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碧水江汀
主题:金刚经没有开讲前的一段话 [24]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无意中在网站上发现了金刚经的一段讲解,觉得很不错,看了之后觉得心情会平和很多,我不敢说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但是有些话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所谓取其精华.最近见到bs里硝烟弥漫实在心痛,因此特贴上几段开讲前的段落,望看过者若有所悟更好,如果没有感觉请自动过滤其中的唯心主义,路过就好!
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问:「师父!请你教我如何明心见性。」如果我教了,我所说的话不是你自己契合到的。你用思维去推论本性是什么,那已经离本性十万八千里了。所以, 本性的东西不能言说,可是不说众生便不懂,但说了恐怕众生又会落入对文字的执着。本性也不能用观照,观照便错了,因为观照即落入能所——有能观及所观之物。 由于我们的修行落入了能所,因此整天活在痛苦、烦恼当中。所以这部《金刚经》我会慢慢讲,把它解释清楚,讲完之后,你的烦恼至少会放掉十分之九。我有这种把握,只要如实去修持,这部经讲完之后,即使没开大智慧,也会开小智慧。

我这样讲了半天,你也许还感受不到什么是智慧。我现在举个例子说明什么是智慧。譬如,有人诽谤我、要我死,没有智慧的人听到后会很痛苦,他会想:我明天要去好好问明白他为什么要诽谤我?为什么要让我死?我没有得罪他!凡夫就是这样,一定要解释,一定要除掉诽谤。他认为有一个实在的外境,消除掉之后才不会烦恼。但是对大彻大悟的人来说, 境就是心,别人误会你,并不会使你落入这个因果,你不必因此而负因果。凡夫没有智慧,才会不停向别人解释:我确实不是这样、你不要误会我……于是,他的生命变成向别人诠释他的身口意了,他会落入一种痛苦,祈求别人了解他。

明心见性的人不是这样。 大彻大悟的人,他一定先改变自己而不是别人;他彻底地改造自己的理念,因为心境一如——心若不动,境界便没有作用。 所以,经过般若,最后回归到唯心、心地上的东西。心若是彻底觉悟了,每一天便都是在接近本性,具足定力,直到进入绝对的空性。所以,大彻大悟的人认为自己是凡夫,只会改变自己,不去干涉别人,也从来不给众生带来困扰。

什么叫做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不论你如何攻击伤害他,他对你都照样欢喜,因为他已经得到真正的生命,本来具足,已经不欠缺任何东西。他不奢望你对他好,不渴望金钱,不需要人的赞叹……因为他懂得了本来面目就是不缺一法,本来具足,为什么呢?拥有般若嘛!

№0 ☆☆☆客栈 2005-09-27 16:50:01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你有时间发这个,赶快上Q
№1 ☆☆☆知名不具2005-09-27 16:54:0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恕我提醒一句,这段话里的攻击是本身没错的时候别人无中生有的攻击。你认为现在吵的事情符合这个前提?
№2 ☆☆☆无语2005-09-27 16:54:18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呵呵。。。遇到知己了
 
把小烛的收集的一些也共享出来
 
--------------------------------------------------------
《园觉经》曰:‘无碍请静慧,皆为禅定生”
 
“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幻灭灭己,非幻不灭”
 
“悟净园觉,以静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由寂静故永断烦恼,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园觉经》也是一个让人读后如醍醐灌顶,清泉明心的经书
建议感兴趣的大大可以看下
№3 ☆☆☆风中之烛2005-09-27 16:56:1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还有《六祖坛经》也很有启示
№4 ☆☆☆风中之烛2005-09-27 16:56:58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大家看看即好,可能俺在这时候发不合适,请54俺……
抱头逃走……
№5 ☆☆☆客栈2005-09-27 16:57:29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谁的讲解啊?可否说说大师的名字?
№6 ☆☆☆李消遥2005-09-27 16:57:4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http://kmhqd.com/
空明谷
这个网站不错,可以去看看~~~
№7 ☆☆☆SC2005-09-27 16:58:5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http://www.59ini.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1340
 
金刚经讲解
№8 ☆☆☆客栈2005-09-27 17:06:5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还有《六祖坛经》也很有启示  
  
☆☆☆风中之烛于2005-09-27 16:56
 
哇原来小烛对这个有研究啊,幸会幸会!以后多多交流哦
 
俺悟性8高,只好看讲解!汗汗!
№9 ☆☆☆客栈2005-09-27 17:08:56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哇。。。客栈真是知己呀。。。。
 
其实那些砸砖头的人尽可以不理睬,只管写自己心里想写的文就好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些都是空的,只有你在乎的时候,才会对你造成伤害,如果根本不去管她们,只专心写自己的文,那些魔障自然就会消失。。。。
№10 ☆☆☆风中之烛2005-09-27 17:26:24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园觉经》上好像有句话
 
