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原创评论
主题:BV作品评论集 [18]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文章详情】《奈何恋卿》CE">时间足够你爱

因为我在古米亲眼看见西比尔吊在笼子里。孩子们问她:你要什么,西比尔?
她回答道:我要死。
——爱略特《荒原》
朱丽·布兰塔吉聂特在枯萎巷的房子里拜会爱德华 赫利教授。一副画像,一枚戒指,无意揭露出赫利身上最大的秘密。
时光在爱德华·赫利身上缓慢地流逝,他得以拥有较之常人更为漫长的生命。于是他用他漫长的,被时间偏爱,或是诅咒的生命见证历史。
在他所历经的历史中,理查三世并非莎翁笔下驼背跛足的疯子,残忍地谋杀了爱德华四世的两个小王子;亨利三世也非大仲马笔下毒杀兄弟的变态;他历经宗教革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后人在书本上所熟悉的历史,却非赫利眼中所见。而爱恨的痕迹,同样被这样的时光,烙印得格外深沉。
然而即便是赫利,时光流逝纵然缓慢,终在前行。他们一步步往前走,天涯一步步向後退。时光足够,却是否足够去见证,足够去记忆?
时间足够你爱。

【文章详情】《奈何恋卿》CE">黑太阳

战争之后重建的世界上,那一天,吉□□拉遇见西比尔,有着因传奇而来的名字,神祗般的面容。
而那高雅的爱好,优美的举止,被神所宠爱的面容也无法掩盖的事实却是,
西比尔,同样也是这个暗流激荡的国家中安全局副局长——张开黑色的羽翼,就会有人死去。
一次调任,引来一系列事端。
西比尔在最前头推倒一张骨牌,结局就已经注定。
在风暴和阴谋之中,爱情和欲望交织共生,愤怒和背叛,成为不可避免的镜子另一面。
所有的故事在开始时已经注定结局,世界将为灰烬,古老传说中的预言者的西比尔,和现实世界里掌控一切的西比尔,又当面对怎么的结局?
吉□□拉和西比尔,他们的爱,他们的人生,他们的一切,在这大时局之外,又该如何。
西比尔,西比尔,你预言了未来,可能预言爱。

【文章详情】《奈何恋卿》CE">火焰之神

火焰之神赐予一切,神会保护塔代奥部落子民,让生命之火永不熄灭。
塔代奥部落,最可怕的禁忌和最重的诅咒是男人相恋,而部落男人的成人式,是成为性祭的承受者。接受了那一场成人式,和仰慕自己的孤儿祖比亚成为暗中恋人,首领之子塔拉面对的,是整个部落的命运。古老而落后的习俗,永远笼罩的禁忌和诅咒,以及无处不在的火焰之神。
敌对部落首领参谋鲁皮安成为塔拉的奴隶,他带来了更多的矛盾和挣扎,更多思索。敌对的卡伽德瓦部落发起了战争,战争同时,火焰之神出现天空。
火焰神一出现,不是要把死人带走,就是让活人死去。然而,这银白色的火焰之神,究竟会带来什么呢?命运,又向什么地方滑去?

№0 ☆☆☆晋江耽美 2005-07-28 09:34:46留言☆☆☆  加书签 不再看TA

哲学性的散文--读《时间足够你爱》
 
用减法来写历史永远比用加法来写历史更令人赞赏,在历史的洪流中,众多人物出现又隐没,尤其是法国历史,可以说眼花缭乱到令人心烦的地步,有兴趣者自然可以视之为珍珠,可是对于并不特别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说,光要记取那么多国王的名字以及彼此之间的亲戚关系就足以使人发狂了。
 
事情是由一个知名的历史学家引起的,一个对历史有着狂热爱好的女学生想跟随这位她崇拜的教授学习历史,却在无意间发现了这位教授的秘密,他活过了漫长的岁月,经历了英法大战法国内乱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而故事,正是由“我”开始讲述,他漫长岁月中的爱人,感受过的哀伤、痛苦、甜蜜……那样娓娓道来,几笔勾勒,简单清楚地就把应该很复杂的历史事情交代清楚了,当然,对于历史,作者有她自己的观点在内。总的感觉,整篇文章清淡隽永,文字间距感极强,可以让人一口气把小说读下来同时亦不会觉得涩眼,同时故事性也极强,
 
但其实,我这么一口气读下来,却总感到少了一些什么,不能不否认,甚至可以发出这样的感慨,多么精致的文章啊,通过一个有漫长生命的“我”之口,发出了对生命的疑问,与西方的宗教相结合,玄妙感特别强。但让人不舒服的也正在这里,那些充满哲理的句子,是文章的闪光之处,也是败笔所在。若要一句话概括之,那就是这不像小说,而像是哲理散文,也有着故事情节,但是这些故事情节并不占主体地位,却仿佛是为了证明后来将要得出的结论而举出的例子。“我”一次又一次的爱情经历,不过是更深刻地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无奈。
 
