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古意茶坊
主题:洪升初创红楼梦的蛛丝马迹(二) [0]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洪升初创红楼梦的蛛丝马迹(二)  

--------------------------------------------------------------------------------
作者: 土默热    


  洪升初创《红楼梦》的蛛丝马迹
          土默热

2.“元妃省亲”的来由。
  洪家没有出过“皇后”、“王妃”,洪升之所以在《红楼梦》中杜撰出一个“元妃”,并写她在“大观园”中“省亲”,有着深刻的原因和不可告人的用意。笔者曾推断,洪升笔下的“元妃”,并不是什么“皇妃”,而是隐指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名玄烨,按清朝的避讳法,“玄”字应写作“元”,“元妃”即“玄妃”。康熙的皇后佟氏于康熙二十八年“册封”后旋即死去,正所谓“虎兔相逢大梦归”;佟氏册封前,由于当时的三个“皇妃”激烈争夺入主“中宫”,康熙皇帝迟迟下不了决心,造成“中宫”长期虚位,正所谓“三春争即初春景”。洪升之所以要写“元妃”,就是要在《红楼梦》中,与康熙皇帝辩论“二十年来是与非”,即自己因“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而被“斥革”的是非!
  笔者曾推断洪升在《红楼梦》中写“元妃省亲”是隐写康熙皇帝招考“博学鸿词”,现在看理由不是很充分。康熙招考“博学鸿词”时,洪升在京师虽然名气很大,但毕竟过于年轻,无人推荐,无缘参加考试。但在康熙八年(1669),康熙皇帝亲至“国子监”“祭孔”时,洪升却有一次面见皇帝的经历。据《清圣祖实录》记载,这年四月,“上幸太学,亲释奠毕,驾幸彝伦堂。衍圣公孔毓圻,率祭酒、司业、学官、五经博士、五氏子孙、各监生恭进谢表,赐衍圣公、祭酒以下等官宴于礼部,并赐袍服。助教监生等赐银两有差”。此时洪升正是国子监生,随衍圣公孔毓圻等拜过皇帝,领了恩赏银子;第二天,又随衍圣公等赴阙拜谢皇帝。在此期间,洪升诗兴大发,作《拟元日早朝应制》,《恭逢皇上视学、释奠先圣、敬赋四十韵》以及《太和门早朝四首》、《午门颁御赐恭记三首》等诗。诗中有“凤阙开云际,龙旗出雾中”;“微臣沾惠露,抽笔颂年丰”的诗句,与《红楼梦》中黛玉“应制诗”中“盛世无饥馁,何许耕织忙”的诗句,可谓异曲同工。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不是国子监,洪升把康熙“祭孔”隐写进大观园中,也不能排除有隐写康熙“南巡”的因素。康熙前四次“南巡”,都是洪升生前的事情。洪家虽然没有接过驾,但洪升对接驾之事,是很清楚的。洪升的好朋友兼同乡高士奇(澹人)就曾在杭州的“西溪山庄”接驾一次,康熙曾为高士奇亲题“竹窗”匾额。“竹窗”字样在《红楼梦》中难道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么?另外,康熙“南巡”,每次都在扬州盘桓,“两淮巡盐御史”和扬州各大盐商,都曾为皇帝“巡幸”扬州而大兴土木,修建极为豪华的园林行宫。其中郑氏三兄弟的“影园”、“嘉树园”、“休园”,马氏兄弟的“小玲珑山馆”,程氏的“莜园”,江氏的“康山草堂”等,都堪称人间仙境,集一时繁华之盛。康熙“南巡”时,“凌晨望淮郡,列鼎香烟浮”,两淮“众盐商预备御花园行宫”,演戏摆宴,“行宫宝塔上灯如龙,五色彩子铺陈,古董诗画无计其数,月夜如画。”在“康乾盛世”,天下最豪华的园林不在苏州,不在杭州,而在今天并不著名的扬州。《扬州画舫录》就曾详细地记录过扬州园林的豪华奢侈。
洪升“避家难”迁居燕京后,几乎每年都来往于南北之间,多数行程都途经扬州。据考证,康熙二十五年和康熙二十七年,洪升途经扬州时,都住在“行骖”里,并且住了较长的时间,为朋友审定诗稿。史载扬州盐商们当时对演出《长生殿》传奇都如醉如痴,曾有个盐商仅置备“行头”就耗费白银四十万两!洪升抵达扬州,附庸风雅的盐商们当不会令其寂寞,洪升对盐商们所建的行宫花园亦应游览无遗。康熙“南巡”时纸迷金醉的奢华场景,洪升尽管当时未曾亲历亲见,但事后确曾亲历亲闻,完全有可能在《红楼梦》中写出。亲历过这些扬州豪华园林,也应是洪升构思大观园景观的参照物。须知《红楼梦》是小说,按照文学创作的“三一律”,洪升完全可能这么写,也只能这么写,否则,南一笔北一描,则不成其为文章矣。

