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古意茶坊
主题:漫谈“妻随夫姓” [3]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这是个可大可小的话题。大者﹐可涉及历史文化﹑女权运动﹑人生哲学﹐特深沉。小者﹐可以“下酒聊天”﹐举重若轻。大题目留给肩负沉重使命的思想者去思想﹐我只闲聊﹐用家乡话来说﹐叫做“讲古”。
    说起姓氏来﹐中国最古老的姓﹐如姜﹑姬﹑嬴﹑姒等﹐都带“女”字偏旁。历史学家说﹐这证明曾经有过以女人为中心的母系社会。我猜当时是不能妻随夫姓的。你想啊﹐一个“妻子”管辖几十个“丈夫”﹐随夫姓的话﹐那一长串的姓还不跟羊肉串儿似的﹖
    女人天性温柔﹐世上太平无事。古书上这样描述﹕“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 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比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更美好。很可惜﹐人类社会初级阶段的历史使命不是实现小康﹐而是繁殖人口。中央女首长们后来认识到﹐一妻多夫难以促进本部落人口增长﹐应该反过来﹐让男人们到外面去抢女人来使她们生孩子。于是乎本来马马虎虎的男人变得精彩起来﹐雄风压倒雌风。这﹐不是因为他的才能高出一筹﹐而是因为它的功能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据说小姐太太们佩戴的项链耳镮手镯﹐就是古时候强族男子掳占弱族女子时所用的锁链镣铐的蜕变﹐后来虽用金银珠玉制做了﹐也始终是顺服者的徽章。譬如说西施吧﹐“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吴国灭亡后她又被移放到范蠡的床上。任人摆布﹐哪有说“不”的自由﹖
    如果说首饰是有形的镣铐﹐那么妻随夫姓便是一种无形的镣铐﹐把妇女进一步套牢。女子出嫁意味着从此属于另一姓氏的家庭。到了南北朝末年﹐许多地区搞“记口分田”﹐如若不随夫姓﹐你没法证明自己是这家人的媳妇﹐就分不到那一亩二分地。既然原先的闺名没什么用处﹐后来平民百姓家庭干脆不给女孩子起名字。拿故乡的称呼来说﹐女性通称“渣某”﹐做父母的也就呼唤自家闺女“渣某的”。女儿多的﹐可叫“大渣”﹑“二渣”﹑“三渣”什么的。马家的“渣某”嫁给了牛家的小子﹐就成了“牛嫂”。哪天牛哥对牛嫂发脾气﹐牛嫂会哭哭啼啼地说﹕“我生是你牛家的人﹐死是你牛家的鬼﹐你要把我怎么样﹖我苦哇﹐呜呜呜呜……”过了几年﹐牛嫂成了“牛婶”﹐再过几年﹐升级为“牛阿婆”﹐最后在墓碑上刻上“牛马氏”。
    无数“牛马氏”在失去姓名的同时﹐也被抹煞了其存在的社会价值。瞧﹐“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姐妹们哪儿去了﹖蒸发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妇”呢﹖若说也有责﹐那责任是当替罪羊。“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但亡国的罪过还是要由“红颜祸水”来承担的。
    一九四九年以后中国大陆取消了妻随夫姓﹐而港台地区和西方国家却依然乐此不疲。刚哼完翻身道情﹐一跨出国门﹐又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好了。由于不随夫姓所碰到的麻烦﹐许多来自中国大陆的家庭都碰到过。西方人按照“妻随夫姓﹐子继父姓”的思维定式﹐搞不明白怎么姓张的妈妈会有姓李的孩子。那眼神儿﹐好象你的老婆孩子都来历不明似的。
    女性从主宰上古姓氏落到姓名全无的境地﹐一部历史可说是血泪斑斑。可是某些东西一旦成为习俗﹐要反其道而行之也难。“李先生﹑李太太﹐两位昨夜歇得好?”说起来口顺﹐听起来耳顺﹐一般人已不觉得叫“先生”用本姓﹑叫“太太”用夫姓含有“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了。赶明儿您换个问法﹐“李先生﹑张太太﹐两位昨夜歇得好?”看看反应如何﹖
    撂下几句话当作告别辞﹕妻随夫姓﹐固然应该﹐夫随妻姓﹐也不奇怪﹐称呼错了﹐一笑开怀﹐只要你情我愿﹐大家都会愉快﹐生活必定精彩。
№0 ☆☆☆翠月 2003-07-22 06:26:30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现在香港好象妻子是可以从夫姓的,不明白是为什么?
№1 ☆☆☆nina2003-07-23 10:11:23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万一某人丈夫姓白,自己姓蔡,或是丈夫姓罗,自己姓卜,再或者其他好玩的,叫得好难听哦。难道香港的那些女孩真的就让人这么叫自己???
 
再有,既然结婚后妻子姓前冠以夫姓,以示已婚,那么男子姓前为何不冠以妻姓,以昭告天下名草有主?真气人,还是大陆好,不受这气!!!!
№2 ☆☆☆Rosamond 2003-07-23 18:18:03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