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文啊,童年阴影影响一生。 好文啊,童年阴影影响一生。 |
|
№1 ☆☆☆支持八叉君于2010-10-09 13:23:48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知道什么是有人生没人教了。。 知道什么是有人生没人教了。。 |
|
№2 ☆☆☆..于2010-10-09 13:39:45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不可能的,大多数家长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人。 不可能的,大多数家长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人。 |
|
№3 ☆☆☆一分于2010-10-09 16:44:46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我想我对母亲的亲情冷淡得非常彻底,我很不喜欢她,甚至不想见到她以及跟她做任何交流,因为我们每一次面对,她总是在不停高姿态的教育,说教育真是太好听,其实应该用教训、训斥、责骂、抱怨一类的词才对,我做的事说的话,她永远都是批判角度和操纵的态度,甚至即使相信一个完全陌生人的三言两语,她也不会信任自己血缘最近的亲人的苦口婆心,偏生所有的一切又要冠上一个“爱”的名号。现在回想起来,我根本就是在一个非常压抑和被压抑的状态中长大,而现在即使已经离家十年还仍然要忍受她的电话骚扰,就因为她是母上大人,这层关系永远都脱不去,实在不堪忍耐 我想我对母亲的亲情冷淡得非常彻底,我很不喜欢她,甚至不想见到她以及跟她做任何交流,因为我们每一次面对,她总是在不停高姿态的教育,说教育真是太好听,其实应该用教训、训斥、责骂、抱怨一类的词才对,我做的事说的话,她永远都是批判角度和操纵的态度,甚至即使相信一个完全陌生人的三言两语,她也不会信任自己血缘最近的亲人的苦口婆心,偏生所有的一切又要冠上一个“爱”的名号。现在回想起来,我根本就是在一个非常压抑和被压抑的状态中长大,而现在即使已经离家十年还仍然要忍受她的电话骚扰,就因为她是母上大人,这层关系永远都脱不去,实在不堪忍耐 |
|
№4 ☆☆☆真的在以爱之名吗于2010-10-10 03:37:32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
№5 ☆☆☆shirle于2010-10-10 10:05:58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
№6 ☆☆☆- -于2010-10-10 17:54:11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
№7 ☆☆☆哎呀于2010-10-10 19:04:33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这些都很好,关键是家长带孩子绝对绝对要有耐心,很多道理成年人不是不懂,但是带孩子嘛,有时候要一说几遍才肯听,甚至一说几遍都不听的,急性子甚而暴脾气的就克制不住了。带孩子跟过日子是一样的,道理不是不懂,就是施行起来很难。 这些都很好,关键是家长带孩子绝对绝对要有耐心,很多道理成年人不是不懂,但是带孩子嘛,有时候要一说几遍才肯听,甚至一说几遍都不听的,急性子甚而暴脾气的就克制不住了。带孩子跟过日子是一样的,道理不是不懂,就是施行起来很难。 |
|
№8 ☆☆☆自从于2010-10-11 01:09:34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路过的某只猪。。。。。。。 路过的某只猪。。。。。。。 |
|
№10 ☆☆☆路过的某只猪于2010-10-12 16:55:01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孩子没有安全感,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个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在婴儿期父母没有给孩子安全感,使他们的一生都处于一种没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 第二个原因就是,父母虽然在0-4岁这个阶段给了孩子很好的照顾,但是4岁以后,父母没有帮助孩子建立他自己和社会的连接。也就是说,在四岁以后,孩子本该在父母的帮助之下,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社会关系,开始处理他自己的人际事物,就像开始学习飞翔的小雁一样,翅膀开始渐渐变硬。但是有的父母没有帮孩子这样做,而是仍然把孩子当做是自己的附属品,过于呵护,过于管制。这样的孩子在进入社会以后,就会没有安全感,因为他的翅膀从来没有变硬。 在西方,过于溺爱也是一种abuse(虐待)。 第三个原因,是孩子属于过敏体质,对外界敏感害怕。这是天生的,可以克服。这样的孩子从小要多做大运动,尤其是球类运动,一是增强体质,二是学习团队精神,三是通过身体的碰撞,减少对外界的未知和恐惧。 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比如小时候受过惊吓,在成长过程中收到过比较严重的刺激或伤害,这些外来的伤害,都是可以进行心理弥补的。 心理沟通,比物质满足还重要,重要无数倍。 今天早晨在我们小区门口又碰到收垃圾的夫妇,两口子带个孩子,不忙的时候,那个妇人就逗孩子玩儿。虽然他们挺穷,但是夫妻关系很恩爱,尤其对孩子特别好。他们的老大已经上学了,在一个民工学校,学习特别好,在学校做干部,有的时候会过来帮大人干活,很懂事很懂事;这个小的是老二,现在已经开始学走路了,特别喜欢笑,无论见到谁,都笑嘻嘻的,大家也喜欢逗他。这就是幸福的生活:就算物质条件艰苦一点也没关系,孩子有快乐的童年,健康的成长,将来无论做什么,这一生没有遗憾。 问题家庭出来的孩子,心理一定会受伤害的,只不过受伤的程度不同,而且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自知。有很多人在长大成人后遇到很多问题,不会处理,也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只有多读一些书,把握做人的原则,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自我弥补心理方面所受的伤害。总之,要想办法让自己生活的幸福。 其实,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并不长。孩子在0-4岁期间需要父母百分百的呵护、关心、和爱,他的中心就是父母;然后从四岁开始,孩子就建立他自己的人际关系,开始交他自己的朋友;差不多到了六岁,孩子的社会关系的中心就不止父母了,同龄的玩伴对于孩子越来越重要。孩子上学以后,渐渐开始有话给朋友说,到了青春期,很多孩子有一个反叛期,然后到了18岁成年,孩子就独立了。 所以有人说:“紧紧握住孩子的小手,因为可以这样做的时间并不长”。 千万不要焦虑,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应该是最快乐的时间,是真正的happy hour。你的焦虑应该是因为你太爱孩子了,唯恐做不到最好。其实不需要太紧张,只要孩子见到你就十分开心,家长就成功了一半。孩子的快乐和信任最重要。 只要能让孩子在快乐中长大,每天生活在笑声之中,同时教育他遵守道德、社会规范,教育他如何做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辅助他走向社会,我们就是合格的家长。 这位同学,首先,千万不要再有“想死”的念头。我也不想说“父母都是爱我们的”这样的废话,我只想说: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是非常任性的,他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如果你死了,就是别人的错误由你来承担责任,凭什么? 