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网友留言区
主题:牛郎织女隔河望,炎黄恋战七千年 [转] [4]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牛郎织女隔河望,炎黄恋战七千年

农历七月初七,为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民间相传是日牛郎与织女登鹊桥相会,这一天如果下雨,那就是他们悲喜交加的泪水。白天,姑娘媳妇聚在一起,将绣花针放在水盆上,观看针影的形状,从中获得设计刺绣图案的灵感,谓之乞巧。夜里青年男女躲在瓜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传授婚恋知识。

上述风俗已经流传很久很久了,几乎所有的人都把它当成一个虚构的美丽的爱情故事,笔者对此也是不假思索就从众而人云亦云。但是,忽一日,发现这不仅仅是个故事,而且还可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记录的是在数千年前黄帝与炎帝交战的同时,炎帝族的男子与黄帝族的女子曾经苦苦相恋。

一 、牛郎织女故事梗概

民间故事说,牛郎家贫,仅有一牛;忽一日,老牛开口对牛郎说,天上仙女下凡洗澡,让牛郎偷走七仙女的羽扇衣;牛郎依言而行,七仙女没有羽扇衣,不能飞回天上,便嫁给了牛郎;小两口恩恩爱爱,生得一双儿女;天上的王母娘娘以七仙女违犯天规,派天将把七仙女捉回天上;老牛垂死嘱牛郎用其皮制衣可升天,牛郎挑着一双儿女追到天上,王母娘娘用簪子在天上一划,就变成了波涛汹涌的天河,隔开了牛郎与织女,每年只有七月初七日才能够踏上鹊桥来相会;其他日子人间只能看到银河两侧的牵牛星和织女星,那就是苦苦企盼团圆的牛郎和织女。

牛郎织女故事见于记载者,《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焕彼牵牛,不以服箱。”《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本《淮南子》(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注引)称:“乌鹊填河而渡织女。”南朝梁殷芸《小说》(《月令广义?七月令》引)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唐朝学者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宋代学者罗愿《尔雅翼》卷十三云:“涉秋七日,(鹊)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二 、牛郎织女相爱为什么被惩罚?

根据上述记载可知,牛郎织女的故事少说也已经流传了两千五百多年。那么,它究竟是古人的文学创作,拟或是事出有因?

《太平御览》卷31引《日纬书》:“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钱二万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是也。”《尔雅?释天》亦云:“何(河)鼓谓之牵牛。”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大词典》中指出:“营室,亦星名,谓当夏正十月,此星昏而正中,于是可以营造宫室;此则借为罚作苦工之地。”“总之,牵牛织女因相爱而被罚,则自古无异辞。”

问题在于,牛郎织女相爱为什么要被惩罚?从人类婚俗演变的历史来说,可以接受的一种答案是,当时正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型的初期,女方开始到男方家里住,所生子女也开始属于男方家庭(或家族、氏族、部落)。这种变化遭到母系社会统治者的强烈反对和抗拒,并对那些愿意嫁到男方的本族女子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对此,已经实施父系社会制的人,采取的对策则是“抢婚”,即用强制力把别族的女子娶过来。在牛郎织女故事里,所谓偷七仙女“羽翼衣”的情节,实际上暗示的正是抢婚习俗。事实上,我国民间流传有许多天仙配的故事,它们很可能都记录着古老的婚俗变化。

三 、牛郎、织女何许人也?

