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古意茶坊
主题:律绝的写作浅谈(一) [5]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律绝的写作浅谈(一)
     诗体的常识《沧浪诗话》已经说得很详细,在此亦不说了。只提一些基本的律绝写作常识,与《沧浪》呼应一下。虽叫“浅谈”,但自然不能有污各位尊目。唯学艺不精,急于求成,虑不周详纰漏难免,多蒙见谅。偶当力求通俗简明,对初学者有所裨益。言归正传,一首绝句只有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绝句可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属古体诗一类,有押平声韵的,也有押仄声韵的,不受近体诗的平仄规则约束。律绝属近体诗,写律绝必须严格依照近体诗的押韵要求和平仄规则。
                              一、押韵
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字用在句尾。句尾押韵的字又叫韵脚。诗词中的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比如:公、东、同、隆、宗、聪等,韵母都是“ong”,他们是同韵字。同韵的字均可押韵。律绝限押平声韵(平直的发音)。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都在双句的末尾。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如 :唐。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古音中斜(xie)、家(jia)、花(hua)同一韵部可押韵】
   唐。李益《江南曲》:
嫁得瞿唐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中古音中期(qi)、儿(er)同一韵部】
                             二、平仄
   平仄是对四声的一种分类。古四声,是现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声(中平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升调,后来有些变为去声,多数仍为上声)、去声(降调,后来仍为去声)和入声(一个短促的调子,后来多数变为去声,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少数变为上声)。古人对四声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平声平直洪壮,可以相对延长,而上声、去声、入声则缺少这种特点,所以将平声调作为一类,名曰“平”:其它三个声调分为一类,名曰“仄”。仄者,不平也。将这些声调巧妙安排,就可以造成语言上的音韵美。现在创作诗词,也可以用新声新韵,依据《新华字典》就很方便。但在欣赏或创作古诗词时,离不开中古音知识。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古代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只有由入声变为阴平或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如果遇到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可通过查字典或韵书来识别。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诗韵新篇》或《声律启蒙》可称首选。另外,若懂得客家话或粤语(白话)的朋友在这个问题上则省事很多,因为客家话和粤语保留了很多中古音(现在的客家人与粤人多为古时从北方迁徙至南方居住的古人的后代,因此虽数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但多保存了古音)可算是古老的语言了。往往用这些语言来读诗便可分辨出平仄。如“白日依山近”中的“白日”两字,“日”字很容易分辨出是仄声,但其实“白”字也为仄声。在客家话和白话中“白”字发音短促,与普通话中的“白”字发音平和截然不同。偶是广东人,粤语和客家话均通。这一招百试百灵,很好玩。或许还有别的方言也可作此用,不知是否。
在近体诗的诗句中,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落脚点在后一个字,句末单独一个节奏。平仄在近体诗中按一定的规则交错使用,便造成语音上的曲折回环。规则概括为三条:
1) 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其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2)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其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三、四句也叫对句,平仄也要对立)
3) 平仄在第二、三句中是基本相同的。(如“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其平仄为: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律诗中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亦如此,叫“粘”。{加下划线位置为可平可仄}
    记住了以上三条,并在创作中能运用这三条,就算基本过了平仄运用关。律绝不是仄起,就是平起。辨别平起还是仄起,要看第一句第二个字。律绝不是平收,就是仄收。第一句用韵诗平收,不用韵则是仄收。根据首句的第二个字和末字的平仄,可把五言律绝和七言律绝各分成四种平仄格式。
   以上部分参考偶的老师曹杜荣先生的讲义,偶学艺不精,若有纰漏敬请原谅,也请诸位高手补充指正。
№0 ☆☆☆绿衣黄裳 2003-07-07 23:13:54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唐。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古音中斜(xie)、家(jia)、花(hua)同一韵部可押韵】”-----
   这首诗中的‘石径斜“,这个斜字的读音在诗中应该是(xia)
№1 ☆☆☆minimini2003-07-08 06:10:57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偶也忘了在哪听过的了,不过确实有这个印象。
№2 ☆☆☆minimini2003-07-08 06:14:4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笑,王力的诗词格律中提过的
儿在唐时读NI
大部分还是符合现在的上海话的,另外入声的判断也可以用上海话试试
№3 ☆☆☆miyurafa2003-07-08 12:30:48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笑ing
偶写诗只是随感而发,平仄之类,倒真是未去考虑太多
毕竟只是兴趣而已,若真的要上纲上线,严格讲起来,那这里头的学问真是足够学一辈子的
现在写诗的mm,我想大多不是正宗科班出身,也只是一时有感而发,不会太去在意格律的严谨与否,因此,虽然正是这些理论上的东东使诗歌创作变得不再神秘有迹可寻,但是,生活中的文化氛围还是很重要的,不是长期浸淫在其中,很难得其三味,一般人也不会因为随感而发的诗兴真的去全身心研究这些
 
绿衣黄裳mm是中文系的?羡慕ing
 
期待你更多有关诗词创作的作品
№4 ☆☆☆初晨太阳2003-07-08 12:57:03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唐。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古音中斜(xie)、家(jia)、花(hua)同一韵部可押韵】”-----
   不好意思,偶说的不清楚,偶在写的时候的意思是“斜”这个字现代发音为xie.但是在中古音中的发音与 家(jia)、花(hua)属同一韵部,发音为xia。(辩解!:)创作如初晨太阳所说,不是长期浸淫在其中,很难得其三味,这在律绝的写作浅谈(二) 中有提及。
    
№5 ☆☆☆绿衣黄裳2003-07-08 18:21:5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