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绿腰舞> 唐明皇》是央视历史剧中比较被忽略的一部,但这部电视剧的创作人员其实下了很大功夫在唐代文化的研究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剧中大量唐代歌舞片断。《绿腰》亦作《六幺》、《录要》、《乐世》,是唐代创制的著名软舞,属唐、宋大曲的一种,流传甚广,与北宋同时代的南唐曾盛行其舞。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有舞女王屋山舞《六幺》的场面,图中的舞女背手分袖,韩熙载亲自击鼓助兴,这是中国舞蹈史上舞者姓名及形象与舞蹈名称相符合的惟一造型记载。南唐亡国后,《绿腰》舞开始在当时的开封盛行,北宋民间教坊40大曲中,中吕、南吕、仙吕调中均有《绿腰》,《东京梦华录》中也有此舞在民间流行的记载。 视屏http://tv.mofile.com/5AXJWSVT/3.<绿腰舞> 唐明皇》是央视历史剧中比较被忽略的一部,但这部电视剧的创作人员其实下了很大功夫在唐代文化的研究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剧中大量唐代歌舞片断。《绿腰》亦作《六幺》、《录要》、《乐世》,是唐代创制的著名软舞,属唐、宋大曲的一种,流传甚广,与北宋同时代的南唐曾盛行其舞。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有舞女王屋山舞《六幺》的场面,图中的舞女背手分袖,韩熙载亲自击鼓助兴,这是中国舞蹈史上舞者姓名及形象与舞蹈名称相符合的惟一造型记载。南唐亡国后,《绿腰》舞开始在当时的开封盛行,北宋民间教坊40大曲中,中吕、南吕、仙吕调中均有《绿腰》,《东京梦华录》中也有此舞在民间流行的记载。 视屏http://tv.mofile.com/5AXJWSVT/ |
|
№1 ☆☆☆柚木于2007-02-19 20:00:37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4.天可汗赐宴》 没有找到任何关于这个舞蹈的资料,不过应该也是有史料依据的吧。这段舞蹈有点藏戏的味道,带着面具,动作雄浑粗犷。天可汗是当时周围国家对于唐朝皇帝的称呼,因此天可汗舞充满了蛮族彪悍之风也是理所当然的。视屏 http://tv.mofile.com/R7E1IE2Z/4.天可汗赐宴》 没有找到任何关于这个舞蹈的资料,不过应该也是有史料依据的吧。这段舞蹈有点藏戏的味道,带着面具,动作雄浑粗犷。天可汗是当时周围国家对于唐朝皇帝的称呼,因此天可汗舞充满了蛮族彪悍之风也是理所当然的。视屏 http://tv.mofile.com/R7E1IE2Z/ |
|
№2 ☆☆☆柚木于2007-02-19 20:01:14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5.公孙大娘剑器舞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爧如羿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似江海凝清光……” 公孙大娘的剑器应该不用我多说了吧?多少武侠,传奇中必不可少的一节阿。《唐明皇》中的这个姑娘气宇轩昂磊落,动作刚柔并济,剑势凌厉,不知道当年的公孙大娘是不是真得也有如此风采。 公孙大娘是唐代最杰出的舞蹈家之一,籍贯、身世不详,擅舞「剑器」,舞艺超群 ,常在民间献艺,极负盛名。又多次被召入官,表演剑舞技艺。是唐代见於记载中,既 活跃於民闲,又闻名於宫廷的少数著名舞蹈家。 唐诗与史籍记载皆表明,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舞」,技艺高超,独具特色, 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杜甫诗序说,玄宗时,高手云集的宫廷乐舞机构梨园、教坊、宜 春院的「内人」(指宜春院中常为皇帝表演,技艺最高的乐舞艺人)和宫外供奉(类似 宫廷以外的「特约演员」)中,只有公孙大娘的「剑器」「独出冠时」。诗中又有:「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句。郑嵎《津阳门诗》描写唐明皇生日千秋节宫中 举行盛大乐舞表演时:「公孙剑伎方神奇」,并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 妙」。《明皇杂录》载,「上(玄宗)素晓音律。时有公孙大娘者,善舞剑,能为「邻 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遗妍妙,皆冠绝於时。公孙大娘不仅 舞技高超,而且擅舞多套「剑器舞」,除杜甫诗序中提及的「西河剑器」、「剑器浑脱 」外,还有「裴将军满堂势」、「邻里曲」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裴将军满堂势」 ,想来是指根据裴旻将军独到的舞剑技艺改编的一部舞蹈,其间地位调动很大,满场飞 舞,惊心动魄,是猛厉无比的剑舞。 