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猫的摇篮
主题:小π报导:赵海虹与凌晨访谈 [5]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在“2000年度银河奖颁奖活动期间”,小π见到了倾倒无数科幻迷兼纯情少男少女的知名科幻女作者(好奇怪的称呼)赵海虹与凌晨。原本小π以为两位SF小姐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偶像,却不料与小π一样酷好在半夜神侃科幻,呵呵,真是吾道不孤呀!不过小π也因在夜深人静时猛侃科幻的原因,第二天昏昏沉沉,将晚上的对话全忘光了。可怜的小π只好在返回SFW后,通过互联网,向两位SF小姐进行书面采访:

1、作为受读者喜爱的科幻作者,你们近期似乎从读者的视线中消失了,现在很少能再看到你们的科幻小说发表。你们能各自介绍一下,最近正在从事什么创作吗?

赵海虹:
今年发了两篇吧?3月号的《永不岛》和9月号的《蜕》。另外发了几万字的翻译稿。我在《科幻世界》的发稿频率基本没有变化。只是近期作品的篇幅短一些,重心从故事的情节和内容转到了讲故事的方法上。今年发的两篇是99年和2000年完成的稿子,现在的写作还是出于摸索状态,什么样的方式最适合我,如何把握好这种方法,都还在实验状态。手头正在写的《伤之树》想尝试用感性方式表达技术的内涵,也是第一次写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科幻故事。

凌晨:
2000年我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转折,我离开了教育战线,由一名教师变成新闻工作者了。目前,我在一家电脑杂志做编辑。职业的更换给我带来的冲击非常巨大,必须换一个角度看待事物,摆脱自己思维中已经成定势的某些东西,还有生活和创作习惯。这种冲击使我常常处于亢奋或者抑郁的状态,一个人走出他的象牙塔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阵子不适应,需要时间去考虑他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当然,我的创作并没有停止。恰恰相反,我现在越来越像个职业撰稿人了。离开学校的一年多中,我写了大量的文章,从IT类的专题综述,到休闲杂志的情感小说,都有涉及。我并不是想将自己锻炼成多面手,我只是想尝试各种不同风格体裁文体的写作,并从这种写作中找到属于和适合自己的文学道路。
我从不认为在《科幻世界》上没有发表文章就会从科幻读者视线中消失,事实上,1997 年我就没有在《科幻世界》上发表小说。2001年的情况和1997年类似,我没有创作出质量和长度上可以参加银河奖征文评选的科幻小说。这一年我的短篇科幻小说都只有几千字,且大多为赶任务的定制产品。命题作文不是什么坏事,但对于我,创作不是可以规范化的产品,要有一个模式依循。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不能急切中速成的,需要时间沉淀和润色。
最近,在科幻小说方面,我完成了《睡豚,醒来吧》的初稿,这将是一个大约12万字的长篇故事,主要是想在人性方面做一个探索,预计到2002年的3月份可以定稿。有两个短篇小说在创作中,一部叫《潜入贵阳》,讲一个怀着特别使命的人在贵阳的遭遇;一部名为《海门开》,说的是未来在开发海洋资源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什么这意外,这两篇小说2002年都可以完成。


2、在曾经的作品中,最喜欢那一部作品呢?

赵海虹:
到现在为止是《蜕》,写作者总是喜欢自己最近的脚印。

凌晨:
我自95年开始正式科幻小说的创作,作品数目到今天才以两位数计,没有积累多少。说到自己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哪部,就像说到自己最喜欢哪个手指头一样,是不会评出结果的。我也许可以矫情的说:最喜欢的永远是下一部。我的文章常给我奇怪的感觉,在我殚精竭虑构思的时候它们还是我的,但是在我一旦找到开头进行故事的陈述的时候,它们就渐渐脱离了我的控制,按照它们自己的逻辑发展了。当文章变成铅字后,它们就完全是具有自己属性的独立生灵,与我无关了。我是它们的叙述者,而不是创造者。隐约的,我甚至对它们还有一点敬畏的情绪。

3、读者中有许多人,认为你们的科幻小说偏软,科技含量不高。你们是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的?