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对于这篇小说来说,真正的主人公也只是“我”而已,“我”的魅力在哪里,除了永生这个上帝的恩赐之外,我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人爱慕呢?勇敢、善良、尽忠、充满正义感?不客气地说,那是“我”那个时代所有骑士的共性,并没有很值得大书特书之处,这个人,不过是一个平均值人物而已,我们所知道的,不过是作者告诉我们的,他不小心得到了漫长的生命,从而开始向吟游诗人转化,发出一些感叹,作为这个人物本身,给予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实在很小很小。我很怀疑,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并没有用情感在写,而是用理智在写,因为他经历了什么事情,所以他由此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是一种推理式的方式。除了对话以外,我们能从其他动作细节上得到有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少得可怜。因为这篇小说的风格,实在很像大仲马的小说,尤其是《三剑客》那三部曲,我就毫不客气地拿它作对比了。大仲马笔下的剑客们,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正是那些短处,使那些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可爱起来,说到哪个名字,脑海里就会跳出那些形象来。可是这篇小说里面的我呢?虽然“我”年轻、英俊、有贵族气质、知识丰富、又使得一手好剑,但是“我”爱吃什么、最爱做什么、最讨厌什么?“我”爱的那些人物,从法兰西斯、德吕亚到他的儿子,这些人物到底什么地方吸引了“我”?除了第一个是“我”主动去爱的之外,接下来的那些爱人,对于他们的示爱都只是被动地接受吗?我难道没有心动的时候,没有矛盾痛苦羞愧的时候吗,尤其是作为一个修士!“我”性格上的原因并不足以解释这一切。
 
不得不说,主人公的面目非常苍白,而且还是那种完美的苍白。不能否认,这篇耽美小说在思想上的高度,不能不佩服作者对于历史的把握以及充满信心的解读,然而也许正是这些优点恰恰反衬出它作为一篇小说的最大不足--没有个性特色的人物!单独拎出那些句子,我也会觉得很美的,也有一些甚至会让我想停下来好好咀嚼一番感叹一下,但是放在小说里面,却并不能使人信服,尤其是--里面有太多主动告诉读者的东西了,却没有诱使读者自己去得出结论。
 
这篇小说很好看,可是不能感动我,只停留在我的理智层面,却无法深入触及到我的感情层面,所以我要说,这更像是一篇哲学性的散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它思想的触角轻轻着拍打我的理智,使我平静,使我思考,那是哲理散文的风格呀!
 
最后提出的一个疑问,从我的观点来看,一个具有如此漫长生命并且经历那么多历史的人,怎么可能还成为一个历史学家呢?按照我的想法,只能有两个极端,或者远离和历史有关的一切东西,把它当作自己的私人回忆,或者成为一个极端的历史学家,然而根据主角的温和性格,又不太现实。
№4 ☆☆☆初晨太阳2005-07-28 09:37:02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小论bluevelvet《时间足够你爱》
 
 
    bluevelvet大人在附言中提到《人都是要死的》,很巧,我看这小说的引子时就曾想起这本书,不过这书我从未读完,一来波伏娃的风格对我没有强烈的吸引力,二来我觉得读到的部分已足够让我理解波伏娃最浅层的用意,我必须说,那是个曾让年少的自己幡然醒悟的用意,当发现对永远不死的灵魂和躯体来说,世界绝非精彩纷呈,因为理论上能同宇宙的黑洞一样漫长绵延下去的脚步声里,欢乐会被稀释,激情会被淡化,“永恒”二字如此确凿,以至于开始让人心生厌烦,那些苦苦追究过的什么什么——比如活着是为什么?活着能得到什么?活着又失去什么?……“长生不老”的奇迹中,这千百个问题完全形同泡沫。
 
    这书令我总想起一个场面,疲惫却不死的身影飘荡在阴雨的天空下,如此被动,如此欲哭无泪……个中凄瑟绝望让我本能地抗拒,多年后看到《夜访吸血鬼》,永生不死的寂寞空虚在我读来那般似曾相识,我开始意识到类似的题材对我的冲撞已不可能再如当年鲜明强烈,好比一个惊鸿一瞥的亮相,大体套路已熟,剩下的是个体化的、细水长流的把酒言欢。
 
    也许正基于此,对《时间足够你爱》这个文,我一开始的阅读态度就无意识地偏冷静,我等待作者在主人公既定的命运里给予我们别样的精彩,作者的文字风格似乎更助长了这种冷静,一种不失智性的,脱胎于翻译小说的语言,流畅,从容,清澈,诗意,没有太多温度。
  