视屏http://tv.mofile.com/A4FFXHZ2/5.公孙大娘剑器舞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爧如羿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似江海凝清光……” 公孙大娘的剑器应该不用我多说了吧?多少武侠,传奇中必不可少的一节阿。《唐明皇》中的这个姑娘气宇轩昂磊落,动作刚柔并济,剑势凌厉,不知道当年的公孙大娘是不是真得也有如此风采。 公孙大娘是唐代最杰出的舞蹈家之一,籍贯、身世不详,擅舞「剑器」,舞艺超群 ,常在民间献艺,极负盛名。又多次被召入官,表演剑舞技艺。是唐代见於记载中,既 活跃於民闲,又闻名於宫廷的少数著名舞蹈家。 唐诗与史籍记载皆表明,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舞」,技艺高超,独具特色, 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杜甫诗序说,玄宗时,高手云集的宫廷乐舞机构梨园、教坊、宜 春院的「内人」(指宜春院中常为皇帝表演,技艺最高的乐舞艺人)和宫外供奉(类似 宫廷以外的「特约演员」)中,只有公孙大娘的「剑器」「独出冠时」。诗中又有:「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句。郑嵎《津阳门诗》描写唐明皇生日千秋节宫中 举行盛大乐舞表演时:「公孙剑伎方神奇」,并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 妙」。《明皇杂录》载,「上(玄宗)素晓音律。时有公孙大娘者,善舞剑,能为「邻 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遗妍妙,皆冠绝於时。公孙大娘不仅 舞技高超,而且擅舞多套「剑器舞」,除杜甫诗序中提及的「西河剑器」、「剑器浑脱 」外,还有「裴将军满堂势」、「邻里曲」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裴将军满堂势」 ,想来是指根据裴旻将军独到的舞剑技艺改编的一部舞蹈,其间地位调动很大,满场飞 舞,惊心动魄,是猛厉无比的剑舞。 视屏http://tv.mofile.com/A4FFXHZ2/ |
|
№3 ☆☆☆柚木于2007-02-19 20:01:42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6.秦王破阵乐》是唐时著名歌舞大曲,原是唐初军歌,主要是歌颂唐太宗的英勇战绩。唐太宗亲自为此曲设计秦王破阵乐舞,此曲亦流传国外。 此曲是唐时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李世民显然很喜欢这支军歌,公元633年,李世民亲自设计《秦王破阵乐舞图》,据图可知:舞队的左面呈圆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战车,后面摆着队伍,队形展开像簸箕伸出两翼、作成打仗的态势。太宗叫吕才按图教授给一百二十八位乐工,经常穿甲持戟练习。此曲即为这场乐舞的主题曲。 《秦王破阵乐》在当时的名气很大,甚至传到外国。玄奘大师到达印度后,印度国王尸罗逸多召见他时就曾问起有关此曲的事项。武则天时期日本遣唐使节粟田正人将其带回日本。 此谱在国内已无遗存,但在日本保存有五弦琵琶谱、琵琶谱、筝谱、筚篥谱、笛谱等多种,何昌林将日本所存之唐传五弦琵琶谱《秦王破阵乐》进行解译,并将唐凯乐歌辞与乐曲组合成歌曲,在1983年举行的“华夏之声·古谱寻声音乐会”作首次演出。 唐乐舞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于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曼舞。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紫,堪称历代歌舞之最。唐乐舞的兴盛正是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完美写照。6.秦王破阵乐》是唐时著名歌舞大曲,原是唐初军歌,主要是歌颂唐太宗的英勇战绩。唐太宗亲自为此曲设计秦王破阵乐舞,此曲亦流传国外。 此曲是唐时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李世民显然很喜欢这支军歌,公元633年,李世民亲自设计《秦王破阵乐舞图》,据图可知:舞队的左面呈圆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战车,后面摆着队伍,队形展开像簸箕伸出两翼、作成打仗的态势。太宗叫吕才按图教授给一百二十八位乐工,经常穿甲持戟练习。此曲即为这场乐舞的主题曲。 《秦王破阵乐》在当时的名气很大,甚至传到外国。玄奘大师到达印度后,印度国王尸罗逸多召见他时就曾问起有关此曲的事项。武则天时期日本遣唐使节粟田正人将其带回日本。 此谱在国内已无遗存,但在日本保存有五弦琵琶谱、琵琶谱、筝谱、筚篥谱、笛谱等多种,何昌林将日本所存之唐传五弦琵琶谱《秦王破阵乐》进行解译,并将唐凯乐歌辞与乐曲组合成歌曲,在1983年举行的“华夏之声·古谱寻声音乐会”作首次演出。 唐乐舞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于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曼舞。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紫,堪称历代歌舞之最。唐乐舞的兴盛正是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完美写照。 |