长期以来,人们都想当然认为牛郎就是凡间的一个苦农民,养头老牛,艰难度日;织女就是天上的一位纺织姑娘,终日劳作。但是,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即牛郎是农耕部落的一位代表性人物,织女是纺织部落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众所周知,炎帝族以牛为图腾,以农业为主要生存手段,因此牛郎应当属于炎帝部落的成员(牛郎织女故事里的老牛,实际上代表的是炎帝族图腾)。在古史传说里,黄帝的妻子是嫘祖,嫘祖是养蚕纺丝的发明人,因此织女应当属于黄帝族里纺织部落的成员。

唐朝诗人胡曾在《黄河》诗中写道:“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待灵槎送上天。”显然这是在把黄河比作天河。与此同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说法,则表明在古史传说里,黄河与天河存在着相互转换和替代关系。这就意味着,如果牛郎织女故事有某种现实生活的影子,那么它应当发生在黄河流域的黄河两岸。事实上,在古史传说里,炎帝族、黄帝族都兴起于黄河流域,而黄河又是一道天然屏障,因此炎黄两大民族的势力范围很有可能曾长期以黄河为界。

四 、牛郎为何名“河鼓”?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牛郎化作的牵牛星又名河鼓。那么,牛郎为什么会有一个“河鼓”这样奇怪的名字呢?其实,牛郎的真实身份原本就是河鼓,而“河鼓”一名的意思乃是居住在黄河岸边的一个名叫“鼓”的部落。

我国古代难道真有一个名叫“鼓”的部落?答案是肯定的!《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记有:“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邳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瑶崖。钦邳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俊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由于昆仑是黄帝族的大本营,因此袁珂认为鼓部落的冤家对手指的就是黄帝,而鼓部落当然也就属于炎帝族,上述战争亦即炎黄逐鹿之战的延续。

笔者在《全本绘图山海经》(共计612幅图,每图均有解说文字)一书写道:“这是一段远古部落战争的故事。钟山之神(烛龙,又名烛阴)有一个人面龙身之子名叫鼓,他与钦邳率领人马进犯黄帝族,黄帝族迎战的首领名叫葆江。葆江战败,鼓与钦邳一直追杀到昆仑丘的南面,并把葆江杀死。此后,黄帝率领大队人马展开反击,很快就把鼓与钦邳赶回到他们的老家钟山地区,然后在钟山东面的一个名叫瑶崖的地方,将鼓与钦邳处死。”

五 、关于鼓部落与织女部落通婚的文字记载

如果说先夏时期我国确实有一个名叫鼓的部落,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个鼓部落与织女有何干系?回答同样是肯定的,答案也是在《山海经》这部中华文明宝典中。《山海经?海内经》记有这样一段话:“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所谓“伯陵同吴权之妻”云云,“同”即“通淫”,意思是说炎帝族的伯陵部落与吴权部落的阿女缘妇,彼此发生了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合法的婚姻关系。有趣的是,缘妇所生的子女(在古史传说里实际上是指后裔)中就有一个名叫“鼓”的人(在古史传说里,“人”通常也可指氏族或家族)。

需要说明的是,在远古时代,每一个部落或每一个氏族都有着与之相对固定的通婚部落或通婚氏族。也就是说,如果伯陵的通婚对象是阿女缘妇氏族,那么鼓的通婚对象也可以继续是缘妇氏族。那么“缘妇”之名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先夏时期经常用工作状态来命名一个人或一个氏族。因此“缘妇”当指某种工作状态,而“缘”的本义是指衣服的镶边,据此可知“缘妇”即织花边的女人,也就是“织女”。《诗经?小雅》所谓织女“终日七襄”、“不成报章”,说的正是织女每天都要织七色花边彩带,但是由于心绪不宁,总也织不出完整的花样;因为河那边的心上人帅哥牛郎“不以服箱”(即没有办法驾着牛车来相会)。

六 、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地方在哪里?

