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6-24 14:11 受不了了........忍。看在各位mm这么喜欢赵楷的份上,我简直怀疑自己不属于正常女性心理了。居然赵楷做什么都有一种美德的解释。 无论如何,赵楷是失望的吧,这根本不是他关心父亲的问题,显然他入宫会刺激赵桓,两宫间的矛盾会因为他这逼问而显露,徽宗只有更危险,这点他不可能不明白,但他的勇气只在于询问徽宗,不屑或不敢质问赵桓,甚至不愿意面对大臣。他的失望恐怕比眼儿媚里赵颢闻听兄长继位深刻而痛苦得多。 他可能和赵颢一样本质上并不好斗,但他非常自恋,自恋激发了他对名位的占有欲,抵消了宽容睿智的心怀,所以比起赵颢,在我看来他终归是二流中人。郓王带人到殿外询问,作为历史事件,我觉得是欲有所为却惶然不知所为,但米兰在小说中解释成这样也可以,是比较纯粹的难以置信驱使,是一种优等生突然被人顶替了保送名额的意外感,总要问问 赵楷一向给自己设定的形象不允许他暴怒而已,另一方面也是懦弱或者文人的通达,事已至此,不屑和不能的结果都是一样,他不会改变什么,一方面他没有玄武门之变的能力和心理准备(虽然徽宗实在是一直栽培他,给他卫戍指挥权),另一方面也顾及局势。虽然他深信自己该得帝位,却是只能够在言论和风采上挤兑赵恒,锋芒必露,而一旦居于劣势,却难以奋发图强,只能留下一个潇洒而苦涩的背影。 另外赵楷本人的能力和赵构来比较,我很怀疑的,我想没有必要认为他英明镇定,实际上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很难在敌人面前不卑不亢,而一个自恋的人也很难对劣势有很好的隐忍和承受能力。另外一方面,千金之子,不立危墙,想象若是赵楷在东海舟中东躲西藏,接近不可能。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6-25 02:15 白莲mm, 赵楷的有所为是在诸事如意的环境里,飘飘然以为一切唾手可得,有所不为是在不如意的境地下,这和林妹妹差别好象蛮大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彻底,虽然软弱和骄傲也是人性最普遍的缺陷。 我能从赵楷个性中,看到比较好的比拟对象就是王尔德,这是我喜欢的作家,他有相当可悲之处。中国古人没有19世纪英国文人的宗教敬畏,但我仍然觉得赵楷在被囚之后应该有相当深沉的痛苦和悔恨。那点潇洒也当是孔乙己类的潇洒,而且作为有点文化修养的人,若无悔恨,除非是悟道了,这样的领悟也多少有点无奈。王尔德那么自恋的人,在狱中的哀痛是很大的。正如徽宗被囚后再读,追悔往事。 郓王和徽宗年青时候一样,是踌躇满志的,不能说是别人硬要让他们当皇帝。徽宗在天下大造一些所谓的神兆,为登基证明合法性,他们父子都是很平凡的人,德操上没有什么过人的。徽宗还心胸狭隘,赵楷在历史上记录不多,但具有政治野心而没有铁腕,就难免可笑。若人都是在难以前进的时候才退让,难免有阿Q精神胜利法的嫌疑,而不是纯粹的达观。 赵构有忍死须臾的本事,虽然后来成了惊弓之鸟,但这是政治家应该有的素质.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6-25 05:29 倒.....坚白兄比我更看透了赵楷。 苦笑。 历史大事记如此简洁确凿,任何一个人总可以想象出任何一种合理的心理解释,旁人难以辩驳。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这种死无对证的东西嘛。客观地说,赵楷还是举止潇洒的倜傥文人,至少米兰笔下塑造的是这样。 另外whitelotus mm,我觉得你说差了,赵楷人缘当是很好,大众偶像么。赵桓能击碎蔡家送来的玻璃器,弄得自己的东宫之位岌岌可危,而赵楷肯定和六贼相处比较融洽,对于一些权臣的阿谀欣然笑纳,并不考察这背后代表的政治对立,以及对国家大局的影响。他显然会引起李纲这类头脑清醒大臣的反感。赵桓居东宫,节用朴讷,没有失德,而且对徽宗的浮华风气有一定规柬。 实际上,到禅位之时,赵楷也并没有让徽宗对他的能力真正具备信心,若赵楷能够控制局势,得到朝中栋梁之臣的支持,徽宗不会选择赵楷。徽宗说的那几句话,也是意味深长。郓王辜负其父的器重,虽然他老爹本身也是糊涂人,但毕竟当了那么多年皇帝,这点政治眼光还是有的。外敌入侵之时,尚在作画,不懂入宫与徽宗商议,不能亲近贤臣,这不是一个有东宫之望的皇子应该做的事情, 郓王基本上是对政治没有什么原则和眼光的人,不善政治并不等于品德高尚。他最大的过错就是不善政治而热心地去涉及政治,勇于私斗,怯于公仇。这小说里写的徽宗几个儿子多少都有这个毛病。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6-24 14:11 受不了了........忍。看在各位mm这么喜欢赵楷的份上,我简直怀疑自己不属于正常女性心理了。居然赵楷做什么都有一种美德的解释。 无论如何,赵楷是失望的吧,这根本不是他关心父亲的问题,显然他入宫会刺激赵桓,两宫间的矛盾会因为他这逼问而显露,徽宗只有更危险,这点他不可能不明白,但他的勇气只在于询问徽宗,不屑或不敢质问赵桓,甚至不愿意面对大臣。他的失望恐怕比眼儿媚里赵颢闻听兄长继位深刻而痛苦得多。 他可能和赵颢一样本质上并不好斗,但他非常自恋,自恋激发了他对名位的占有欲,抵消了宽容睿智的心怀,所以比起赵颢,在我看来他终归是二流中人。郓王带人到殿外询问,作为历史事件,我觉得是欲有所为却惶然不知所为,但米兰在小说中解释成这样也可以,是比较纯粹的难以置信驱使,是一种优等生突然被人顶替了保送名额的意外感,总要问问 赵楷一向给自己设定的形象不允许他暴怒而已,另一方面也是懦弱或者文人的通达,事已至此,不屑和不能的结果都是一样,他不会改变什么,一方面他没有玄武门之变的能力和心理准备(虽然徽宗实在是一直栽培他,给他卫戍指挥权),另一方面也顾及局势。虽然他深信自己该得帝位,却是只能够在言论和风采上挤兑赵恒,锋芒必露,而一旦居于劣势,却难以奋发图强,只能留下一个潇洒而苦涩的背影。 另外赵楷本人的能力和赵构来比较,我很怀疑的,我想没有必要认为他英明镇定,实际上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很难在敌人面前不卑不亢,而一个自恋的人也很难对劣势有很好的隐忍和承受能力。另外一方面,千金之子,不立危墙,想象若是赵楷在东海舟中东躲西藏,接近不可能。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6-25 02:15 白莲mm, 赵楷的有所为是在诸事如意的环境里,飘飘然以为一切唾手可得,有所不为是在不如意的境地下,这和林妹妹差别好象蛮大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彻底,虽然软弱和骄傲也是人性最普遍的缺陷。 我能从赵楷个性中,看到比较好的比拟对象就是王尔德,这是我喜欢的作家,他有相当可悲之处。中国古人没有19世纪英国文人的宗教敬畏,但我仍然觉得赵楷在被囚之后应该有相当深沉的痛苦和悔恨。那点潇洒也当是孔乙己类的潇洒,而且作为有点文化修养的人,若无悔恨,除非是悟道了,这样的领悟也多少有点无奈。王尔德那么自恋的人,在狱中的哀痛是很大的。正如徽宗被囚后再读,追悔往事。 郓王和徽宗年青时候一样,是踌躇满志的,不能说是别人硬要让他们当皇帝。徽宗在天下大造一些所谓的神兆,为登基证明合法性,他们父子都是很平凡的人,德操上没有什么过人的。徽宗还心胸狭隘,赵楷在历史上记录不多,但具有政治野心而没有铁腕,就难免可笑。若人都是在难以前进的时候才退让,难免有阿Q精神胜利法的嫌疑,而不是纯粹的达观。 赵构有忍死须臾的本事,虽然后来成了惊弓之鸟,但这是政治家应该有的素质.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6-25 05:29 倒.....坚白兄比我更看透了赵楷。 苦笑。 