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网友留言区
主题:一些中华典故(补充补充一些知识) [5]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无所不用其极
-------------
“无所不用其极”这个典故出自《礼记·大学》:“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
这句话中的“君子”,上古之时既可指贵族,又可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君子”一词一般都指品德高尚的人。
“无所不用其极”原义为无处不追求完善。这句话通俗的说就是:君子做事的时候,要想尽一切办法来达到完善的境界。
随着历史的变化“无所不用其极” 这个词组,现在一般指坏人做坏事不择一切手段。

地行仙
————
地行仙”出自宋代陆游的《楞严经》卷八,又写作“地行先”。
根据佛典,他是长寿神仙,名为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最初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后随佛陀出家。五十五岁时,阿难被选为常随侍者。他居住的地方在深山荒岛之中,远离人境,因此称他为“地行先”。
后人用“地行仙”比喻高寿的人或者隐士。宋代苏轼有诗曰:“先生真是地行仙,住世因循五百年。”清朝赵翼在《一枕》诗中曰:“庸福宁求木居士,高踪或比地行仙。”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个典故出自《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汤”:即成汤,也就是商汤,大商朝的开国之君。“盘铭”则是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苟”如果之意。“新”在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在行为上不断去恶从善,在道德修养上不断有新的進步,新的提高。
这是商汤用来时时激励自己的一句话,反映了古人在道德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百闻不如一见
———————
“百闻不如一见”出自《汉书&【文章详情】《一生,一梦》;赵充国传》,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
   西汉宣帝时期,羌人侵入汉朝边界,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召集群臣,决定派人领兵前去平息叛乱。曾在边界和羌人打过几十年的交道的七十六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决意率兵平叛。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的军事情况,很难在遥远的地方了解清楚。我想到边境一带亲自看一看,画出当地的地形图,定出進攻方略,然后一并上奏陛下。羌戎乃区区小国,胆敢违背天意,背叛朝廷,不久就会灭亡。希望陛下就把任务交给我,请不必忧虑。” 宣帝同意了。
   赵充国到边境详细了解了情况,制定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给了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百闻不如一见”由此而来。后人用其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所见可靠,强调亲自调查的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人们不了解的事物,人们通常喜欢看看相关的评论,听听别人的见解。但是,一些事情如果不亲眼所见,是非好坏自己还不好下结论。

言必信,行必果
---------------
“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文章详情】《一生,一梦》;子路》。
  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什么是真正的‘士’?”孔子说:能够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奉命出使到其它国家而不辜负君王的使命,这样的人可以被称作“士”。
  子路又问:“那次一等的呢?”孔子答道:“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的人称赞他尊敬长辈。这样的人也可以算作‘士’。”
  子路再次问:“那再次一等的呢?”孔子答道:“言必信,行必果。但他们不分是非而只是坚决贯彻自己的言行,属于小人。但也可以算次一等的‘士’了。”
  子路又问:“现在的执政者,你看怎么样?”孔子答道:“都是些器量狭小的卑贱小人,怎么算得上‘士’呢!”
  从孔子的回答可知,孔子心目中的“士”分为三等,一等是能报效国家的“士”,二等是能齐家的“士”,三等是那些“言必信,行必果”的“士”。只是第三等的“士”因为有时不分是非,而过于坚持自己的言行,也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言必信,行必果”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并流传了千百年,意思是说出话来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果断、坚决。

数典忘祖
---------
数典忘祖”出自《左传&【文章详情】《一生,一梦》;昭公十五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在参加完活动后,周景王设宴招待他,并趁机问道:“各诸侯国都向王室進贡了宝器,为什么只有晋国没有進献呢?”籍谈回答道:“晋国远在深山,与王室相距遥远,而且从来没有得到过天子的赏赐,所以不能進献宝器。”
  周景王说:“你们晋国怎么这么健忘啊?晋国的始祖唐叔,得到的文王用来检阅军队的鼓和车,以及武王曾穿着攻克商都的铠甲等,不是赏赐吗?周襄王赐给晋文公的金钺大斧和黑米酿制的美酒,以及□□和勇士,不是赏赐吗?这些赏赐,策书上都明明白白的记着呢。你是晋国世代掌管典籍的史官的后代,为什么竟忘了这些历史事实呢?”
   籍谈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只好赶快离开了宴席。籍谈走了后,周景王对大臣们说:“看来,籍先生很不称职,他的后代大概不能享有禄位了。他在谈论典籍时,竟然一无所知,竟然忘掉了自己的祖宗。”
   “数典忘祖”由此而来,后来人们常用其比喻忘本,即忘记了事物的原貌和本源;现在常用其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0 ☆☆☆玉子 2008-07-27 00:19:14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长见识了~~
№1 ☆☆☆嗯哪2008-07-27 00:48:27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很有用~~支持一下!!
№3 ☆☆☆其实谁都寂寞~2008-07-28 12:25:5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有人支持了,有动力了,我再补补.
№4 ☆☆☆玉子2008-07-28 14:17:47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