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门、羽林皆为汉代的宫廷禁军。期门,掌执兵宿卫,因皇帝微行,以之“期诸殿门”故称。平帝时更名虎贲,“若虎贲兽”,言其勇猛。羽林,初名“建章营骑”,以警卫建章宫得名,后改为羽林,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期门、羽林皆属光禄勋。然二者的始设时间,乃有先后之别。 “羽林”的创设时间,文献记载一致。如《汉书·百官公卿表》云:“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初置。”又《后汉书·顺帝纪》注引《汉官仪》曰:“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这两处材料,都记羽林初置于太初元年,这是很明确的。 考诸史实,汉武帝创设期门、羽林的真实意图,主要是为了贯彻“居重驭轻”的建军方针,进一步确立中央军的优势地位;同时,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长期对外用兵,内部防务空虚等因素,因此武帝在军制改革的过程中,采取措施强化贴身禁卫。众所周知,从秦至汉初,皇帝的贴身禁卫即郎中令及其属官(包括郎、谒者、大夫等),基本上还属文官性质,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警卫部队。由于郎卫的实力较弱,故当时对皇宫及京师的保卫主要靠南、北军。到武帝时,随着太尉的罢省,特别是加强皇权的需要,郎卫力量与南、北军相比就更加显得单薄。为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将“郎中令”更名为“光禄勋”,扩充郎卫员额,在光禄勋属下增设期门、羽林军。这样,一方面可使郎卫与南、北军形成三分鼎峙之势,并以之牵制南、北军;另一面,也有利于互为表里,加强贴身禁卫的可靠性和保险系数。钱文子《补汉兵志》说:“汉用六郡良家补羽林、期门,盖三辅园陵赖藩蔽,故取其子弟以备宿卫。” 期门、羽林的人数,史文记载残缺不全,未曾留下反映其全貌的精确数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云:武帝建元三年期门初建时为一千五百人。太初元年羽林郎二千人,这是西汉中期的情况。至于东汉时期,据《续汉书·百官志》,当时虎贲中郎将领虎贲郎一千五百人,羽林中郎将领羽林郎一百二十八人,羽林左、右监领羽林左、右骑。其中羽林左骑九百人,右骑未记人数多少。依此,则东汉光禄勋所辖,总计约二千五百人左右。然从期门(虎贲)、羽林大量出没于战场的情况看,估计这二千五百人是个不完全的数据,它们的实际拥有量应当更多。期门、羽林皆为汉代的宫廷禁军。期门,掌执兵宿卫,因皇帝微行,以之“期诸殿门”故称。平帝时更名虎贲,“若虎贲兽”,言其勇猛。羽林,初名“建章营骑”,以警卫建章宫得名,后改为羽林,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期门、羽林皆属光禄勋。然二者的始设时间,乃有先后之别。 “羽林”的创设时间,文献记载一致。如《汉书·百官公卿表》云:“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初置。”又《后汉书·顺帝纪》注引《汉官仪》曰:“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这两处材料,都记羽林初置于太初元年,这是很明确的。 考诸史实,汉武帝创设期门、羽林的真实意图,主要是为了贯彻“居重驭轻”的建军方针,进一步确立中央军的优势地位;同时,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长期对外用兵,内部防务空虚等因素,因此武帝在军制改革的过程中,采取措施强化贴身禁卫。众所周知,从秦至汉初,皇帝的贴身禁卫即郎中令及其属官(包括郎、谒者、大夫等),基本上还属文官性质,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警卫部队。由于郎卫的实力较弱,故当时对皇宫及京师的保卫主要靠南、北军。到武帝时,随着太尉的罢省,特别是加强皇权的需要,郎卫力量与南、北军相比就更加显得单薄。为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将“郎中令”更名为“光禄勋”,扩充郎卫员额,在光禄勋属下增设期门、羽林军。这样,一方面可使郎卫与南、北军形成三分鼎峙之势,并以之牵制南、北军;另一面,也有利于互为表里,加强贴身禁卫的可靠性和保险系数。钱文子《补汉兵志》说:“汉用六郡良家补羽林、期门,盖三辅园陵赖藩蔽,故取其子弟以备宿卫。” 期门、羽林的人数,史文记载残缺不全,未曾留下反映其全貌的精确数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云:武帝建元三年期门初建时为一千五百人。太初元年羽林郎二千人,这是西汉中期的情况。至于东汉时期,据《续汉书·百官志》,当时虎贲中郎将领虎贲郎一千五百人,羽林中郎将领羽林郎一百二十八人,羽林左、右监领羽林左、右骑。其中羽林左骑九百人,右骑未记人数多少。依此,则东汉光禄勋所辖,总计约二千五百人左右。然从期门(虎贲)、羽林大量出没于战场的情况看,估计这二千五百人是个不完全的数据,它们的实际拥有量应当更多。 |
|
№1 ☆☆☆慕于2007-01-20 11:24:54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谢谢大人 不过小人太笨,还是米分清列 羽林军不仅是负责宫廷侍卫工作,还负责京畿安全吗? 那么御林军呢,是不同朝代的叫法吗?禁军又是什么哩?
