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创作交流
主题:推荐:近几个月来我看到的最优秀的评论 [9]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沙 地 上 的 蚂 蚁(上)——评《大道如青天》第一部(草稿)
作者:草乡
出处:剑花社(www.jianhuashe.net)

《大道如青天》的原文链接:

http://www.jianhuashe.net/pages/read/article.asp?ID=9453&head=作家


文字重要还是故事重要?
  废话!谁都知道,好故事依赖于好的文字表达。获奥斯卡奖的影片里,哪一个故事是我们全然陌生的?没有。获奖不是因为故事的新奇,而是它超出群雄的立意和表达方式。
  那么,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是最好的方式?没有最好。适合的,流畅生动的,让人感到不别扭的就好。
  讲故事,首要的问题是:怎样讲得引人入胜?作者的立意是在读者追故事的过程中得到呈现和表达的。所以能使读者追故事的文字,就是讲故事的好文字。
  《大道如青天》第一部(草稿)前五章是失败的故事。它像泼出去的水,沿途看不见山川花草,各色风景,只看见脚底下沙地上的蚂蚁在爬动,一只只小脚纤毫毕现。水要流到哪里,人人心中无数,但它流动的距离,是以蚂蚁的脚排成的长度来丈量的。
  说穿了,作者太看重文字的铺陈和音韵,拘泥于细节,忘了给我们说一个(几个)生动的故事,而后者才是我们首先感兴趣的,是每个读小说的读者的正当需要。(指一般读者。文学审美角度比大众高的读者所阅读的艰深晦涩的小说——如意识流小说等,不在此列。)
  作者强迫我们去鉴赏她的文笔。我们无法忽略她不分轻重,将故事节奏铺平的描写。她不愿考虑我们想知道些什么,我们有何期待,并引导我们的期待向她的目标进发。每个对后来情节有启发的浪花都被草草击沉,没有了下文。如果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欣赏作者的文笔,我们可以去读散文,看小说干什么呢?
  让我们看看真正在讲故事的文字(小说开头)是怎样的。
  1、“罗伯特·科恩一度是普林斯顿大学中量级拳击冠军。别以为一个拳击冠军的称号会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但当时对科恩却是件了不起的事儿。”——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
  ——故事是由“我”叙述的。“我”和科恩的性格都真实而富有特色,又全然不同,隐含着冲突。暗示: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
  2、“北风如刀,满地冰霜。
  江南近海滨的一条大路上,一队清兵手执刀枪,押着七辆囚车,冲风冒寒,向北而行。”——《鹿鼎记》
  ——清朝。故事的开头有着肃杀的气氛。囚车里的是什么人?为什么给关在囚车里?
  3、“闻君有白玉美人,妙手雕成,极尽妍态,不胜心向往之。今夜子正,当踏月来取,君素雅达,必不致令我徒劳往返也。”——《楚留香》
  ——这个文雅而自信,跟寻常小偷迥然不同的盗贼是谁?他真能偷走价值连城的白玉美人吗?怎样做到的?(盗贼与文雅气质的强烈反差。)
  不能引起读者对故事的关心和猜测的文字,在以讲故事为主的长篇小说中,不能无节制地运用。(以探讨人物的情绪为主的故事也一样,只不过读者被引导去关注人物的心情,而不是事件的发展。)萧拂恰恰就破坏了这个游戏规则。几乎没有一个情节是她不细细描写的。
  开篇她用了3000多字来写龙四太子的传说。我们看是看了,谁会想到是南宫情在练剑呢?没有惊喜,没有恍然大悟,没有了对故事的关心。更糟的是,直到第五章才告诉我们谜底(其实我们根本就没猜),我们差不多都把这个传说给忘了。而这个传说,也不像是在武林社会中发生的,对我们从现实世界进入这篇武侠小说的虚拟世界毫无帮助。
  老七是谁,作者始终不肯正式告诉我们,还存心要让我们从他的说话做事中找不到他身分和性格的端倪,不管我们多么想要知道。等到我们不再关心他了,作者倒说了,给了一个名字而已。这样的伏笔,打击我们对人物的兴趣,有什么必要?
  作者要我们猜的,我们是猜了:郑不健的医馆给砸了没有啊?结果她用一句话就结束了我们参与故事的积极性,——砸了,砸得落花流水。然后呢?中场休息,——郑不健找师兄去了。故事还没有真正地紧起来,就又松了。
  然后是路无痕去追杀马人。在场的每个人都足于令人感到好奇:颇有江湖经验的老七,贼人的来历和动机,丢马的中年男子夫妇,——但老七的反应毫无身份和个性;贼人的来历仅一句“青羽箭孟思远,北绿林第三大寨河南青龙寨第三把交椅”就交代了,——作为读者,我至少有几个问题要问:既有北绿林,是不是还有个南绿林?北边有三大寨,南边呢?第三把交椅是孟思远,那老大是谁?他们在江湖中的地位怎样?——路无痕明摆着没听说过青龙寨,居然一句也不问,只管在那里瞎念叨(如果作者不愿读者想这么多,最好就不要给出这么复杂的信息);颇有江湖经验的老七又不推测丢马人的身份,路无痕是个令人恼火的呆子,又不问,——当然,作者可能另有打算,但不给一点诱饵,读者又怎能兴致勃勃地上钩?
  接下来,店主就报案一事纠缠不休,可能是为了引出东方世家的威名来,——但这样的引出,实在太没有气派了,东方世家在江湖上,在读者心目中,有何地位?
  为什么要给我们不感兴趣的店主这么多的篇幅,而对我们感兴趣的劈龙太子的无名大汉(费余)、老七、路无痕等却着墨不多,或墨痕淡薄?
  作者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
  