  “黑夜是美丽的。我喜欢黑夜,当夜晚降临,其他人都进入梦乡,好像什麽事都可能发生。尤其是我躺在修道院粗糙的床铺上,望著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的时候。我见过很多人,生了又死了;我见过的夜空却依然故我。  
    在这个房间中,在这星光的注视下,有多少人来来往往,没留下一点痕迹;我也不会总在这里,也不会留下痕迹的。连风吹过也会发出哩哩的声音,但是不,没有一条皱纹,没有一道裂缝。”  
“我不是个死人,我想获得一些东西。但是鲜花会枯萎,人会死,国家会毁灭。我为之爱的那些人,那些国家,我为他们付出了那么多,但是当我想站在远方心满意足地看着我所得到的东西时,他们却已死亡。我抓住的只是燃烧之后所剩下的记忆的灰烬,得到的只是双手上被时间之火灼疼的伤疤。  
  那些无数曾在我身边生活的人,就像短暂生命的蜉蝣,只存在那么短的一瞬间,便消失了。  
  法兰西斯,德吕亚,亨利,他们也只是翅膀能反射特别的光线,才能让我注意到的飞虫。  
  上帝啊!你是在惩罚我,为了我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我非常喜欢这些散落在全文的隐蔽的段落,简洁,富于韵律感,适可而止的情绪,欧洲散文式的隽永,漂亮自然的比喻就象在顺流而下的水流里闪闪发亮的珍珠,因为这种流畅,轻盈,恰到好处的含蓄,我非常顺利就读完了全文,但我必须得说,追根究底,我几乎没因这篇文唤起过真正情感上的涟漪。  
 
  当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概括这个文给我的印象,大致是:平面多过立体,笼统多过细节,氛围强于内核。
  
  具体说来如下:首先,语言。
 
    比较仔细读过欧洲小说的读者,应该都可以看出这个文的风格走向,我觉得作者对风格的理解显然比较深入,所以其语言也很难归类于简单的模仿,那多半是一种长期阅读后下笔的惯性,在对白设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工整的,精致的,但自然,有分寸的抒情,带着西方式的迂回和咏叹,与叙述中铺陈的抑扬顿挫一起,构筑出一种微妙的戏剧化。
 
    但整体来看,我觉得这文的语言过于单薄,过于笼统,的确清澈冼练,惯性使然的地方却太多,作者成功营造出的多半是瞬间的氛围,色调,气息……当一切需要准确地落到实处,当感觉高潮应该可以马上喷薄而出,却往往只看见匆匆带过的寥寥数语,这语言如果是顺流直下的河流,那它显然未选择为哪处风景真正地停留,虽然大量闲散的冥想和思辨散落其间,它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但不着力的缺失感始终贯穿我的阅读。  
 
  其次,内质上,语言的单调并不足以成为一个文章最致命的缺陷,甚至不排除有些作者刻意平淡语言来达到对其余成分的凸显,但《时间足够你爱》中关于历史和“时间”二字的思辩,并没在语言的单调之余让我觉察到惊喜,也许这里有个人口味的问题,在我看来,失去了富于质感的背景描述,缺乏那种真正对历史深入研埋后的游刃有余,查理三世和亨利三世的形象就与那些被历史忽略的平民毫无区别,换句话说,人物及故事当中携带的历史感并不能将我说服,但如果摈除了历史感来看每段故事,我又无从找到心旷神怡的理由,那类属于爱情的浓烈,忧伤和迷人,作者并没大费笔墨,而性格的塑造上,除了亨利三世具备些许纤细且神经质的玄机,其余人物更多时候保持着大量灰色的混沌地带,没有稍微清晰些的条理,没有饱满的变化的轨迹,也就谈不上可供把玩的逻辑,它们象潦草的速写——一蹴而就,未被用尽心力地开发。
 
    因为这些缘故,我觉得自己的阅读过程象一种漂浮,在无数的风景之后,脑中留存下的图像寥寥无几。 我不想多谈这个题材可能昭示的哲学意义,因为我觉得作者本身并无真正探讨这个问题的意思,作者只是基于一个既定的设置做出一段呈四段式的独舞,我也只是期待在这个题材里做一个投入的观众,期待着感动,哪怕是绝望的感动。但我失望了,从立意,到故事的描写,到一些细节的绘制,我觉得这个文渲染了氛围,拥有了潜质,却没有展开到位,它更象一个提纲,一首插曲,流畅,悦目,有让人惬意的能力,但难以真正地激动人心。
 
    相对于它的故事背景,它的整体效果太清浅,它不够丰富和沉厚,这是一个没法被忽视的矛盾……好比我以为自己走入了一个旋涡,但发觉那只是一个转瞬消逝的急流,所以我会失望,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篇很好看的文,它写得认真,巧妙,且笔法灵秀,我理解一个作者写文的最初意图往往就是自娱自乐,我尊重这种意图,也理解这种快乐,我只能说,这是篇可以写得更深入的小说,各个方面它都具备提升的可能性,我并没看过bluevelvet大人的其他作品,但我期待着作者在她喜欢的风格与题材内,实现更深意义的突破。
№7 ☆☆☆天越黑2005-07-28 09:38:05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水波微澜--《时间如够你爱》的数学模型
 
 
 
曾经看过科幻大师骆伯特海茵莱茵的《时间足够你爱》,精彩的让人窒息;在我写下这行字的半夜时分,一边看着bv的这本同名小说,一边琢磨着它带给我的感受,确实是一种奇妙的体验。然而,坦白的说,在这样一本小说里,我确寻觅不到那种叫人血液沸腾的东西,那种摄人心魄的,字字句句都诱惑,能让人产生思考启示一类的东西。这不能不说小说在创作上出了问题。
 
前面关于这篇小说的评论,我已经写了一大段。写着写着,脑子里忽然冒起一个想法,激动之下,马上扯去原来的那些絮絮叨叨的废话,重新开头,并打算以这个为主题--倘若我们用数学模型来分析这部小说,以时间,情节,结构为三个维度建立一个坐标系--呵呵,试想一下,那能看到什么样的三维数学图形?
 