谢谢大人 不过小人太笨,还是米分清列 羽林军不仅是负责宫廷侍卫工作,还负责京畿安全吗? 那么御林军呢,是不同朝代的叫法吗?禁军又是什么哩?
|
|
№2 ☆☆☆小鱼于2007-01-20 12:49:53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
№3 ☆☆☆夜光杯27于2007-01-20 13:50:50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转帖〗北宋禁军兵力浅论 北宋禁军相当于国家的正规军,宋史兵志,“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拿今天的话说,禁军相当于人民解放军,厢军相当于各地的武警部队。乡兵就是民兵武装了。宋制是选拔厢军中的精锐来填补禁军。 宋初禁军有20万,10万守卫京师,10万分驻各地。《曲洧旧闻》有“艺祖养兵止二十万,京师十余万,诸道十余万。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 后来禁军人数越来越多,成为冗兵。查宋史,“于是诏中书、枢密院同议。枢密院奏:开宝之籍总三十七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至道之籍总六十六万六千,而禁军马步三十五万八千;天禧之籍总九十一万二千,而禁军马步四十三万二千;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视前所募后浸多,自是稍加裁制,以为定额。“,从□□开宝年间(968-976)的19万6千,到太宗至道年间(995-997)的35万8千,到真宗天禧年间(1017 -1021)的43万2千,直到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的82万6千。从真宗到仁宗的的短短20年间,禁军扩大了一倍,增加了40 万人。 由于兵员太多,朝廷财政负担太大(北宋素有冗兵冗官之称,军费开支高达财政收入的80%),后来稍微有些裁减。到了英宗治平年间(1064- 1067)的时候,全国总兵力116万2千,其中禁军66万3千。“盖治平之兵一百十六万二千,而禁军马步六十六万三千云。“(宋史兵志) 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全国禁军56万8千,元丰年间(1078-1085)61万2千。“盖熙宁之籍,天下禁军凡五十六万八千六百八十八人;元丰之籍,六十一万二千二百四十三人。“(宋史兵志) 这个60万左右的禁军兵力总数一直维持到北宋末。但是这只是个表面上的数字,实际上内部兵制已经腐败不堪了。宋史上有,“自元丰而后,民兵日盛,募兵日衰,其募兵阙额,则收其廪给,以为民兵教阅之费。元钓以降,民兵亦衰。崇宁、大观以来,蔡京用事,兵弊日滋,至于受逃亡,收配隶,犹恐不足。政和之后,久废商补,军士死亡之余,老疾者徒费廪给,少健者又多冗占,阶级既坏,纪律遂亡。童贯握兵,势倾内外,凡遇阵败,耻于人言,第申逃窜。河北将兵,十无二三,往往多住招阙额,以其封桩为上供之用。陕右诸路兵亦无几,种师道将兵入援,止得万五千人。故靖康之变,虽画一之诏,哀痛激切,而事已无及矣。“ 元钓是哲宗的年号(1086-1094),崇宁(1102-1106) 、大观(1107-1110),政和(1111-1118)都是徽宗的年号。 北宋末的时候,“河北将兵,十无二三,往往多住招阙额,“军队吃空饷实在太厉害了。陕西种师道(即老种经略相公)部算是宋禁军中有战斗力的精锐部队,回师救援也不过1万5千人。靖康之耻,金兵不过区区6万,开封城内却几无对敌之兵力,各地勤王之师加起来也不过号称20万。下文摘自黄仁宇先生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 靖康这悲剧性的年号千古普遍的流传,大概是由于岳飞所填词《满江红》有“靖康耻,犹未雪”字句之故。既称之为“耻”,则是不应当发生的事迹,竟让之发生。1126年斡离不进军开封之际,兵力不过六万,北宋各方召集勤王之师,号称二十余万。“〖转帖〗北宋禁军兵力浅论 北宋禁军相当于国家的正规军,宋史兵志,“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拿今天的话说,禁军相当于人民解放军,厢军相当于各地的武警部队。乡兵就是民兵武装了。宋制是选拔厢军中的精锐来填补禁军。 宋初禁军有20万,10万守卫京师,10万分驻各地。