历史大事记如此简洁确凿,任何一个人总可以想象出任何一种合理的心理解释,旁人难以辩驳。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这种死无对证的东西嘛。客观地说,赵楷还是举止潇洒的倜傥文人,至少米兰笔下塑造的是这样。 另外whitelotus mm,我觉得你说差了,赵楷人缘当是很好,大众偶像么。赵桓能击碎蔡家送来的玻璃器,弄得自己的东宫之位岌岌可危,而赵楷肯定和六贼相处比较融洽,对于一些权臣的阿谀欣然笑纳,并不考察这背后代表的政治对立,以及对国家大局的影响。他显然会引起李纲这类头脑清醒大臣的反感。赵桓居东宫,节用朴讷,没有失德,而且对徽宗的浮华风气有一定规柬。 实际上,到禅位之时,赵楷也并没有让徽宗对他的能力真正具备信心,若赵楷能够控制局势,得到朝中栋梁之臣的支持,徽宗不会选择赵楷。徽宗说的那几句话,也是意味深长。郓王辜负其父的器重,虽然他老爹本身也是糊涂人,但毕竟当了那么多年皇帝,这点政治眼光还是有的。外敌入侵之时,尚在作画,不懂入宫与徽宗商议,不能亲近贤臣,这不是一个有东宫之望的皇子应该做的事情, 郓王基本上是对政治没有什么原则和眼光的人,不善政治并不等于品德高尚。他最大的过错就是不善政治而热心地去涉及政治,勇于私斗,怯于公仇。这小说里写的徽宗几个儿子多少都有这个毛病。 |
|
№3 ☆☆☆beatrice于2004-04-02 22:28:18留言☆☆☆
|
|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7-17 03:19 割肉救亲本来就是怪力乱神么,赵构哪里真信了。他恼恨他的妃子们联合起来欺负柔福,因此惩罚她们而已。大约在赵构心里,真正怜爱的还是这个妹子罢。为了柔福而怀疑自己的妻妾,这个赵构够意思了吧,柚子?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8-21 04:49 狮子,我声明我一直在说赵构是不伦之恋,柔福心里也很明白他们之间这种不正常关系。而且他们间的这种恋爱已经超越了纯粹精神恋爱的范围。不是只有男网友才看得出来,哈哈。我以前还问过赵构为柔福选驸马的心理活动会不会很微妙。不过我没有哥哥,所以不知道兄妹感情一般该怎么样,狮子是不是有哥哥?可能我说错了.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9-10 06:03 婴茀太深心。要说她处处为别人着想,恐怕这也是她保护自己的手段。虽然她深明大义,可我难免觉得赵构简直是被她卖了还帮着数钱呢,当然赵构这个人阴森森地也不好相处,高手过招,难免步步为营。我很佩服婴茀,真正女强人哪,可是越来越不喜欢她了。赵构给她一个后位,仍然流连花丛对她不甚专情,也算是敬鬼神而远之。 我有《清明上河图》比较清晰的版本,也有唐寅的秋风纨扇,77054要么?不过我依然觉得美国人在博物馆里见多了金碧设色的日本宫廷人物屏风和明艳绮丽的日本套色木刻风俗画,恐怕也不太容易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好处。日本美术对西方近代美术革命的影响很大,美国出版的图书中关于日本艺术的介绍比中国艺术普及。确实近代以来日本艺术确实对世界的影响大一些。日本是善于融会贯通的民族,中古时代的雪舟等人学中国山水很到家,兼以清寂悠远的禅画风格,西方人看不出他们和倪瓒石涛的区别来的,美国中小博物馆中国部经常把明代二流画家的应酬之作端端正正放在显眼处,笔墨风流的名家妙笔却随便挂在角落。但看贡布里希的《The story of arts>,可知西方人鉴别中国山水画非常困难,他们大概是象鉴定瓷器一样看品相年代等文物上的属性。日本绘画两极分化,世俗和哲学两个极端都有人走到,日本民族又非常注意形式美,细腻的“物哀”大概比中国人的“大道”更容易让西方人觉得目眩神迷。近世以来竹久,东山的绘画里都有西方美术的技法,尤其是竹久,很接近美国人喜欢的Klimt了,加一点东方诡异,狮子说的对,美国人是看不懂唐寅石涛的。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9-10 08:17 婴茀当然知道这段歌的含义,知道“周公白鱼之祥”会不读《诗》?安排人唱歌的也应该是她,宫里谁还知道这件事?赵构都明白这是有意讽谏,潘张二妃的文化素养都不如她,想不出这种借古喻今。吴氏在赵构面前故意做无知状,这是为自己开脱,赵构哪里希望自己的阴事被身边妃子知道?她维护柔福,旧主之谊外恐怕也是投合赵构所好,这样一来赵构倒还感激她。大凡女孩要取悦一个男子,从技术上来说,不论你怎么不以为然,最好不要攻击他的旧爱,而最好尊重他的旧爱,这样至少他觉得你有大家风度,暗暗地搞清楚为什么他会喜欢她,努力学几招。但最好不要让他看出你在摹仿别人,让他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感,慢慢移情。 婴茀为赵构柔福打掩护,这种宫廷丑闻闹出来对她绝无好处,皇帝怕谁阿?她向谁陷害出卖?她的所有前途,命运和荣耀都在赵构手里,婴茀这么理性,怎么可能一时冲动做损人不利己的事?她要是不给柔福背黑锅,赵构反而可能嫌弃她,她如此包涵下来皇帝自然会心里有数,正如对辛永宗一样。我不否认她爱皇帝,有维护皇帝的体面的目的。但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阴就阴在“做了事不留名”,识时务知进退,装傻和表现聪明,都是有时机的。有时候引经据典让皇帝惊讶她自学的造诣,有时候“我无知啦”,不指手画脚,免得帝王猜忌,典型的皇后才干阿。 她这么做,张妃可是被她陷害了。柔福亲近赵构的动机不纯,但显然也不希望嫁给一个根本产生不了感情的人。她未必给柔福造成什么好处。从全局看,她的作法对皇室有好处,但是最令人敬畏的就是这种“永远不会犯错误的人”,一切尽如她所料,可怜她不能想方设法的,只有她的最高目的-爱情。如果把吴皇后想得美好一些,她也许只在乎爱情,但我觉得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她可能也在意皇帝的信任,后半生的保障,权位以及荣耀。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9-11 04:41 小狮子英明神武阿,我本来还以为婴茀只是买通了个宫女在张妃宫里唱歌,现在想来,她的确需要巧言获得张妃本人的同意。米兰,我说有权位欲望是指我印象中历史上的高宗吴皇后,没有想到你小说里的婴茀也会慢慢改变她对赵构纯粹的爱慕,我本来以为....因为这两段的文笔如此闲雅,小说是可以比生活美的,婴茀不必成为历史上的吴皇后。本来看到她对赵构说“你是我的男人我的天”还挺感动于她的专情的。不过你这么一提醒,我想如果一个女子发现老公这么不争气地一心迷恋亲妹子,不管如何专心取悦他待自己也不过泛泛,可能会退而求其次?要名分要权位?而且她会拆散赵构和柔福,甚至要柔福消失? 叹。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9-19 13:38 感情到这个份上赵构起不起疑心也无所谓,但至少让皇帝看出吴才人是机警有权变的中宫之才,通书史知伦常的天下母仪,可以担当大事的。对比之下潘张二妃简直是花瓶,柔福则是匹夫之勇。开始看宫女婴茀还觉得寒门女孩自尊而无助,楚楚可人,感觉上和历史上那个历经四朝扶植三代皇帝的宪圣吴皇后有距离,.....网络同人历史小说的惯例是作为主角的政治女性也都写成感情动物,这小说看到现在,米兰没落这个老套,婴茀这条线来看真是吴皇后的成长史。既然她说得大道理上句句不错,投合赵构的君主功业心理,又做足了功夫婉言进谏,赵构即使起了疑心也懒得去追查婴茀的底细,婴茀大概也是吃准了赵构这一点,这对夫妇心照不宣地打无影拳。婴茀为了驱逐柔福却引导张婕妤为她背黑锅,这点不太地道,但是手腕是高明的,而况后妃间倾轧也不算政治大节,更何况她和张妃表面上友爱和气呢。