象你这个情况,在中国的家长中有的是,你绝不是特别的。很多家长甚至更糟。难道因为他们,孩子们的生活就要被毁了吗?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克服困难。象他们这样的家长,在生活中都是弱者,只会欺负自己的孩子、家人,到了外面,他们谁也不敢惹。这种人,你倒因为他们去死?要相信自己,不仅不去死,而且要变得强大起来,要生活得很好,这样才对得起你自己。 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从灵魂到□□,都一样平等,都有被爱的权利,都有幸福生活的权利。如果父母剥夺了孩子幸福生活的权利,那么他们就是失职。这个错误绝对不要孩子来承担。 建议你好好谈恋爱,建立自己的家庭。要找一个健康家庭出来的心理健康的男孩子,找一个懂得爱的人,好好地一起生活。对于过去不愉快的记忆,不当回事,忘了它。对于灰色的童年,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靠自己战胜它。当你坚强起来的时候,这些痛苦就会变得渺小。你不把它当回事,它就不会出来纠缠你。 我建议多看一些关于家庭伦理的书,尤其西方人写的,对你的生活一定有帮助的。特别建议《六A的力量》,是一个在无爱的家庭长大,最后学会爱孩子的父亲写的。 这样的孩子是出于什么心理呢: 孩子:我要那个。。。 父母:等一下,我现在忙。 过了一会 父母:给你 孩子:我才不要呢,晚了,晚了! ------------------------------------------ 这个是孩子感觉自己被忽视了,因为生气而采取的对立态度。 这个情况,可以考虑一下“行为疗法”:也就是说,家长可以再故意制造类似的场景,比如故意选择一个孩子特别喜欢的东西,说要给他,但是需要他等待一下。这个时候,家长的态度要好,让孩子觉得他真的需要等待,然后因为他真的喜欢那个东西,所以他就会等。多来几次这样的事情,孩子就不会因为等待而生气了,也不会感觉自己被忽视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等待,所以不要惯着孩子,他想要什么立刻就能得到。还是要培养他的各种适应 际关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0-4岁之间培养起来的,就好比我们在练车场学会了开汽车,我们就有了开车的能力。拥有了这种能力,在4岁以后,我们就开始正式拥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然后我们一边成长一边吸取社会经验,我们的社会性会越变越好;就好比我们在练车场学会了开车以后,就正式开到路上了。在路上我们继续学习路况知识,车会越开越好。 在0-4岁之间,引导我们掌握人际关系能力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如果在这一段不能掌握这种能力的话,我们就好比没学会开车,却开着车上路了,在将来的驾驶中,必定要横冲直撞。 在天涯这里,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在8极品,这极品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他们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的能力,没有良好的社会性,该干什么不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偏干什么,所以在别人眼里,他们成了JP。 有很多人,到了四、五十岁,才开始成熟起来,在这之前,他们摔了无数次的跟头,撞了无数次的壁,这一生就用来积累经验了,还拿什么来成功?甚至有的人,一辈子也成熟不了。看到过很多好几十岁的人,做事还是非常地没有sense,该说的话说不清,不该说的话瞎插嘴;该生气的时候没反应,不该生气的时候瞎郁闷。一辈子都在同一个地方摔跟头,连总结经验的能力都没有,这就是鼻青脸肿的一生。 我们的孩子,一定不能鼻青脸肿地过一辈子。他不可以考完大学考研究生,考完研究生考博士,考完博士就跳楼。他要做一个无论在任何行业都得心应手、心情愉快的人。 楼主写得很好 我自己带班主任有三年了,深刻感觉到家庭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巨大 我们常说把孩子惯坏了 但在我看来 真正的宠爱是不会把孩子宠坏的 班里一个女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姑父都非常疼爱,但孩子非常懂礼貌,得体大方,一点没有骄纵的样子 相反行为习惯有问题的孩子是从小缺乏家庭关爱的 给很多很多钱就是宠爱吗?犯了错不闻不问就是宠爱吗? 我觉得恰恰是父母对于自身关注得更多才会忽视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彻头彻尾冷漠的表现 用钱就能买来的东西都是不值钱的 小时候缺乏关爱,长大后就会从别的地方寻找缺失的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早恋,也更容易在恋爱中失去理智的原因 我非常赞成楼主的观点,我也常在家长会上跟家长说,如果孩子现在表现不好,我们要做的不是埋怨他们,而是先从自身开始改变 毕竟不管是先天智力欠缺还是后天学习习惯不好,都是父母的责任,是父母没有把孩子幼年的这张白纸画好 至少在我看来,孩子的性格绝大部分随父母一方或两方的交集 负负得正的情况是非常少的 我的本行不是心理学。我是在政府机关做公务员,因为外语还凑合,经常被别的单位借去陪他们出国考察。前几年,我曾被教育厅借去参与他们的一个项目,带孩子们去美国进行为时两个月的夏令营,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儿童心理学感兴趣。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潜心研究,不过只是自己研究而已。 如果想专门做这行,要先学习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华师大的学前教育专业非常有名,可以考他们的研究生。 您快要结婚了,先恭喜一下。然后建议多读一些家庭关系方面的书。婚姻关系需要良好的呵护;良好的婚姻关系会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环境。 关于孩子的教育,我首先推荐读儿童心理学,这类的书很多,你可以多选一些,都看看。一定要西方人写的,作者最好是美国人或德国人。然后读儿童认知和思维发展的书,了解孩子是怎样从智力上成长的。读了这些书,你不会逼孩子每天学习考好成绩,拔苗助长。你会理性地对待孩子的学业,珍惜他/她的每一点进步。 希望能够帮到您。 作者:救命呀稻草 回复日期:2009-08-11 14:58:31 我也是马上要当父亲的人了,看了楼主的帖子受益良多。 另外跟那些和我一样有着童年阴影的网友说两句,无论我们的父母给我们带来多少不良的影响,我们都要记住一点,那些不良影响已经是我们的人格组成的一部分,不用尝试去铲除它,它必然会跟着我们走完这辈子。这没什么了不起的,世界这么大,总有适合我们的位置。所以,我们内向,就继续内向吧,我们的意识不能改变性格,但是只要明白事理,总会在恰当的位置做出恰当的事情的。 ---------------------- 这位同学说的好。世界这么大,总有适合我们的位置。我们不必为了改变而改变。如果性格内向,也不一定非要让自己外向起来。人际关系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并非人缘儿好就是人际关系好。很多性格外向、人缘儿好、朋友很多的人,是有着致命的心理问题的。这个后面,我们慢慢谈到。保持心理乐观,把握好自己的社会性,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才是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目的。 