前面说到炎帝族与黄帝族曾以黄河为界,那么究竟是以那一段黄河为界呢?根据古史记载,炎黄古战场位于太行山山脉的南北,北抵涿鹿,南过黄河(今河南省新郑县)。其中,炎帝族的女娃部落居住在太行山地区(发鸠山,根据《帝禹山河图》约在今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的漳水流域)。炎帝族的蚩尤部落则世代居住在黄河壶口瀑布以东的地方,当地人至今仍然祭祀蚩尤。

具体到鼓部落,根据《帝禹山河图》所绘《山海经?五藏山经》26条山脉447座山的方位,可知其所在的钟山位于今日黄河河套北面的阴山山脉上,而当时的黄帝大本营昆仑丘则位于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上。也就是说,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地方,大体在今日托克托(黄河前套,古为湖泊)至潼关段的黄河两岸,亦即山西省与陕西省和内蒙古的分界线,而最有可能的地方则在河套地区。所谓“鹊桥”,实际上是以喜鹊来传情。

七 、牛郎织女爱情悲喜剧发生在何年何月?

那么,为什么牛郎织女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才有机会相会呢?情况是这样的,当时黄帝族的统治者严加防范炎帝族的男青年“勾引”本族少女,由于河套冬季结冰,因此冬季就成为防范最严的时候。到了夏秋之交,雨水充沛,河套一带几成汪洋,这时防范措施懈殆,牛郎织女这才有机会涉水约会,再诉衷肠(所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指农历七月天气开始转凉,大火星渐渐远去,人们该提前准备过冬季的衣服了)。

至于炎黄之战发生的时间,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事实上,炎黄两大族之所以爆发长期的有时甚至是惨烈的战争(曾经“血流漂杵”),最根本的原因是两者生存空间的消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乃是近一万年来的气候变迁。简言之,一万年前的冰期,海平面比今日低近百米,我国渤海以及黄海、东海的大陆架都出露为平原,所谓女娃“游于东海”即向沿海地区迁徙。约在七八千年前,全球气温迅速回升,海平面高出今日数十米,海岸线曾一度侵进到太行山脚,女娃部落几乎陷入灭顶之灾,幸存者逃到太行山上,举行“精卫填海”巫术,企盼着恢复往日的家园(愚公移山故事的本义也是填海)。在这种大范围的生存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不可避免会导致相邻民族与部落的冲突。据此,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当发生在上述历史大背景中,亦即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

八 、牛郎织女的爱情促成了炎黄两大民族的融合

历史经验表明,战争虽然是一种民族交往的方式,但通常都不是平等的交流方式。对比之下,通婚同样是民族之间交往的重要方式,而且通常都是平等的交流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正是鼓部落与缘妇部落对爱情的勇敢追求,极大地促成了炎帝族与黄帝族的和解,并最终形成了以炎黄为核心的中华民族。

事实上,在炎帝族与黄帝族之间,不仅仅发生过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同时还发生过许许多多类似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故事,就是黄帝族的喾部落与炎帝族的姜原部落(炎帝长于姜水,以姜为姓,因此姜原属于炎帝族)的伟大婚姻,他们的爱情结晶就是农神后稷,与此同时炎帝族也通过姜原把农业耕作技术传给了黄帝族。当然他们的婚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刚生下的儿子曾不得不一度违心地抛弃掉。

尽管如此,爱情的力量最终战胜了敌对的情绪,两个古老的民族,终于走到了一起,这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最关键性的事件之一,因为它促成的是人类社会人口最多、社会结构最庞大的一个统一的民族。

再过十多天就是七夕了,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必要记住这一天。

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Z44-5000 重构(王红旗)2002年8月2日

电话51843850 主页whq.7i24.com 信箱whq@gwm.com.cn

№0 ☆☆☆翠岫 2002-08-15 03:31:02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有趣的考证。
不过,前面暗示这是个母系为主社会与向父系过渡社会的冲突。
后面又说是黄帝与炎帝部落的冲突。
难道说黄帝部落是母系为主?
不会吧……
№1 ☆☆☆iceheart2002-08-15 15:47:59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灌水无罪
№2 ☆☆☆灌水无罪2003-09-26 04:06:3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up
№3 ☆☆☆爱丽2003-09-26 12:03:34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up
№4 ☆☆☆shen_xiao2003-09-26 13:20:0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