首先,在时间这个坐标轴上看,很明显的发现文章是典型的西方时间化的叙事模式,顺延着时间,人生的故事蜿蜒而至,颇有点人物传记的色彩,不会造成什么阅读上的困难,所以在叙事上没有任何写作技巧可言;作者所做的,只是将一个故事规规矩矩的讲完,没有倒叙,没有时间上的交错,亦无停顿和延缓,只是讲一个故事而已,再无其他。若是作者能将这个故事讲的动听也就罢了,或让人开心一笑,或让人深度思考,或阐述作者的关于人生理念的某个观点等等,总之,是有着实质的现实。问题是,《时间》这篇文几乎不能让读者认识到什么。说有着寓言一般的色彩,则太抬高了它;说是一段故事,也太无趣,根本不具有小说的基本特征。
 
看完后我在聊天里说,这部小说就像是注水入壶,水流不急,稳稳的顺着壶口而下;你在一旁看着,没有一点多余的感觉,因为你知道,水终究是要全部流到壶里去的。说完这话之后天,我在书上看到著名文学批评家莫德所评论《包法利夫人》一段话。他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使封闭性形式臻于完美。它有开头、中段和结尾,它象一次射出的喷泉水,结束时,小说范围内的各种矛盾都得到确实的解决。"
 
这句话看的我真是心有戚戚兮。其实很难说这种风格是好是坏,优劣到底是由作者的功力决定;从叙事手法上讲,时间这篇文也具有上面所说的时间的封闭性这个特点,但却没能在这个时间圈里解决所有的问题,明显的少了一些东西--就是不真实。时间线扯得太长。人生里每一条经验的获得,都的经过消化,融入血液,才有价值。若是以传统浅薄的概念为基础,写出来的东西徒具其形而已。
 
作为一部小说,应当有许多线索,明线也好,暗线也罢,总不会只有一条;线索是小说的血液,人血液太少会贫血苍白,小说则表现为无力和单调;有些构思严谨的作家对线索极其重视,读者被线索牵引着向下走,欲罢不能。
 
单就这部小说来讲,可见的却只有一条时间线。照理说,小说里人物性格的展现是依据时间这条线索上的事件和因果关系等体现的;时间凝聚,情节线索单一在某种程度上是十分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我们都知道,这部小说里的主人公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经历了无数的事情,可是他的人物却没有延展。在第三个故事(我真是不喜欢第四个,忽略)中,赫利还是重复着在第一个故事中的观点,尽管这期间多少岁月流逝了,多少爱情闪现过,可他依然思考着千篇一律的天堂和地狱,在精神上没有任何突破。
 
似乎彻远了。扯回来。总的来说,这篇小说在时间上的叙述太过单调而且毫无特点,若是能以借此机会完全彰显人物性格,说不定还能绽放异彩,可作者似乎没有在这个层面深下功夫,让文章显得非常尴尬,既不像小说,也不像纯粹的故事。
 
所以,在我的想象中,时间这一维度就像数学中的直线,而且是没有斜率的直线--偶尔被什么扰动下抖出些有些细小的波纹,片刻后又回到一层不变的轨道上去。
 
下面说另两维。关于情节与结构。结构和情节的关系不言自明。情节是由一桩桩事件和一幕幕场景组成的。怎么样组织事件和场面,这需要精心地安排结构。要使情节精彩好读,结构必须完整统一。说到底,这二者在是相同的,如果把他们可以独立出来,倒是可以做一个二维图形。
 
毫无疑问,情节与结构是小说中的重要构成因素。一部小说,如果没有生动的情节,就不会吸引人,就不会赢得看者,而小说就是小说,好读才是最重要的;行文中如果没有精心安排的结构,就会使文章成为一盘散沙。我以为,小说的结构,起码要给人完整和谐的感觉。
 
其实《时间》这篇文,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好看。我是分数次才看完的,而且都是在深夜。因为只有深夜,才不会被外物所干扰和吸引;要是在白天,我看不了两眼,顿时就奄奄的恨不得不要再看下去。记得刚看到引子,心里就疙瘩一下,头皮开始发麻;然后嘿嘿的滴汗--我对西方历史真是一窍不通,作者写的言简意赅,该交待的大致历史背景,宗教体系都无,着实考验读者的西方史积累。
 
这篇文章本来就平淡的像白开水,还顺带着让读者去补习历史--真是很难引人一口气看下去;我虽然看得草,可行文中许多结构上的问题还是跳了出来,到底太过醒目。我边看边想,作者在下笔时,在娓娓叙述时,心中所想要表达的,所想采用的,到底是何种风格。西方的,还是中国的?
 