西方的心理学家们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如何,决定了他们长大成人后将要具备的生活素质。如果你是在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那么这个帖对你的意义或许不大。因为在父母的教育中,你已经学会了如何对待孩子。 但是那些问题家庭出来的孩子,很多人需要重塑自己,需要学习如何做父母,否则,你很有可能会沿着父母的老路走下去。那么,你的下一代岂不是又充满遗憾地过一生? 记住,每个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我碰巧也接触过自闭症,在美国参观过他们的机构。自闭症一定要从小开始干预,如果干预得好,将来可以上学、工作,如果家长逃避或放任不管,那么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异常。 上海有几个成年自闭症被锁在家里的铁笼子里。这几个孩子小时候还不是太差的,就是因为家长不懂或没干预,最后发展到不能出门。 在美国,童年自闭症有政府出专家帮助家长进行康复训练,同时小学、中学都容纳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有政府或私人机构照顾他们。 而在中国,完全要靠家长自己。所以,尽量早点重视起来。
孩子没有安全感,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个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在婴儿期父母没有给孩子安全感,使他们的一生都处于一种没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 第二个原因就是,父母虽然在0-4岁这个阶段给了孩子很好的照顾,但是4岁以后,父母没有帮助孩子建立他自己和社会的连接。也就是说,在四岁以后,孩子本该在父母的帮助之下,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社会关系,开始处理他自己的人际事物,就像开始学习飞翔的小雁一样,翅膀开始渐渐变硬。但是有的父母没有帮孩子这样做,而是仍然把孩子当做是自己的附属品,过于呵护,过于管制。这样的孩子在进入社会以后,就会没有安全感,因为他的翅膀从来没有变硬。 在西方,过于溺爱也是一种abuse(虐待)。 第三个原因,是孩子属于过敏体质,对外界敏感害怕。这是天生的,可以克服。这样的孩子从小要多做大运动,尤其是球类运动,一是增强体质,二是学习团队精神,三是通过身体的碰撞,减少对外界的未知和恐惧。 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比如小时候受过惊吓,在成长过程中收到过比较严重的刺激或伤害,这些外来的伤害,都是可以进行心理弥补的。 心理沟通,比物质满足还重要,重要无数倍。 今天早晨在我们小区门口又碰到收垃圾的夫妇,两口子带个孩子,不忙的时候,那个妇人就逗孩子玩儿。虽然他们挺穷,但是夫妻关系很恩爱,尤其对孩子特别好。他们的老大已经上学了,在一个民工学校,学习特别好,在学校做干部,有的时候会过来帮大人干活,很懂事很懂事;这个小的是老二,现在已经开始学走路了,特别喜欢笑,无论见到谁,都笑嘻嘻的,大家也喜欢逗他。这就是幸福的生活:就算物质条件艰苦一点也没关系,孩子有快乐的童年,健康的成长,将来无论做什么,这一生没有遗憾。 问题家庭出来的孩子,心理一定会受伤害的,只不过受伤的程度不同,而且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自知。有很多人在长大成人后遇到很多问题,不会处理,也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只有多读一些书,把握做人的原则,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自我弥补心理方面所受的伤害。总之,要想办法让自己生活的幸福。 其实,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并不长。孩子在0-4岁期间需要父母百分百的呵护、关心、和爱,他的中心就是父母;然后从四岁开始,孩子就建立他自己的人际关系,开始交他自己的朋友;差不多到了六岁,孩子的社会关系的中心就不止父母了,同龄的玩伴对于孩子越来越重要。孩子上学以后,渐渐开始有话给朋友说,到了青春期,很多孩子有一个反叛期,然后到了18岁成年,孩子就独立了。 所以有人说:“紧紧握住孩子的小手,因为可以这样做的时间并不长”。 千万不要焦虑,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应该是最快乐的时间,是真正的happy hour。你的焦虑应该是因为你太爱孩子了,唯恐做不到最好。其实不需要太紧张,只要孩子见到你就十分开心,家长就成功了一半。孩子的快乐和信任最重要。 只要能让孩子在快乐中长大,每天生活在笑声之中,同时教育他遵守道德、社会规范,教育他如何做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辅助他走向社会,我们就是合格的家长。 这位同学,首先,千万不要再有“想死”的念头。我也不想说“父母都是爱我们的”这样的废话,我只想说: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是非常任性的,他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如果你死了,就是别人的错误由你来承担责任,凭什么? 象你这个情况,在中国的家长中有的是,你绝不是特别的。很多家长甚至更糟。难道因为他们,孩子们的生活就要被毁了吗?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克服困难。象他们这样的家长,在生活中都是弱者,只会欺负自己的孩子、家人,到了外面,他们谁也不敢惹。这种人,你倒因为他们去死?要相信自己,不仅不去死,而且要变得强大起来,要生活得很好,这样才对得起你自己。 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从灵魂到□□,都一样平等,都有被爱的权利,都有幸福生活的权利。如果父母剥夺了孩子幸福生活的权利,那么他们就是失职。这个错误绝对不要孩子来承担。 建议你好好谈恋爱,建立自己的家庭。要找一个健康家庭出来的心理健康的男孩子,找一个懂得爱的人,好好地一起生活。对于过去不愉快的记忆,不当回事,忘了它。对于灰色的童年,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靠自己战胜它。当你坚强起来的时候,这些痛苦就会变得渺小。你不把它当回事,它就不会出来纠缠你。 我建议多看一些关于家庭伦理的书,尤其西方人写的,对你的生活一定有帮助的。特别建议《六A的力量》,是一个在无爱的家庭长大,最后学会爱孩子的父亲写的。 这样的孩子是出于什么心理呢: 孩子:我要那个。。。 父母:等一下,我现在忙。 过了一会 父母:给你 孩子:我才不要呢,晚了,晚了! ------------------------------------------ 这个是孩子感觉自己被忽视了,因为生气而采取的对立态度。 这个情况,可以考虑一下“行为疗法”:也就是说,家长可以再故意制造类似的场景,比如故意选择一个孩子特别喜欢的东西,说要给他,但是需要他等待一下。这个时候,家长的态度要好,让孩子觉得他真的需要等待,然后因为他真的喜欢那个东西,所以他就会等。多来几次这样的事情,孩子就不会因为等待而生气了,也不会感觉自己被忽视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等待,所以不要惯着孩子,他想要什么立刻就能得到。还是要培养他的各种适应 际关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0-4岁之间培养起来的,就好比我们在练车场学会了开汽车,我们就有了开车的能力。