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 据《自然》杂志报道,考古学家在中国一个古老的居民地进行挖掘,当翻转过来一个陶土制成的碗后,发现里面居然安静地“睡”着一小堆保存完好的面条,这堆“植物化石”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 这个装着面条的碗是在中国西北黄河流域一个小村子的废墟中被挖掘出来的,4000年前的一次地震将这个小村庄埋在了地下十英尺处。 这些面条看上去细细黄黄,大约20英寸长,极像中国西北部经常使用的一种用小麦粉做成的面条——拉面,这种面条用生面粉做成,并且反复抻拉成细条。 《自然》杂志当地时间13号发布这条最新消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几位科学家参与了这次发现。 在此发现之前,最早关于面条的记载是在一本东汉时期有1900年历史的书里。当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在查看“植物化石”中的淀粉粒和矿物粒时,他们发现了很多令人惊奇的东西:这些古面条跟我们现在吃的不一样,不是由小麦制成,而是由粟做成。粟和小麦一样,构成了中国农业的基础。 “考古学上有证据可以证明,虽然在5000-4500年前小麦已在中国西北部出现,但直到唐宋朝才风行起来,也就是从公元618到1279年,之后,小麦才成为继大米之后中国第二大谷类作物。”发现者之一的考古学家吕厚远说,“小麦在中国成功移植历时不短,它是逐渐从中国西北部发展到东部及南部的。” 面条如何制成仍然是谜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吕厚远老师告诉记者,面条是由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叶茂林带队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发掘出来的。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叶茂林研究员,在主持发掘我国着名的青海省喇家新石器遗址时,在齐家文化的文化层中发现了一只倒置的陶土碗,在碗底有面条,长约50 厘米,直径约0.3 厘米,粗细均匀,颜色鲜黄,与现在的拉面形态相似,这提供了我国先民在4000年前已经制作面条的最直接的证据。 叶茂林一行从1999年就开始在喇家遗址进行科学考察了。喇家遗址4000年前在一次地震中被掩埋,致使当时的文物、生活场景及人们被埋掉。4000年后科学家开始发掘遗址,目前叶茂林老师仍在当地进行发掘研究工作。 吕厚远2004年冬季开始搜集资料进行观察研究。他对这些出土的面条的形状、成分、工艺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采集了很多大麦、小麦和谷物的样本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令他十分惊奇,因为面条并不是由麦子做成,而是由小米和粟合成的。“小米是没什么黏性的,怎么可能做成面条呢?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一个疑惑,什么样的工艺能做出如此细长的面条,目前我们尚不明白,还需要进一步考究。即使是我们现代的厨房也难以做成如此高工艺的面条。”吕厚远讲。 吕厚远的文章将发表在明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该结论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西方人认为面条起源于阿拉伯。 专家解析 证明面条始于中国 中国科学院吕厚远介绍,这项研究说明我国新石器时期的先民,在4000年前已经用小米和粟混合做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面条,与目前一般用小麦做面条的原料是不同的。 这说明当时的先民已经有了较完善的工艺对这些植物果实进行脱粒、粉碎达到足以可以制作成面条的面粉,利用面粉做成和目前“拉面”一样均匀、细长的面条,尽管当时面粉的质量还比较粗糙。 这些发现对于新石器农业考古和古代食品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面条最早记载在东汉 一部中国史,半部饮食史。面条是中国民俗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关于面条最早的记载在东汉年间出现,到了宋代,面条花样逐渐增多。而中国各地的面食风味也十分不同;烹调方法有凉拌、烹捞、脆炸、煨烩、汤煮及炒溜等等。 古时民间卫生条件很差,因饮食不洁,患胃肠病者颇多。而面条在粮食中最为洁净,面条用水沸煮,吃原汤面,就会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所以千百年来,侍候病人的饭食,多用面条。 各个时期对面条的称谓 东汉称之为“煮饼” 魏晋则名为“汤饼” 南北朝谓之“水引” 唐朝叫做“冷淘”----(應該是麵條叫湯餅,冷麵才叫冷淘吧:P)