譬如说这一段:"人是会变的。我从一个乡下小孩,变得英俊而高雅。每当我回到父母家时,附近的女孩子们总是从窗子里偷偷看我。但我并不喜悦。当看到父母家里阴暗潮湿而又灰尘漫布时,我便明白自己再也无法回去做个农民了。"
 
开始看到这段,我是很欣喜的。我以为两人之间的矛盾出现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两人身份上差别,骨子里的不平等将会成为他们之间的障碍之一,如果这样写,这可以算是典型的西方小说的特点--细致描绘人物心理,深入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等等。这篇小说是格外适合心理描写的。这样一个有着漫长人生的人应当存在着许多细致的内心活动,深入挖掘的话,是有着东西可以写。
 
叫我大跌眼镜的是,这一句话后再也没有下文了!作者完全不提这个很有前途的细节,马上来了个九十度的大转弯--转入了那些纷繁的历史里去了。或许作者有暗指,但是我实在没能看出来。想来又颇有点中国化的特点了。
 
还有其他特点似乎也是这样。这篇文结构完整,很有西方人的叙事特点;可在情节上却没有西方小说的那种张力和急促感。这篇文介于这样两种风格,确实让人迷惑,抓不住重点。就像是看到一个穿着剪裁不当衣服的人,很有些不伦不类的感觉。
 
写到这里,想起高尔基关于情节的话。他认为"情节即是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虽然不能人人要求到这个标准;我确实没有看到主角应当有的成长,大约情节和结构这两个  维度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个周期性的三角函数,互相关联,周而复始的讲述着不同年代的不同类型而本质相似的故事。
 
综合以上分析,大致可以做主关于这篇小说的数学模型--平面上的周期波,做图的话,很有些水波微澜的样子。其实我私心觉得,沉静的大海固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但是水波轰隆作响,泼涛汹涌的从天寄奔波而至再潇洒的退却这才是它的本色。
 
似乎可以想象,水波尽头,主角亦走到尽头,一往无前的运动停止了,人生得以完成。我们毫无例外会看到□□的死亡或结尾的终止,仿佛河水最终流到河口。
№9 ☆☆☆夏织2005-07-28 09:38:47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苹果、梨和枣的舞台剧目——评BV《时间足够你爱》
题记:
说起囫囵吞枣,必然是人人知晓。这梨和枣一个清热去火,一个健脾养胃,本来是两样好东西,偏要逼人把前者嚼碎了吐掉,后者连核整个吞了去。这时候苹果跳出来了,说能把梨和枣放在一起和平共处。
结果呢?成了几罐子的水果罐头。
水果罐头看起来够漂亮,晶莹剔透的,吃起来就是一股子糖水味。
糖是什么东西?是被人工提纯了的,雕琢痕迹太明显。而糖水,也就是所谓应用不熟练的文字导致产生的匠气!
 
这是一个时间、爱情与架空历史的故事。以欧洲19世纪中期为背景的耽美题材,可视为出新,可是却没有推陈。
何谓推陈呢?从我个人来说挂靠欧洲中世纪为背景的故事都很少拜读,当然不是因为不喜欢(似乎,除了后宫题材的没有我特别不喜欢的,汗),而是这种欧式风格的小说,一般都很难体现出那种韵味。好比真修玄幻类的书,是一种味道;言情耽美是另一种味道。这两种味道,如果都在文字掌控力不够成熟的作者手中,前者则容易故做大气,后者故做精细。这就是所谓的推陈,到这里它被抹杀了。“推陈出新”本是一个完整,结果只出了新,而忘记了一直延续下来的问题,这就是作为这个故事的整体给我的第一个感觉。
 
在《时间足够你爱》里(以下简称《时间》),关于行文前后,总觉得有一种似有若无的问题。如果说故事本身的框架掌控的不错,那败笔就出在细节之上;若说细节不足以体现故事的风格,在时代背景下以及部分环境描写来说(先不论描写的到不到位),那问题又出在铺设故事的框架上。
 
所谓欧洲19世纪中期的风格鲜少能有写得符合人意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不爱读欧式背景的小说(其中包括我自己),原因也是这个。这种19世纪中期的风格,它本应附带着的风味和韵律,几乎就是一个天然的架空背景。有人说历史题材难写,魔幻题材难写,缺就缺在这个具象的想象力。一个天然的架空背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报着挑战心情前去写作,首先给小说的分数打了个对折。
这里拿漫画打个比方:
由贵香织里的画风被公认为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华丽颓废风格,聪明的漫画家不去效仿,就怕效仿得不伦不类,有心模仿的又有几个能出其风格?
文也好,画也罢。从人物设定到故事取材,再到作者本身的日常爱好,包括身边长接触到的人群的言行举止,这整一个模式都需要陶冶。这种陶冶到了一定程度,成了一种酝酿,酝酿出来的是一种固定的风格。文字比起画面是更加抽象的东西,所以这风格能否让人接受,放到后面细说。
 
文一开始想要从第三视角通过几个动作来表明一个人物的心理特征,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表达的前后矛盾。怎么个矛盾法?
举个例子:
在她对面,坐著一位年纪要轻很多的女孩,虽然她努力让自己与整个房间中弥漫的严肃气氛合拍,她灵动的黑眼睛和扭在一起的手指依然泄露出那充满蓬勃青春气息的情感。
 
