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人偷了也没用
 一般人偷了也没用  |
|
№2 ☆☆☆转啊转啊转啊转啊转啊于2005-06-20 21:30:14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留言条笑破肚皮 给小明: 你要请丧假事由写「出殡」,我认为不妥,叫你拿回去修改 A结果再拿回来时,你竟然改成「陪葬」…… ----认为没有这么恐怖的师留 给亲爱的学生: 虽然教官我真的很忙,但在厕所看到我,请别问我说:「教官,这么忙还自己来上厕所!」 ----不认为别人可以代替的教官留 给某位小朋友的爸爸: 虽然我知道你那只有4岁大的儿子没有抽烟,但你也不能写了张「因为我很懒,请把烟卖他」的纸条就要我破例卖烟给他! ----怕被检举的便利员工留 给表达不佳的琳: 虽然你的语文能力不好,但请不要离谱地告诉我:「阿琪他爷爷有一次死掉……」。---- 认为人只能死一次的璇留 给反应很快的阿嬷: 那天您坐在公车上,252司机的紧急煞车,您重心不稳冲了出去,竟问司机:「找我有什么事情?」 ---- 觉得你乱可爱一把的学生留 给小外甥: 我以手握拳敲敲屁股是因为坐久了站起来有条筋会痛,而不是像你问的:「是不是屁放不出来,所以用手敲一敲?」 ----不知该气该笑的舅舅留 给嗜挖耳朵成性的老婆: 别问我:「老公,那片白白的东西是不是耳膜啊?」 ----听不见你说什么的老公留
留言条笑破肚皮 给小明: 你要请丧假事由写「出殡」,我认为不妥,叫你拿回去修改 A结果再拿回来时,你竟然改成「陪葬」…… ----认为没有这么恐怖的师留 给亲爱的学生: 虽然教官我真的很忙,但在厕所看到我,请别问我说:「教官,这么忙还自己来上厕所!」 ----不认为别人可以代替的教官留 给某位小朋友的爸爸: 虽然我知道你那只有4岁大的儿子没有抽烟,但你也不能写了张「因为我很懒,请把烟卖他」的纸条就要我破例卖烟给他! ----怕被检举的便利员工留 给表达不佳的琳: 虽然你的语文能力不好,但请不要离谱地告诉我:「阿琪他爷爷有一次死掉……」。---- 认为人只能死一次的璇留 给反应很快的阿嬷: 那天您坐在公车上,252司机的紧急煞车,您重心不稳冲了出去,竟问司机:「找我有什么事情?」 ---- 觉得你乱可爱一把的学生留 给小外甥: 我以手握拳敲敲屁股是因为坐久了站起来有条筋会痛,而不是像你问的:「是不是屁放不出来,所以用手敲一敲?」 ----不知该气该笑的舅舅留 给嗜挖耳朵成性的老婆: 别问我:「老公,那片白白的东西是不是耳膜啊?」 ----听不见你说什么的老公留
|
|
№3 ☆☆☆转啊转啊转啊转啊转啊于2005-06-20 21:30:38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中国媒体的王八语言 吉林某报,报道一跳楼自杀者,标题为《昨晚上演高空飞人》。 评论: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媒体对遇险者命运的关注,这件事情之所以会得到报道,只是因为它有几分稀奇,而不是因为它事关一个人的生与死。 吉林某大报刊登图片报导,针对长春街头的流浪汉,用了这样的标题——《睡在街上羞不羞?》。 评论:如果有席梦丝,谁会到街上睡?对弱势者,我们见到的不是帮助、安慰,而是斥责与鄙夷。 江苏某行人被农用车撞倒,又被该车从头部轧过,当场惨死于血泊中,9月6日,该省一媒体赫然出现《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标题。同是这家媒体,不久前在报道另一起相似车祸时,用的标题更绝:“公交车轮从头越”。 评论:作为一个常人,这样的悲惨场面谁也不愿意看到。而该报却颇费心思,分别采用了双关(“中头彩”)和套用诗句(“从头越”)的文学化表现手法,以期为标题增添一些娱乐元素。我在想:如果该文作者不幸被恐怖分子割头,次日该报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新闻标题——《从无冕之王,到无头苍蝇》? 