拥有了这种能力,在4岁以后,我们就开始正式拥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然后我们一边成长一边吸取社会经验,我们的社会性会越变越好;就好比我们在练车场学会了开车以后,就正式开到路上了。在路上我们继续学习路况知识,车会越开越好。 在0-4岁之间,引导我们掌握人际关系能力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如果在这一段不能掌握这种能力的话,我们就好比没学会开车,却开着车上路了,在将来的驾驶中,必定要横冲直撞。 在天涯这里,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在8极品,这极品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他们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的能力,没有良好的社会性,该干什么不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偏干什么,所以在别人眼里,他们成了JP。 有很多人,到了四、五十岁,才开始成熟起来,在这之前,他们摔了无数次的跟头,撞了无数次的壁,这一生就用来积累经验了,还拿什么来成功?甚至有的人,一辈子也成熟不了。看到过很多好几十岁的人,做事还是非常地没有sense,该说的话说不清,不该说的话瞎插嘴;该生气的时候没反应,不该生气的时候瞎郁闷。一辈子都在同一个地方摔跟头,连总结经验的能力都没有,这就是鼻青脸肿的一生。 我们的孩子,一定不能鼻青脸肿地过一辈子。他不可以考完大学考研究生,考完研究生考博士,考完博士就跳楼。他要做一个无论在任何行业都得心应手、心情愉快的人。 楼主写得很好 我自己带班主任有三年了,深刻感觉到家庭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巨大 我们常说把孩子惯坏了 但在我看来 真正的宠爱是不会把孩子宠坏的 班里一个女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姑父都非常疼爱,但孩子非常懂礼貌,得体大方,一点没有骄纵的样子 相反行为习惯有问题的孩子是从小缺乏家庭关爱的 给很多很多钱就是宠爱吗?犯了错不闻不问就是宠爱吗? 我觉得恰恰是父母对于自身关注得更多才会忽视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彻头彻尾冷漠的表现 用钱就能买来的东西都是不值钱的 小时候缺乏关爱,长大后就会从别的地方寻找缺失的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早恋,也更容易在恋爱中失去理智的原因 我非常赞成楼主的观点,我也常在家长会上跟家长说,如果孩子现在表现不好,我们要做的不是埋怨他们,而是先从自身开始改变 毕竟不管是先天智力欠缺还是后天学习习惯不好,都是父母的责任,是父母没有把孩子幼年的这张白纸画好 至少在我看来,孩子的性格绝大部分随父母一方或两方的交集 负负得正的情况是非常少的 我的本行不是心理学。我是在政府机关做公务员,因为外语还凑合,经常被别的单位借去陪他们出国考察。前几年,我曾被教育厅借去参与他们的一个项目,带孩子们去美国进行为时两个月的夏令营,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儿童心理学感兴趣。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潜心研究,不过只是自己研究而已。 如果想专门做这行,要先学习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华师大的学前教育专业非常有名,可以考他们的研究生。 您快要结婚了,先恭喜一下。然后建议多读一些家庭关系方面的书。婚姻关系需要良好的呵护;良好的婚姻关系会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环境。 关于孩子的教育,我首先推荐读儿童心理学,这类的书很多,你可以多选一些,都看看。一定要西方人写的,作者最好是美国人或德国人。然后读儿童认知和思维发展的书,了解孩子是怎样从智力上成长的。读了这些书,你不会逼孩子每天学习考好成绩,拔苗助长。你会理性地对待孩子的学业,珍惜他/她的每一点进步。 希望能够帮到您。 作者:救命呀稻草 回复日期:2009-08-11 14:58:31 我也是马上要当父亲的人了,看了楼主的帖子受益良多。 另外跟那些和我一样有着童年阴影的网友说两句,无论我们的父母给我们带来多少不良的影响,我们都要记住一点,那些不良影响已经是我们的人格组成的一部分,不用尝试去铲除它,它必然会跟着我们走完这辈子。这没什么了不起的,世界这么大,总有适合我们的位置。所以,我们内向,就继续内向吧,我们的意识不能改变性格,但是只要明白事理,总会在恰当的位置做出恰当的事情的。 ---------------------- 这位同学说的好。世界这么大,总有适合我们的位置。我们不必为了改变而改变。如果性格内向,也不一定非要让自己外向起来。人际关系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并非人缘儿好就是人际关系好。很多性格外向、人缘儿好、朋友很多的人,是有着致命的心理问题的。这个后面,我们慢慢谈到。保持心理乐观,把握好自己的社会性,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才是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目的。 西方的心理学家们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如何,决定了他们长大成人后将要具备的生活素质。如果你是在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那么这个帖对你的意义或许不大。因为在父母的教育中,你已经学会了如何对待孩子。 但是那些问题家庭出来的孩子,很多人需要重塑自己,需要学习如何做父母,否则,你很有可能会沿着父母的老路走下去。那么,你的下一代岂不是又充满遗憾地过一生? 记住,每个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我碰巧也接触过自闭症,在美国参观过他们的机构。自闭症一定要从小开始干预,如果干预得好,将来可以上学、工作,如果家长逃避或放任不管,那么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异常。 上海有几个成年自闭症被锁在家里的铁笼子里。这几个孩子小时候还不是太差的,就是因为家长不懂或没干预,最后发展到不能出门。 在美国,童年自闭症有政府出专家帮助家长进行康复训练,同时小学、中学都容纳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有政府或私人机构照顾他们。 而在中国,完全要靠家长自己。所以,尽量早点重视起来。
|
|