《曲洧旧闻》有“艺祖养兵止二十万,京师十余万,诸道十余万。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 后来禁军人数越来越多,成为冗兵。查宋史,“于是诏中书、枢密院同议。枢密院奏:开宝之籍总三十七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至道之籍总六十六万六千,而禁军马步三十五万八千;天禧之籍总九十一万二千,而禁军马步四十三万二千;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视前所募后浸多,自是稍加裁制,以为定额。“,从□□开宝年间(968-976)的19万6千,到太宗至道年间(995-997)的35万8千,到真宗天禧年间(1017 -1021)的43万2千,直到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的82万6千。从真宗到仁宗的的短短20年间,禁军扩大了一倍,增加了40 万人。 由于兵员太多,朝廷财政负担太大(北宋素有冗兵冗官之称,军费开支高达财政收入的80%),后来稍微有些裁减。到了英宗治平年间(1064- 1067)的时候,全国总兵力116万2千,其中禁军66万3千。“盖治平之兵一百十六万二千,而禁军马步六十六万三千云。“(宋史兵志) 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全国禁军56万8千,元丰年间(1078-1085)61万2千。“盖熙宁之籍,天下禁军凡五十六万八千六百八十八人;元丰之籍,六十一万二千二百四十三人。“(宋史兵志) 这个60万左右的禁军兵力总数一直维持到北宋末。但是这只是个表面上的数字,实际上内部兵制已经腐败不堪了。宋史上有,“自元丰而后,民兵日盛,募兵日衰,其募兵阙额,则收其廪给,以为民兵教阅之费。元钓以降,民兵亦衰。崇宁、大观以来,蔡京用事,兵弊日滋,至于受逃亡,收配隶,犹恐不足。政和之后,久废商补,军士死亡之余,老疾者徒费廪给,少健者又多冗占,阶级既坏,纪律遂亡。童贯握兵,势倾内外,凡遇阵败,耻于人言,第申逃窜。河北将兵,十无二三,往往多住招阙额,以其封桩为上供之用。陕右诸路兵亦无几,种师道将兵入援,止得万五千人。故靖康之变,虽画一之诏,哀痛激切,而事已无及矣。“ 元钓是哲宗的年号(1086-1094),崇宁(1102-1106) 、大观(1107-1110),政和(1111-1118)都是徽宗的年号。 北宋末的时候,“河北将兵,十无二三,往往多住招阙额,“军队吃空饷实在太厉害了。陕西种师道(即老种经略相公)部算是宋禁军中有战斗力的精锐部队,回师救援也不过1万5千人。靖康之耻,金兵不过区区6万,开封城内却几无对敌之兵力,各地勤王之师加起来也不过号称20万。下文摘自黄仁宇先生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 靖康这悲剧性的年号千古普遍的流传,大概是由于岳飞所填词《满江红》有“靖康耻,犹未雪”字句之故。既称之为“耻”,则是不应当发生的事迹,竟让之发生。1126年斡离不进军开封之际,兵力不过六万,北宋各方召集勤王之师,号称二十余万。“ |
|
№4 ☆☆☆夜光杯27于2007-01-20 13:54:41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羽林军,御林军,禁卫军,禁军—— 这些或许以前还是具体的官制,但流传到现在都已经完全变质了。 不过一般来说,前三个都指皇帝的亲兵,负责的多是宫廷宿卫和仪仗,也就是说是皇帝的亲信子弟,和清时的侍卫功能差不多。 禁军这一个比较乱,唐的时候,是指负责宫廷宿卫的军队,明的时候是指包括整个京城的宿卫,在宋的时候,禁军经常到各地去轮守—— 而且这些都是很笼统的称呼,建议楼主自行在网上察一下各代军制,都会提到具体的官职设置的。羽林军,御林军,禁卫军,禁军—— 这些或许以前还是具体的官制,但流传到现在都已经完全变质了。 不过一般来说,前三个都指皇帝的亲兵,负责的多是宫廷宿卫和仪仗,也就是说是皇帝的亲信子弟,和清时的侍卫功能差不多。 禁军这一个比较乱,唐的时候,是指负责宫廷宿卫的军队,明的时候是指包括整个京城的宿卫,在宋的时候,禁军经常到各地去轮守—— 而且这些都是很笼统的称呼,建议楼主自行在网上察一下各代军制,都会提到具体的官职设置的。 |
|
№5 ☆☆☆林错于2007-01-20 15:41:15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