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原创评论
主题:花组评论--评《朔庭野语》 [4]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朔,是北的意思。朔庭,即北边的朝廷。野语自然是野史的意思。简而言之,这是一篇讲述南宋时期,北方金国的野史逸闻。
作者天水韵秋给文起了一个好名字,四个字简单明了地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并且很好听,看的出她用了心思。而通观全文之后,我非常地惊讶,天水不是下了一点点的心思而是极其的考究,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力求与史实相符,这种认真的态度真的让人很感动。现在写文的人越来越多,写文的门槛越来越低,写出来的文越来越粗糙,屡屡发生竖吹笛子横吹萧,唐朝文人念宋词这中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乍见天水姑娘这样勤谨的作者,真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不过在欣喜之余,我还是不厚道地发觉了一些让人引以为撼的问题,犹如白璧微瑕,令文章失色不少。
首先是语句的过度堆彻让文章显得臃肿,其次是细节的描写不足,造成故事发展不连贯,再就是定位不清。
我不得不说语句的堆彻这点差点雷死我,文里大段的描述我都是滑过的,实在是不能细看,看多了很容易就审美疲劳。诚然华美的句子可以为文章增色,但毕竟这是小说不是散文,点到即可无须太多的形容词。
我一直觉得小说的关键在于情节。好的故事要有立体的人物,跌宕的情节,然后在通过细节来使得故事构架丰润,而华美的语句不过是让故事更好看的手段之一,不应喧宾夺主。但在《朔》文里大量的文字被无意义的形容占去,而理应花力气来铺陈的细节却被忽略,从而造成情节发展不连贯,实在是让我非常的惋惜。
故事里有一处林婉的舅母陈氏借口寻衅毒打林婉及其丫头纤月的情节,这里可以说是一个文眼,由这场冲突牵出了之后许多的故事,写的好的话是非常吸引人的,可惜天水处理的草率了,浪费了这么好的剧情。
这段剧情出现的很突兀,在之前的章节没有一点的铺垫,以至于我以为陈氏是因为没睡醒在发起床气呢!但看到后面才知道其实里面是很曲折的,陈氏与林婉有旧怨,所以陈氏才会这么地待她。我看时非常地困惑,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事在前文一点的暗示也没有呢?于是我就在想,是不是天水没弄明白什么叫“细节”呢?错以为繁复的词句堆叠就是细节?那我就罗嗦几句关于细节的事。细节通常是指一个人的对话、行动和心里活动,也包括在情节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某件物品。在写陈氏打林婉前,完全可以先写写陈氏是怎样刁难她的,为即将到来的大场面做个伏笔,然后到了打的时候可以描述一下在场的人都是怎样的,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对当时的场面起到一个烘托。这么一来故事显的生动也更吸引人了。其他还有不少地方有这种被错过的情况发生,我就不一一写了。
说了细节的不足,我就不由的想到另一个问题,天水给故事的定位是历史小说而非最初的言情,那么我很想问一句,亲爱的,历史是需要一群人来推动的吧?那么为什么文里写来写去只有赵昉和林婉呢?其他人呢,那么多的配角都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由此暴露了《朔》文的又一个缺憾,情节单线发展,故事显的单薄没有历史类小说的大气。历史小说的一个特点就是人物众多,剧情脉络多元,通过彼此地交织绘出一幅幅磅礴大气的史实画卷。天水大量的笔墨落在赵昉和林婉的儿女之情上,写到现在还是没有交代清楚他们到底要怎样,小部分的笔墨写了写赵昉和赵秉文,从这里可以看到一点点时局的变化,此外几乎没有其它的脉络了。无语问天,为什么写历史的文看不到多少历史的变迁?比起过于言情的历史小说,我更乐意看到过于历史的言情小说。两相比较,后者会让人惊喜。
以上是我的浅见,拭目以待,希望《朔庭野语》的后续能越来越精彩。如画轴,初初平淡,一点点地展开一点点的惊艳,一点点的波澜壮阔。
№0 ☆☆☆花花组-总务-青草馍 2007-05-28 21:53:44留言☆☆☆  加书签 不再看TA

谢谢花组读完我的文。我写文的时间比较短,能得到这样诚恳的评价,真的很感谢。
 
我的故事目前的确只在写林婉和赵昉,火候确实欠缺了一些,原意是想写出动人的爱情,但文下的评论也普遍反映对他们很不满意,应该都怪我笔力不够。
说来惭愧,我自己对这两个人的感情也一直拿捏不准,把握不定。
想故事的时候,只想了大概情节,对于细节构思不足,以至于写文时,时常瓶颈,不大顺手。
加上同学也有说我有考据癖,呵呵,汗一个。大概是考据得有些过火了。
 
下面厚着脸皮辩白一下,呵呵
我之所以选择类型为“历史”,是想尽力复原出当时的画卷,通过几个并非身处将相高位之人,在历史巨变中的切身感受,写出这段历史。我的一点愚见是,历史,不一定时刻都是波澜壮阔的,很多东西其实是在细节处体现。
妄自猜测一下,大概“择才”一章中,金国选拔制度的部分;“送别”中金朝皇帝圈地、如春水的部分;“史馆”中德运的争论;“词讽”中万松行秀的偈语,对城市格局、坊巷的描写;等等,属于花组看文时被滑过的描述吧。(只是猜想,若猜错了,请见谅。)
其实,这些是在影射当时的政局。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金国从建国时的披坚执锐,到蒙古入侵时的一溃千里,不可能没有深层的原因。
 
不过对于看官来说,大概写得太隐晦了。很感谢花组的提醒,如果影射写得让大家都看不出来,被忽略过去,那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某秋一定注意在后面呼应一下,把意思点出来,谢谢提醒。
 
说来,主要怪我这评求得太早。因为战争尚未展开,后面的诸多呼应尚未写出,所以前面某些内容也就容易被滑过。
 
最后说说陈氏和林婉的关系,这个我在前面的章节其实有暗示,不知花组是否漏看了。就在“亲迎”一章,林婉与陈氏有比较明显的冲突交待。就举出其中一句吧:
“赵家老夫人陈氏陪新妇坐在新房,直喜得合不拢嘴。偷瞟身边的外甥女儿,嘴角的笑意更添三分。那双哭红的眼睛,她早就看见了,暗道,报应。胆敢害死我儿子,今日便是你的报应!”
 
 
嘻嘻,自己想象中觉得战争开始后的故事会比现在有趣些,现在这部分情节的确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惊喜的说。
 
呵呵,再次谢谢花组辛苦认真地评文,谢谢。
希望以后还能得到指正。
№1 ☆☆☆韵秋2007-05-28 23:32:03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刚刚翻到,顶顶
№2 ☆☆☆录过2007-05-31 20:27:16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看看去。
№3 ☆☆☆月光如水2007-06-01 22:41:48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这个文个人挺喜欢的哦~~~
 
同文大阿,写这种影射的细节好困难哦~~~~
 
№4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2007-06-02 21:45:32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