轉: 据《自然》杂志报道,考古学家在中国一个古老的居民地进行挖掘,当翻转过来一个陶土制成的碗后,发现里面居然安静地“睡”着一小堆保存完好的面条,这堆“植物化石”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 这个装着面条的碗是在中国西北黄河流域一个小村子的废墟中被挖掘出来的,4000年前的一次地震将这个小村庄埋在了地下十英尺处。 这些面条看上去细细黄黄,大约20英寸长,极像中国西北部经常使用的一种用小麦粉做成的面条——拉面,这种面条用生面粉做成,并且反复抻拉成细条。 《自然》杂志当地时间13号发布这条最新消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几位科学家参与了这次发现。 在此发现之前,最早关于面条的记载是在一本东汉时期有1900年历史的书里。当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在查看“植物化石”中的淀粉粒和矿物粒时,他们发现了很多令人惊奇的东西:这些古面条跟我们现在吃的不一样,不是由小麦制成,而是由粟做成。粟和小麦一样,构成了中国农业的基础。 “考古学上有证据可以证明,虽然在5000-4500年前小麦已在中国西北部出现,但直到唐宋朝才风行起来,也就是从公元618到1279年,之后,小麦才成为继大米之后中国第二大谷类作物。”发现者之一的考古学家吕厚远说,“小麦在中国成功移植历时不短,它是逐渐从中国西北部发展到东部及南部的。” 面条如何制成仍然是谜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吕厚远老师告诉记者,面条是由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叶茂林带队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发掘出来的。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叶茂林研究员,在主持发掘我国着名的青海省喇家新石器遗址时,在齐家文化的文化层中发现了一只倒置的陶土碗,在碗底有面条,长约50 厘米,直径约0.3 厘米,粗细均匀,颜色鲜黄,与现在的拉面形态相似,这提供了我国先民在4000年前已经制作面条的最直接的证据。 叶茂林一行从1999年就开始在喇家遗址进行科学考察了。喇家遗址4000年前在一次地震中被掩埋,致使当时的文物、生活场景及人们被埋掉。4000年后科学家开始发掘遗址,目前叶茂林老师仍在当地进行发掘研究工作。 吕厚远2004年冬季开始搜集资料进行观察研究。他对这些出土的面条的形状、成分、工艺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采集了很多大麦、小麦和谷物的样本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令他十分惊奇,因为面条并不是由麦子做成,而是由小米和粟合成的。“小米是没什么黏性的,怎么可能做成面条呢?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一个疑惑,什么样的工艺能做出如此细长的面条,目前我们尚不明白,还需要进一步考究。即使是我们现代的厨房也难以做成如此高工艺的面条。”吕厚远讲。 吕厚远的文章将发表在明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该结论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西方人认为面条起源于阿拉伯。 专家解析 证明面条始于中国 中国科学院吕厚远介绍,这项研究说明我国新石器时期的先民,在4000年前已经用小米和粟混合做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面条,与目前一般用小麦做面条的原料是不同的。 这说明当时的先民已经有了较完善的工艺对这些植物果实进行脱粒、粉碎达到足以可以制作成面条的面粉,利用面粉做成和目前“拉面”一样均匀、细长的面条,尽管当时面粉的质量还比较粗糙。 这些发现对于新石器农业考古和古代食品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面条最早记载在东汉 一部中国史,半部饮食史。面条是中国民俗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关于面条最早的记载在东汉年间出现,到了宋代,面条花样逐渐增多。而中国各地的面食风味也十分不同;烹调方法有凉拌、烹捞、脆炸、煨烩、汤煮及炒溜等等。 古时民间卫生条件很差,因饮食不洁,患胃肠病者颇多。而面条在粮食中最为洁净,面条用水沸煮,吃原汤面,就会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所以千百年来,侍候病人的饭食,多用面条。 各个时期对面条的称谓 东汉称之为“煮饼” 魏晋则名为“汤饼” 南北朝谓之“水引” 唐朝叫做“冷淘”----(應該是麵條叫湯餅,冷麵才叫冷淘吧:P)
|
|
№1 ☆☆☆ 直于2005-11-03 12:58:05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汤饼 古代面食总称曰饼,汤饼即今之面条。因在汤中煮熟,故称。包括切面、拉面、索面、挂面、汤面、水引面等。汉代已有,当时是一种高级食品,专门供奉皇帝食品的少府的属官中便有汤官。其别又名馎饦、索饼等。唐代,人们于生日及男孩初生之三朝及满月,请亲友食汤饼。后世称之不“汤饼宴”。至宋代则多称为面,品种繁多,与今称同。后世沿之,至今仍为我国人民的主食之一。其制作及调味,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形成的擀、抻、揪、切、压和煮、蒸、炒、炸等主法,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精湛技艺,各地皆有其独特的制法与风味。