赵海虹:
科幻小说的软硬之分即使在评论界也不是一种被完全接受的论调。在我看来,任何文学作品首先是文学作品,即使题材相同、甚至情节相同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前每当有了构思,总上图书馆查一大堆的资料,因为涉及某一个学科就把该学科的基础教科书自学一遍。但即使是这样,写小说的时候是没有办法把那些东西搬上来的,要不然就成了科普读物。文科生没有理科或工科背景的写作者对小说技术内涵的那种自然的把握能力,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抄科学知识,就要寻找另一条路径。我想,我只能在注重科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而非以纯技术为核心的科幻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一点既是喜好决定的,也是我个人的局限决定的。 凌晨:
这是对科幻小说看法上的分歧造成的。什么叫硬科幻?什么叫软科幻?这种定义的本身将科幻小说概念化了,而且,不客气地说,是粗暴地概念化。当然这种定义是有历史原因的,但到目前为止还宣传或者用这种概念做为科幻小说的理论基础和分类标准,我以为最大的作用就是绞杀科幻小说的魅力以及科幻小说作者的创造热情。
我以为科幻小说的目的在于它表达工业社会中人们的希望、信念、恐惧、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忧思,在于描述"面对着未来人物的人和人类;面对着不可思议的、幻想中的、但却可能是隐藏在进步的地平线后面或自然界中的人物的人和人类"。目的和描述对象决定小说将体现一种变革的力量:可能是科学精神,也可能是技术进步。但无一不是作者对于科学认真思考的结果。
至于说到我自己的作品,它们讲的是人的故事,因而科学技术或者虚构的幻想世界都是作为背景出现的。换一种说法,我更关注"人在那样的环境下会怎么样"的问题。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科技本身含义非常广,量子力学、蠕洞、DNA是科学,经济、历史、教育同样是科学。科技前沿多学科混杂和交叉的情况随处可见,具体地区分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成份岂不是太过教条的事情?

4、你们最喜欢的什么样的科幻小说?你们又期望自己写出什么样的科幻小说? 赵海虹:
谈不上最,不过从我翻译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我的喜好。《星云》上登的《纸飞船》(矢野彻作)大约是我这种类型的科幻者可以当成努力方向的典范。如何不着痕迹地讲述一个科幻故事,矢野彻的方式非常值得学习。此外《站立的女人》(特殊社会型)、《潘的笛子》(成长故事)、《回声》(命运的轨迹)、《终极答案》(哲学命题)、《吻我》(冷幽默)、《格列佛在家中》(名著新说);以及还未发表的译稿《野性之口》(小松左京作),讲一个人如何把自己吃掉的过程,充满哲学思辩性;这些都是很好的小说,也都是很好的科幻。
硬科幻作品我很少翻(《野性之口》算是例外),因为各种技术名字的翻译让我非常头疼,但是我依然爱看。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非常经典,我这里还有美国朋友送的60年代的原版《I, Robert》。奥尔迪斯的科幻常被收进主流文学的文集,他的东西我看得不多,但每一篇都很好。布雷德伯里的文字一向是我非常喜欢的,我也很喜欢冯尼古特。这里可以插一点题外话,用所谓"伪科幻"的鉴别法,冯尼古特的作品大多是"伪科幻",他是堂而皇之把时间机器、时光倒流等作为小说工具使用的。冯氏在美国是出色的主流小说家,科幻界一定要把他归入科幻小说家之列,是要沾光;但听到这种归类法,他和奥威尔一样要骂娘。
由此可知,国内一些强调"伪科幻"的声音固然是要捍卫"科"之原教,但其实只有伪科学,没有伪科幻--有的只是好科幻与不好的科幻。有的科幻以科学为主题,有的科幻以科学为外衣;两者都衍生了成功与不成功的作品。不成功的统统不是好科幻;成功的,前者固然没有疑问,后者,不愿意被列为科幻的多半是作者自己了。以此反推,只穿科幻外衣并且宣扬是科幻的,多半不是好科幻,所以怨声四起,也不奇怪。
国内作者的作品我拿两种不同类型的极至来讲:我最喜欢的感性科幻是张卓的《沉没》;最喜欢的技术型科幻是刘慈欣的《地火》。

凌晨:
我没有最喜欢的科幻小说。有一些科幻小说对我创作意识和方法的形成有比较深的影响,它们包括阿西莫夫的《空中石子》、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威尔斯的《神食》、叶菲列莫夫的《仙女座星云》、冯尼格特的《猫的摇篮》,以及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到现在,我觉得自己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只要有时间,每一种风格和体裁的科幻小说我都能够不带偏见的阅读,这就像我什么口味的饭菜都能够下筷一样,我不挑食,所以能够发现各家的好处。
我希望我的作品有朝一日能够表现人性中比较深入的层面,表现社会的变革对人命运的影响,作品中能够有比较大的视野,有比较大气的描述。

5、在中国科幻界内,男性作者通常是占去大半的江山,以至于科幻常被视之为一种男性专利的文学。作为一名女性,你们是怎么进入科幻文学这片天地的呢?

