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书牧思结庐
主题:有关《旧地重游》 [9]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熟透了的晚春——旧地重游


暮春时节,诗总是特别多的,没有比开得过艳而开始衰败了的花更明白地揭示出时光的无情流逝,更容易引起诗人感伤的情绪。又不比冬季,那样的萧条,太过凄厉,连作诗的欲望都没有了。

于是,我更愿意相信,作者重游旧地的时节,是晚春,尽管也许事实并不如此。花朵儿开始无精打采地垂头了,空气中充满着甜蜜的浓郁的似乎要腻死人的不知名的芬芳,虫鸣蜂叫,天光云影,在刹那间被回忆击中,身不由己地被记忆的洪流迅速卷去。

是那样的一种感伤,带着点绝望的,然后又是隐忍的,一面听到心里有块地方慢慢崩裂开来碎去声音的同时一面可以面带微笑与人寒暄,也可以声色不动记录下过去的一切,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虽然说,已经沧海桑田。

故事的开始,就已经是晚春了,美到极点的那一时刻也是腐烂的开始。

英国人总是克制的,连情感的表达也是,几乎到了干巴巴的地步,这样子的自传体小说,却很少能看到作者激情洋溢的流露出自己的情绪,更多的是冷静的表述,哪怕已经预见到了悲哀的未来,也只是用那样子的语气说,啊,如何如何……所谓的留白天地宽,如此写法,留下了多少余地供读者去想象。再激情的迸发,也不过是说,一个中年的上尉,含着眼泪回忆过去,就这样一丝情绪的泄露,也很快就收住了。

像是初见塞巴斯蒂安,漂亮的年轻人,抱着他的玩具熊在大学校园里面走来走去,想着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年轻人,该是有着难以为人察觉的狡猾眼神吧,纯洁地低头然而嘴边有一丝嘲讽的微笑。可是不。他仿佛是带着光环凭空出现的,简单、纯粹、漂亮,什么也没有,一个没心没肝的牛津大学生,事实上,他也愿意自己的朋友这么看自己。二十年来,家庭的桎梏是一个巨大的泥潭,他欲挣脱而不得,只能眼睁睁望着自己被吸入,于是他结交朋友,却不希望朋友了解自己更多了解自己的家庭更多,希望他们看到的是自己最纯粹的本来面目,或者还更像是一个孩子,用天真来抵抗渐趋成熟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从来就存在而他一直企图忽略的现实。但是无论与谁交往,二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交叉,逐渐深入了解,可是塞巴斯蒂安拒绝这种必然,拒绝当一个凡人,拒绝当一个被人了解的人,拒绝朋友因为了解而产生的一切同情怜悯。当翻来转去的友情都无法获得救赎和内心的平衡时,酒精是他唯一可以借助的对象,在酒精里麻木着超脱着,而且至死都不愿求助于宗教。

这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害他的或许不仅仅是他的家庭,还有他的敏感,如果他可以不在意,如同他的兄弟,如果他肯皈依宗教如同他的姐妹,可是……可以想像,这样一个灵魂,始终在焦灼着,从来没有经过风吹雨打也禁不起风吹雨打的脆弱灵魂,正如他的美。适合他的也许真的只有流浪和放逐,每次得到友情的慰藉之后,不待熟悉又很快甩脱,一次又一次的离开,筋疲力尽折磨到自己麻木的同时,终于没有力气再去想像那些痛苦。

作者和塞巴斯蒂安在一起,正如他自己所说,仿佛忽然从一个长长的阴暗的隧道里面钻出,看到了富丽的春天,过去的阴影一下子被甩在身后,而未来太遥远,谁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能把握的只有现在,狂放的可以肆无忌惮挥霍的青春。具有现实意义的是,相隔了一个世纪,这种情况依然普遍存在于年轻人之中,总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身轻如燕,我们什么也不必负担,甚至连自己也不必负担,那样的醉生梦死纸醉金迷,似乎可以持续长长的一生。而梦破碎于无法逃避不断侵入的现实,他卷入了他奇特的一家子古怪的生活圈子,生活再不能那样唯美,再不能对他朋友的堕落无动于衷。

安东尼也许不是什么好人,可他对人物的确有着独特的观察力。他说塞巴斯蒂安是精致的,但不过是肥皂泡那般极易消释的精致美丽;查尔斯却不是精致的,艺术家本身都不是精致的,他们需要有足够的忍耐力去承受美带来的冲击,心灵是磨石,将生活的粗糙磨成耐人寻味的美。不知这二人比较起来,谁更不幸一些,塞巴斯蒂安或者查尔斯,一个早就放弃,一个却要终其一生去默默忍受。是塞巴斯蒂安成就了查尔斯或者是brideshead最终成就了查尔斯,这个我们不得而知,清楚的是,外表冷漠的查尔斯将他内心的火热倾注于画笔,塞巴斯蒂安选择了自我放逐,查尔斯的这种行为,未必不可以理解为另外一种形式的自我放逐。这是他生命中长长的第一阶段,有塞巴斯蒂安的日子。

第二阶段其实可以看作是过渡,查尔斯遵从了或者说屈服于这个社会的一般标准,日子过得貌似精彩实则无味,年青时代毫不掩饰的热情甚至放荡,那样的夏天已经过去,只剩下倦怠,直到碰到了朱丽娅。