如果柔福可以嫁给赵构,象她现在那种刚烈的性格,皇后之位迟早也是婴茀的。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7-17 03:19 割肉救亲本来就是怪力乱神么,赵构哪里真信了。他恼恨他的妃子们联合起来欺负柔福,因此惩罚她们而已。大约在赵构心里,真正怜爱的还是这个妹子罢。为了柔福而怀疑自己的妻妾,这个赵构够意思了吧,柚子?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8-21 04:49 狮子,我声明我一直在说赵构是不伦之恋,柔福心里也很明白他们之间这种不正常关系。而且他们间的这种恋爱已经超越了纯粹精神恋爱的范围。不是只有男网友才看得出来,哈哈。我以前还问过赵构为柔福选驸马的心理活动会不会很微妙。不过我没有哥哥,所以不知道兄妹感情一般该怎么样,狮子是不是有哥哥?可能我说错了.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9-10 06:03 婴茀太深心。要说她处处为别人着想,恐怕这也是她保护自己的手段。虽然她深明大义,可我难免觉得赵构简直是被她卖了还帮着数钱呢,当然赵构这个人阴森森地也不好相处,高手过招,难免步步为营。我很佩服婴茀,真正女强人哪,可是越来越不喜欢她了。赵构给她一个后位,仍然流连花丛对她不甚专情,也算是敬鬼神而远之。 我有《清明上河图》比较清晰的版本,也有唐寅的秋风纨扇,77054要么?不过我依然觉得美国人在博物馆里见多了金碧设色的日本宫廷人物屏风和明艳绮丽的日本套色木刻风俗画,恐怕也不太容易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好处。日本美术对西方近代美术革命的影响很大,美国出版的图书中关于日本艺术的介绍比中国艺术普及。确实近代以来日本艺术确实对世界的影响大一些。日本是善于融会贯通的民族,中古时代的雪舟等人学中国山水很到家,兼以清寂悠远的禅画风格,西方人看不出他们和倪瓒石涛的区别来的,美国中小博物馆中国部经常把明代二流画家的应酬之作端端正正放在显眼处,笔墨风流的名家妙笔却随便挂在角落。但看贡布里希的《The story of arts>,可知西方人鉴别中国山水画非常困难,他们大概是象鉴定瓷器一样看品相年代等文物上的属性。日本绘画两极分化,世俗和哲学两个极端都有人走到,日本民族又非常注意形式美,细腻的“物哀”大概比中国人的“大道”更容易让西方人觉得目眩神迷。近世以来竹久,东山的绘画里都有西方美术的技法,尤其是竹久,很接近美国人喜欢的Klimt了,加一点东方诡异,狮子说的对,美国人是看不懂唐寅石涛的。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9-10 08:17 婴茀当然知道这段歌的含义,知道“周公白鱼之祥”会不读《诗》?安排人唱歌的也应该是她,宫里谁还知道这件事?赵构都明白这是有意讽谏,潘张二妃的文化素养都不如她,想不出这种借古喻今。吴氏在赵构面前故意做无知状,这是为自己开脱,赵构哪里希望自己的阴事被身边妃子知道?她维护柔福,旧主之谊外恐怕也是投合赵构所好,这样一来赵构倒还感激她。大凡女孩要取悦一个男子,从技术上来说,不论你怎么不以为然,最好不要攻击他的旧爱,而最好尊重他的旧爱,这样至少他觉得你有大家风度,暗暗地搞清楚为什么他会喜欢她,努力学几招。但最好不要让他看出你在摹仿别人,让他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感,慢慢移情。 婴茀为赵构柔福打掩护,这种宫廷丑闻闹出来对她绝无好处,皇帝怕谁阿?她向谁陷害出卖?她的所有前途,命运和荣耀都在赵构手里,婴茀这么理性,怎么可能一时冲动做损人不利己的事?她要是不给柔福背黑锅,赵构反而可能嫌弃她,她如此包涵下来皇帝自然会心里有数,正如对辛永宗一样。我不否认她爱皇帝,有维护皇帝的体面的目的。但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阴就阴在“做了事不留名”,识时务知进退,装傻和表现聪明,都是有时机的。有时候引经据典让皇帝惊讶她自学的造诣,有时候“我无知啦”,不指手画脚,免得帝王猜忌,典型的皇后才干阿。 她这么做,张妃可是被她陷害了。柔福亲近赵构的动机不纯,但显然也不希望嫁给一个根本产生不了感情的人。她未必给柔福造成什么好处。从全局看,她的作法对皇室有好处,但是最令人敬畏的就是这种“永远不会犯错误的人”,一切尽如她所料,可怜她不能想方设法的,只有她的最高目的-爱情。如果把吴皇后想得美好一些,她也许只在乎爱情,但我觉得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她可能也在意皇帝的信任,后半生的保障,权位以及荣耀。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9-11 04:41 小狮子英明神武阿,我本来还以为婴茀只是买通了个宫女在张妃宫里唱歌,现在想来,她的确需要巧言获得张妃本人的同意。米兰,我说有权位欲望是指我印象中历史上的高宗吴皇后,没有想到你小说里的婴茀也会慢慢改变她对赵构纯粹的爱慕,我本来以为....因为这两段的文笔如此闲雅,小说是可以比生活美的,婴茀不必成为历史上的吴皇后。本来看到她对赵构说“你是我的男人我的天”还挺感动于她的专情的。不过你这么一提醒,我想如果一个女子发现老公这么不争气地一心迷恋亲妹子,不管如何专心取悦他待自己也不过泛泛,可能会退而求其次?要名分要权位?而且她会拆散赵构和柔福,甚至要柔福消失? 叹。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9-19 13:38 感情到这个份上赵构起不起疑心也无所谓,但至少让皇帝看出吴才人是机警有权变的中宫之才,通书史知伦常的天下母仪,可以担当大事的。对比之下潘张二妃简直是花瓶,柔福则是匹夫之勇。开始看宫女婴茀还觉得寒门女孩自尊而无助,楚楚可人,感觉上和历史上那个历经四朝扶植三代皇帝的宪圣吴皇后有距离,.....网络同人历史小说的惯例是作为主角的政治女性也都写成感情动物,这小说看到现在,米兰没落这个老套,婴茀这条线来看真是吴皇后的成长史。既然她说得大道理上句句不错,投合赵构的君主功业心理,又做足了功夫婉言进谏,赵构即使起了疑心也懒得去追查婴茀的底细,婴茀大概也是吃准了赵构这一点,这对夫妇心照不宣地打无影拳。婴茀为了驱逐柔福却引导张婕妤为她背黑锅,这点不太地道,但是手腕是高明的,而况后妃间倾轧也不算政治大节,更何况她和张妃表面上友爱和气呢。如果柔福可以嫁给赵构,象她现在那种刚烈的性格,皇后之位迟早也是婴茀的。 |
|
№6 ☆☆☆beatrice于2004-04-02 22:31:05留言☆☆☆
|
|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9-20 02:26 柚子,我觉得赵构这样的帝王,要一个什么温柔的港湾容易得很,根本不用特别吴才人这方面的特质,温柔和顺对女人来说不是稀罕的性格,而一个能担当大事,德操(至少是表面文章)母仪天下,辅佐三代君王的皇后,懂得人际关心(吴皇后对韦太后非常谄媚)却于江山社稷更重要。历史,吴皇后后来起很重要的政治作用的,当时她都当曾祖母了。于帝王而言,女人的柔顺或爱慕不难得,难得的是得力的政治助手。我不知道米兰要怎么写下去,但历史上高宗对吴后是敬重的,同时后宫美女很多,显然温柔的港湾和合格的皇后是两回事,实际上这两个角色统一到一人身上也比较困难。我希望婴茀不是又被描写成一个纯粹的感情动物,呵呵,当吴婴茀不再青春妙年,她不会为得不到男人的心而郁郁寡欢,在家庭和社稷中担当的角色也能让她得以宽慰和满足。从开始到现在,婴茀虽然不再善良,说话间一箭三雕地让人生气,但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我还是很敬佩的,好学而有权变,平和阴柔,这是成大事的人。