面条于元代时,由来华的马可.波罗,将其制法传回意大利,至今已发展有170多个品种。亚洲诸国,亦多受教育中国影响,在泰国及日本,面条均为著名食品。晋束皙《饼赋》:“玄冬猛寒,清晨会之,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弱如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间,与热汤饼。既噉,大汗出,以朱巾自拭,色转皎然。”《新唐书.后妃传.王皇后》:“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宋吴自牧《梦梁录.面食店》:“更有面食名件:猪羊盦生面、丝鸡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熬面、子料浇虾面......银丝泠淘、笋燥齑淘、丝鸡淘、耍鱼面。”泠淘、淘,此处皆指夏天所食冷面。又,广义之“汤饼”还包括各种水煮的无馅面食。明蒋一葵《长安客话.皇都杂记.饼》:“水沦而食者皆为汤饼。今蝴蝶面、水滑面、托掌面、切面、挂面、馎饦、馄饨、合络、拨鱼、冷淘、温淘、秃秃麻失之类是也。水滑面、切面、挂面亦名索饼。”索饼,面条细长 冷淘 古代夏令消暑食品。始于唐代的“槐叶冷淘”。唐制规定,夏日朝会燕飨,皇家御厨大官(也作“太官”)所供应给官员的食物中,即有此味,可见原为宫廷食品。其制法大致为:采青槐嫩叶捣汁和入面粉,做成细面条,煮熟后放入冰水中浸漂,其色鲜碧,然后捞起,以熟油浇拌,放入井中或冰窖中冷藏。食用时再加佐料调味,成为令人爽心适口的消暑佳食。至宋代,又有甘菊冷淘等。发展至近代,则为各种花色冷面,惟不用槐叶或甘菊,因而无其青翠可爱的颜色。《唐六典》:“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唐杜甫《槐叶冷淘》诗:“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宋王禹傋《甘菊冷淘》诗:“淮南地甚暖,甘菊生篱根......俸面新加细,溲牢如玉墩。随刀落银缕,煮投寒泉盆。杂此青青色,芳香敌兰荪。”宋无名氏《西湖老人繁胜录》:“六月初六日......[有]沫肉瀣淘、银丝冷淘。” 汤饼 古代面食总称曰饼,汤饼即今之面条。因在汤中煮熟,故称。包括切面、拉面、索面、挂面、汤面、水引面等。汉代已有,当时是一种高级食品,专门供奉皇帝食品的少府的属官中便有汤官。其别又名馎饦、索饼等。唐代,人们于生日及男孩初生之三朝及满月,请亲友食汤饼。后世称之不“汤饼宴”。至宋代则多称为面,品种繁多,与今称同。后世沿之,至今仍为我国人民的主食之一。其制作及调味,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形成的擀、抻、揪、切、压和煮、蒸、炒、炸等主法,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精湛技艺,各地皆有其独特的制法与风味。面条于元代时,由来华的马可.波罗,将其制法传回意大利,至今已发展有170多个品种。亚洲诸国,亦多受教育中国影响,在泰国及日本,面条均为著名食品。晋束皙《饼赋》:“玄冬猛寒,清晨会之,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弱如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间,与热汤饼。既噉,大汗出,以朱巾自拭,色转皎然。”《新唐书.后妃传.王皇后》:“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宋吴自牧《梦梁录.面食店》:“更有面食名件:猪羊盦生面、丝鸡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熬面、子料浇虾面......银丝泠淘、笋燥齑淘、丝鸡淘、耍鱼面。”泠淘、淘,此处皆指夏天所食冷面。又,广义之“汤饼”还包括各种水煮的无馅面食。明蒋一葵《长安客话.皇都杂记.饼》:“水沦而食者皆为汤饼。今蝴蝶面、水滑面、托掌面、切面、挂面、馎饦、馄饨、合络、拨鱼、冷淘、温淘、秃秃麻失之类是也。水滑面、切面、挂面亦名索饼。”索饼,面条细长 冷淘 古代夏令消暑食品。始于唐代的“槐叶冷淘”。唐制规定,夏日朝会燕飨,皇家御厨大官(也作“太官”)所供应给官员的食物中,即有此味,可见原为宫廷食品。其制法大致为:采青槐嫩叶捣汁和入面粉,做成细面条,煮熟后放入冰水中浸漂,其色鲜碧,然后捞起,以熟油浇拌,放入井中或冰窖中冷藏。食用时再加佐料调味,成为令人爽心适口的消暑佳食。至宋代,又有甘菊冷淘等。发展至近代,则为各种花色冷面,惟不用槐叶或甘菊,因而无其青翠可爱的颜色。《唐六典》:“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唐杜甫《槐叶冷淘》诗:“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宋王禹傋《甘菊冷淘》诗:“淮南地甚暖,甘菊生篱根......俸面新加细,溲牢如玉墩。随刀落银缕,煮投寒泉盆。杂此青青色,芳香敌兰荪。”宋无名氏《西湖老人繁胜录》:“六月初六日......[有]沫肉瀣淘、银丝冷淘。” |
|
№2 ☆☆☆无稽雌黄于2005-11-03 14:12:51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
№3 ☆☆☆燕*****于2005-11-04 14:10:29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