王朝,简直易如反掌,而他却没有这么做,我认为他是真正的大仁大义。当时的清朝岌岌可危,内忧外患,稍有不慎,便土崩瓦解。此时的大清再也无法承受再多的动荡了,因此,胤禩牺牲小我,顾全大局。为了祖宗的基业,宁愿放弃嫡位,甚至名誉,生命。。。。。。
或许看到这,许多人会说我太主观,但是我有证据:雍正继位时假惺惺地封胤禩为廉亲王的时候,胤禩已经预见到了之后的命运。他对这行为认识的很透彻:古往今来,都是成者为王败者寇。雍正是决不会放过他这个权倾朝野,一呼百应,对他权利统治是最大威胁的“八贤王”的。他福晋对来道贺的亲友说:“何喜之有?不知损首何日?”这话传到雍正耳中,不知是心虚还是什么,立刻下手,把她谴回娘家,之后又令其自尽,焚尸扬灰。。。。。。。
或许此时的胤禩已经认命,静静地等待着命运对他的终极审判。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把他压得遍体鳞伤。。。。易中天说的好,胤禩到底犯了什么罪?归根究底就是一条:“德才兼备罪”。
现今的书和电视剧中,无不为了标榜胜利者而肆意诋毁失败者,扭曲事实。而八爷,作为一个夺嫡角逐游戏中的“失败者”,他不仅生前有着惨痛的人生,而且死后仍遭到毫无根据道理可言的侮辱和诽谤。被塑造成一个阴险狡诈的反面人物,成为粉饰“帝创造的历史”的牺牲品。这实在太不公平了!
现在我要为他平反!
希望大家可以擦亮眼睛,以客观的眼光去看这段历史,这个人物;更希望大家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论成败论英雄!

№0 ☆☆☆禩水羀廉 2007-04-27 21:36:31留言☆☆☆  加书签 不再看TA

你自己觉得这算客观么?
№1 ☆☆☆飘过2007-04-27 23:13:11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