如果我是赵构,我还是会立她为后的吧,这跟感情是两码事。 柔福不可否认是聪明阿,又是天皇贵胄,她可能是英雄,但也不是圣徒,但是刚之易折,柔能保全,以她现在的脾气,能看穿婴茀的伎俩,但她掩饰动机的笨拙,傲慢轻敌,很容易被中伤,至于帝王的宠爱,很容易衰竭,以色侍君,终归是危险的了。柚子很喜欢柔福和赵揩,总觉得天纵聪颖, 只要甘于权变,别人能做的事情他们都能做成功,呵呵,但恐怕不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甚至适应自己的目的,就是这种天皇贵胄致命的弱点,古来多少落魄王孙,而英才常出于寒门.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9-23 01:51: “她的素质并不比柔福差,然而,她从来没有像柔福或者是兰萱那样被人深深的爱着。 这个很自然嘛,素质好不好跟有人爱不爱并无因果关系。嘻嘻,就跟《侠客行》里面的梅芳姑似的,而况,赵楷不是挺喜欢婴茀的?大概互补性格容易吸引,男女情爱是很微妙的,无非在微妙的时候遇见微妙的人,否则素质再出色,也未必能打动对方的心。婴茀当然很出色,以前对高宗吴皇后的印象是她当太皇太后的时候,她孙子光宗在位时候多病惧内而不孝,国政糜烂,孝宗死时婴茀主持下搞了次宫廷政变,把曾孙宁宗推上皇位,让光宗禅位。宁宗害怕大哭“太婆婆我不干”逃走,婴茀却早已下令封锁宫门,终于顺利夺权。人生得以如此,五十年前丈夫的花心实在不会让我们的太皇太后灰心丧气,这种功业相比于一个别别扭扭男子的迷恋,怎么会是尘土呢?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9-23 07:09 我没发现柚子在我前面写了那么一大篇,呵呵,首先我对柔福和吴MM都没有个人感情上的钟爱,所以我并不觉得一定要把柔福各方面的素质都“压过”婴茀,柔福不肯搞好人际关系,虽然情有可原或者说成不和俗世同流合污,但不得人心者其实也是性情偏执。米兰写的这个故事里,吴婴茀确实对柔福不感恩,毕竟她能躲过靖康的灾祸完全因为柔福和赵楷的竭力保护,她不能以自己的生命和前途报答之,只能说令人遗憾。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居高位者通常做不了高尚者。 吴太后代光宗执孝的事,并不仅是她地位使然,这件事的实质是吴太后发起针对李后的宫廷政变,宁宗大哭“大妈妈我做不得”,而吴派兵挟持,等于强迫光宗退位,夺取李后的摄政权。记载应该在《四朝闻见录》,我手边无书可查啦,吴后的事迹我认为比神宗向后要干练,向太后未必敢把当朝皇帝罢免了另立新君。我看上去吴后这种行径跟仁宗曹后的冷静相近。南宋人对吴后的评价确实比较好,我记得见过有关她涉政的记载都是很有见地的。孝宗的几个皇后,几乎都是吴皇后给指派的,相对比较无能,不能控制光宗李后。而且吴本人的性格,不是很锋芒外露地跋扈,或者说比较伪善吧,所以不可能否则也无法在猜忌的高宗身边生存,吴又不住在皇宫,而当权的光宗又非常惧内,所以我觉得柚子说因为吴的软弱而无法控制李皇后,这是不确的。 呵呵,宪圣晚年的事情跟小说没关系啦,只不过做个参考。不过吴在高宗死后把高宗的妃子追了诰命赶走,我觉得这是女人的常情,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子,整天和年轻美艳的妃子厮混,的确很让人恶心。追诰命之事不符合常规而吴太后做得出来,这也表现了吴本人外柔内刚,底子里是强势的人。 每个人的社会角色是多重的,情绪也是多方面地,我感觉在米兰的这个小说里,没有能让我们彻底鄙夷的人,也没有能让我们完全折服的人,所有的爱和恨都是有条件,有得失的,这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相符合。赵构是多重的,作为一个男人,赵构当然希望“温柔的港湾”,作为皇帝,则需要称职的皇后,这并无冲突。在赵构此人,恐怕按照我们的俗话来说,是“事业为重的人”。柚子说称心的爱侣难得,这是对于爱情而言,爱情本来就是人类心灵的期许,就本质而言是很暧昧的非尘世的东西,无论对帝王还是庶民,一样地缥缈微妙。对于不再浪漫的中年帝王来说,作为玩物的柔顺宫妃更容易找到吧,毕竟权力地位在那里,天下女人可以随便挑嘛,而且男性对情爱的要求和女人又不太一样,不见得赵构会认为一个合意的爱人就是一生一世的事。而作为政治角色的皇后,恐怕比宫妃难找得多。中国皇后对家族和国家的作用多半在皇帝崩逝后。所以赵构肯定是把任命皇后和社稷之重结合起来考虑的。中宫虚位,首先是邢皇后的缘故,其次也是宁缺勿滥,不可随意更改动摇。 同样地,吴婴茀也是多方面的人,是仰慕康王的少女,也是赵构众多宫妃中的一个,她争夺皇后之位,也有生存竞争无奈的一面,在后宫如果没有相应地位,大概一切,包括年轻美貌以及皇帝的圣眷都是转瞬即逝的吧,她的名利心不免也包括一些对安全感的企求,婴茀实在不见得是个信仰爱情的人,当然我不是说她没有感情。 至于我说她晚年不再会因为丈夫全部的爱而耿耿于怀,意思是说这不再让她郁郁寡欢,不会让她感到自己的命运黯淡无光一无是处,遗憾也当然会有,人生焉得十全十美。她和赵构之间还是有一种默契和均衡的。当然柚子不喜欢吴皇后,要认为她一辈子为此都不开心,这个我倒也没办法证明。呵呵。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9-20 02:26 柚子,我觉得赵构这样的帝王,要一个什么温柔的港湾容易得很,根本不用特别吴才人这方面的特质,温柔和顺对女人来说不是稀罕的性格,而一个能担当大事,德操(至少是表面文章)母仪天下,辅佐三代君王的皇后,懂得人际关心(吴皇后对韦太后非常谄媚)却于江山社稷更重要。历史,吴皇后后来起很重要的政治作用的,当时她都当曾祖母了。于帝王而言,女人的柔顺或爱慕不难得,难得的是得力的政治助手。我不知道米兰要怎么写下去,但历史上高宗对吴后是敬重的,同时后宫美女很多,显然温柔的港湾和合格的皇后是两回事,实际上这两个角色统一到一人身上也比较困难。我希望婴茀不是又被描写成一个纯粹的感情动物,呵呵,当吴婴茀不再青春妙年,她不会为得不到男人的心而郁郁寡欢,在家庭和社稷中担当的角色也能让她得以宽慰和满足。从开始到现在,婴茀虽然不再善良,说话间一箭三雕地让人生气,但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我还是很敬佩的,好学而有权变,平和阴柔,这是成大事的人。如果我是赵构,我还是会立她为后的吧,这跟感情是两码事。 柔福不可否认是聪明阿,又是天皇贵胄,她可能是英雄,但也不是圣徒,但是刚之易折,柔能保全,以她现在的脾气,能看穿婴茀的伎俩,但她掩饰动机的笨拙,傲慢轻敌,很容易被中伤,至于帝王的宠爱,很容易衰竭,以色侍君,终归是危险的了。柚子很喜欢柔福和赵揩,总觉得天纵聪颖, 只要甘于权变,别人能做的事情他们都能做成功,呵呵,但恐怕不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甚至适应自己的目的,就是这种天皇贵胄致命的弱点,古来多少落魄王孙,而英才常出于寒门.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9-23 01:51: “她的素质并不比柔福差,然而,她从来没有像柔福或者是兰萱那样被人深深的爱着。 这个很自然嘛,素质好不好跟有人爱不爱并无因果关系。嘻嘻,就跟《侠客行》里面的梅芳姑似的,而况,赵楷不是挺喜欢婴茀的?大概互补性格容易吸引,男女情爱是很微妙的,无非在微妙的时候遇见微妙的人,否则素质再出色,也未必能打动对方的心。婴茀当然很出色,以前对高宗吴皇后的印象是她当太皇太后的时候,她孙子光宗在位时候多病惧内而不孝,国政糜烂,孝宗死时婴茀主持下搞了次宫廷政变,把曾孙宁宗推上皇位,让光宗禅位。宁宗害怕大哭“太婆婆我不干”逃走,婴茀却早已下令封锁宫门,终于顺利夺权。人生得以如此,五十年前丈夫的花心实在不会让我们的太皇太后灰心丧气,这种功业相比于一个别别扭扭男子的迷恋,怎么会是尘土呢?