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古意茶坊
主题:(轉) 李白「靜夜思」析論 [1]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打從國小開始,我們所接觸的第一首詩便是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那已經是可以用倒背如流來形容了!國中之後,接觸的詩更多了!到高中,品詩的能力也變高了!老師總是告訴我們這首詩好!有太多類似唐詩解析的書也說它好,這首詩真的好嗎?

如果有過這樣想法的人,一定會疑惑的!「床前明月光」不是很白話嗎?「疑是地上霜」也只不過是譬喻罷了!「舉頭望明月」根本毫無辭藻可言;「低頭思故鄉」不就很普通的感懷罷了!這首詩說辭藻沒辭藻,說內容沒內容,說情感也只有那麼一點點,既比不上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也比不上李商隱的「此情可帶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究竟,它哪裡好? 

要解這首詩,必須先探探中國古代的背景。

對古代的讀書人而言,中國真的是只有用「地大物博」來形容,進京趕考要好幾個月,就算走到另一鄉,也要十天半個月!所以,中國人是安土重遷的。尤其,每個地方風俗習慣有著極明顯的差異,當時有所謂「入別鄉,如入別國。」的說法,可見得,習於老死在自己家鄉的人們,對離鄉背井的疏離與畏怯。

正因為對離鄉背井的疏離與畏怯,所以當時的讀書人一旦離鄉背井,面對著風土人情皆完全不同的另一鄉,便不由得思念起家鄉的熟悉與人情的熟絡,這樣的思念,尤其在夜半感覺孤獨的時候,特別的濃郁,特別的高張。

想想,熟睡在全然陌生的他鄉,夜半突然看到床前的月光,那朦朦朧朧、半夢半醒的寤寐中,乍見到清冷的月光,是不由得升起一種熟悉之感的:「耶?哪來這擾人的光?莫非是地上的霜?」要等勉強張開眼睛,才會發現,原來是皎潔如霜的月光。

因為驚醒了!意識到並不是在家裡,便不太能睡著,起得身來,斜靠在窗櫺上覷著月光,想著:「在家時!這月光每每把我從夢中驚醒。」白天來不及消化的思鄉情愁,在這因為月光更顯得淒清的異鄉裡,便這麼裊然升起。想著家人,想著家鄉熟悉的人事景物,想著離鄉背井孤立無緣的自己,更有一股怎麼也化不去的思念。「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融不進別人的歡樂,更顯得自己孤獨;同樣照著彼此的月光,卻只能分隔兩地相思。這,便是「靜夜思」最後低頭黯然的傷懷。

如果你有過到國外求唸書過,那種思念,那種企盼得到故鄉訊息的殷切,你當能瞭解,為什麼人們見到「同鄉」這麼的喜悅,這麼的熱切。身為台灣的學子們無法體會,那是因為台灣太小了!從南到北只要四個小時,想家?那只要一班火車便到了!嫌慢?一班飛機半個小時就可以投入母親懷抱了!到一個新鮮地方的熱切都還沒消失,就又要回到熟悉的不能在熟悉的家了!你說,台灣的人們能對「離鄉背井」有著怎麼樣深切的體會?

科技的發達,使我們得以不再像古人一般曲折坎坷,但是,時空遙距的情懷依舊存在在心中,只是要更長遠的時空,才能讓我們有著與古人同調的感受,當我們不小心體會到異鄉遊子的相思時,你是否會對著李白的靜夜思拍案叫絕?恍然於湴孜淖直翅崆楦械纳钌颍縭

古老的情懷不逝,只是讓我們要更珍惜!給同樣能體會李白情懷的你我。


資料來源 :中國傳統文學網    作者 :遙光
№0 ☆☆☆穎兒 2003-02-11 10:01:44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哦呵呵
№1 ☆☆☆云游四海2007-05-04 17:19:53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