№11 ☆☆☆婕婕于2010-10-12 18:44:37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谢谢网友们来访。这里先澄清几点: 第一,本帖绝不是声讨父母的。本帖的目的,是“我们自己如果做父母?”。做父母也是门学问,不需要你的孩子多有出息,但是,我们总要尽量让他幸福地生存于这个世界。 第二,人际关系并非只是“交朋友”。人际关系指的是“人的社会性”,这包括很多能力,比如适应社会的能力,表达自己的能力,与人共享的能力,组织事情的能力,等等。不管是内向的人,还是外向的人,只要你出来觅食,就要处理人际关系,当然友谊是其中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唯一的部分。 第三,0-4岁是培养人际关系的关键期,这个时候父母带着儿女开始人生的最初阶段,就好比动物带着小动物开始学习觅食。如果这个时期错失了,在以后的成长中,自我学习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没有父母的引导,自己去摸索是很辛苦的。所以,我们不能再让下一代错失。 第四,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小婴孩儿天生就掌握了(他们可真了不起),我们也可以掌握。 如何掌握人际关系呢?这个楼的朋友们也有一些讨论。那么我们开这个楼,可以一石二鸟:一方面自己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学习如何引导下一代建立社会性。 其实,小婴孩儿天生就已经知道如何“做人”了,他们真是聪明啊!让我们把人际关系的六个里程碑再复习一遍,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 0-3个月 适应期: 小婴儿出生后的头三个月,是先适应这个世界。小孩儿出生的时候,为什么会哭呢?因为娘胎里和外面的世界不一样么。那么对于小婴儿来讲,就只能去适应。他没有能力让世界去适应他,所以他选择调整自己,去适应周围的环境。 他聪明吧?比很多大人还聪明吧?多少人在人际关系中碰钉子、摔跟斗,就是不明白自己要适应周围的环境,而是想让环境适应他自己。小婴儿才不干这傻事:他选择去适应,这样才能去生存。 第四个月 社会参照 (小婴儿出生后的头三个月,先去适应,适应了这个世界以后,他做什么呢?) 第四个月的时候,小婴儿的视力还没有发展出来,他看不清周围的环境,这个时候,他只好去感知,用感觉去体验这个世界。周围的环境安静平和,他也心情舒畅;周围的环境嘈杂焦虑,他也心里不安。 这就是小婴儿的“社会参照”。他用“心”去感觉,而不是用眼睛去看。这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的本能反应,我们大人其实也有这种能力。当周围的环境压抑或不安的时候,我们也能感觉出来。 第五个月 分享兴奋 (小婴儿能够感受这个世界以后,会怎么样呢?) 当小婴儿能够感受这个世界以后,就开始与环境共舞了。他开始主动在情绪上参与周围的事物。如果说以前他都是在被动地面对这个世界,那么现在,他开始主动地分享周围的情绪了。虽然他还没有能力表达自己,但是他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 第六个月 简易互动 (当小婴儿主动在情绪上参与周围的环境以后,他怎么样呢?) 小婴儿在情绪上主动参与世界以后,就开始进行简易的互动了。他观察周围,期待要发生的事,同时会主动地把他自己的信息提供给周围的人,帮助周围的人理解他自己。 多聪明啊!小婴儿没有语言,也没有老师教给他怎么做,他自己完全知道要循序渐进地参与这个世界。0-6个月是人际关系的第一个里程碑,大家有没有从中间看出一些奥妙来? 看出来了吗,小婴儿参与世界的过程,和我们成人参与一个新环境的过程,基本上是一样的: 当我们到了一个新环境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是去适应它(0-6个月适应期),然后我们会感受这个新环境(第四个月社会参照),再然后,我们会在情绪上主动调整自己,开始参与;再然后呢,我们开始与周围有简单的互动,把自己的信息提供给别人,让别人开始了解自己。这就是人际交往的第一个阶段。 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参与新环境的,所以我们面对陌生的人或环境的时候,不必紧张。我们不必急着去参与,更不必着急让周围的人了解自己。我们要做的,第一是先适应新环境。注意,是我们适应新环境,而不是让新环境适应你。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无力改变周围的。所以,我们尽快在心理上适应,让自己尽快不再感觉陌生。 然后,我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周围,这种感受是一种本能,它能让你远离坏人,躲开陷阱。有的人看起来很好,可是事实上很危险;有的人看起来不是很友善,但是他永远不会害人;也有的人很八卦,你告诉她的每一件事,都会广播给周围的人;这些人都要分辨出来,所以你不要急着去结交朋友。你先用心去观察。用你的心感受出来。 再然后,我们开始在情绪上主动参与周围的事物,既然我们到了新环境,就不要躲在角落里,我们从情绪上,就要有个积极的状态。我们已经做好了参与的准备。 再然后,我们选择合适的信息,让周围的人知道,让大家开始了解我们。注意,这里说的是“合适”的信息,就是说,让别人能够了解一个正面的你,就够了。不必把你所有的事都告诉别人。 这几步看似简单,事实上很多人都在人际交往的最初阶段摔跟头。 有的人是适应力很差。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刚开始上大学的时候,尤其很多女生都会哭两天,想家,对新环境不适应,但是过两天就没事了。但是我们学校有个女生,哭了两个星期,最后转学回家了。这就是一个不能适应的典型。 也有很多人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比较差,总是轻易相信别人,在新环境里,总是尽快抓住对他/她最好的那个人做朋友。事实上,很多危险的人,比较喜欢主动向别人示好。在新环境里,不要着急交新朋友,可以很快有两个熟人交往,但不要上升到朋友。你马上对别人交心交肺,很容易上当受骗,最后吃亏的是自己。 还有的人,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合适”的信息。让别人了解你,并非把你的家底都告诉别人。把什么都跟别人讲,让你自己处于劣势,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所以,在人际交往的最初阶段,要循序渐进,遵循规律。如果不会,就向小婴儿学习吧 :) 大家好。 很抱歉这么久没有上来。因为临时接到一个任务,我就出差去了,每天忙到大家都睡觉,我还要看着孩子们睡觉,就一直没有上网。 我们的讨论还远远没有展开,后面还有很多话要说,看到大家的对这个话题的关心,我很感动。这段时间会比较忙,我要向上级写报告,还要和学生家长见面,等忙过这两周,我就回来。 这次去美国,最感慨的一件事是认识了一对收养中国女孩儿的白人夫妇。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要带孩子们去他们家做客。那个女孩叫凯瑟琳,被收养的时候两岁,看了她那时的照片,又黑又瘦,像个土豆;现在白白胖胖的,白里透红,真的很漂亮。 凯瑟琳是在国内的一家孤儿院被收养的。刚到美国的时候,她开始长眼袋,带到医生那里去看,医生说是因为喝纯牛奶的缘故。凯瑟琳不能喝超市买的纯牛奶,会过敏;但是她可以喝刚刚挤出来的鲜牛奶。正好凯瑟琳爸爸的弟弟在经营一个农场,其实离镇上还挺远的,但是这位叔叔每天早晨四点钟从遥远的乡下送鲜牛奶过来,风雨无阻,怎么能叫我不感动呢?看到我们中国的孩子在遥远的国家被这么好的照顾着,说实话,虽然凯瑟琳是他们的女儿,我还是很感激。 凯瑟琳的妈妈已经学了半年的汉语了,现在开始用汉语写日记,像小学生写的一样,特别好玩儿;不过她的字写得还不错。凯瑟琳每天下午还到大学去学习游泳,有专门的教练教她;我看了很多她游泳的照片,特别可爱。 凯瑟琳的妈妈说,等凯瑟琳上小学的时候,就每年带她回中国看一看,人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家乡。凯瑟琳的祖奶奶(凯瑟琳爸爸的奶奶)是从英格兰过来的,所以她爸爸还要带她去英格兰老家看一看。凯瑟琳的名字和她的祖奶奶一样谢谢网友们来访。这里先澄清几点: 第一,本帖绝不是声讨父母的。本帖的目的,是“我们自己如果做父母?”。做父母也是门学问,不需要你的孩子多有出息,但是,我们总要尽量让他幸福地生存于这个世界。 第二,人际关系并非只是“交朋友”。人际关系指的是“人的社会性”,这包括很多能力,比如适应社会的能力,表达自己的能力,与人共享的能力,组织事情的能力,等等。不管是内向的人,还是外向的人,只要你出来觅食,就要处理人际关系,当然友谊是其中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唯一的部分。 