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9-23 07:09 我没发现柚子在我前面写了那么一大篇,呵呵,首先我对柔福和吴MM都没有个人感情上的钟爱,所以我并不觉得一定要把柔福各方面的素质都“压过”婴茀,柔福不肯搞好人际关系,虽然情有可原或者说成不和俗世同流合污,但不得人心者其实也是性情偏执。米兰写的这个故事里,吴婴茀确实对柔福不感恩,毕竟她能躲过靖康的灾祸完全因为柔福和赵楷的竭力保护,她不能以自己的生命和前途报答之,只能说令人遗憾。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居高位者通常做不了高尚者。 吴太后代光宗执孝的事,并不仅是她地位使然,这件事的实质是吴太后发起针对李后的宫廷政变,宁宗大哭“大妈妈我做不得”,而吴派兵挟持,等于强迫光宗退位,夺取李后的摄政权。记载应该在《四朝闻见录》,我手边无书可查啦,吴后的事迹我认为比神宗向后要干练,向太后未必敢把当朝皇帝罢免了另立新君。我看上去吴后这种行径跟仁宗曹后的冷静相近。南宋人对吴后的评价确实比较好,我记得见过有关她涉政的记载都是很有见地的。孝宗的几个皇后,几乎都是吴皇后给指派的,相对比较无能,不能控制光宗李后。而且吴本人的性格,不是很锋芒外露地跋扈,或者说比较伪善吧,所以不可能否则也无法在猜忌的高宗身边生存,吴又不住在皇宫,而当权的光宗又非常惧内,所以我觉得柚子说因为吴的软弱而无法控制李皇后,这是不确的。 呵呵,宪圣晚年的事情跟小说没关系啦,只不过做个参考。不过吴在高宗死后把高宗的妃子追了诰命赶走,我觉得这是女人的常情,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子,整天和年轻美艳的妃子厮混,的确很让人恶心。追诰命之事不符合常规而吴太后做得出来,这也表现了吴本人外柔内刚,底子里是强势的人。 每个人的社会角色是多重的,情绪也是多方面地,我感觉在米兰的这个小说里,没有能让我们彻底鄙夷的人,也没有能让我们完全折服的人,所有的爱和恨都是有条件,有得失的,这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相符合。赵构是多重的,作为一个男人,赵构当然希望“温柔的港湾”,作为皇帝,则需要称职的皇后,这并无冲突。在赵构此人,恐怕按照我们的俗话来说,是“事业为重的人”。柚子说称心的爱侣难得,这是对于爱情而言,爱情本来就是人类心灵的期许,就本质而言是很暧昧的非尘世的东西,无论对帝王还是庶民,一样地缥缈微妙。对于不再浪漫的中年帝王来说,作为玩物的柔顺宫妃更容易找到吧,毕竟权力地位在那里,天下女人可以随便挑嘛,而且男性对情爱的要求和女人又不太一样,不见得赵构会认为一个合意的爱人就是一生一世的事。而作为政治角色的皇后,恐怕比宫妃难找得多。中国皇后对家族和国家的作用多半在皇帝崩逝后。所以赵构肯定是把任命皇后和社稷之重结合起来考虑的。中宫虚位,首先是邢皇后的缘故,其次也是宁缺勿滥,不可随意更改动摇。 同样地,吴婴茀也是多方面的人,是仰慕康王的少女,也是赵构众多宫妃中的一个,她争夺皇后之位,也有生存竞争无奈的一面,在后宫如果没有相应地位,大概一切,包括年轻美貌以及皇帝的圣眷都是转瞬即逝的吧,她的名利心不免也包括一些对安全感的企求,婴茀实在不见得是个信仰爱情的人,当然我不是说她没有感情。 至于我说她晚年不再会因为丈夫全部的爱而耿耿于怀,意思是说这不再让她郁郁寡欢,不会让她感到自己的命运黯淡无光一无是处,遗憾也当然会有,人生焉得十全十美。她和赵构之间还是有一种默契和均衡的。当然柚子不喜欢吴皇后,要认为她一辈子为此都不开心,这个我倒也没办法证明。呵呵。 |
|
№7 ☆☆☆beatrice于2004-04-02 22:31:40留言☆☆☆
|
|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9-27 02:17 呵呵,小太妹也是很可爱的嘛。很难说小说人物怎么才算塑造成功,芥川龙之介的标准是“感铭”,昆德拉说小说的道德在于“道德悬置”,即便是柔福艰难的个性,如果能令你感觉到一个天真暴躁的贵族小太妹,也是真实可感的好文笔。在真实感的前提下喜欢不喜欢这种性情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就肯定和读者各自的性格经历相关。不过到如今为止,不但赵构,我也觉得柔福神秘,她身上有很多疑团,真假倒不是问题。 高世荣的个性依然也是真实可感的,我说他头脑简单,自然也是相对而言,和阅读中我的个人感觉有关,他是不是和柔福有琴瑟和谐得可能,其实不在我关心范围内,我只看到他们不幸的个性冲突,以及无奈的悲剧感。当然若我对某个人物有了私人化的亲昵,也会设想“唉,如果他这样这样该多好,也是不是不可以呀”,但是决定人物命运的是米兰,嘻嘻,我想也白搭阿,而且我怀疑这种私人对某个人物的亲善想法,往往会伤害小说世界的均衡,于小说人物而言,作者就是无私的造物者。真正的小说立于读者的道德审判之外,这方是....文学给予人类的关怀,人物各自的衷肠和伤痛令人掩卷无言。宛如现实中难以厘清的人生百味。不拽这个了。小说里人物形象挺丰富的阿,可能没有眼儿媚里那样铺叙了一朝才子淑媛,但每个人的矛盾和合理却陈述得更从容,时代的悲哀也更深沉。二十四史也无非帝王的家史,怎么可能让基于某个历史事件的小说展现宏阔的时代全貌而有具有文学小说的章法呢,这个要求也太高了。 我坚决不同意把王曾瑜和高阳相比,在小说技巧上,王没法和高相比。王的问题恐怕是他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当年的文艺思维妨害了他的写作技能,考据的功底深厚,义理分析却很机械。更不要和他谈“小说是道德悬置的艺术”,他是非进行忠奸善恶三六九等的人物脸谱划分的。我只读过高阳的慈禧全传,描摹人情还可以吧,不过他战线拉太长,主题设得太笼统,怀疑他没有精力仔细整理晚清史料,某些片断精彩,而某些地方就像是搪塞读者。凌力的小说没看过,网上哪里有?另外我觉得唐浩强的《曾国藩》系列写得不错。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9-27 02:17 呵呵,小太妹也是很可爱的嘛。很难说小说人物怎么才算塑造成功,芥川龙之介的标准是“感铭”,昆德拉说小说的道德在于“道德悬置”,即便是柔福艰难的个性,如果能令你感觉到一个天真暴躁的贵族小太妹,也是真实可感的好文笔。在真实感的前提下喜欢不喜欢这种性情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就肯定和读者各自的性格经历相关。不过到如今为止,不但赵构,我也觉得柔福神秘,她身上有很多疑团,真假倒不是问题。 高世荣的个性依然也是真实可感的,我说他头脑简单,自然也是相对而言,和阅读中我的个人感觉有关,他是不是和柔福有琴瑟和谐得可能,其实不在我关心范围内,我只看到他们不幸的个性冲突,以及无奈的悲剧感。当然若我对某个人物有了私人化的亲昵,也会设想“唉,如果他这样这样该多好,也是不是不可以呀”,但是决定人物命运的是米兰,嘻嘻,我想也白搭阿,而且我怀疑这种私人对某个人物的亲善想法,往往会伤害小说世界的均衡,于小说人物而言,作者就是无私的造物者。真正的小说立于读者的道德审判之外,这方是....文学给予人类的关怀,人物各自的衷肠和伤痛令人掩卷无言。宛如现实中难以厘清的人生百味。不拽这个了。小说里人物形象挺丰富的阿,可能没有眼儿媚里那样铺叙了一朝才子淑媛,但每个人的矛盾和合理却陈述得更从容,时代的悲哀也更深沉。二十四史也无非帝王的家史,怎么可能让基于某个历史事件的小说展现宏阔的时代全貌而有具有文学小说的章法呢,这个要求也太高了。 我坚决不同意把王曾瑜和高阳相比,在小说技巧上,王没法和高相比。王的问题恐怕是他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当年的文艺思维妨害了他的写作技能,考据的功底深厚,义理分析却很机械。更不要和他谈“小说是道德悬置的艺术”,他是非进行忠奸善恶三六九等的人物脸谱划分的。我只读过高阳的慈禧全传,描摹人情还可以吧,不过他战线拉太长,主题设得太笼统,怀疑他没有精力仔细整理晚清史料,某些片断精彩,而某些地方就像是搪塞读者。凌力的小说没看过,网上哪里有?另外我觉得唐浩强的《曾国藩》系列写得不错。 |