北京某电视台,在评价乱停放人力车,说车夫“像一群苍蝇,影响着市容”。 评论:请低下你高贵的头,看看那些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底层。 成都某报在同天的要闻版和成都版分别刊登了两篇新闻《哦嗬 第9根断指忘在自贡了》和《10米高空脚打滑 哦呵》。前篇报道了一位青年的手指被机器切掉了9根,然后送往医院进行续接手术,在手术的时候才发现还有一根忘在自贡了;后篇报道一位民工因为一时不慎而失足殒命。 评论:一连呼叫的两个“哦嗬”,记者露出的低俗笑容让读者的心都凉透了。对于一个生命,我们就仅仅用“哦呵”来表示对他的“哀悼”? 石家庄市发现一个青年溺水身亡,报纸以《谁家的小伙溺毙民心河》报道,配发大幅尸体照片。 评论:苦难不仅没有成为同情的对象,而且成了观赏性内容。 广州夏天太热,三十余人因酷暑死亡,报道标题广州“酷”毙三十余人。 评论:说一个人“酷毙了”“帅呆了”,带有调侃的意味。把约定俗成的“酷毙”这个专有名词用于“热死人”,让人感到记者的“看客”心态,缺乏必要的同情心。 湖南新闻频道日前播出一个长沙当地某品牌啤酒的广告:屈原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投江”,他身后一位打扮洒脱的现代年轻人奉劝道:“人都死了,你还能求索啥?”结果屈原笑逐颜开,与年轻人席地而坐,开怀畅饮该品牌啤酒。 评论:这样的戏说创意,似乎颇有几分时尚文化中流行的“无厘头”式的解构之风。但是屈原这个名字,则代表着千百年来人所共尊的一种高贵情感和品格,公众决不会容忍其遭到颠覆和嘲讽。 上海《东视广角》节目,报道一个打工妹在超市偷了一瓶69块钱的美白霜,后来被保安拿着录像带在收银台抓了个典型,带到问讯室,打工妹很不合作有点装聋作哑。后来保安们就决定把小姑娘送到派出所,然后在路上打工妹趁保安不备跳进了苏州河,3天后打工妹的尸体被从黄浦江里捞了出来。该节目在陈述完之后,主持人的评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打工妹缘何要为了69元钱而葬送了她23岁的生命?” 评论:有这种白痴的评语吗?23岁的女孩子在保安眼皮底下跳河,为什么当时保安没有救?为什么周围的目击者没有人拨110?为什么等3天后尸体找到了才会知道前因后果?为什么这样一个生命给出的评价就是这种69元的反思? 某名胜发生车祸,一轿车坠落悬崖,所幸有大树卡住,未入百丈深渊,我们的某电台主持人是如何解说这条新闻的呢———主持人A:“游人都在尖叫:‘看啦,在拍电影啦!’好刺激呀!”主持人B:“像在拍《生死时速》的续集!”主持人A:“司机从车中爬出来,满脸鲜血,问道‘我还活着吗’?”两主持人大笑…… 评论:他们还有一点人性吗? 某市报头版登载的一条题为《农民致富跳龙门 高升成了城里人》的消息,农民办了城镇户口成为城里人就是“高升”?北京某报在对小偷在公车上作案的目击新闻中,这样提醒读者:“要提防外地人模样的人”,似乎外地人与小偷必有一定联系。还有诸如《市长敢吃农民饭》、《嫁给农村人的烦恼——我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之类的报道。 评论:赤裸裸的歧视性语言!在我们的媒体语言里,农民与城里人相比,就一定是二等公民?民工一定要被描写为邋遢委琐、令人望而生厌的形象吗?外地人与小偷必有一定联系吗? 一个记者在女排赛前,采访赵蕊蕊时说“全国观众都不知道你伤好到什么程度了,你能不能对着镜头给我们蹦两下”。赵蕊蕊气的说“我都蹦一天了,你还让我蹦!!”说完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评论:对这些记者的毛病一点也不能惯! 某市一位环卫局清管站的负责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新闻单位在对其进行宣传时,题目竟然是“粪头的情怀——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某某”。 评论:使用尊重人的称呼,是对人格尊重的起码要求,而“粪头”这样的污蔑性词语,只会让读者增添反感而已