第三,0-4岁是培养人际关系的关键期,这个时候父母带着儿女开始人生的最初阶段,就好比动物带着小动物开始学习觅食。如果这个时期错失了,在以后的成长中,自我学习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没有父母的引导,自己去摸索是很辛苦的。所以,我们不能再让下一代错失。 第四,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小婴孩儿天生就掌握了(他们可真了不起),我们也可以掌握。 如何掌握人际关系呢?这个楼的朋友们也有一些讨论。那么我们开这个楼,可以一石二鸟:一方面自己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学习如何引导下一代建立社会性。 其实,小婴孩儿天生就已经知道如何“做人”了,他们真是聪明啊!让我们把人际关系的六个里程碑再复习一遍,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 0-3个月 适应期: 小婴儿出生后的头三个月,是先适应这个世界。小孩儿出生的时候,为什么会哭呢?因为娘胎里和外面的世界不一样么。那么对于小婴儿来讲,就只能去适应。他没有能力让世界去适应他,所以他选择调整自己,去适应周围的环境。 他聪明吧?比很多大人还聪明吧?多少人在人际关系中碰钉子、摔跟斗,就是不明白自己要适应周围的环境,而是想让环境适应他自己。小婴儿才不干这傻事:他选择去适应,这样才能去生存。 第四个月 社会参照 (小婴儿出生后的头三个月,先去适应,适应了这个世界以后,他做什么呢?) 第四个月的时候,小婴儿的视力还没有发展出来,他看不清周围的环境,这个时候,他只好去感知,用感觉去体验这个世界。周围的环境安静平和,他也心情舒畅;周围的环境嘈杂焦虑,他也心里不安。 这就是小婴儿的“社会参照”。他用“心”去感觉,而不是用眼睛去看。这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的本能反应,我们大人其实也有这种能力。当周围的环境压抑或不安的时候,我们也能感觉出来。 第五个月 分享兴奋 (小婴儿能够感受这个世界以后,会怎么样呢?) 当小婴儿能够感受这个世界以后,就开始与环境共舞了。他开始主动在情绪上参与周围的事物。如果说以前他都是在被动地面对这个世界,那么现在,他开始主动地分享周围的情绪了。虽然他还没有能力表达自己,但是他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 第六个月 简易互动 (当小婴儿主动在情绪上参与周围的环境以后,他怎么样呢?) 小婴儿在情绪上主动参与世界以后,就开始进行简易的互动了。他观察周围,期待要发生的事,同时会主动地把他自己的信息提供给周围的人,帮助周围的人理解他自己。 多聪明啊!小婴儿没有语言,也没有老师教给他怎么做,他自己完全知道要循序渐进地参与这个世界。0-6个月是人际关系的第一个里程碑,大家有没有从中间看出一些奥妙来? 看出来了吗,小婴儿参与世界的过程,和我们成人参与一个新环境的过程,基本上是一样的: 当我们到了一个新环境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是去适应它(0-6个月适应期),然后我们会感受这个新环境(第四个月社会参照),再然后,我们会在情绪上主动调整自己,开始参与;再然后呢,我们开始与周围有简单的互动,把自己的信息提供给别人,让别人开始了解自己。这就是人际交往的第一个阶段。 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参与新环境的,所以我们面对陌生的人或环境的时候,不必紧张。我们不必急着去参与,更不必着急让周围的人了解自己。我们要做的,第一是先适应新环境。注意,是我们适应新环境,而不是让新环境适应你。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无力改变周围的。所以,我们尽快在心理上适应,让自己尽快不再感觉陌生。 然后,我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周围,这种感受是一种本能,它能让你远离坏人,躲开陷阱。有的人看起来很好,可是事实上很危险;有的人看起来不是很友善,但是他永远不会害人;也有的人很八卦,你告诉她的每一件事,都会广播给周围的人;这些人都要分辨出来,所以你不要急着去结交朋友。你先用心去观察。用你的心感受出来。 再然后,我们开始在情绪上主动参与周围的事物,既然我们到了新环境,就不要躲在角落里,我们从情绪上,就要有个积极的状态。我们已经做好了参与的准备。 再然后,我们选择合适的信息,让周围的人知道,让大家开始了解我们。注意,这里说的是“合适”的信息,就是说,让别人能够了解一个正面的你,就够了。不必把你所有的事都告诉别人。 这几步看似简单,事实上很多人都在人际交往的最初阶段摔跟头。 有的人是适应力很差。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刚开始上大学的时候,尤其很多女生都会哭两天,想家,对新环境不适应,但是过两天就没事了。但是我们学校有个女生,哭了两个星期,最后转学回家了。这就是一个不能适应的典型。 也有很多人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比较差,总是轻易相信别人,在新环境里,总是尽快抓住对他/她最好的那个人做朋友。事实上,很多危险的人,比较喜欢主动向别人示好。在新环境里,不要着急交新朋友,可以很快有两个熟人交往,但不要上升到朋友。你马上对别人交心交肺,很容易上当受骗,最后吃亏的是自己。 还有的人,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合适”的信息。让别人了解你,并非把你的家底都告诉别人。把什么都跟别人讲,让你自己处于劣势,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所以,在人际交往的最初阶段,要循序渐进,遵循规律。如果不会,就向小婴儿学习吧 :) 大家好。 很抱歉这么久没有上来。因为临时接到一个任务,我就出差去了,每天忙到大家都睡觉,我还要看着孩子们睡觉,就一直没有上网。 我们的讨论还远远没有展开,后面还有很多话要说,看到大家的对这个话题的关心,我很感动。这段时间会比较忙,我要向上级写报告,还要和学生家长见面,等忙过这两周,我就回来。 这次去美国,最感慨的一件事是认识了一对收养中国女孩儿的白人夫妇。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要带孩子们去他们家做客。那个女孩叫凯瑟琳,被收养的时候两岁,看了她那时的照片,又黑又瘦,像个土豆;现在白白胖胖的,白里透红,真的很漂亮。 凯瑟琳是在国内的一家孤儿院被收养的。刚到美国的时候,她开始长眼袋,带到医生那里去看,医生说是因为喝纯牛奶的缘故。凯瑟琳不能喝超市买的纯牛奶,会过敏;但是她可以喝刚刚挤出来的鲜牛奶。正好凯瑟琳爸爸的弟弟在经营一个农场,其实离镇上还挺远的,但是这位叔叔每天早晨四点钟从遥远的乡下送鲜牛奶过来,风雨无阻,怎么能叫我不感动呢?看到我们中国的孩子在遥远的国家被这么好的照顾着,说实话,虽然凯瑟琳是他们的女儿,我还是很感激。 凯瑟琳的妈妈已经学了半年的汉语了,现在开始用汉语写日记,像小学生写的一样,特别好玩儿;不过她的字写得还不错。凯瑟琳每天下午还到大学去学习游泳,有专门的教练教她;我看了很多她游泳的照片,特别可爱。 凯瑟琳的妈妈说,等凯瑟琳上小学的时候,就每年带她回中国看一看,人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家乡。凯瑟琳的祖奶奶(凯瑟琳爸爸的奶奶)是从英格兰过来的,所以她爸爸还要带她去英格兰老家看一看。凯瑟琳的名字和她的祖奶奶一样 |
|
