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古意茶坊
主题:[后出师表]的作伪者 [0]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诸葛恪是【后出师表】作伪者                           刘逸生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儿.在孙权死前一年,己做到大将军、太子太傅.孙权临死

命他同孙弘等大臣扶助儿子孙亮继位.他己握有东吴的大权.

    诸葛恪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因过去吴国和魏国交战,互有胜负,东吴占不到多少便宜,心里很不

痛快.到孙亮继位,他大权在握,就立刻动作,先【会众于东兴,更作大堤,左右结山侠筑两堤,各留千

人.使全端、留略守之.引军而还】.魏国因吴军侵入边境,就命大将胡遵、诸葛诞等人率兵七万,

围攻两坞.诸葛恪亲率四万人赴救.结果,丁奉诸将大破魏军,杀敌数万人,斩叛将韩综等.诸葛恪

因功封为阳都侯,加荆州扬州牧,从此他的欲望就更大了.

    次年春,他又想再兵攻魏,不料朝中大臣大加反对,认为连年兴师动众,人民痛苦,不如暂时不

动为妙,诸葛恪成了极少数派,形势对他十分不利.

    他却是个刚愎自用的人,别人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但为了说服反对者,他得举出几点出兵的

理由来,以示伐魏有理.于是他就写了一篇【论征魏】的文章,公诸于众.这篇文章,就收录在【三国志

‧诸葛恪传】中.

    这篇文章有个绝妙之处,就是其中的论点同【后出师表】的论点差不多是一样的,仿佛是同一

个印模里出来.为了读者的方便,这里不妨把其中几段翻泽为白话文,让大家对照比较一下:

    1.【刘繇、王朗,各自据守自己的州郡.议论不计时,动不动就引用古圣人的话;又把众人的议论

责难的话都塞满心中.今年不肯打仗,明年不愿出兵,致使孙策坐大,吞并了整个江东(后出师表)

      [从近事说,刘景升在荆州,有军兵十万,财政积蓄如山.他不趁曹操还微弱,同他争天下,却坐

着眼看曹操消灭袁氏父子兄弟,逐步强大.后来曹操进攻荆州,景升的儿子就只好成为俘虏了.
                                                                                                                                   (论征魏)

    2.[现在是民穷而兵疲,但形势却不能让我们休息.不能休息,那么我们行动或不行动,那消耗的

情况都是一样的.如果不趁现在进攻敌人,妄想以一州之地,同魏国贼人持久,这是我不理解的第

六点.】(后出师表)

      【现在伐魏,是趁着他们处在劣势之时.圣人贵在趋时,时机便在今日.假如顺众人之情,怀偷安

之计,以为长江的天险永久不变,也不理会魏国以后会变得强大起来,这正是我所长叹息的.
                                                                                                                                    (论征魏)

    3. [自从臣到汉中,不过一年,就死亡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和曲长屯将七十多人,以

及突将、无前、宗、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多人了.这些都是几十年间从四方纠集来的

精锐,再过几年,又会消失三分之二了.那时怎么同敌人打仗?(后出师表)

      [现在魏国人民生育繁多,不过年纪还小,未能用于打仗;若再过十多年,他们人口一定成倍增

长.返过来,我国的劲兵现在尚存,若不早日使用,让他们坐着老去,再过十多年,又少了一半;而且

我们的儿童数目不多,到时敌人增多一倍,我军兵员减了一半,就算伊尹、管仲再生,也无能为力

了.(论征魏)

    4.[汉高帝聪明比得上日月,谋臣的智慧高深,但仍然冒了危险,受了创伤,危而后安.如今陛下

聪明不及高帝,谋臣也不及张良、陈平,却想用长远的政策来取胜,坐着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

理解的第一点.】(后出师表)

      [从前汉高祖己经占有三秦之地,为什么不闭关守险,自己享乐一番,却要倾国出攻项羽,身受

创伤,甲胄都生了虱子,将士也非常辛苦.他难道喜欢锋刃而忘记享乐么?他是考虑到长久之计,

认为同敌人是不能两全的.(论征魏)

    就举这四段吧.读者一定很奇怪,为什么彼此的口气,发挥的道理,所引的例子,竟然如此相似

呢?后表说不能让敌人坐大,诸葛恪说坐观敌人强大,后患不堪设想;后表说不能以一州之地与敌

持久,诸葛恪也说怀偷安之计是使人叹息的;后表说数年之后,国内精锐会损失大半,诸葛恪也说

敌人人口日多,吴国壮丁日少;甚至引用汉高祖艰苦作战的例,两者完全一样.为什么?

    只有这样去理解オ是合理的:

    诸葛恪为了驳倒返对伐魏的人,他除了亲自撰写这篇【论征魏】之外,还认为分量不够,还须找

个更有力的帮手.恰巧当时蜀国的情势同吴国也差不多,而他又是诸葛亮的侄儿.他当然可以伪

造一个【后出师表】作为证据,振振有词地说:你看,当年我的叔父早己论到伐魏必须趁早了,你们

这班人还有什么好反对呢?他还特意在文章中插上一句:【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

不喟然叹息也.】端出【后出师表】为证,,真是欲盖弥彰,把自己的内心隐秘一下子泄漏出来了.

    蜀人陈寿不知有【后出师表】,而吴人张俨却记录了它,这是因为作伪者出在吴国.

                                                                                                                                    
№0 ☆☆☆小笨蛋 2003-07-15 07:42:59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