|
№4 ☆☆☆柚木于2007-02-19 20:02:31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7.男版剑器舞 剑器舞在唐代属于“健舞”类与之相对应的是“软舞”,如之前介绍的《绿腰舞>,跳此舞最有名的就是“一舞剑器动四方”的女版公孙大娘了。 视屏http://www.56.com/v2/v_MzI1OTEyNA.html7.男版剑器舞 剑器舞在唐代属于“健舞”类与之相对应的是“软舞”,如之前介绍的《绿腰舞>,跳此舞最有名的就是“一舞剑器动四方”的女版公孙大娘了。 视屏http://www.56.com/v2/v_MzI1OTEyNA.html |
|
№5 ☆☆☆柚木于2007-02-19 20:03:32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8.如意娘舞》 视屏http://tv.mofile.com/IC8C09DM/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8.如意娘舞》 视屏http://tv.mofile.com/IC8C09DM/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
|
№6 ☆☆☆柚木于2007-02-19 20:04:51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渭城曲》 视屏http://tv.mofile.com/MC3M1NMN/ 王维填词、李隆基编曲、梨园弟子表演 渭城曲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乐府】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 煌。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 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或名《阳关曲》,或名《阳 关三叠》。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句,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所谓《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 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乐天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 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渭城曲》 视屏http://tv.mofile.com/MC3M1NMN/ 王维填词、李隆基编曲、梨园弟子表演 渭城曲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乐府】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 煌。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 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 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或名《阳关曲》,或名《阳 关三叠》。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句,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所谓《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 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乐天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 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
|
