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飞天红猪城
主题:咬文嚼字 [16]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庆熹》用词喜欢另辟蹊径。

举个很典型的例子,一般都说“箭法”,《庆熹》里却用“弓法”。我曾经用GOOGLE查过,“弓法”搜索到2520项结果,而且当箭法的讲不出10项,重要出现在一个游戏里的术语和一些日文资料里,其余都是指弦乐演奏里的技法。搜索“箭法”得到7190项结果。千分之一点四的比例,可见标新立异的程度了。当然,我个人倒很喜欢这个词,古意盎然,确是深蕴《庆熹》的气氛。

同样是这样手法,再看下一个例子。
文中多次出现“大声嗽了几声”这样的用法。别人说“咳”,红猪偏要用“嗽”。我以为,这是有点矫枉过正了,至少我读起来颇是别扭。

《庆熹》在形容词用法上也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是形容词的名词化,然后再用另一个形容词加以修饰,笔墨极重,普遍评论《庆熹》华丽,我想这是主要原因之一。

看这个例子:
清和宫浸在它绯红的光芒里,琼树玉花的繁华,被照出瑰丽的凄凉。
“瑰丽的凄凉”,感觉就是梵高的静物,在本已经极绚丽的底色上再用对比色重抹上一笔,口味重啊(笑)

再看这个例子:
“辟邪的目光却深刻冰冷...”目光深刻,交到小学语文教师手里肯定得个大大的红叉。在《庆熹》嘛,就算是创造性的运用好了,呵呵。
《庆熹》里,这类用法比比皆是,甚至还有嫌这样也不过瘾,现造词来形容的。
不过对于这一点,我有点不同的观点。我总觉得,汉语已经是一门词汇极其丰富的语言了。如果作者想表达一个意思而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而需要另造的话,那多半不是汉语不够丰富的错,嘿嘿。
  
既然说到了华丽,那顺便就这个再探讨一下。
红猪说自觉并不算堆砌辞藻。的确如此吗?一些华丽的修辞手法,作者的确是很嗜好的(笑)。大量地运用浓重的比喻。尤其是在写景烘托气氛的时候。最多出现的是拟人和通感。

看这个例子:
“阿拉库!”突然爆发出万众咆哮,连山谷的回声也胆战,被压抑成细若游丝的呜咽,被锐利的江风吹散。
这个是拟人。

最后整个山坡上都是雪亮的闪光,似乎山间生长的都是藏在鞘中的利刃,这时骤然绽出杀戮之花。
这个是通感。

辟邪神情不动,只在唇边透出一抹锋利冷笑,霍炎却已觉身周杀意陡升,气势冷洌,不由悚然心惊,操鼓颤栗,渐渐落在下风,只有琵琶肆虐妄为,穿云而出的长轮高到颠峰,拟作凄凉胡笳,又顿时被金骑践踏无声。
这个是拟人和通感的交替出现了。

这些修辞手法的反复运用,文字常有诗化的效果,说《庆熹》华丽,看来的确不冤。

另一个产生华丽效果的因素是反差。
《庆熹》的文字主要可以分为对白,人物行为描写,背景资料交代,景物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对白,占的分量最重,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的主要手段。对白的语言风格洗练,见微知著,引而不发。这个形成了《庆熹》的主要风格。就如古文重白描,寥寥数笔勾勒神韵。但是写到景物,心理,人物行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打斗场面的交代),极尽张扬之能事。这种强烈的反差,给人华丽的印象更加深刻。
№0 ☆☆☆咕嘟咕嘟 2003-11-25 12:11:05留言☆☆☆  加书签 不再看TA

买一送一,附送一个:
 
对白的隐晦。
沧月曾经说起看到一段对白,猜想过话外之音,结果向红猪求证的时候发现大相径庭,从此发誓再不费这个心思了。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辟邪和慕徐姿的那段对白。大家曾经反复讨论,最终不明所以.红猪被问急了,逐句加一注解.终于皆大欢喜。
事后我有一个怀疑,原本写的时候,作者就是在故作高深,可能自己写的时候还没考虑过这么多。
这么猜,蛛丝马迹之一是躲在一边看大家没头苍蝇一样乱猜一向是她的乐趣之一,其二是仔细体味那段注释,语气间不乏戏谑,仿佛看到红猪边写边掩着口偷笑的样子.
 
№1 ☆☆☆咕嘟咕嘟2003-11-25 12:13:37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先还点债,这下可以灌水了:))))
№2 ☆☆☆咕嘟咕嘟2003-11-25 12:14:50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俺老大的文章终于捣鼓出来了,鼓掌鼓掌!!
 