3.“于国于家无望”探微。
  《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是个“于国于家无望”的“纨绔膏粱”,从他一出场的那两首“西江月”中,便对他下了这样的肯定性判语。这个判语绝不是一般的调侃之语或激愤之语,而是有特定所指的。“西江月”中说他“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说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说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等等,都有着特定的含义。洪升因“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革去了功名,可谓“于国无望”;又因耽于“风云月露”不务正业被逐出了家庭,可谓“于家无望”。与亲生父母反目,可谓标准的“不肖”,生活穷愁潦倒,可谓典型的“无能”。一生惯于“白眼踞坐”,可谓顽固的“行为偏僻”;终身沉溺“言情文章”,可谓铁杆的“愚顽乖张”。洪升的这些生活经历,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已作过详细考证,这里不再重复。仅就洪升与家庭的微妙关系,再作一点深入的探讨。
  洪升〈啸月楼集〉卷三中,有一首《送钱石臣北上,兼忆舍弟殷仲》诗,诗中沉痛的说:“多少伤心泪,吞声不敢言”。《稗畦集》中《天涯》诗中也说道:“吞声不敢道,总付断肠歌”。洪升诗中此类表达满腹委屈又只能忍气吞声心情的诗句俯拾皆是,什么事情令洪升“伤心”“断肠”呢?又为什么“不敢道”“不敢言”只能“吞声”,即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呢?显然指的是所谓的“家难”,即自己不容于父母,被逐出家门一事。须知在封建礼教统治人们思想的时代,子女如果失欢于父母,不论何种原因,都被视为“不孝”,被父母逐出家庭,等于宣布断绝父子母子关系,更被世人视为“不肖”逆子,在人前终身抬不起头来,这怎么能不令洪升伤心欲绝呢?即使父母真的有不对的地方,按照“为尊者讳”的封建礼教,子女也绝对不可以同父母争辩,更不可以向外人说父母的过失,为自己洗刷清白,这又怎么能不让洪升一生保持“低调”、违心地采取“吞声”的态度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洪升遭遇了如此深重的“家难”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洪升自己耽于“风云月露”、醉心“花笺彩纸”,以至以“望族”、“世胄”、“累叶清华”著称的钱塘洪家,处于继业无人的绝望境地。洪家从“澄涛”二公到洪升的父亲洪起鲛,“赫赫扬扬,已历百年”,但到了清初,已是“末世”光景,“外面架子未倒,内囊里却渐渐尽上来了。”洪家把“家道振兴”的希望,深深地寄托在洪升身上,但洪升却“不通庶务”,“怕读文章”,一心去搞《长生殿》等“言情”传奇创作。“秉风情,擅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加之洪升生性固执偏僻,屡教不改,父母失望之余,必然是愤怒,洪升被逐出家庭就势在必然了。须知在封建社会,虽然大家都知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道理,但一个“累世”以“望族”著称的大家庭,败在哪一代的手里,这一代便是家族的罪人!所以洪升屡屡在诗中表达“我罪诛无赦,亲恩报敢忘”,“皇天无私恶,伤哉自作孽”的愧悔心情。初创《红楼梦》,把自己之“不肖”“编述一记,以普告天下人”,正是洪升的创作目的之一。
  导致洪升家庭矛盾总爆发,洪升夫妻被逐出家庭的导火索,是有人挑拨离间。洪升在《行役》诗中,以“避缴者”自喻,其意中自当有“施缴者”在。所谓“施缴者”即挑拨离间的人。此“施缴者”,似是洪升父亲的姬妾,即洪升的庶母。在清初的钱塘诗中,有数首贺洪武卫(洪起鲛字)纳妾诗:洪升自己诗中也有“同父三昆弟”之句,特言“同父”,则三人非同母可知。联系到《红楼梦》中的“赵姨娘”和“贾环”母子对宝玉的所作所为,事情就很清楚了。