这段话里有几个感情因素与其相对的动作,暂且把它的转化拆分成三份:
坐着的女孩(想与严肃气氛合拍?)——灵动的黑眼睛(充满蓬勃的青春气息?)——扭在一起的手指(泄露出青春的情感?)
一个年轻的女孩坐在一间气氛严肃的房间中,难免不适应,因为某种目的想要逼迫自己与那种气氛合拍,这无可厚非。接下来是灵动的黑眼睛,这个要表达什么?从眼睛里泄露出来的青春朝气?好,到这里,勉强看出所谓的“灵动”青春朝气,可是扭在一起的手指和灵动的眼睛合在一起,怎么就能泄露出青春气息的情感?我记忆中扭在一起的手指,可以用来表示人物在紧张,这个人物若有所思、欲言又止,但是这个蓬勃的青春气息情感……恕我愚昧,我实在不知道它跟扭在一起的手指有什么必然或者偶然的联系。这里的种种感情修饰词,是否用的太过?关键要表达的反而被埋没了呢?
 
以目前大部分都是啃中文长大的读者来说,对欧洲的历史和背景的概念完全被局限在文学名著、电影、电视、史料中。想把一个历史中已经存在的人物推陈出新,千变万化之下,依然是离不开塑造小说中人物的几个基础。
我比较看重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也可以说是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人物的心理描写,以及以上两项对整个故事发展、推动以及促进作用。
还是拿出引子里的一小段来说——
 
“在我看来,没有什麽是重要的。”
啊!朱丽突然想起,面前的这个人有抑郁症,他是病人。
“教授,我是非常认真的。我再说一遍。我找你并不是想与你争论什麽,只是想从您那里学习一些知识。只有你同意做我的导师,我才能从利兹大学转学到伦敦,而只有这样,我才能跟您学习。”
她努力喘了口气。
“所以,我希望您能考虑一下我的要求。”
她说这些话的过程中,赫利似乎一直在认真的听著,朱丽感到稍微有点希望。
“这就是我的愿望。我的名字是朱丽.布兰塔吉聂特。”
 
初看这段又浮现出那种通篇读下来感觉到的怪异,重读几遍终于明白问题。
 
上面这段是用对话和心理描串联起来想表现人物思想的转换(或是隐藏性格?),而这一段如果搭配不当,当中的心理活动描写与语言稍有偏差,就马上被分的很散,给看的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看下这一段来,只觉得人物说的话,跟她的心理描写完全不沾边,再加上前面说过的“以动作来体现人物的心理”运用的不够熟练,展示给大家的就是一个故意弄出惊讶和紧张的效果。小说这东西一旦跟“故意”两字沾上边,从带入感到故事叙述那就会有接二连三的问题。
 
主题回到苹果、梨和枣,拜读过半,只觉得这样的描写好比是一锅子糖水。作者把枣子、梨子、苹果都一起放进去煮,结果出来的味道自然给人很怪的感觉。这里的枣子可以说成是心理描写,梨子是对话,苹果是故事,这锅糖水是整部小说。我吃着枣子,上面没有枣子的味道;我嚼着梨子,上面没有梨子的味道;我咬着苹果,只吃到一股子酸味。这样酸不酸,甜不甜,看着是梨子象枣子,吃起枣子象梨子,结果……最后剩下来的唯一明显的味道是什么?
想来想去,结果只有苹果的那股子酸味。如果说放进糖水里煮之前的苹果是故事,那煮过之后,也就是写作完成后展示给读者的苹果(小说),就仅剩情节了。差点忘了我们的糖水了,本来该融入梨、枣、苹果三样东西味道的糖水,成为一篇完整小说的糖水,被煮干了。最后一点希望寄托在糖水上,希望它能三味兼容,结果居然煮干了!?这不得不让人为之汗颜。
 
再回到《时间》这篇故事,相信情节是很多人都喜欢的。再来看《时间》的叙事方式,依我来看,它明明是中式的,可是故事中的人物,却偏偏对话交流起来类似欧洲名著的对话。不客观的说,这种故作出来的名著式样的对话风格,且勿说是在模仿或者学习,短期之内,尤其是在中式的叙述风格之下,结果肯定是学不到家。说叙述风格与对话风格统一,都是欧式的,那么故事本身的结构有不是欧洲名著的严谨作风,含有大量中式的“行散意不散”,混淆成胡乱的一锅子……
以上就是最明显的糖水煮苹果、梨和枣的过程,说了那么多,不厚道的换句话说:这整个糖水煮的过程就是画蛇添足!我怎么看怎么都像有把老沙翁的某些对话拿出来搞恶一样,巨寒之后,想起小时侯第一次吃到的水果罐头。吃习惯新鲜水果的我,吃了一嘴巴的糖水味,那滋味……真是难以言喻的怪异。不过也不得不说,这其中发展到几个小高潮的过程,行文相对起来就流利的多,也少了这些故作出来的糖水味。到这里,夸奖忽然打住,又得再次不厚道。因为相对流利的那几章,刚好是对话云集——于是,一出舞台剧目上演了!
 
