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古意茶坊
主题:苏东坡的传奇爱情 [7]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北宋哲宗绍圣年间,在广南东路的惠州(今惠州市)白鹤峰的几间草屋内住着一位两鬓飞霜的老人和他的家属。白天,他在草屋旁开荒种田;晚上,在油灯下读书或吟诗作词。这位老人便是当朝名臣苏轼。他的大半生都处于新党与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由于他为人刚正不阿,直言敢谏,所以一再遭贬。哲宗元佑八年(1093),所谓的新党上台,他们把苏轼当作旧党来迫害,一贬再贬,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苏轼感到北归无望,便在白鹤峰买地数亩,盖了几间草屋,暂时安顿下来。
  说来也怪,每当夜幕降临之时,便有一位妙龄女子暗暗来到苏轼窗前,偷听他吟诗作赋,常常站到更深夜静。露水打湿了她的鞋袜,而她漠然不觉,还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听到会心处她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小声吟读,那摇头晃脑的样子,俨然一位老学究。这位夜半的不速之客很快就被主人发现。一天晚上,当这位少女偷偷掩至之时,苏轼轻轻推开窗户,想和她谈谈,问个究竟。谁知,窗子一开,那位少女像一只受惊的小鸟,撒腿便跑,她灵活地跳过矮矮的院墙,便消失在夜幕之中。
  白鹤峰一带人烟稀少,没有几户人家,没有多久苏轼便搞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在离苏轼家不远地方,住着一位温都监。他有一个女儿,名叫超超,年方二八,生得清雅俊秀,知书达礼,尤其喜爱阅读东坡学士的诗歌词赋,常常手不释卷地读着,苏公的作品她都背得很熟,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她打定主意,非苏学士这样的才子不嫁。因此,虽然过了及笄(十五)之年,尚未嫁人。自从苏轼被贬到惠州之后,她一直想寻找机会与苏学士见面,怎奈自己与苏公从未谋面。苏轼虽然遭贬,毕竟还是朝廷臣子,而自己是一个小小都监的女儿,怎能随便与人家见面呢?况且男女有别。因此只好借着夜幕的掩护,不顾风冷霜欺,站在泥地上听苏学士吟诗,在她,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苏轼了解真情之后十分感动,他暗想,我苏轼何德何能,让才女青睐一至如此。他打定主意,要成全这位才貌双全的都监之女。苏轼认识一位姓王的读书人,生得风流倜傥,饱读诗书,抱负不凡。苏轼便找机会对温都监说:“我想在王郎与令女之间牵根红线,让令爱早遂心愿。”温都监父女都非常高兴。从此,温超超便闭门读书,或者做做女红针黹,静候佳音。
  谁知,祸从天降。当权者对苏轼的迫害并没有终止。正当苏轼一家人在惠州初步安顿下来之时,绍圣四年(1097)四月,哲宗又下圣旨,再贬苏轼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琼州远在海南,“冬无炭,夏无寒泉”,是一块荒僻的不毛之地。衙役们不容苏轼做什么准备,紧急地催他上路,苏轼只得把家属留在惠州,只身带着幼子苏过动身赴琼州。全家人送到江边,洒泪诀别。苏轼想到自己这一去生还的机会极小,也不禁悲从中来。他走得如此急促,他的心情又是如此的恶劣,哪里还顾得上王郎与温超超的婚事呢?
  苏轼突然被贬海南,对温超超无疑也是晴天霹雳。她觉得自己不仅坐失一门好姻缘,还永远失去了与她崇敬的苏学士往来的机会。从此她变得痴痴呆呆,郁郁寡欢。常常一人跑到苏学士在白鹤峰的旧屋前一站就是半天。渐渐她连寝食都废了,终于一病不起。临终,她还让家人去白鹤峰看看苏学士回来没有。她带着满腔的痴情,带着满腹的才学和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家人遵照她的遗嘱,把她安葬在白鹤峰前一个沙丘旁,坟头向着海南,她希望即使自己死了,魂灵也能看到苏学士从海南归来。
  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回到内地。苏轼再回惠州时,温超超的坟墓已是野草披离了。站在超超墓前,苏轼百感交集,不禁清泪潸然而下,他恨自己未能满足超超的心愿,如今,他已无法安慰这个苦难的灵魂,他满怀愧疚,吟出一首词来: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
  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
  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评析〗
  这则佳话取材于宋人的《野客丛书》等著作。当代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认为此词是东坡在黄州所作,当时东坡因作诗讽刺新法被人弹劾,几乎丧命。因此词中借孤鸿不敢栖息高枝,而宁可呆在沙洲里,表现患难中的东坡“忧谗畏讥”的情绪。
  另据宋代袁文《瓮牖闲评》记载,谓此词作于“谪黄州,邻家一女子甚贤,每夕只在窗下听东坡读书。后其家欲议亲,女子云:‘须得读书如东坡者乃可。’竟无所谐而死。”袁文的曾祖曾在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同任通判,因此,这则记载可能是听家中祖辈所说,或许有一定的根据。真实情况到底如何,今天已很难弄清楚了。
  不过这首词在艺术上却历来受人称道。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在《跋东坡乐府》中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清陈廷焯也推崇说:“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词则·大雅集》)这首词似在写人,又似在写鸿,似人非人,似鸿非鸿,人鸿一体,交融无间,这种物我一体审美境界的营造正是这首词成功的关键所在。读过这首词后,有谁能忘记那凄清、寂寥的疏桐月夜和孤独、满含幽愤的抒情主人公呢?  