|
№10 ☆☆☆beatrice于2004-04-02 22:34:18留言☆☆☆
|
|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9-28 14:18 王曾瑜先生总是用鲜明的善恶忠奸划分来塑造人物的吧,“道德悬置”是昆德拉的说法,亦是相当现代化的文艺观,“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的文学有何尝不是当代人眼中的文学。中国古人的文化传统是“文以载道”,宣教化,助人伦,莫说三国演义,宋以来的民间话本都有鲜明的道德教训,这是传统的写作思维。可能我们每个人在欣赏习惯上,或多或少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平衡。问题是从现代的角度看,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不是成熟的小说?王曾瑜的小说是不是算好小说? 再退一步来说,既然作者本人不能抑制道德审判的冲动,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他能不能悬置他本人的人物的喜恶来刻划人物?这是“悬置道德”的基本底线,是否典型人物就该集中典型事件?历史人物的描绘是否应该基于多方面的材料而局部的极端化素材?从太史公到罗贯中,几乎大多数中国的叙事文字,作者自己都会跳出来臧否人物,但太史公写李广的忠诚同样也不忘写他的气量狭隘,罗贯中写曹操之奸同样也写他的雄才大略。王曾瑜先生要决定写一个恶人,却是在事实遴选或者情节捏造。自然这是小说家的自由,比如他写柔福和韦太后交恶,也符合逻辑。但是我确乎觉得他对他笔下的恶人,过于追求“典型”效果,以期衬托中心人物的伟大形象,难免令我想起样板戏文化。这难免让人觉得王先生是为了某种大义写作,他的写作思想还和罗贯中先生同一水平。可能我对王先生的评价过于刻薄,那么冠冕一点说法,王曾瑜先生绕有古人之风也。 另外,治学上的义理,和主题意思不太一样,我意指王曾瑜先生对历史事件含义和其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分析有嫌僵硬之处,略无现代历史学者的宏观。自然我是彻头彻尾的外行人,所以才胆敢这么批判,不怕行家笑话,也不用为贤者讳了,呵呵.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10-07 01:56 冥蓝上面说的话我很同意。柔福很可能在家国之恨外(这应该还是主要的)还存在和宗隽的较劲心理。柔福善良也许,脆弱大概未必。从小就性格很刚健,跳跳闹闹地寻求冒险。高世宗还不如霸王硬上弓,不如象赵构那样不和她讲理,怀柔方针只能让柔福看不起,越来越看不起。还有冥蓝说的,这个柔福大概就是喜欢“痛楚的快感”,我觉得她和赵构的感情里,刨掉她的政治目的,何尝不是痛楚的快感。孟太后是老太太,高世宗没有那种身份背景经历气度,学太后是没有用的。婴茀劝高世宗的话,一方面暗示让高看紧了公主别让她再靠近皇帝,一方面也体现了她不真正了解柔福,或者她不愿意面对靖康之乱后真实的柔福。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10-07 02:40 我猜,柔福的意图中还要向沦陷的北宋皇室证明赵构?嘻嘻。婴茀劝高GG对柔福不要太客气,是不是高世宗没有听出来阿。本来象婴茀那么和声细气心计慎密的女子说话,我也没往强硬的暗示想,高GG是一见美女说话就晕的,估计也忘了婴茀的话外音,只记得她说要对柔福温存笼络了。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10-07 09:12 赵构被柔福利用?觉得有点别扭阿。柔福对赵构,大概是类似于:“你们欺负我,我让我九哥哥来教训你们”,妹妹对兄长的这种利用,可见还是很以赵构为豪的。只可惜这位哥哥在敌人面前也是一副恭顺委屈求全的样子,金人肯定要嘲笑柔福妹妹的天真,赵家父子兄弟无一好男儿。至于柔福嫁给高世荣,属于高一厢情愿的误解,也是无意中当了赵构安置柔福的工具,他那么忠厚,柔福连利用都用得不趁手,但是我想赵构肯定不会乐意把柔福嫁给一个心机深沉,政治能力强的臣下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10-07 10:57: 赵构面前,与高世容假装恩爱, 在宗隽面前又常把赵构搬出来,有"利用"一个人伤害打击另一个人的嫌疑啊 我的理解,小孩心性。柔福不服输嘛。呵呵。 不过宗隽首先是敌人,这是没说的,我个人没法接受宋室的公主一片痴心全在金国王孙身上,不管他本人如何儒雅优秀,除非他能为宋人谋福利,否则这种爱情不能压倒正义和民族耻辱感。同样宋室的公主应该不会乐意听到敌人贬低自己的家族和民族,哪怕赵家真是不成器丢了天下,柔福也不会允许金国人嘲笑自己的国和家,她在宗隽面前为赵构说大话,是非常合理的,说不上对宗隽个人的伤害。伤害敌人没什么不对,哪怕是小孩心性的口头上的示威。 至于柔福打击赵构,那无非气他吧?刺激赵构能听她的话讨好她。再说这不伦之恋,柔福大概自己也不求什么爱情的归宿,只是一个恋爱上永恒的好对手罢了,再加上一点政治主张的不一致,心照不宣地时而斗气时而和好消磨一辈子,也是理当阿.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09-28 14:18 王曾瑜先生总是用鲜明的善恶忠奸划分来塑造人物的吧,“道德悬置”是昆德拉的说法,亦是相当现代化的文艺观,“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的文学有何尝不是当代人眼中的文学。中国古人的文化传统是“文以载道”,宣教化,助人伦,莫说三国演义,宋以来的民间话本都有鲜明的道德教训,这是传统的写作思维。可能我们每个人在欣赏习惯上,或多或少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平衡。问题是从现代的角度看,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不是成熟的小说?王曾瑜的小说是不是算好小说? 再退一步来说,既然作者本人不能抑制道德审判的冲动,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他能不能悬置他本人的人物的喜恶来刻划人物?这是“悬置道德”的基本底线,是否典型人物就该集中典型事件?历史人物的描绘是否应该基于多方面的材料而局部的极端化素材?从太史公到罗贯中,几乎大多数中国的叙事文字,作者自己都会跳出来臧否人物,但太史公写李广的忠诚同样也不忘写他的气量狭隘,罗贯中写曹操之奸同样也写他的雄才大略。王曾瑜先生要决定写一个恶人,却是在事实遴选或者情节捏造。自然这是小说家的自由,比如他写柔福和韦太后交恶,也符合逻辑。但是我确乎觉得他对他笔下的恶人,过于追求“典型”效果,以期衬托中心人物的伟大形象,难免令我想起样板戏文化。这难免让人觉得王先生是为了某种大义写作,他的写作思想还和罗贯中先生同一水平。可能我对王先生的评价过于刻薄,那么冠冕一点说法,王曾瑜先生绕有古人之风也。 另外,治学上的义理,和主题意思不太一样,我意指王曾瑜先生对历史事件含义和其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分析有嫌僵硬之处,略无现代历史学者的宏观。自然我是彻头彻尾的外行人,所以才胆敢这么批判,不怕行家笑话,也不用为贤者讳了,呵呵.