№12 ☆☆☆婕婕于2010-10-12 18:50:30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教育不能代替才智。有些人是天生拥有某种人际交往能力的,换句话说他们就是那种不用经过大脑就知道怎么样跟别人打交道的人。那是因为他小时候就非常专注于与别人交流情感。。(那种人是天生的命好,反正很多人得不到的好处他就可以得到)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就在于那种感觉,那种浑然天成的让别人舒服的感觉。这是一种潜意识反应,绝不是你为别人做了多少事可以达到的。并且这种能力被视为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类似这种情况在雾满拦江(天涯名人~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的《懂事》里提过。他说的那种能力也是跟楼主说的一样,里面还列举了改变自己的办法。事实上我以前是经常不懂看人脸色或者反应不对路,但是现在用他的办法已经好很多了 楼主不会弃楼了吧?最近遇到件事挺烦的,望楼主解惑。 家有小女初长成,芳龄三岁。小姑娘长得挺可爱的,每次带回乡下总是引来若干小男生。小孩子么拉拉小手没什么,总有个别小男孩胆子忒大了,拉着我女儿又亲又抱的,女儿又小又不懂事,看得我这当娘真不是滋味。更有个别小男孩长相性格不讨喜者,看得我恨不得把他拎到一边去,又怕吓到女儿。提醒对方孩子家长注意,均认为我小题大作。往来都是亲戚,又不好发作,真是烦死了。平常在城市里没有这个问题的。过年了又要回乡下了,我要怎么办怎么办? 我知道不应该过多干涉孩子们的正常交往,但是又有必要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特别是女孩子。最重要的是方法要得当。怎样掌握这个尺度并且教会孩子自我保护呢? --------------- 你好。小孩子三岁,她现在需要的是家长的保护;这么小的孩子,还不适于进行性别教育;你跟她讲的话,她可能会讲给别人听;那么,遇到你说的这个情况,我个人的意见是:可以给孩子们安排一些桌面上的活动,比如涂颜色,画画,搭积木,等等,让孩子们有桌面上的事情可做;那么来了别的孩子,如果过来抱她,你可以装作不经意地把孩子拉开,然后给他笔,让他也一起画画;在做客的过程中,一直看着他们,跟他们一起玩,一直到客人们离开。没有办法,有的时候,做家长的要辛苦一点。尤其是女孩子,家长要多操心,直到她们有能力保护自己。 作者:荔枝梦游 回复日期:2010-02-01 06:55:28 这个帖的目的是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遗憾不要发生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那么我就要说说这个程度的问题,就是教育要适当。 我家亲戚也是小时候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结果后来生了孩子就拼命地把她当初没得到的东西硬塞给自己的小孩。比如说,她小时候家里不算太穷,但也不至于奢侈到能给她买她想要的二胡,所以她就强迫她的小孩3岁开始学钢琴、小提琴。可怜的孩子那时候哭得咧~~~最后这两个乐器都学得很好(不可能让这个孩子学不好的),钢琴也考了8级。可是有什么用呢?这个孩子现在又没搞音乐这一行,学了这么多年好多东西都忘记了,而且从事的行业跟音乐八竿子打不着。 我也没说学乐器不好,从小学学这些东西陶冶情操是很好的,培养兴趣嘛。可是到后来就变成很功利的一个东西,只想着考级。干嘛要那么急着考级呢?!又不是准备要当音乐家。难道让孩子弹着开心弹着玩不可以么?就为了学这些将来用不着的东西,剥夺了孩子多少童年乐趣。 这里我说的也是个度的问题,如何把握好自己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学乐器是好事,但是为了学乐器而剥夺孩子的玩乐时间就不对了。搞清一件事物对那个人的人生的轻重很重要,从而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顺别说一句,由于此亲戚长期只对学习要求严格,生活上娇惯宠溺。不可否认这个孩子在家族里的同龄人当中是发展得最好的一个,因为读书很厉害。但是现在TA都参加工作几年了,还不懂得关心家人。上MSN □□从来不主动跟家人打招呼,家人跟这个孩子打招呼都是有空才理人。长辈请TA帮个忙都爱理不理,回个EMAIL都无比冷漠,连对长辈的称呼都免了。因工作在外地住,请假回家住一个多月竟然一次都没探望过家里还在世的老人家(80多岁了),老人就住在同个城市而已。而我这个亲戚还要我家长跟她抱怨说她小孩不探望老人,她才应付地说确实不应该,而且想想看,她孩子回家一个月她都不督促孩子去看老人,可想而知她根本没教育她小孩要去探望老人这事,等于是默许咯。基本上是个很冷漠很不懂事的人。 ----------------- 你好:我说的“遗憾”,不是你说的“遗憾”;相反,你亲戚的教育方式,是我这个帖子里最反对的;你亲戚的孩子,她的冷漠完全是不当的教育方式产生的后果;不要责备她,其实她最可怜;为什么?因为家长“不切实际地期望孩子应当满足他们自己未被满足的精神需要”,是一种虐待;你亲戚的孩子,在被逼着学习各种技能的过程中,心理受到了严重创伤,以至于她逃避、不信任亲情,并且缺乏与亲人建立并维持积极关系的技巧;与亲人沟通是人的天性;她在被不当教育的过程中,失去了这种天性,这是对人性的抹杀,是非常残酷的;换句话说,这个女孩子的生活是不完整的,她面临的不仅是对家庭的冷漠,她一定还面临其他方面的心理问题。 lz,我家小孩就是这样特别相信人,我亲耳听到他对刚认识的人说自己家住哪里,爷爷奶奶家住哪里,外公外婆家住哪里等等,不止一次。我说过他叫他不要把这些告诉陌生人,但他问我为什么,我说那样会很麻烦有危险,他理直气壮反驳我说阿姨叔叔又不是坏人,我又担心小孩子口没遮拦到处去说,于是只有很隐晦的表示少说为妙。今天又听到他对楼下麻将馆的一位素不相识的阿姨说名字住址等,唉,我该怎么办呢? 怎么教会孩子不要轻信别人不要多说自家信息呢? 或者是否其实是我自己太敏感了? 我以前用过讲小白兔与大灰狼之类的故事方法告诉小孩子,但现在他明显不信了,对于我的故事经常嗤之以鼻说骗人~囧,我真是一个不称职的家长 --------------------- 你好。我没有看到孩子的情况,一般来讲,在正常的社会里,孩子这样做是没什么问题的。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是,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当他用有限的信息量跟别人沟通的时候,肯定是把他知道的事情都告诉别人。 我在飞机上遇到过一个美国孩子,四五岁的样子,把她家里几口人,住的门牌号码,她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叫什么,全都一五一十地告诉我;她妈妈就在旁边一直笑。这样做的孩子一定有很多。我们感觉不舒服,是因为这个社会给我们不安全感。那么,怎么制止孩子的这种做法,家长就要动一动脑筋了。 一般来讲,教育孩子的一个法宝就是“不告诉他不该做什么,而是告诉他该做什么”;可以告诉孩子,见到不认识的叔叔阿姨,应该说些什么;同时,告诉孩子,见到不认识的人,告诉人家门牌号码是不礼貌的,因为人家可能不想知道;如果人家想知道,会问的;如果没有问,就是不想知道了。 另外,还可以通过做一些假想游戏,告诉孩子遇到陌生人该怎么办;这个帖子就是在讲如何与孩子做游戏。等理论部分探讨完了,我们就开始讲亲子关系。 另外,不用太担心,这样的阶段不会很长;孩子一眨眼就懂事了。教育不能代替才智。有些人是天生拥有某种人际交往能力的,换句话说他们就是那种不用经过大脑就知道怎么样跟别人打交道的人。那是因为他小时候就非常专注于与别人交流情感。。(那种人是天生的命好,反正很多人得不到的好处他就可以得到)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就在于那种感觉,那种浑然天成的让别人舒服的感觉。这是一种潜意识反应,绝不是你为别人做了多少事可以达到的。并且这种能力被视为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类似这种情况在雾满拦江(天涯名人~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的《懂事》里提过。