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古意茶坊
主题:请问从帝王的名称可以看出啥? [7]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比如,袁哀帝,断袖之癖的那个。
金哀帝,自杀的那个。

再比如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那个宋神宗,据说神是“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那位高人来解答以下,谢谢
№0 ☆☆☆yunduo 2006-11-07 12:39:57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逸周书.谥法》里头有提到: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靖民则法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仁义所往曰王 立志及义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经纬天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 锡民爵位曰文
 
中兴元功曰元  能思辩众曰元  茂德丕绩曰元  始建国都曰元  行义说民曰元  主义行德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五宗安之曰孝  慈惠爱亲曰孝  秉德不回曰孝  协时肇享曰孝
 
大虑静民曰定  纯行不爽曰定  安民大虑曰定  安民法古曰定
 
照临四方曰明  思虑果远曰明  谮诉不行曰明
 
刚彊直理曰武  威彊敌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   刑民克服曰武  夸志多穷曰武
 
危身奉上曰忠
 
清白守节曰贞  大虑克就曰贞   不隐无屈曰贞  直道不桡曰贞
 
道德纯一曰思   大省兆民曰思   外内思索曰思   追悔前过曰思
 
猛以刚果曰威   猛以彊果曰威   彊义信正曰威
 
蚤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彊义果敢曰刚    追补前过曰刚
 
辟土服远曰桓   克敬动民曰桓   辟土兼国曰桓
 
尊贤贵义曰恭   敬事供上曰恭   尊贤敬让曰恭   既过能改曰恭   执事坚固曰恭 爱民长弟曰恭   执礼御宾曰恭   芘亲之阙曰恭   尊贤让善曰恭
 
兵甲亟作曰庄  叡圉克服曰庄  胜敌志强曰庄  死于原野曰庄  屡征杀伐曰庄  武而不遂曰庄
 
柔质慈民曰惠    爱民好与曰惠
 
由义而济曰景    耆意大虑曰景    布义行刚曰景
 
№1 ☆☆☆司夜2006-11-07 14:19:09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PS:那個「莊」在以前是和「壯」通諡的。
№2 ☆☆☆司夜2006-11-07 14:22:56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袁哀帝、宋神宗这些都是皇帝退位或死后的封号(有个专有名词,一时想不起了,暂用封号指代)。在位期间,是以年号来称呼的。清朝时,同一位皇帝不像之前朝代那样经常更换年号,大多一生只用一个,所以我们习惯了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而清之前,皇帝却是几年换个年号,所以以年号来称他们非常不便,所以史书、电视、小说等就直接以他们死后的封号来称呼。
№3 ☆☆☆yan2006-11-07 21:36:0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LS的LS的,这么一堆晕了
№4 ☆☆☆ring2006-11-07 22:37:27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给LS,那些只是一部分,今晚翻书找的时候,发现还有多的呢,光看纸本也晕了><
 
另,LZ提的那两个例子,依据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谥法解:
民无能名曰神(优点太多所以说不出特定一个)
蚤孤短折曰哀(死的太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挑剔不出什么大毛病,而死前未立功绩的)
№5 ☆☆☆司夜2006-11-07 23:34:4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那个是汉哀帝
 
转篇轻松的文字
 
 
文/焦正安 
 
  作家柏杨说,中国传统文化有四大无聊,“谥号”是其一(另三大无聊是“年号”、“正统”和“避讳”)。从总体上看,站在终点看谥号,可谓无聊,而又不仅仅是无聊。
 
  纵向地看,它开始有些积极意义:促使帝王大臣少作恶多为国为民立功,后来才演变成无聊、可笑,保护没落的封建制度。正如那句名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始皇倨傲废谥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
 
  曹操求“文”反得“武”
 
  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谥法大体上还公正,甚至连皇帝也左右不了。比如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体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他梦寐以求的“文”表示具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后”、“勤学好问”的品德。但后人偏偏谥之为魏武帝。根据谥法,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为武。
 
  曹操这个谥号是在儿子做江山的时候定下来的。儿子即使想给老子涂脂抹粉也做不到。到后来就变成对死者的吹捧,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曹操想到做不到,后来的皇帝真是心想事成了。正常情况下,一个制度建立以后,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完善。随着中国封建制度一步步走向没落,一些好的制度如加谥,也变质了。
 
  来源:文汇报
№6 ☆☆☆阿里亚娜2006-11-08 03:49:18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哦!
我知道了。
谢谢!
№7 ☆☆☆yunduo2006-11-08 12:20:09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