中国媒体的王八语言 吉林某报,报道一跳楼自杀者,标题为《昨晚上演高空飞人》。 评论: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媒体对遇险者命运的关注,这件事情之所以会得到报道,只是因为它有几分稀奇,而不是因为它事关一个人的生与死。 吉林某大报刊登图片报导,针对长春街头的流浪汉,用了这样的标题——《睡在街上羞不羞?》。 评论:如果有席梦丝,谁会到街上睡?对弱势者,我们见到的不是帮助、安慰,而是斥责与鄙夷。 江苏某行人被农用车撞倒,又被该车从头部轧过,当场惨死于血泊中,9月6日,该省一媒体赫然出现《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标题。同是这家媒体,不久前在报道另一起相似车祸时,用的标题更绝:“公交车轮从头越”。 评论:作为一个常人,这样的悲惨场面谁也不愿意看到。而该报却颇费心思,分别采用了双关(“中头彩”)和套用诗句(“从头越”)的文学化表现手法,以期为标题增添一些娱乐元素。我在想:如果该文作者不幸被恐怖分子割头,次日该报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新闻标题——《从无冕之王,到无头苍蝇》? 北京某电视台,在评价乱停放人力车,说车夫“像一群苍蝇,影响着市容”。 评论:请低下你高贵的头,看看那些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底层。 成都某报在同天的要闻版和成都版分别刊登了两篇新闻《哦嗬 第9根断指忘在自贡了》和《10米高空脚打滑 哦呵》。前篇报道了一位青年的手指被机器切掉了9根,然后送往医院进行续接手术,在手术的时候才发现还有一根忘在自贡了;后篇报道一位民工因为一时不慎而失足殒命。 评论:一连呼叫的两个“哦嗬”,记者露出的低俗笑容让读者的心都凉透了。对于一个生命,我们就仅仅用“哦呵”来表示对他的“哀悼”? 石家庄市发现一个青年溺水身亡,报纸以《谁家的小伙溺毙民心河》报道,配发大幅尸体照片。 评论:苦难不仅没有成为同情的对象,而且成了观赏性内容。 广州夏天太热,三十余人因酷暑死亡,报道标题广州“酷”毙三十余人。 评论:说一个人“酷毙了”“帅呆了”,带有调侃的意味。把约定俗成的“酷毙”这个专有名词用于“热死人”,让人感到记者的“看客”心态,缺乏必要的同情心。 湖南新闻频道日前播出一个长沙当地某品牌啤酒的广告:屈原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投江”,他身后一位打扮洒脱的现代年轻人奉劝道:“人都死了,你还能求索啥?”结果屈原笑逐颜开,与年轻人席地而坐,开怀畅饮该品牌啤酒。 评论:这样的戏说创意,似乎颇有几分时尚文化中流行的“无厘头”式的解构之风。但是屈原这个名字,则代表着千百年来人所共尊的一种高贵情感和品格,公众决不会容忍其遭到颠覆和嘲讽。 上海《东视广角》节目,报道一个打工妹在超市偷了一瓶69块钱的美白霜,后来被保安拿着录像带在收银台抓了个典型,带到问讯室,打工妹很不合作有点装聋作哑。后来保安们就决定把小姑娘送到派出所,然后在路上打工妹趁保安不备跳进了苏州河,3天后打工妹的尸体被从黄浦江里捞了出来。该节目在陈述完之后,主持人的评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打工妹缘何要为了69元钱而葬送了她23岁的生命?” 评论:有这种白痴的评语吗?23岁的女孩子在保安眼皮底下跳河,为什么当时保安没有救?为什么周围的目击者没有人拨110?为什么等3天后尸体找到了才会知道前因后果?为什么这样一个生命给出的评价就是这种69元的反思? 某名胜发生车祸,一轿车坠落悬崖,所幸有大树卡住,未入百丈深渊,我们的某电台主持人是如何解说这条新闻的呢———主持人A:“游人都在尖叫:‘看啦,在拍电影啦!’好刺激呀!”主持人B:“像在拍《生死时速》的续集!”主持人A:“司机从车中爬出来,满脸鲜血,问道‘我还活着吗’?”两主持人大笑…… 评论:他们还有一点人性吗? 