他说的那种能力也是跟楼主说的一样,里面还列举了改变自己的办法。事实上我以前是经常不懂看人脸色或者反应不对路,但是现在用他的办法已经好很多了 楼主不会弃楼了吧?最近遇到件事挺烦的,望楼主解惑。 家有小女初长成,芳龄三岁。小姑娘长得挺可爱的,每次带回乡下总是引来若干小男生。小孩子么拉拉小手没什么,总有个别小男孩胆子忒大了,拉着我女儿又亲又抱的,女儿又小又不懂事,看得我这当娘真不是滋味。更有个别小男孩长相性格不讨喜者,看得我恨不得把他拎到一边去,又怕吓到女儿。提醒对方孩子家长注意,均认为我小题大作。往来都是亲戚,又不好发作,真是烦死了。平常在城市里没有这个问题的。过年了又要回乡下了,我要怎么办怎么办? 我知道不应该过多干涉孩子们的正常交往,但是又有必要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特别是女孩子。最重要的是方法要得当。怎样掌握这个尺度并且教会孩子自我保护呢? --------------- 你好。小孩子三岁,她现在需要的是家长的保护;这么小的孩子,还不适于进行性别教育;你跟她讲的话,她可能会讲给别人听;那么,遇到你说的这个情况,我个人的意见是:可以给孩子们安排一些桌面上的活动,比如涂颜色,画画,搭积木,等等,让孩子们有桌面上的事情可做;那么来了别的孩子,如果过来抱她,你可以装作不经意地把孩子拉开,然后给他笔,让他也一起画画;在做客的过程中,一直看着他们,跟他们一起玩,一直到客人们离开。没有办法,有的时候,做家长的要辛苦一点。尤其是女孩子,家长要多操心,直到她们有能力保护自己。 作者:荔枝梦游 回复日期:2010-02-01 06:55:28 这个帖的目的是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遗憾不要发生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那么我就要说说这个程度的问题,就是教育要适当。 我家亲戚也是小时候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结果后来生了孩子就拼命地把她当初没得到的东西硬塞给自己的小孩。比如说,她小时候家里不算太穷,但也不至于奢侈到能给她买她想要的二胡,所以她就强迫她的小孩3岁开始学钢琴、小提琴。可怜的孩子那时候哭得咧~~~最后这两个乐器都学得很好(不可能让这个孩子学不好的),钢琴也考了8级。可是有什么用呢?这个孩子现在又没搞音乐这一行,学了这么多年好多东西都忘记了,而且从事的行业跟音乐八竿子打不着。 我也没说学乐器不好,从小学学这些东西陶冶情操是很好的,培养兴趣嘛。可是到后来就变成很功利的一个东西,只想着考级。干嘛要那么急着考级呢?!又不是准备要当音乐家。难道让孩子弹着开心弹着玩不可以么?就为了学这些将来用不着的东西,剥夺了孩子多少童年乐趣。 这里我说的也是个度的问题,如何把握好自己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学乐器是好事,但是为了学乐器而剥夺孩子的玩乐时间就不对了。搞清一件事物对那个人的人生的轻重很重要,从而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顺别说一句,由于此亲戚长期只对学习要求严格,生活上娇惯宠溺。不可否认这个孩子在家族里的同龄人当中是发展得最好的一个,因为读书很厉害。但是现在TA都参加工作几年了,还不懂得关心家人。上MSN □□从来不主动跟家人打招呼,家人跟这个孩子打招呼都是有空才理人。长辈请TA帮个忙都爱理不理,回个EMAIL都无比冷漠,连对长辈的称呼都免了。因工作在外地住,请假回家住一个多月竟然一次都没探望过家里还在世的老人家(80多岁了),老人就住在同个城市而已。而我这个亲戚还要我家长跟她抱怨说她小孩不探望老人,她才应付地说确实不应该,而且想想看,她孩子回家一个月她都不督促孩子去看老人,可想而知她根本没教育她小孩要去探望老人这事,等于是默许咯。基本上是个很冷漠很不懂事的人。 ----------------- 你好:我说的“遗憾”,不是你说的“遗憾”;相反,你亲戚的教育方式,是我这个帖子里最反对的;你亲戚的孩子,她的冷漠完全是不当的教育方式产生的后果;不要责备她,其实她最可怜;为什么?因为家长“不切实际地期望孩子应当满足他们自己未被满足的精神需要”,是一种虐待;你亲戚的孩子,在被逼着学习各种技能的过程中,心理受到了严重创伤,以至于她逃避、不信任亲情,并且缺乏与亲人建立并维持积极关系的技巧;与亲人沟通是人的天性;她在被不当教育的过程中,失去了这种天性,这是对人性的抹杀,是非常残酷的;换句话说,这个女孩子的生活是不完整的,她面临的不仅是对家庭的冷漠,她一定还面临其他方面的心理问题。 lz,我家小孩就是这样特别相信人,我亲耳听到他对刚认识的人说自己家住哪里,爷爷奶奶家住哪里,外公外婆家住哪里等等,不止一次。我说过他叫他不要把这些告诉陌生人,但他问我为什么,我说那样会很麻烦有危险,他理直气壮反驳我说阿姨叔叔又不是坏人,我又担心小孩子口没遮拦到处去说,于是只有很隐晦的表示少说为妙。今天又听到他对楼下麻将馆的一位素不相识的阿姨说名字住址等,唉,我该怎么办呢? 怎么教会孩子不要轻信别人不要多说自家信息呢? 或者是否其实是我自己太敏感了? 我以前用过讲小白兔与大灰狼之类的故事方法告诉小孩子,但现在他明显不信了,对于我的故事经常嗤之以鼻说骗人~囧,我真是一个不称职的家长 --------------------- 你好。我没有看到孩子的情况,一般来讲,在正常的社会里,孩子这样做是没什么问题的。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是,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当他用有限的信息量跟别人沟通的时候,肯定是把他知道的事情都告诉别人。 我在飞机上遇到过一个美国孩子,四五岁的样子,把她家里几口人,住的门牌号码,她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叫什么,全都一五一十地告诉我;她妈妈就在旁边一直笑。这样做的孩子一定有很多。我们感觉不舒服,是因为这个社会给我们不安全感。那么,怎么制止孩子的这种做法,家长就要动一动脑筋了。 一般来讲,教育孩子的一个法宝就是“不告诉他不该做什么,而是告诉他该做什么”;可以告诉孩子,见到不认识的叔叔阿姨,应该说些什么;同时,告诉孩子,见到不认识的人,告诉人家门牌号码是不礼貌的,因为人家可能不想知道;如果人家想知道,会问的;如果没有问,就是不想知道了。 另外,还可以通过做一些假想游戏,告诉孩子遇到陌生人该怎么办;这个帖子就是在讲如何与孩子做游戏。等理论部分探讨完了,我们就开始讲亲子关系。 另外,不用太担心,这样的阶段不会很长;孩子一眨眼就懂事了。 |
|
№13 ☆☆☆婕婕于2010-10-12 19:20:37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不知原贴出处在哪里?可以上去看一看。 不知原贴出处在哪里?可以上去看一看。 |
|
№14 ☆☆☆零零于2010-10-21 15:36:50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
№15 ☆☆☆。。。。。于2010-10-25 15:46:25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1475324.shtml http://www.tieku.org/197378/1.html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1475324.shtml http://www.tieku.org/197378/1.html |
|
№16 ☆☆☆马甲于2010-11-01 20:09:58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
№17 ☆☆☆miaomiao于2010-11-13 00:14:45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