№7 ☆☆☆柚木于2007-02-19 20:05:50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9.《谢公屐》 视屏http://tv.mofile.com/KBF5KGBX/ 汉唐古典舞《谢公屐》 谢灵运曾经对其进行过改造,故也称“谢公屐”。有句唐诗“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说的就是这种木屐9.《谢公屐》 视屏http://tv.mofile.com/KBF5KGBX/ 汉唐古典舞《谢公屐》 谢灵运曾经对其进行过改造,故也称“谢公屐”。有句唐诗“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说的就是这种木屐 |
|
№8 ☆☆☆柚木于2007-02-19 20:06:23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10.大唐-毛员鼓 毛员鼓在唐代颇为盛行,是宫廷乐舞的一种形式,毛员鼓的打法和鼓的配置,基本上像现在的胸鼓。胸前挂一个鼓,打的好的两个肩头上也有,大腿上面也有,头顶也有。现在民间流传的这种胸鼓,实际上就是毛员鼓在民间繁衍、生息的遗存。毛员鼓的表演极富观赏性,有着广场表演式的艺术风格,优美的舞姿,娴熟的双手击鼓,头部摆动加上目光传神,使人看上去,动作潇洒,活泼欢快,爽朗清新。毛员鼓的表演没有人数的界定,表演队里的青年男女,头扎英雄巾,佩戴武士缨。鼓手的对打别具特色,表演者通过击鼓来传情表意。毛员鼓的击鼓动作别具一格,鼓手左手握硬木小槌,右手持牛皮软槌,使节奏的强弱对比强烈,鼓点花而不乱,彩带上下飞扬。当舞蹈到高潮时,鼓手身振数鼓,形体的韵律和奔放的情绪融汇于击鼓的节奏中。 视屏http://www.ddzw.net/video/enjoy/2006-06-23/1151045204d79622.html10.大唐-毛员鼓 毛员鼓在唐代颇为盛行,是宫廷乐舞的一种形式,毛员鼓的打法和鼓的配置,基本上像现在的胸鼓。胸前挂一个鼓,打的好的两个肩头上也有,大腿上面也有,头顶也有。现在民间流传的这种胸鼓,实际上就是毛员鼓在民间繁衍、生息的遗存。毛员鼓的表演极富观赏性,有着广场表演式的艺术风格,优美的舞姿,娴熟的双手击鼓,头部摆动加上目光传神,使人看上去,动作潇洒,活泼欢快,爽朗清新。毛员鼓的表演没有人数的界定,表演队里的青年男女,头扎英雄巾,佩戴武士缨。鼓手的对打别具特色,表演者通过击鼓来传情表意。毛员鼓的击鼓动作别具一格,鼓手左手握硬木小槌,右手持牛皮软槌,使节奏的强弱对比强烈,鼓点花而不乱,彩带上下飞扬。当舞蹈到高潮时,鼓手身振数鼓,形体的韵律和奔放的情绪融汇于击鼓的节奏中。 视屏http://www.ddzw.net/video/enjoy/2006-06-23/1151045204d79622.html |
|
№9 ☆☆☆柚木于2007-02-19 20:09:17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混乱了~好象把汉的也发上去了~不管了~-_-/ 混乱了~好象把汉的也发上去了~不管了~-_-/ |
|
№10 ☆☆☆柚木于2007-02-19 20:10:57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好象还有飞天舞 是日本的么? 记不清了好象还有飞天舞 是日本的么? 记不清了 |
|
№11 ☆☆☆夜柒于2007-02-19 20:11:47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
№12 ☆☆☆畅之于2007-02-20 10:43:38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
№13 ☆☆☆郁郁于2007-02-20 17:38:40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4.天可汗赐宴》 没有找到任何关于这个舞蹈的资料,不过应该也是有史料依据的吧。这段舞蹈有点藏戏的味道,带着面具,动作雄浑粗犷。天可汗是当时周围国家对于唐朝皇帝的称呼,因此天可汗舞充满了蛮族彪悍之风也是理所当然的。视屏 http://tv.mofile.com/R7E1IE2Z/ ☆☆☆柚木于2007-02-19 20:01:14留言☆☆☆ 这个舞蹈传到日本以后就是能剧
4.天可汗赐宴》 没有找到任何关于这个舞蹈的资料,不过应该也是有史料依据的吧。这段舞蹈有点藏戏的味道,带着面具,动作雄浑粗犷。天可汗是当时周围国家对于唐朝皇帝的称呼,因此天可汗舞充满了蛮族彪悍之风也是理所当然的。视屏 http://tv.mofile.com/R7E1IE2Z/ ☆☆☆柚木于2007-02-19 20:01:14留言☆☆☆ 这个舞蹈传到日本以后就是能剧
|
|
