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古意茶坊
主题:古代六部尚书到底是几品的官啊? [12]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怎么偶查资料有的说是从一品,有的说是正二品,还有的说是从三品......偶晕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啊!
№0 ☆☆☆路过的学习 2007-01-20 12:57:34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正一品
№1 ☆☆☆2007-01-20 13:00:38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不是正一品,正一品的是三师三公或者开府的超级官僚,一般是荣衔,真正干事的官僚的职官通常不会超过三品。
新唐书记载唐代六部尚书,正三品,侍郎正四品上。
№2 ☆☆☆阿里亚娜2007-01-20 14:03:3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应该是每个朝代不一样吧。我查到清朝的如下: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可见尚书是从一品。
№4 ☆☆☆幻色2007-01-20 14:56:4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六部尚书:
地位其实是逐步提高的
唐:正三品
明:正二品
清:从一品,需要说明的是清通常设双尚书,一满一汉
№5 ☆☆☆林错2007-01-20 15:18:5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但唐朝的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如狄仁杰),门下省的侍中,中书省的中书令不也是正三品吗?(唐朝因为避李世民讳没有设尚书令,否则就应是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三足鼎立了)
    
    六部尚书是在尚书令以下,明显要比其他两省的长官低一层啊!难道六部尚书的品位和宰相一般全是正三品?唉,查了资料也搞不懂。
№6 ☆☆☆SNOW2007-01-20 16:25:07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既然宰相是正三品,那尚书就是从三品咯?
№7 ☆☆☆细纱2007-01-20 17:00:1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我翻了一下《唐六典》(唐玄宗时李林甫等编撰),现解释如下:
 
唐代官制
三公三师各一人,正一品(虚职,不常设)
尚书令一人,掌管尚书诸省(六部尚书都属于其管辖),正二品
但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在任秦王时,曾当过尚书令
因此自唐太宗之后,唐朝不设尚书令。
 
尚书左右丞相各一人,并从二品,又称为从二品。
六部尚书各一人,正三品。
 
唐代中书省
中书令二人,正三品。
 
唐代门下省
侍中二人,正三品。
 
两省长官及他官执政未至侍中、中书令者,都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表面上看去六部尚书品级不高,但实际上其上就没有什么比尚书高位的官了。
而且,只要官职前面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称号,那就意味着掌握了实权。同样,官职再高,如果没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称号,就没有参与国政的权力。
 
就查到的资料来看,唐代(截至唐玄宗时)似乎没有宰相一职
这个职务似乎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代替了。
№8 ☆☆☆泛泛杨舟2007-01-20 20:49:16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三省中,尚书省属于实权部门,又有凤池之称
尽管尚书左右丞相(仆射)各一人,并从二品,又称为从二品。
看上去比六部尚书官职高
但唐代张说之后,是剥夺了尚书左右丞相参与国政的权力的
实权落到了官职前有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大臣手中
№9 ☆☆☆泛泛杨舟2007-01-20 20:54:1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谢谢各位大人解惑,搞懂了
№10 ☆☆☆路过的学习2007-01-20 21:00:59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清代的品级制度比较乱,动不动就是超品的,也就是不列入品级中,所谓的有品级的官员其实并没有涵盖全部官员。
№11 ☆☆☆阿里亚娜2007-01-21 06:23:14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三省中,尚书省属于实权部门,又有凤池之称
尽管尚书左右丞相(仆射)各一人,并从二品,又称为从二品。
看上去比六部尚书官职高
但唐代张说之后,是剥夺了尚书左右丞相参与国政的权力的
实权落到了官职前有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大臣手中
  
☆☆☆泛泛杨舟于2007-01-20 20:54:10留言☆☆☆ 
======
 
重要更正:果然没仔细核对,就犯了大错阿
“三省中,尚书省属于实权部门,又有凤池之称 ”
中的尚书省应为中书省,中书省因为掌管机要,称为凤池
 
 
另外又查了一些资料,
前面有误的发言,以本次发言为准。
 
整体而言,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理和封驳,中书门下形成的决议下达给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为最高行政管理机关
 
唐初沿袭隋制,分设三省,相互制衡。三省之中,真正发挥彼此制衡作用的是中书和门下二省
权力制衡,果然可以抑制宰相权力的膨胀,但是,意见相左,更容易相互扯皮,争论不休,降低行政效率
从一开始,唐太宗就发现了中书与门下之间运作的不尽人意的地方,或者是相互包庇、“唯睹顺从”,或者是勾心斗角,“护己之短,遂成冤隙”。唐太宗将此提高到“亡国之政”的高度来认识,尤其是后者,可以使中枢机构陷于瘫痪。于是,中书和门下先行集议,统一意见,就成为一种制度的需要。
 
№12 ☆☆☆泛泛杨舟2007-01-23 22:44:2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