在人物、对话、背景、情节、故事交织起来的小说里,如果单独分开来看没有问题,而合成一部小说来看问题不小,那首先还是考虑一下排除法——即:逐个删除其中的段落通篇阅读,在来看整个故事的构架问题。粗略的分一下,觉得那三个引子在我看来,没有达到任何铺垫或者开启故事的效果,只能说是想故意营造一些气氛,来吸引人(?)。若我将它们跳过去看,整篇故事却依然不受影响。这是不是被局限在一个背景下,惧怕人物不够鲜活、故事没有延展性而故意加进去的说明?当然,这点在我的胡乱猜测下,不了了之。
 
感情主线的铺垫相对故事整体来说我觉得显得单薄了些,这是写情,还是写故事?是传奇性质?科幻(奇幻、魔幻)性质?还是单纯的情感故事?我想,这整个故事比故事所想要引申的感情更加明显,也更妥帖恰当。当看到第四章的时候,我惭愧的已经不太能明白这个故事本身的定性。它到底是含有一些科幻色彩的耽美,还是一个架空历史性质的传奇故事?
 
总之,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故事扣住了它本身的主线,而没有扣住感情戏的主线。虽然其中的悬疑色彩、紧张气氛营造的都相对到位,但就故事为体现情感来说,这篇小说无疑是失败的。
突然出现的感情戏,以及从故事的主线忽然上跳转到感情戏的主线,实在让人觉得唐突,给看的人产生了一种脱离感。如果这不是感情戏铺垫的不够量的原因,那只能说故事情节为体现人物间的感情纠葛的模式刚好被写反了,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必须硬性的产生,不管合不合理,只因为故事要如此发展,才能成为一篇耽美。
 
从一开始爱德华以男仆的身份到了法兰西斯身边,以讨厌对方为感情基础铺垫,而后几乎什么也没发生,只是通过长时间的相处(并且连这些相处过程也没有什么描写)爱德华对法兰西斯“讨厌”的心态便从他自身开始转变的优越也随之转变了(?)。难道开始只是嫉妒一个与他与身份地位不在一个阶层的贵族?而后,这个叫爱德华的角色仅仅是从一个英国下层社会的孩子,通过几年时间转变的拥有上层社会修养的少年,他的身份不用转变就直接没有任何隔阂了?那之前花了那几段话写他如何讨厌法兰西斯是为了什么?直到第5章,他男仆的身份和地位始终没有变,在那样一个维多利亚背景下的感情基础,可以直接跳过身份和背景的鸿沟,没有任何犹豫或者矛盾的产生了?与其说这是顺其自然,到不如不厚道的说它不符合情理。
 
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小说,虽然相对第三人称描写的小说较容易避免出现主线散乱问题,但也较容易出现感情描写角度单一。从头到尾,法兰西斯这个人显得很空洞,仅是一个拥有不错皮囊、贵族身份且跟爱德华常年相伴的人(或者说是爱德华相伴他)。这个人物本身创造的很虚拟,好象为了让这个故事可以耽美化而为爱德华配备上一个“附属品”。这个“附属品”有家族背景,有皮囊,内里却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人物,便是苍白无力。
 
再回到故事主线上,在围绕爱德华和法兰西斯之间的感情上来走时,又是一个接一个的唐突。如果是带些传奇色彩的爱德华自传性质的故事,那么他与法兰西斯的感情反而成了这个传奇过程中的一个败笔。之所以说它是败笔,问题出现在爱德华身上没有多少人性化的东西通过法兰西斯来表现或者是丰满起来,亦或表现的不够。这又是“附属品”式样的人物给小说带来的常见硬伤之一。
 
情节的合理性,与随情节发展并体现出来的人物感情合理性,我在这里没有找到。
 
 
通篇《时间》作为“伪同人小说”的性质很强烈。所谓的“伪同人小说”即是基于原创小说和同人小说之间的中庸产物。
同人小说的创作基础,特别是在以原著主角为主角的故事续写上,其原人物在读者的心目中已经有一定的模式,相对写起来也容易,刻画少一些也不会影响人物本身的(当然,刻画原著以外的性格另当别论)。而原创则要在包含人物塑造到故事铺陈的合理性都全无或基本全无参考的情况下,更没有其它的人物可做基础的原型可参考。
 
《时间》中出现的伪同人小说情况其实很简单:它里面人物模板也许在BV大人心中有了一个参考,所以大人只想在这基础上发挥创造一些丰富的故事。抛开挂靠着此类架空历史题材的小说背景题材,却引用了部分历史人物。这时候的主角呢?可怜的主角也被套用上了一个已有人物(包含电影或其它)的固定性格模式。这确实可以抛开人物去写故事,使得故事更加出彩,更加吸引人。那么,可怜的人物们奋力演出完这出精彩的舞台剧,结果却因为化装太浓,台词太多,灯光昏暗,被观众可怜的忽视在的角落里。本想表现的书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感情,只剩下空泛两字。
 