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10-07 01:56 冥蓝上面说的话我很同意。柔福很可能在家国之恨外(这应该还是主要的)还存在和宗隽的较劲心理。柔福善良也许,脆弱大概未必。从小就性格很刚健,跳跳闹闹地寻求冒险。高世宗还不如霸王硬上弓,不如象赵构那样不和她讲理,怀柔方针只能让柔福看不起,越来越看不起。还有冥蓝说的,这个柔福大概就是喜欢“痛楚的快感”,我觉得她和赵构的感情里,刨掉她的政治目的,何尝不是痛楚的快感。孟太后是老太太,高世宗没有那种身份背景经历气度,学太后是没有用的。婴茀劝高世宗的话,一方面暗示让高看紧了公主别让她再靠近皇帝,一方面也体现了她不真正了解柔福,或者她不愿意面对靖康之乱后真实的柔福。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10-07 02:40 我猜,柔福的意图中还要向沦陷的北宋皇室证明赵构?嘻嘻。婴茀劝高GG对柔福不要太客气,是不是高世宗没有听出来阿。本来象婴茀那么和声细气心计慎密的女子说话,我也没往强硬的暗示想,高GG是一见美女说话就晕的,估计也忘了婴茀的话外音,只记得她说要对柔福温存笼络了。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10-07 09:12 赵构被柔福利用?觉得有点别扭阿。柔福对赵构,大概是类似于:“你们欺负我,我让我九哥哥来教训你们”,妹妹对兄长的这种利用,可见还是很以赵构为豪的。只可惜这位哥哥在敌人面前也是一副恭顺委屈求全的样子,金人肯定要嘲笑柔福妹妹的天真,赵家父子兄弟无一好男儿。至于柔福嫁给高世荣,属于高一厢情愿的误解,也是无意中当了赵构安置柔福的工具,他那么忠厚,柔福连利用都用得不趁手,但是我想赵构肯定不会乐意把柔福嫁给一个心机深沉,政治能力强的臣下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10-07 10:57: 赵构面前,与高世容假装恩爱, 在宗隽面前又常把赵构搬出来,有"利用"一个人伤害打击另一个人的嫌疑啊 我的理解,小孩心性。柔福不服输嘛。呵呵。 不过宗隽首先是敌人,这是没说的,我个人没法接受宋室的公主一片痴心全在金国王孙身上,不管他本人如何儒雅优秀,除非他能为宋人谋福利,否则这种爱情不能压倒正义和民族耻辱感。同样宋室的公主应该不会乐意听到敌人贬低自己的家族和民族,哪怕赵家真是不成器丢了天下,柔福也不会允许金国人嘲笑自己的国和家,她在宗隽面前为赵构说大话,是非常合理的,说不上对宗隽个人的伤害。伤害敌人没什么不对,哪怕是小孩心性的口头上的示威。 至于柔福打击赵构,那无非气他吧?刺激赵构能听她的话讨好她。再说这不伦之恋,柔福大概自己也不求什么爱情的归宿,只是一个恋爱上永恒的好对手罢了,再加上一点政治主张的不一致,心照不宣地时而斗气时而和好消磨一辈子,也是理当阿. |
|
№11 ☆☆☆beatrice于2004-04-02 22:35:57留言☆☆☆
|
|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10-08 01:33 暴晕。 柚子,我倒希望高世荣喝了几坛烈酒后跑去找吴才人强行非礼,谁让她意味深长地和高驸马聊天,最好高世荣误会婴茀对他有意思,哈哈,我才是唯恐天下不乱。 不过我觉得赵构对柔福的一贯强硬,也是柔福喜欢他的地方,自然政见上的不和除外。有一种长兄式不容置疑的威权,能带领她自由而不是顺从她沉溺的人物。柔福不在乎高世荣“不带一点杂质的爱”吧?不过柚子又要来个心理分析,说明任何刚健骄傲的女子内心都有某种意义的脆弱的,渴望得到爱的,咳...这从大义上我肯定驳不倒你,但是具体而微到柔福,可能这种女性的普遍性不是第一位的。我只是说柔福身上比较显著的状貌而言。 俺对柔福没这么好心,为她个人幸福考虑可能性。她值得赞赏的倒是无视那些垂手可得的荣华富贵,以及所谓爱情,甚至生命。她生而拥有的东西很多,往往是婴茀一生奋力追求的:地位,学养,美和爱。她是知识分子和贵族式骄傲灵魂,不俗的英雄,靖康之乱后,她也有着自己的生活目的,决非仅仅满足于富贵温柔乡。高世荣那种平凡的感情无法打动她。至于她要求高世荣忠于她,无非让高给她办事,哪怕当她和高宗意见相左时,高也不能背叛她。我看这完全不象什么爱情的条款,而是政治盟约。 柔福到底喜欢谁?从结局看,我猜不会是赵构吧,赵构很可能最后多少带了点嫉恨杀了她。或者说赵构太让她失望了,而对比之下送了命的宗隽越来越让她难忘。 edmonton说的柔福有艺术家老爸,其实高宗也是个很有些风雅爱好的皇帝,高宗的行书可以说是深得晋人三味的,比起徽宗唐人气象的楷书和草书,别有一种沉静和忧郁。绍兴画院的兴盛也被人誉为超过宣和年间,最近九月份《读书》上扬之水有篇文章谈香事,米兰在《眼儿媚》里已经写过宋代制香的风气了。她提到宋高宗是制香的好手。“绍兴光尧万机之暇,留意香品,合和奇香......极有清韵”,文中附图有现代出土的高宗所创“中兴复古”香饼。联想到米兰写的高驸马被柔福教训的情节,这些文人清玩,闺中闲趣,等闲人是不要和赵家父子相比。婴茀不能不说出了个馊主意.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10-08 01:33 暴晕。 柚子,我倒希望高世荣喝了几坛烈酒后跑去找吴才人强行非礼,谁让她意味深长地和高驸马聊天,最好高世荣误会婴茀对他有意思,哈哈,我才是唯恐天下不乱。 不过我觉得赵构对柔福的一贯强硬,也是柔福喜欢他的地方,自然政见上的不和除外。有一种长兄式不容置疑的威权,能带领她自由而不是顺从她沉溺的人物。柔福不在乎高世荣“不带一点杂质的爱”吧?不过柚子又要来个心理分析,说明任何刚健骄傲的女子内心都有某种意义的脆弱的,渴望得到爱的,咳...这从大义上我肯定驳不倒你,但是具体而微到柔福,可能这种女性的普遍性不是第一位的。我只是说柔福身上比较显著的状貌而言。 俺对柔福没这么好心,为她个人幸福考虑可能性。她值得赞赏的倒是无视那些垂手可得的荣华富贵,以及所谓爱情,甚至生命。她生而拥有的东西很多,往往是婴茀一生奋力追求的:地位,学养,美和爱。她是知识分子和贵族式骄傲灵魂,不俗的英雄,靖康之乱后,她也有着自己的生活目的,决非仅仅满足于富贵温柔乡。高世荣那种平凡的感情无法打动她。至于她要求高世荣忠于她,无非让高给她办事,哪怕当她和高宗意见相左时,高也不能背叛她。我看这完全不象什么爱情的条款,而是政治盟约。 柔福到底喜欢谁?从结局看,我猜不会是赵构吧,赵构很可能最后多少带了点嫉恨杀了她。或者说赵构太让她失望了,而对比之下送了命的宗隽越来越让她难忘。 edmonton说的柔福有艺术家老爸,其实高宗也是个很有些风雅爱好的皇帝,高宗的行书可以说是深得晋人三味的,比起徽宗唐人气象的楷书和草书,别有一种沉静和忧郁。绍兴画院的兴盛也被人誉为超过宣和年间,最近九月份《读书》上扬之水有篇文章谈香事,米兰在《眼儿媚》里已经写过宋代制香的风气了。她提到宋高宗是制香的好手。“绍兴光尧万机之暇,留意香品,合和奇香......极有清韵”,文中附图有现代出土的高宗所创“中兴复古”香饼。联想到米兰写的高驸马被柔福教训的情节,这些文人清玩,闺中闲趣,等闲人是不要和赵家父子相比。婴茀不能不说出了个馊主意. |
|
№12 ☆☆☆beatrice于2004-04-02 22:37:32留言☆☆☆
|