“。。。如雾,如电,如梦,如幻,
 
。。。皆为梦幻泡影。。。。。。
 
悟净园觉,以静觉心,取静为行。。。。”
 
做任何事的时候都会有一定的阻碍和魔障,“以静觉心,取静为行。。。。”,
 
不要被困其中,跳出来,魔障很快就过去了
 
 
 
 
№11 ☆☆☆风中之烛2005-09-27 17:31:58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好贴,顶一个。
№12 ☆☆☆norica2005-09-27 19:46:5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呵呵。。。偶也来顶。。。
№13 ☆☆☆风中之烛2005-09-27 19:52:3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继续顶这个帖子,顺便也来说说佛经。。。
№14 ☆☆☆风中之烛2005-09-27 20:34:2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般若】 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罗】 此言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就是清净。
  【多】 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现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发心的人,亦是初果罗汉;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间,如声闻缘觉;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萨,终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见,扫除了执心,斯是了无挂碍的等觉菩萨和佛。
  【心】 心是什么?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无形段,不过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执住个幻我成个幻见,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这个生死的是幻心,要开般若智慧了脱生死的,还是要用这幻心;成到佛(涅盘),也是用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盘,还不是一样是幻的?由此可觉本来没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无生死,就用不着涅盘了,所以说诸法空相,涅盘生死等空华,即是此意。但又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这是不得已而替初学的人说,其实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不过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废,所以权分真心妄心。真心是无心之心,何以叫无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时,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却无分别,寂然不动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别人事,而可以心不颠倒,亦不逐境流浪,顿然归到无心本位,此还是真心。至于念念流浪,不觉渐渐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体勿失的。这部心经,就教你凛觉的法子,用智慧观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无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 有许多意思:如“路”,指示我们回复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贯”,贯通前后的义理;“契”,契合各人的机,各事的理,有这几种解释。现在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观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实证实相般若的究竟,总不出众生心行中事,所以经是完全指我们自身而说的。
  此经共有七个翻译,这是唐朝三藏大师玄奘所译,文是简单的,义是深奥的。虽有七译,意义是一样的。读经当重意义,不可徒在文字上死执。此经是替大乘菩萨登佛位说的,表至高无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晓得,说不出的,所以叫做无字真经。并不是真的无字,愿学人自己领会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于佛的境界,却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萨可以测知的。我们东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论男的女的,识字不识字,都喜欢读这个经;譬如人闻香,个个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么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议。以上释题竟。
№15 ☆☆☆风中之烛2005-09-27 20:35:2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既决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执取当他是实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废,我仍随缘应付;不是麻木无心,只是勿住,行云流水的到处自在,这才是真心空。佛说空是这个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评,岂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执取,那贪得心,嗔恨心,痴迷心,自不会深入,天下没有极端的争夺了。佛法岂不是社会上最大的利益,有什么迷信可说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头禅,说:“莫著了空!”这是怕他执著空见,正因为他根本不曾明空,总在空有二见上作道理,格外搅扰不清了。所以明空则破色,破色则心空,这是断苦厄的第一法门!
  【度】 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也。
  【一切】 包罗所有,净尽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
  【苦厄】 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其实全由心起,我果无心,苦在何处?心果无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慧知道本来空,能够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譬如两个人同时受苦,一个挡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个却无所谓,心不著意,便无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是第一段,总三藏十二部经一切法,持无量义,亦是此经纲领。通了这四句,就明白心经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绰乎有余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总在文字上会,不肯从自心上会;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报,求神通,死要一个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远了。深入迷途,岂不可痛!
  【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
  以上七句判为色空分,为第二段,用以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 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郑重的意思。
  【是诸法空相】 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所以是因缘生、生而不生,无自性,无实物,不可得,本来是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古人说: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既是幻,法岂是真!诸法是说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总是以心缘心,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当他实有,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多了。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面正点到不生不灭的原理。
  【不生不灭】 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一句,须知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上面说布不能自生为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那么是(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也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以此类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了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17 ☆☆☆风中之烛2005-09-27 20:36:2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无智亦无得】 这是菩萨的挂碍。菩萨执取六度万行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罗蜜的行相,微细的法见不曾净,所以不到究竟涅盘地。从前阿难问佛如何是烦恼地狱种性?佛说行六波罗蜜行是烦恼地狱种;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厌恶,是烦恼地狱种;我能持戒等等,因见别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厌恨,是烦恼地狱种。这就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是名染法,染糊涂了。况且有智无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别为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灯佛所得佛授记,成无上菩提,世尊当时并不取以为胜,因为知道性空!实无少法可得,不过名为菩提而已。所以菩萨必到法无我的时候,才是挂碍净尽。
  【以无所得故】 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以上十三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
  【菩提萨埵】 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埵译为精进勇猛,堪以荷担如来事业的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
  【心无挂碍】 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究竟涅盘】 这涅盘是清净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盘,不是究竟;这究竟涅盘是佛位,名为无余涅盘,连涅盘亦不可得。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本来涅盘是对生死说的,既本来没有生死,亦安有涅盘,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
  【三世诸佛】 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世一切诸佛,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一体平等。须知释迦弥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众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弃,也不可轻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也无不由此法门而得无上菩提。一切大智慧,无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启发的意思。这个得,正是无得之得;必得心中了无所得,然后本来的面目斯得。此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寂然不动,而妙用恒沙,由此启发,这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言佛的意境。你想连佛也不能离此法门,众生岂可自外,另觅途径,岂非颠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适以自误!
  以上十句判为果德分,为第五段,是说到果德地位,一切挂碍才算净尽,才是究竟涅盘,都赖观空成就,并无别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经,专说此法无实。下面再翻身过来说个无虚,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要人不要执实,也不要执虚,正显般若无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层讲,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没有法,更谈不到无实无虚的了。所以说,涅盘生死等空华。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以下是转入无虚,点明一知字的妙用。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境,仿佛是转而为有;不知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时的缘生,暂时的法用,即是知而无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无生的道理,就不能证知真空的道理。前说一空字,是般若的体;此说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无可形容,无可言表;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惟有神会,惟有赞叹,正是冷暖自知的时候。
  