  《大道如青天》第一部是以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没有明显主角的小说。这种小说在明清时代并不少见,《水浒传》《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等都是如此。但我们细细一想,就会发现:一、这几篇明清小说呈现了一个时代和一个社会(可以是虚拟的社会),同时又具有每一个时代共通的人物精神;二、淡淡几笔,人物面目立见,笔墨用得经济,而且主要次要人物分明,出场顺序的安排可以使故事明晰地推进;三、故事发展的线索简单,纵有伏笔,一来不多,二来多是事件而不是人物性格的伏笔,便于读者掌握;四、讲故事的方式具有时代的特色,符合当时人的欣赏习惯。
  读这一类小说,我们阅读的快乐不是在于某个人物的奇遇,而是被作者引导着去观察这个世界形形色色的人,加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在这种小说中,人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写事件,写景(如林冲风雪山神庙),无不是为了写人。
  《大道如青天》是不是出于同样的用意,又达到了目标没有呢?
    

№0 ☆☆☆晓风飞翔 2004-09-05 20:02:46留言☆☆☆  加书签 不再看TA

有启发呀,借镜借镜 ^_^
№3 ☆☆☆楚青2004-09-05 20:57:01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果然是好评,瞻仰一下.
№4 ☆☆☆凌波2004-09-06 16:13:07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被评的文真的很不错,就是背景那个蓝底纹看的偶眼睛花^_^
№5 ☆☆☆某乐2004-09-06 17:04:11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但在我看来,四大名著除了《三国演义》,写的都是造反及其后果。所以我无法认同《西游记》庸俗。
撇开这个不谈的话,真的是很不错的文^^。
№6 ☆☆☆兰菊2004-09-06 19:29:11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这个评让偶深受启发。
№7 ☆☆☆维以2004-09-06 23:21:32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笑,偶承认偶第一章也没能看完,就倒那传说过了又接上医馆,突然又转到街上的地方。
只知是好文字,俟诸后日,细品。
№8 ☆☆☆有狐2004-09-07 22:37:56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很喜欢萧拂的文字,我一直追着看到第十二章,因为最近疯忙没有时间往下看。但我总以为应当等作者把文章写完了再来评论,比较妥当。这样,作者的立意构思才会更加清晰可见。
№9 ☆☆☆定柔2004-09-11 12:12:23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