赵海虹:
写,写,写。
因为喜欢写。因为对被科技影响的新生活的浓厚兴趣来写。
以上是必然性。偶然性则是:中学毕业时把高一发表在校刊上的一篇小说投给了《科幻世界》,高考完了很放松,就当逗个乐子投的稿。直接把铅字稿撕下来放进信封,抄都不用抄,所以完全没上心,没想到就发了,还得了奖。立时觉得,这是一家很负责的杂志社,"编辑真的看稿子"(我以前从各种渠道得到的印象,仿佛编辑部都是把外稿当废纸,后门无数的),于是起了劲专门写科幻了。爱好是需要外界环境刺激的,作品发表对我当时是非常大的一个鼓励。

凌晨:
我进入科幻创作领域和性别无关,纯粹因为喜欢科幻小说并且有创作欲望。在中国科幻创作本身并不丰盛的情况下,现在就用性别区分文字不免为时过早。事实上,单从文字和选题上很难判断一个人的性别,目前写得出色的科幻情感小说都是男性创作的。我个人认为科幻小说应该是中性化的,是一种非常客观中立的前瞻性文字,所以不会加入谈论"女性科幻小说"的话题中。

6、目前的中国科幻界内是否有为女性读者创作的科幻?或者说,有无必要提倡一种基本于女性视角的科幻小说?

赵海虹:
我个人认为没有提倡的必要。
不过女性作者写作过程中自然会采用女性视角,这是我们即使想回避都无法避免的。自然存在就是一种正常状态,提倡或压抑都过于矫情。

凌晨:
虽然读者和作者之间是互动的关系,但我从来不主张作者为了一类读者的兴趣进行创作,除非是商业性写作。优秀作品都具有非常独立的气质,甚至完全无法为读者短期内接受,但终究会被奉为金科玉律。我想,做文字的人是要有点骨格的。

7、现在中国女性科幻作者的在创作中有何优势?劣势又在那里?

赵海虹:
或者不能叫优劣,而是像你前一个问题说到的"视角"。
女性视角,女性对生活的感受,女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未来观有和男性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但是无可否认,女性对于纯技术本身的感受力总体来说比男性要弱,据说这和男女大脑发育情况不同有关:)

凌晨:
我已经说了,我不谈论"女性科幻小说"的话题。我希望谈到某一个作者创作中的优劣的时候,是用他的作品而不是由性别来判断。

8、能介绍一下科幻创作中的经验之谈吗?

赵海虹:
平时注意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科技新闻和消息,有了点子要尽量了解相关的技术背景,也许小说中不会写到具体的知识,但它让你在构架和行文的时候尽可能地少犯错误。尽量避免大段基于"怕读者不懂"而作出的技术解释,这和技术型科幻小说中对新技术的构架是两回事。我的早期作品中经常出现此类错误。
小说创作方面的其他问题参见各类"作家谈写作",我还没有发言的资格。

凌晨:
我的创作经验是这样的:准备阶段――阅读优秀的科幻作品,阅读社会和科技新闻,与各行各业的人接触,适当地做一些远足(比如去郊外看流行雨),做好笔记;创作阶段――有中文之星智能狂拼输入法的电脑一台,与世隔绝的房间一个,浓的苦丁茶一壶,随时存盘备份;成稿阶段――5个月到一年时间不定,将作品打印出来,朗读以保证字句通顺、请各种类型的人提意见(一般来说包括专业编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科幻爱好者和一个同事)确保文章的可读性,经过4到7遍修改后,小说可以定稿。

9、现在发表科幻小说的阵地已不至《科幻世界》一家,中国科幻是否会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图书、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方面都会有新的发展?

赵海虹:
多元化时代是一个努力方向,但短期内不会有那么大的发展。
同志仍需努力:)

10、中国科幻发展的前途在那里?