  

№0 ☆☆☆晓风飞翔 2004-03-06 19:59:51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噢!原来这首词背后是这样一个故事,我一直当作是苏翁自道心事之作。
№1 ☆☆☆eagre2004-03-06 21:36:37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但东坡挚爱乃是其妾朝云呀,那个伶俐地评价他“满肚子不合事宜”的女子才是一直追随东坡的女人吧,正室都不如她。
№2 ☆☆☆右右2004-03-06 22:23:33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有些版本说是:枫落吴江冷。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提到过,不过他说不知出处,只觉得寥寥几语就将浸肤的冷丽写了出来,真正羡煞人。
№4 ☆☆☆蒹葭yang2004-03-11 11:08:49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是呀。扒灰一词就是从他来的。一个老不修的色狼。
№5 ☆☆☆白云飞2004-03-13 17:54:23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头疼,王安石也有扒灰传闻呢!
其实他和苏轼,都是给政敌攻击,扒灰一事,纯粹胡说。
 
“扒灰”一词在北方带有“荤”的味道,属贬义。它泛指老公公想占儿媳妇的便宜。那么,这个词究竟是如何传出
的呢,据说这里面有个小故事。
    相传,某年农历的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俗话说:“二月二,不干活,蹶着腚,啃大馍”,尽管地里没有多少
紧手的庄稼活,但二月二这一天,有两件事还是必须要做的。一是围仓,一是炒豆。围仓是用青灰围着粮囤、宅基撒上
一圈,求龙下凡,保佑五谷丰登门庭安稳。炒豆则是为了“金豆开花,玉龙回家”。所以,无论穷家还是富户都得遵循
这个风俗。
    有这么一户平常人家,刚刚娶了儿媳妇,新媳妇和婆婆俩在厨房里,一个烧锅,一个炒豆,有说有笑,情感融洽。
儿子与公公在院子里忙着围仓,左滤右撒,配合默契。撒着撒着,青灰没有了,一条龙画了半截停下来,儿子急了,招
呼父亲赶快去挎,免得“玉龙断身,诚心不真”。
    父亲跑到锅屋一看,没有现成的剩灰,只好到灶门口,对正在填柴火的儿媳说:“X大姐,快,快,你叉开腿,我掏
两把(灰)……”
    儿媳一听,脸红到脖子根,蹭地站起来,哭着出去了。
    公公见儿媳让开了地方,也没在意她的脸色,仍旧躬腰掏灰。刚烧的干灰,烫手还呛人,他顺手舀了一瓢水泼在上
面,一边扒,一边自语道:“还是新灰,热乎乎,软乎乎,还潮乎乎的……”。
    婆婆在灶上听得极不顺耳,骂了一句:“老不正经的,咋说的话?”公公也疑惑:“没说啥呀,儿子叫我来的
……。”
    婆婆更气:“你让儿媳叉开腿,也是儿子叫你说的?你嘟哝新婚(灰)……还热乎乎,软乎乎的……,到底说啥
来?”
    公公一回味刚才的话,顿感失口,气得按着自己的嘴煽起来。
    这一煽不要紧,本来只是两句话的误会,却让烟雾缭绕中的婆婆也怀疑有什么动作了……。
    从此,人们便把公公调戏儿媳叫作“扒灰”。直到如今,老公公与儿媳妇也是很少搭腔的。
№6 ☆☆☆晓风飞翔2004-03-13 19:30:4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原来如此。
№7 ☆☆☆踏雪2004-03-16 18:31:14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