年轻时代的朱丽娅是一个激进主义者,而经历了那么多之后,她是一个平和主义者,内心仍有隐忧,但至少表面上看来,一切风淡云轻。可是我一直还是觉得,不管当初如何激进,不管现在如何平和,她其实,是装出来的毫不在乎。与塞巴斯蒂安的完全放弃和背离相比,朱丽亚的表现可称含蓄,可是那些隐忧是不能压抑的,深埋在心中的罪恶感,不知何时会冒出头来。青年时代的叛逆,成为了压在她心头的大石,轻狂地抛弃过的东西,直到成人才晓得这些是根植于自己内心的,直到最后,这种恐惧终于压制不住,在父亲死后爆发出来。

本书中,宗教意味甚是浓厚,尽管作者本身也许并没有皈依,但却并不是说他就不信,对这种宗教改造人心的力量作者应该是甚为畏惧的,最后还是让朱丽娅回归了宗教。大多中国读者都不是教徒,对宗教化的情绪理解得相当有限,也是阅读本书的障碍所在,至少我是很难理解的。

看外文小说需要的是耐心,因为大多数好小说都是慢热的,很难一下子就看出它的好处来,长长的一段对话之后,好好体会才能领悟感受那种潜在的情绪。作者是典型的英国人,写作也是典型的英国风,彬彬有礼,将一切残忍都藏在虚伪的人情面具下。好像说,钱钟书是刻薄的,因为在刻画人物的时候,一点情面也不留,把疮疤都给人看。好歹在这本书里面,作者是有所保留的,没有把一切都摊开来讲,比如那种令人厌恶的冗长的交谈和人际关系,至少,罩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我”与父亲之间的对话,很令人讶异,然而只给人感觉,这个父亲是一个精明的老糊涂,换在钱钟书笔下,大概妙笔生花得不定多黑色幽默呢,直接代换出来的就可以是一个带着古怪英式帽子的漫画人物形象了。相比之下,作者还是真的是宽容的。

若要在中文书里面找一本相对应情绪的,我选择白先勇的《寂寞的十七岁》,十七岁的少年,心里一片野草荒芜,不能说是绝望,只是得不到救赎,苦闷压抑,像是在发霉的天气里面偏偏穿了一条潮湿的牛仔裤。

电视剧里面,似乎把“我”和塞巴斯蒂安的关系表现为恋人关系,唔,不对,是说他们之间的感情是爱情。在书里面,却很难找到这样的证据,让我看了之后回头想想不由得一怔的是他们两个同时脱光了衣服晒太阳。很难想象两个英国人会做出这种事情,但是再想想他们是牛津的学生,那么也就可以理解了。虽说文中后来也提到“我”是爱塞巴斯蒂安的,可是那究竟是那种含义的爱呢,看了两遍我依然分不清,那么就统称为感情吧。不过反正重点也不在感情上,小说中从头到尾,重视的描写的,都不是感情,而是情绪。那又不是少年维特之烦恼,太激烈了,已经是灰色的绝望了,而这里,暗流涌动的,是一些镶有金边的乌云,感觉得到阳光,可是,阳光在哪里?连作者自己都没有答案。对照着看《寂寞的十七岁》,不由得感叹,古今中外,有些东西,毕竟还是一样的啊。

整体来看,文笔优美那是不用说啦,最好的是作为第一人称的“我”没有陷入自怨自艾的祥林嫂似抱怨,只有冷不丁看到作者插进去的感慨性句子,才能看出这其实是回忆录啊。开头和收尾应该是很重要的,可是,唉,我最最不爱看的恰恰就是这两部分,战争时期不但内心得不到平静,连日常生活都难以维系,在这样的时刻,重游旧地,感慨油然而生,冲击感相比特别强吧,也应该是这篇小说催生因素之一,可是可是,我是真的不喜欢这两部分的描写。
№0 ☆☆☆初晨太阳 2005-06-15 07:23:37留言☆☆☆  加书签 不再看TA

这文在我电脑里放了很久了都没时间看
我烦恼的是我这学期忙成这样,居然一点都没瘦。
№1 ☆☆☆靡宝2005-06-16 10:55:44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遛。。。。。。。。
№3 ☆☆☆俺素pfpf2005-06-23 21:54:37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终于完工乐。
喀喀。
继续打妖精去。
№5 ☆☆☆夏织2005-06-25 02:51:12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也盖一个,然后装没事人飘过
№6 ☆☆☆弇腧籴凼2005-06-25 21:19:10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不盈美人,你的《旧地重游》的读后感呢。
№7 ☆☆☆里奥娜2005-06-25 23:08:09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想要比较深入地理解外国文学,个人认为,要先了解一下宗教问题
 
宗教影响是无所不在啊,若隔了这层纱,再如何解读something behind the book,都不会太到位
 
可是可是,我正好是一个宗教盲啊
№8 ☆☆☆初晨太阳2005-06-26 02:21:27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米错啊……- -所以我看得比较痛苦,就是觉得隔了一层。
№9 ☆☆☆里奥娜2005-06-27 16:12:04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5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