  
  
№19 ☆☆☆风中之烛2005-09-27 20:37:08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六句是赞叹的辞句。咒是密意,以决定如是曰咒,如军令严速曰咒。以无所不包谓之大;以无所不通谓之神;以无所不照谓之明;以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以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前为无实之体,此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你想世上的人,没一个人没有挂碍的痛苦,哪一个人能离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为证知分,分第六段,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须要真参实究,从自性上用功,经是不过借来考证罢了。总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不能启发。这一分是说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许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却使一切苦厄无所依附,根本无苦厄的了。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梵咒本来不许翻译的,因为怕持的人着了解释,反而添知见,心乱了。但此经是自利利他的,终不能忘记众生,离了大悲本愿。姑将咒义略述一二:揭谛揭谛,是说度过去呀!度过去呀!波罗揭谛,是向彼岸度过去呀!波罗僧揭谛,是彼岸大家度过去呀!菩提萨婆诃,是速速证到菩提呀!以上六句判为秘密分,为第七段,只有自己知道,没法出口的意思。
  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总是说个心,这心经是说心内精华。大凡人有七个心,每每自己不知道的,那六个是六道心,每日流转勿停;忽而天道心,忽而人道心,又忽而三恶道心,总是无主的逐境流浪心。下等的人,并且不知道什么是叫做心,中等的人才知道善心恶心的分别心,上等人是多有向上的心,可以得人天的好果。还有第七个心是空心,是无上的心,是无住的心,是有主的心,是清净自在的心;这个心不是修证到是不会知道的,连二乘人和权乘菩萨也不会知道的。佛说:微生虫到处可去,只是火里不能去。众生的心到处可缘,只是不肯向般若上去,就是不知道那第七个心。这个心是出世的心,明了这个心,去成佛就不远了。众生在此岸,是六个心,超登彼岸,便是那第七个无心的心,正是毫无挂碍的心了。但人不从六个心上下手,就不能出世,要从烦恼上参透,挂碍上打开,方可成佛。譬如人已落在泥坑里,必要从泥里拔出来,所以世法正是出世的资粮。人先要明白烦恼是什么?还是我的六个心。你且息下了,心空无著,才见那无心的心了。从来修佛道的人,以为是出世看得轻,不值得理他,平时就不在人事上练心,于做人道理全不讲究。孝悌是根本,忠信是法用,是尽人道的根基,正是成佛的本钱。大乘佛法,首重根本,所以能一路直入,一竿到底,中间不会背师忘道,自入歧途。你想五蕴法见都空了,那贪根已断,名利心又附在何处呢?所以奉劝世人读经要照经去做,第一步求得明心的法门,一门深入,见到了实相,自然般若开了;第二步有了办法,在人事上磨练,扫荡习气;此时有进无退,直到成佛。但此生只可见性成佛,除净习气,还得多世,不用功还要迟下去;不过见性后,就世世不退转了。这个经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的法行;须自作观行,即是观照般若;启发般若后,见到自性,开了智慧,这是实相般若;此时归宗唯一的门路,由此永断无明,了脱生死。文虽二百六十个字,足以荡空扫有,实证菩提,菩萨与三世佛,均不能出此范围。此经虽有七译,经义实是不二,汇万法以归一,更破一以归宗,无心可心,无经可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一个字,就是点明一切性空的道理。愿行者须从自性的道理上会,不要在文字的道理上会。把心空了,才可以和心经相印,是谓□□。  
  
  
№20 ☆☆☆风中之烛2005-09-27 20:38:03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登入后查看更多回贴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