就象我开头说起的梨和枣,在苹果这个前提下,两者就被双重否定,只剩下了酸味。
 
这里的苹果之意,还有一定的“妒忌”含量。怎么个妒忌呢?
枣子纯甜而性温,梨子纯凉而性寒,苹果则形成一个中性且酸甜的味道。我看到这个故事是一个苹果,它仿佛在嫉妒着必须与之和平共处的梨子和枣子。一篇原本应该完整的小说平衡,就被这种故意显现情节的表现手法埋没了其中的人物,也顺便抹杀了他们的延展性。故事的可读性是有了,而与之相反的整体合理性就薄弱了。成了一个想到哪,就写到哪,想着如何写故事会很吸引读者,却没有考虑到故事发展的铺垫,人物情感的铺垫,还有等等等等的铺陈。
 
就这样,我目睹着一个忽然加另一个忽然。故事若有起,亦需有所转结。一般情言类故事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平铺直叙,没有高低起伏,被一个模式框死。而在《时间》里,却刚好相反。我看着故事总是在高低起伏着,感情场景设置也是一个突然加另一个忽然,这石头算激荡人心?还是说,这根本没有给人沉淀和回味的时间。一直在高潮加高潮中的叙述里,起、承、转、结四要素里的承和转就消失了。
 
这篇《时间》在我来看,不象一部小说,反而更象一部欧式的舞台剧剧本。它里面的对话和叙述被独立开来:
当对话出彩的时候,承接的叙述就显得格格不入;当单纯叙述的时候故事就开始空泛,与对话产生大量的矛盾。
 
电影中有黑场来给人延续感,舞台剧则可以分段落幕,小说却不能在短短几小段,一件事情、一段感情尚未表达清楚就忽然跳转的场景。电影和舞台剧是具象派的东西,而文字往往更抽象一些。以抽象的表现手法却想表现出具象的效果就会产生矛盾。
例如: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和习惯动作,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可以通过夸张的装扮和经常的重复的动作来表现,这两样到了电影中就更简单了,只需要几个镜头。到了小说里,除了第一次出场的相貌描写,而后需要反复提示读者,以及反复强调的人物“习惯”要么在追求故事的干练前提下容易被忽视,要么描写显得繁琐。《时间》恰巧犯了第一个通病,把很多需要描写的细节完全忽视了。
 
私以为,《时间》若作为一部舞台剧本由人演出,相对会比目前小说叙述得更加出色。所以,在为了推陈出新吃苹果之时,莫忘记了原本作为基础的故事构架与另一个基础的人物刻画。结果不小心忘记了,就成了开头所说那关于苹果、梨和枣的结果。
 
Ps:此文评的仓促,本想把BV大人的其它文都拜读之后再以《时间》为主小评,结果只阅读了《时间》一文,难免偏颇(惭愧的鞠躬而下)。
№10 ☆☆☆杯薪2005-07-28 09:39:10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我爬走
太..........
多字了吧?眼痛啊
先下了
№15 ☆☆☆九靈2005-07-29 01:59:32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我很想這麼比喻,這文是「花生糖」。
 
不像鬆鬆軟軟的慕斯蛋糕,適合忙裡偷閒的下午茶時刻,入口鬆軟,三兩下吃完。花生糖與熱騰騰的懷舊蓋碗茶最搭配,可以在萬籟俱寂的午后、午夜或者清晨,和著一種透明而無雜質的心情一點一點地享用。
 
 花生糖看上去硬梆梆有點難入口,但是慢慢化開的香甜,雋永而回味。
 
 不過,花生糖是質樸的,這麼比喻“時間”一文,只堪比擬了作者硬底子文史功夫的紮實,卻不能形容耀眼的文采半分。
 
“她害怕時間,之所以她想要的那麽多,歸根到底是因為時間如離弦的箭般一去不回,不可逆轉。它意味著不穩定和變遷,它所指向的是世界末日。 ”
 
 在這段話的最後一個句點,我以為辭句化作了箭矢,直直刺入了心臟。
 
“我在呼吸。但我在死亡。
  生命!生命!
  我的生命最終要化為腐土。
  四周的樹木變得那麽高大,金黃色的葉片落到我身上。“
 
 “時間總有一天要停止,現在它已經停了,在不可逾越的死亡之牆上撞得粉碎。“
 
 仿西方詩歌的句法如此蒼勁有力,震撼人心之餘你不由得驚豔。
 
 看得我幾乎不相信這是一個中國人寫的。在歐洲歷史骨架中近乎完美地填入另種史觀詮釋的血肉,我快要以為這是翻譯小說,若不是有生長斯土的背景薰陶如何寫出?優美的文辭更讓我有種錯覺正在讀一部菁華詩選。
 
 評論向來是主觀產物,好的小說之於我,要素有三:第一,引人入勝;第二,情節雋永;第三,文句優美流暢。
 
以此為準則,這部小說我想給予“經典”二字。
 
№16 ☆☆☆倍乐2005-07-29 15:02:48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最近的马P越来越讲究功力和档次了,并且非常华丽地配备一副造火箭材料打造出来的盔甲(这可是必须的)
№17 ☆☆☆hehe2005-07-29 15:13:01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主题:【扒抄袭】bluevelvet《时间足够你爱》《黑太阳》抄袭加缪、茨威格、大仲马、波伏娃、埃科等外国名家
 
http://bbs.jjwxc.net/showmsg.php?board=3&id=735003
№18 ☆☆☆= =2014-09-23 17:08:01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