  红学界推测“古时真本”《红楼梦》中,描写贾府败亡前后,宝玉“流荡日甚”,这却是洪升被逐出家庭前后颠沛流离生活的真实写照。康熙十年,洪升有一次长时间的“出游”,他先到严州,返杭后又游越中,秋天再从杭州去开封。这次“出游”很奇怪,路线既缺乏计划性,行踪也飘忽不定,好象没有目的的乱走。这就使人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家庭出了什么问题,使他不得安生,这才东一头西一头地乱走乱撞?到了下一年,情况仍没有改变,他还是不停脚的东游西荡。春天到了芜湖,又从那里前往大梁,好象是为了在那里谋个职业。他在客舍里住了好多天,似乎不得要领。在穷愁情绪中写了一首《客夜书感》:“寂寞梁园客,秋来百感生。依人甘漏巷,寄食厌荒城。”在《行役》诗中他又哀叹:“一岁四行役,栖栖何太劳;冥冥避缴者,失侣又哀号。”足见洪升此时已被逐出了家庭,凄惶中急于为妻儿找个安顿之所,为自己寻个谋生的职业,所以才如此惶急地东游西窜。洪升从被逐出家庭后,几近三十年时间,为了谋生,几乎每年都被迫奔走南北,投亲靠友,寻求帮助。他有一首《壬子除夕》诗,说的就是飘泊中的凄惶心情:“一岁已除夕,孤灯四壁间。到家翻似客,有妇却如鳏。柏叶谁能醉,荆花不可攀。梦魂寻觅处,大雪满燕关。”
  洪升因“不肖”原因可能是被父母逐出家庭的,也有可能是自己“弃家出走”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清官难断家务事”,世界上最说不清的是家务事,我们只能从洪升自己的作品中略窥一二。洪升离开家庭后,始终以“古孝子”自居。什么是“古孝子”呢?就是孔夫子说的“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意思是,如果父母打的轻,你就心甘情愿地承受;如果因一时激怒打得过重,有性命之虑,你就逃跑吧,以免父母事后追悔莫及。洪升的朋友陈吁也说他“大杖愁鸡肋,飘然跳此身。”这些诗文足可证明,洪升是在父母将要对他施以“大杖”,有性命之忧的时候,无奈逃出家庭的。所以,刚刚逃出之际,由于实属仓皇之举,生活完全无着落,不得不东游西荡,急于寻找觅食居家之地,遂有上文所述无目的乱走的奇怪举动。联系到《红楼梦》中宝玉被父亲大加“笞挞”,正是对“小杖则受”的描写;再联想到贾政宣称:“不如拿绳子勒死他,以免他将来闹到弑父弑君的程度”,下次宝玉倘再挨打,则绝对有性命之忧。宝玉怎么办呢?也只有“大杖则走”一条路了。红学界公认的宝玉最终弃家出走的结局,在原作者洪升身上,得到完全的认证。
  洪升对父母的感情是复杂的。他在“家难”问题上,对父母不无微词,但始终不肯明确说出来,总是说自己“有罪”、“不肖”。在《北发有感》诗中,他痛切的述说了自己的愧悔心情:“聚铁六州难筑错,白头终夜哭纵横”。随着洪升飘流日久,他的感叹骨肉分离、思亲思乡之心,越来越强烈。从现在流传下来的洪升诗词看,大部分是思亲思乡之作,可谓字字血、声声泪!如《丁卯除日客舍作》中说:“白头堂上思游子,黄口天涯忆病翁。底事飘零久离别,每当除夕恨无穷。”洪升“客燕地”后,几乎每年都“回南”一次,探视父母,但因不得父母原谅,回杭州却不能回家中居住,多数时间是寄住朋友家。但洪升还是亲眼目睹了这个“百足之虫”式的“望族”,终于无可奈何地、一步一步地败落了。“哭弟悲无己,重经两妹亡。”“为兄年老大,稠叠遇悲伤”。正可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联想到当年自己和弟弟妹妹们在花园中无忧无虑地嬉戏玩耍的幸福时光,对比今日亲人生离死别、星流云散,家园一派荒疏萧条的悲凉景象,感叹自己老大无成、“于国于家无望”的人生际遇,洪升悲从中来,以自己和家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开始创作“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不是最合理的推断么!
     (待续)

№0 ☆☆☆空空 2003-05-22 00:25:39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