|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10-09 05:27 大概最后所有人都可以指证柔福是假,诛杀柔福简直可以投票通过的。呵呵,尤其她早年两个侍女,喜儿和婴茀,真是众叛亲离阿,只是Iguana阿,如果你对柔福的同情基于她的结局,实在可见你是个善良的爱护弱者的人,其实失败者未必值得同情,强横者也未必全然无理。一个人有勇气得罪天下人以至粉身碎骨不言悔,实在也是值得令人佩服的,这得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和自信心。估计勾搭成奸后柔福对喜儿好不了,其实这种结局对她不坏,她至少应该学唐太宗高阳公主对待房驸马。但是高世宗的脾气大概比房遗爱耿介,一旦对柔福怨恨后,可能连敷衍都敷衍不下去,冲突大概仍然起于各人的性格差异。不知道米兰会怎么写下去?很有兴趣。 婴茀很巴结韦太后,有了韦太后这靠山,她才当得上皇后。她即使不会主动跳出来指证柔福,却肯定会附和韦太后,让柔福消失掉也符合她的利益。而且我觉得她肯定不会向赵构证明她“理解”他和柔福之间的感情,当这种知情者对她没好处。我猜她最多也只是会说,知道圣上笃于兄妹之情,奈何太后之言确凿,况且长公主归来以后的确性情大变,大异少年时候模样,似乎可疑。她特别会向赵构强调,此柔福异于华阳宫中的柔福,让赵构不再有留恋之心.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10-09 05:27 大概最后所有人都可以指证柔福是假,诛杀柔福简直可以投票通过的。呵呵,尤其她早年两个侍女,喜儿和婴茀,真是众叛亲离阿,只是Iguana阿,如果你对柔福的同情基于她的结局,实在可见你是个善良的爱护弱者的人,其实失败者未必值得同情,强横者也未必全然无理。一个人有勇气得罪天下人以至粉身碎骨不言悔,实在也是值得令人佩服的,这得需要多大的意志力和自信心。估计勾搭成奸后柔福对喜儿好不了,其实这种结局对她不坏,她至少应该学唐太宗高阳公主对待房驸马。但是高世宗的脾气大概比房遗爱耿介,一旦对柔福怨恨后,可能连敷衍都敷衍不下去,冲突大概仍然起于各人的性格差异。不知道米兰会怎么写下去?很有兴趣。 婴茀很巴结韦太后,有了韦太后这靠山,她才当得上皇后。她即使不会主动跳出来指证柔福,却肯定会附和韦太后,让柔福消失掉也符合她的利益。而且我觉得她肯定不会向赵构证明她“理解”他和柔福之间的感情,当这种知情者对她没好处。我猜她最多也只是会说,知道圣上笃于兄妹之情,奈何太后之言确凿,况且长公主归来以后的确性情大变,大异少年时候模样,似乎可疑。她特别会向赵构强调,此柔福异于华阳宫中的柔福,让赵构不再有留恋之心. |
|
№14 ☆☆☆beatrice于2004-04-02 22:39:16留言☆☆☆
|
|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10-10 01:27 GG都喜欢吴才人,那也未必,比如赵构大概最终还不爱她,和婴茀相处当然是愉快的。婴茀的所作所为尽量靠拢着社会的角色期待,温柔的,与人为善的,体贴的女性。知书达理的,进退合宜的,深明大义,维护道统的君主之妻。柔福则对这些社会期待不屑一顾。反抗作为一个理想女人,只是在做她自己。正如让柔福做选择,她不愿意缠足-这种社会对她的美和身份的期望,而婴茀却是巴不得被缠足,按照社会的规范束缚着,改造着自己。 其实柔福的性格深处中,有一种很美的东西,虽然她蔑视夫权,也挑战君权,无视道统或体制,得罪了整个世界。然而毕竟可以看到另一种令人难堪的可贵,令人诟病的不近情理中,有一种悲剧式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这个世界向来不缺乏婴茀之类顺从体制的人,只不过是才能高下的问题。柔福这样狂狷的贵族,却是罕见的。在现实生活中遇见婴茀可能比较好相处些,可我怎么觉得婴茀同学永远成不了铁杆得朋友,她所忠诚的对象,大概只有道统和体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知遇和坦诚,这和她出身低微,从小处处提防人陪小心有关。你在体制许可之内,和她利益不冲突时,则一切好说,否则她却是人情凉薄的。其实婴茀最无情。而柔福在冷酷间,倒是有情有义,比如当年她死命护住婴茀,不让她被太监带走。经历过俘虏的悲惨生活,大概更坚定了她不在乎那些生活表面的客套。在文学作品里,我还是能坦白地高呼我喜欢柔福,虽然她的乖张不值得称颂,但那种冷酷下的独立特行还是很可贵的.作者:素履无咎 回复日期:2003-10-10 01:27 GG都喜欢吴才人,那也未必,比如赵构大概最终还不爱她,和婴茀相处当然是愉快的。婴茀的所作所为尽量靠拢着社会的角色期待,温柔的,与人为善的,体贴的女性。知书达理的,进退合宜的,深明大义,维护道统的君主之妻。柔福则对这些社会期待不屑一顾。反抗作为一个理想女人,只是在做她自己。正如让柔福做选择,她不愿意缠足-这种社会对她的美和身份的期望,而婴茀却是巴不得被缠足,按照社会的规范束缚着,改造着自己。 其实柔福的性格深处中,有一种很美的东西,虽然她蔑视夫权,也挑战君权,无视道统或体制,得罪了整个世界。然而毕竟可以看到另一种令人难堪的可贵,令人诟病的不近情理中,有一种悲剧式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这个世界向来不缺乏婴茀之类顺从体制的人,只不过是才能高下的问题。柔福这样狂狷的贵族,却是罕见的。在现实生活中遇见婴茀可能比较好相处些,可我怎么觉得婴茀同学永远成不了铁杆得朋友,她所忠诚的对象,大概只有道统和体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知遇和坦诚,这和她出身低微,从小处处提防人陪小心有关。你在体制许可之内,和她利益不冲突时,则一切好说,否则她却是人情凉薄的。其实婴茀最无情。而柔福在冷酷间,倒是有情有义,比如当年她死命护住婴茀,不让她被太监带走。经历过俘虏的悲惨生活,大概更坚定了她不在乎那些生活表面的客套。在文学作品里,我还是能坦白地高呼我喜欢柔福,虽然她的乖张不值得称颂,但那种冷酷下的独立特行还是很可贵的. |
|
№15 ☆☆☆beatrice于2004-04-02 22:39:42留言☆☆☆
|
|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
№16 ☆☆☆nene于2004-04-04 18:07:31留言☆☆☆
|
|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
№17 ☆☆☆何铁手于2004-04-04 18:49:58留言☆☆☆
|
|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
№18 ☆☆☆beatrice于2004-04-05 10:38:55留言☆☆☆
|
|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人生得以如此,五十年前丈夫的花心实在不会让我们的太皇太后灰心丧气,这种功业相比于一个别别扭扭男子的迷恋,怎么会是尘土呢? 呵呵,失恋女子真是都该去做女强人的,否则这几十年的旧恨积累起来,非毁了你不可。 其实,失恋与否,女强人都是必做的,可能在职能范围上有所差异,比如是治家的还是搞原子物理。因为实在可靠的终究是自己,他人的爱情,总是有一个指向的吧,比如说这样一个你。连自己都没有了,还说什么。人生得以如此,五十年前丈夫的花心实在不会让我们的太皇太后灰心丧气,这种功业相比于一个别别扭扭男子的迷恋,怎么会是尘土呢? 呵呵,失恋女子真是都该去做女强人的,否则这几十年的旧恨积累起来,非毁了你不可。 其实,失恋与否,女强人都是必做的,可能在职能范围上有所差异,比如是治家的还是搞原子物理。因为实在可靠的终究是自己,他人的爱情,总是有一个指向的吧,比如说这样一个你。连自己都没有了,还说什么。 |
|
№19 ☆☆☆工王云于2004-04-05 20:37:52留言☆☆☆
|
|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怀念天涯素评和米兰的妙文交相辉映的时节。 真谢谢斑竹这么费心整理。怀念天涯素评和米兰的妙文交相辉映的时节。 真谢谢斑竹这么费心整理。 |
|
№20 ☆☆☆懒人清于2004-04-07 00:15:54留言☆☆☆
|
|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