№14 ☆☆☆阿里亚娜于2007-02-21 06:51:46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作者:软音乾达 回复日期:2006-10-26 11:20:40 作者:白马皇子 回复日期:2006-10-25 20:01:01 里面的歌舞音乐很喜欢,尤其是歌词中带有兮的,让我想到中崔伯侯唱的那段 ; 歌舞者带有面具跳舞唱歌; 呵呵,不了解的人会说像日本的歌舞; 其实,日本的歌舞,尤其是坊间舞蹈,受唐朝的影响很深. 《兰陵王》戏在中国已经失传,但却在东瀛日本的宫廷舞乐中长期保留了下来。日本于隋唐时期曾经传习了许多中国歌舞,《兰陵王》是其中之一。今天可以在日本奈良寺正仓院看到一件题款为“东寺唐古乐《罗陵王》接腰”的服装,署年为“天平胜宝四年四月九日”,即唐代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日本保存了其历代《兰陵王》歌舞面具64件,最早的两件有1211年(宋代)铭文。另外,日本古画《信息古乐图》(约画于12世纪,相当于北宋时期)里也绘有包括《兰陵王》在内的一批唐代歌舞图。 很明显,《兰陵王》被称作《大面》是因为其中有戴面具的舞容,而事实上《大面》这种面具舞的形式,和唐代其它一些很著名的歌舞戏如《钵头》、《浑脱》、《苏莫遮》等,最初都传自西域。 看了,对唐朝的历史和文化更有深入的了解. ########################################################################################################## 《唐明皇》中的“天可汗赐宴”就是这样的舞蹈。但是我觉得编舞可能怕人说太象日本的舞蹈了,所以好象刻意与日本的能剧做回避。反而不能尽意!有点四不象的感觉。
作者:软音乾达 回复日期:2006-10-26 11:20:40 作者:白马皇子 回复日期:2006-10-25 20:01:01 里面的歌舞音乐很喜欢,尤其是歌词中带有兮的,让我想到中崔伯侯唱的那段 ; 歌舞者带有面具跳舞唱歌; 呵呵,不了解的人会说像日本的歌舞; 其实,日本的歌舞,尤其是坊间舞蹈,受唐朝的影响很深. 《兰陵王》戏在中国已经失传,但却在东瀛日本的宫廷舞乐中长期保留了下来。日本于隋唐时期曾经传习了许多中国歌舞,《兰陵王》是其中之一。今天可以在日本奈良寺正仓院看到一件题款为“东寺唐古乐《罗陵王》接腰”的服装,署年为“天平胜宝四年四月九日”,即唐代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日本保存了其历代《兰陵王》歌舞面具64件,最早的两件有1211年(宋代)铭文。另外,日本古画《信息古乐图》(约画于12世纪,相当于北宋时期)里也绘有包括《兰陵王》在内的一批唐代歌舞图。 很明显,《兰陵王》被称作《大面》是因为其中有戴面具的舞容,而事实上《大面》这种面具舞的形式,和唐代其它一些很著名的歌舞戏如《钵头》、《浑脱》、《苏莫遮》等,最初都传自西域。 看了,对唐朝的历史和文化更有深入的了解. ########################################################################################################## 《唐明皇》中的“天可汗赐宴”就是这样的舞蹈。但是我觉得编舞可能怕人说太象日本的舞蹈了,所以好象刻意与日本的能剧做回避。反而不能尽意!有点四不象的感觉。
|
|
№15 ☆☆☆阿里亚娜于2007-02-21 06:52:02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恩,中有一个善跳兰陵王破阵舞曲的冤魂帅哥多季史,事实上日本确实有一个舞蹈世家--多家,是唐时为避兵灾逃亡到日本的,云门舞集的当家林怀民还专门登门求学,真是失礼求诸野呀. 恩,中有一个善跳兰陵王破阵舞曲的冤魂帅哥多季史,事实上日本确实有一个舞蹈世家--多家,是唐时为避兵灾逃亡到日本的,云门舞集的当家林怀民还专门登门求学,真是失礼求诸野呀. |
|
№16 ☆☆☆小呆于2007-06-21 15:31:31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我是从林怀民先生的自传(文汇出版社,大艺术书房书系)中看到的,原文如下: 我再三请求,他请来饰演"兰陵王"的多忠完--唐代由中国移民奈良的雅乐世家多家后人.多先生摇头如故.陪我的外务省职员把他拉到一边絮絮低语了好一阵子--帮我吹嘘吧,我想.最后,多先生好不容易首肯了,"学习可以,要按规矩来.不许学了就表演,除非我说可以了." 从原文来看,应该是移民到奈良的那一批.我对中国古代史仅只皮毛,无法再更多的解答古代迷筒子的疑惑了,见谅.我是从林怀民先生的自传(文汇出版社,大艺术书房书系)中看到的,原文如下: 我再三请求,他请来饰演"兰陵王"的多忠完--唐代由中国移民奈良的雅乐世家多家后人.多先生摇头如故.陪我的外务省职员把他拉到一边絮絮低语了好一阵子--帮我吹嘘吧,我想.最后,多先生好不容易首肯了,"学习可以,要按规矩来.不许学了就表演,除非我说可以了." 从原文来看,应该是移民到奈良的那一批.我对中国古代史仅只皮毛,无法再更多的解答古代迷筒子的疑惑了,见谅. |
|
№18 ☆☆☆小呆于2007-06-22 20:24:57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
|
|
№19 ☆☆☆古代迷于2007-06-22 23:41:47留言☆☆☆
|
|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