赵海虹:
看国外双奖作家的作品有时候会有很多感触:这就是我们想到达的境界吗?但这些恰恰不属于当代科幻热门的那一类。国外对科幻的热情大部分在于科幻影视,畅销的长篇科幻,而畅销却并非经典。就如在中国,说起科幻十个有九个都说喜欢,问喜欢什么,大多会答卫斯理和好莱坞电影。和朋友讨论过这种问题,有朋友答说,中国没有真正经历后工业化时代,因此中国读者就大范围而言没有外国读者对于科学技术和技术影响下的生活的那种深刻的感受能力。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科幻的发展,有赖于真正的科学精神在中国大众中的普及。同时,需要科幻创作者和出版社杂志社正视"畅销科幻"、"大众科幻"的存在并重视其发展。
记得王小波说过,参差多态才是一种幸福的状态。我们经常用"捍卫……"的名义排斥其他的形式。需知作为个人可以有鲜明的"喜欢"和"不喜欢",但那和好不好不是一回事。我喜欢的也许不够好,但我感情上依然倾向于它;我不喜欢的也许是好的,我正视它的长处并且知道它会符合其他什么人的需要;无论对于读者还是作者,一个真正客观、包容、清醒的态度才是我们应有的姿态。

凌晨:
最后这两个问题使我想到五十年代的美国,在国家机器决定向外太空进军的时候,文学界也及时出现了大量反映空间探索的文学作品,当然这类作品只能用科幻小说的形式表现。这些科幻小说触及了太空中最遥远与最离奇的角落,以曲折而富于诗意的想象极大地唤起民众对太空的热情想望,鼓舞和宣传了美国的太空计划。科幻小说和时代的进步合拍。
我们的科幻小说创作呢?鲜少涉及到国家计划、战略方针、民众愿望、热点和焦点问题。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几年前就有传媒透露,但在这几年的科幻小说中有几篇以此为题材呢?类似的,有几篇讲到超导,讲到基因测序,讲到沙漠化……最应该关心科学进步,关心社会和人类命运的科幻小说却回避着大部分的社会和科学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当然有外部原因,但这不是逃避中国科幻创作内部问题的借口。可以这么说,目前的创作,内功练得还不好。因此,影视、动漫即便一起为科幻打开大门,我们仍然没有优秀的作品去占领这些领域。
只有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又能够放眼世界科学的进步,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够切实地创作出受中国大众接受欢迎的作品,才能够以优秀的作品证明中国科幻的成长。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是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继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紧跟时代的步伐,但必须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面,因为科幻作品本身就是前卫性的作品。受大众接受欢迎,并不意味着媚俗或媚雅。优秀作品自会闪现美的光辉。我认为语言和结构的美都在其次,作品的思想性、对生活深刻的洞察和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社会脉搏的准确把握才是作品最重要的品质。
近年来国内科幻创作似乎没有新人出现,老作者也出手不是很精彩。这种黯淡的局面可能正是风雨将到的前幕。老作者的创作黄金期远未到来,他们的淡出正为新生力量的崛起提供了表现舞台。热情和宽容是这个舞台不能缺少的因素。
№0 ☆☆☆咕嘟咕嘟 2003-09-11 21:26:26留言☆☆☆  加书签 不再看TA

挖地三尺,只找到了这个。唉
№1 ☆☆☆咕嘟咕嘟2003-09-11 21:28:00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好文章。。其实科幻软和硬有那么大区别么?
国外有很多科幻类的电视,有些已经10多20年了。反观国内如果拍X档案之类的恐怕蛮奇怪的。
其实,好的科幻作品最后还是在讨论人性。在人类踏上月球多年后(月球之事另有非议),我们还是不够了解自己和周围的环境。。。
№2 ☆☆☆yaoyao2003-09-12 11:13:08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不简单,这个东西都找出来了。
晋江的朋友真有热情。
感动Ing……
№3 ☆☆☆凌晨2003-09-13 01:46:38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啊,赵海虹,是写《桦树的眼睛》的那位吗?
№4 ☆☆☆julian2003-09-13 11:30:19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居然是一位julian在问我们家赵小姐
实在很有趣
忽然想起京城四少
№5 ☆☆☆程灵素2003-09-23 00:22:28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5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