看了文章又听了一遍录音,呵呵,
 
通感是啥还是没搞清楚......
№3 ☆☆☆清微堂主2003-11-25 12:25:19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转贴】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曾有这样两句话:“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将“花香”的嗅觉印象转化成“渺茫的歌声”的听觉印象,将“光和影”的视觉印象转化成“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听觉印象。这里,作者就是采用了“通感”形式。“通感”这个名称,最早见之于钱钟书先生的《通感》一文中,该文发表在1962年《文学评论》的第一期上。
№4 ☆☆☆咕嘟咕嘟2003-11-25 12:30:06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再举两个例子:
 
“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冰心《笑》),“于是在每一片船帆上,飘着一支红艳艳的歌曲”。(刘湛秋《海上日出》)
 
  
№5 ☆☆☆咕嘟咕嘟2003-11-25 12:33:22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说到这个,好凄惨啦,真希望我也能有咕嘟咕嘟这么咬文嚼字的本事,前几天翻公务员考试的语言题,里面有改病句,或者挑病句的,俺居然一题也没有做对,4个句子摆在那里,虽然觉得有些表达不通畅,但是觉得自己都能理解它想要表达的意思,结果愣是挑了一个我觉得还可以,但是答案觉得是错误的句子出来,好郁闷
我估计就是网络文学看多了,自己在网上乱说话也习惯了,现在已经分不清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了:(
唉.......还不如高中刚毕业的孩子呢:(
№6 ☆☆☆球球2003-11-25 12:52:42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前些天在YAHOO上看新闻,顺便温习一下英语。同事在边上看到了,不屑地说这是垃圾英语,越看英语越差。
№7 ☆☆☆子丞2003-11-25 17:42:45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我对大段的烘托描写完全没印象,山色也好水色也好始终模糊一片.想到庆熹只会想到风骨鲜明的人,越是白描与淡然愈是值得回味,当然我是个太过于重视情节的人,一般的过场一目十行都不止.所以我对庆熹的细节之美并不欣赏,我觉得我更喜欢海明威有些小说里干净得近乎干巴的词句.还有就是王小波小说的暖昧与爽洁.但庆熹毕竟不同于我之前喜欢的东西,红侠不是说过这是"艳情"小说吗, 而且这种浓腴对比人物心情的硬凉很是有趣.
咕嘟我很佩服你,能这么字字句句地评点,实在真挚,我这种半调子的追庆者相较而言说什么都太随兴了.
№8 ☆☆☆2003-11-25 19:05:31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嘿嘿  怪不得蛟MM喜欢卫斯理
№9 ☆☆☆清微堂主2003-11-25 21:02:43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同样是这样手法,再看下一个例子。
文中多次出现“大声嗽了几声”这样的用法。别人说“咳”,红猪偏要用“嗽”。我以为,这是有点矫枉过正了,至少我读起来颇是别扭。
-----------------------------------
这倒也不能算错,“嗽了几声”是古汉语里的常用口语,这种用法南方许多地方方言还是保留下来的。
№10 ☆☆☆岚风2003-11-26 12:08:32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这个我可以作证,客家方言里面确实是用"嗽了几声",但是我问上海同事,他们都说上海话里没这个用法,赫赫,不知道红猪从哪里想到的
 
楼上的好心细啊:) 又替咕嘟咕嘟惭愧一把:))))))))))
№11 ☆☆☆蓝天白云2003-11-26 12:14:25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恩,是我孤陋了。
查了一下:
老舍的《骆驼祥子》
祥子们擦擦汗,就照旧说笑了。那个高个子独自蹓了半天,干嗽了一大阵 ...
№12 ☆☆☆咕嘟咕嘟2003-11-26 12:19:50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蓝天白云是客家人?怪不得怪不得。。。
红猪估计不会懂客家话,知道这个,应该是阅读量大,寒一个。
№13 ☆☆☆咕嘟咕嘟2003-11-26 12:26:24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怪不得啥? 不然我干吗跟晓榭套近乎,俺们是老乡啊,赫赫
№14 ☆☆☆蓝天白云2003-11-26 13:04:39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那个……《红楼》里面不是都写“嗽了几声”么?
老舍可是北京腔哇……
№15 ☆☆☆大寒2003-11-27 11:52:59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样是这样手法,再看下一个例子。
文中多次出现“大声嗽了几声”这样的用法。别人说“咳”,红猪偏要用“嗽”。我以为,这是有点矫枉过正了,至少我读起来颇是别扭。
-----------------------------------
这倒也不能算错,“嗽了几声”是古汉语里的常用口语,这种用法南方许多地方方言还是保留下来的。
 
☆☆☆岚风于2003-11-26 12:08:32留言☆☆☆
别的地方不知道,但苏州有这种说法,特别是在口语中
№16 ☆☆☆球球2003-11-27 19:40:48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5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