某市报头版登载的一条题为《农民致富跳龙门 高升成了城里人》的消息,农民办了城镇户口成为城里人就是“高升”?北京某报在对小偷在公车上作案的目击新闻中,这样提醒读者:“要提防外地人模样的人”,似乎外地人与小偷必有一定联系。还有诸如《市长敢吃农民饭》、《嫁给农村人的烦恼——我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之类的报道。 评论:赤裸裸的歧视性语言!在我们的媒体语言里,农民与城里人相比,就一定是二等公民?民工一定要被描写为邋遢委琐、令人望而生厌的形象吗?外地人与小偷必有一定联系吗? 一个记者在女排赛前,采访赵蕊蕊时说“全国观众都不知道你伤好到什么程度了,你能不能对着镜头给我们蹦两下”。赵蕊蕊气的说“我都蹦一天了,你还让我蹦!!”说完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评论:对这些记者的毛病一点也不能惯! 某市一位环卫局清管站的负责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新闻单位在对其进行宣传时,题目竟然是“粪头的情怀——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某某”。 评论:使用尊重人的称呼,是对人格尊重的起码要求,而“粪头”这样的污蔑性词语,只会让读者增添反感而已
|
|
№4 ☆☆☆转啊转啊转啊转啊转啊于2005-06-20 21:31:12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被抓。。。 乡长□□被抓检讨道:“由于放松了三个代表的学习,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下面就。。。。。。” 该乡有一农民□□被抓还罚款,如实交代:“我冒充国家干部骗小姐,忘了自己是贫民百姓,没能力。。。。。。”
□□被抓。。。 乡长□□被抓检讨道:“由于放松了三个代表的学习,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下面就。。。。。。” 该乡有一农民□□被抓还罚款,如实交代:“我冒充国家干部骗小姐,忘了自己是贫民百姓,没能力。。。。。。”
|
|
№5 ☆☆☆转啊转啊转啊转啊转啊于2005-06-20 21:31:49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无良媒体该骂!大家还记得TVB有部剧《第三类法庭》吗?女主角被无良媒体害的几乎疯吊,本来就没罪,是个好人,在那些媒体形容下,变成勾引人的狐狸精,乱搞的女人,看来国内有些媒体也向这方面发展了。 无良媒体该骂!大家还记得TVB有部剧《第三类法庭》吗?女主角被无良媒体害的几乎疯吊,本来就没罪,是个好人,在那些媒体形容下,变成勾引人的狐狸精,乱搞的女人,看来国内有些媒体也向这方面发展了。 |
|
№6 ☆☆☆春天花会开于2005-06-20 22:23:58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今天看了滨城的报纸,记者闲着没事,布这个局,弄那个景的,真是无趣,如果觉得自己真高尚,就别整那些没用的,伸出手来帮困难的一把就成了... 今天看了滨城的报纸,记者闲着没事,布这个局,弄那个景的,真是无趣,如果觉得自己真高尚,就别整那些没用的,伸出手来帮困难的一把就成了... |
|
№7 ☆☆☆红颜搏命于2005-06-20 22:35:49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看了刚开始的帖子,都笑疯了. 再看后头的帖子,突然觉得西安的媒体很厚道.安慰啊.看了刚开始的帖子,都笑疯了. 再看后头的帖子,突然觉得西安的媒体很厚道.安慰啊. |
|
№8 ☆☆☆蓝凯溪于2005-06-21 23:06:12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