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古意茶坊
主题:请教品茶的问题 [17]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忘了在哪里看到过说是真正懂得品茶的都不是一小口一小口喝的,而是滚烫的水下去就立刻一口闷掉的,想问下真是这样的么,如果是真的那么这是对所有茶都通用的还是仅限于某种茶或者仅限于某时某地的特别习俗?
№0 ☆☆☆... 2007-06-15 13:04:59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茶有发展过程的,一开始的茶并不是我们现在喝的这样,所以品茶方法也是发展的吧?找本品茶的书翻翻看,某不太了解。
 
换个角度说,茶怎么品就是随意的事,不按人家的方法也没什么。
№1 ☆☆☆末叶2007-06-15 13:26:5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呵呵,纯粹就是好奇,因为和一直以来的印象相反,倒也不是想学风雅,在网上翻了翻似乎没啥结果,所以来这里问问看。
№2 ☆☆☆...2007-06-15 13:32:28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怎么可能,烫水闷下去嘴巴还不被烫烂才怪,要想想可行性
№3 ☆☆☆yy2007-06-15 13:53:2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滚烫有多烫,每种茶都有冲泡的最佳温度和方法,滚烫的水下去就立刻一口闷掉,估计功夫茶倒是可以,因为只是一小杯,倒出后可能就不是很热了,
№4 ☆☆☆ss2007-06-15 14:25:3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嗯,我看的说法好像就是说要慢慢练出来的,要是被烫到就说明功夫不到家云云。。
№5 ☆☆☆...2007-06-15 15:17:3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各位,一口喝掉的,是指闽南及汕头地区的功夫茶
一小杯一小杯的,但是也没有强制规定,像我在家里就常常慢慢喝
如果是龙井一大杯,一口闷掉是不可能的
说起品茶,唐代以前都是要下作料的,那时候如何品我倒不清楚了
№6 ☆☆☆染月2007-06-15 17:02:1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而是滚烫的水下去就立刻一口闷掉的”
……我只能告诉大家,这个在医学上是不可行的。
 
饮茶成为一件知识分子的流行爱好,应该是在唐朝,特别是中唐以后。特别再经过颜真卿、陆羽、卢仝这些人写写文章、抒抒情什么的,仅隔一下子就出来了。
 
俺还见过有人从汉字的用词演变上推论,唐以前的喝茶就是喝茶,跟喝其他饮料汤水什么的没什么大的区别。比如六朝的时候茶跟酒一样是要豪饮才能见风格的。但当时的北方政权因为游牧民族的习惯问题是鄙视喝茶的,所以可以说唐之前喝茶基本上只是南方的事情。
 
而单就茶叶本身的话,茶的栽培和饮用,大致是从今天的四川省的地域开始的。实际上就算是今天,四川也是有好茶的——我说的不是什么竹叶青/苦丁茶这些炒作茶。譬如所谓“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茶中故旧是蒙山”。然后盖碗茶这种古代就比较流行的茶杯,是四川出现的,好像还是个官家小姐的发明什么的,是女人的发明哦。
 
宋代的时候,开始出现推广团茶这样一种制作工艺,个人认为这个和宋代茶艺的改变也有关系。因为宋代开始喜欢把茶叶磨成像今天的咖啡粉一样的东西,然后用滚水冲泡,小日本今天的茶叶和这个就很像,他们自产的基本上都是茶叶粉。至于今天有人把什么普洱茶往这个宋代的团茶上挂钩,纯属蓄意炒作或者无知的帮腔。
 
到了明朝,和明朝华而不实的大风气相配合的就是喝茶也变成一种娱乐活动了。唐朝那种讲究一两个人甚至一个人喝茶悟道的趣味,变成了集体活动,喝个茶,大家要围绕着这个茶集体讨论下花啊月啊鸟啊最近看了什么书都可以和这个茶有联系所以要感叹两句啊。然后从文物统计来看,明朝的茶器在外观上开始趋向于千姿百态这样的奢靡风气,而且茶器的材料选择上也不再单调。
№7 ☆☆☆大家穿马甲2007-06-15 19:44:4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晕倒,我是闽南人,就是功夫茶也要慢慢喝慢慢品的,一口喝那算什么?
 
喝前还要看茶色,闻茶香呢,和喝红酒的讲究差不多~
№8 ☆☆☆cherry2007-06-15 20:11:04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至于今天的“品茶”,看楼主自己怎么把握了。
 
首先选茶,在绿茶上,中国讲究明前茶,古代是因为茶叶要用来清明祭祖,所以必须要在清明前从南方运到北方;现在喝明前茶,主要是因为清明过后茶树容易长虫,长虫后就会被下农药什么的,所以一般喝明前茶比较安全。
但乌龙茶本身是秋茶,铁观音和色种茶都是乌龙茶的一种。茉莉香片这种花茶按照制作方法也应该是秋茶,大家简单想想,清明节哪来的茉莉花可以熏茶。而以前,香片很少有是高级茶,因为香片都是用绿茶来做,而绿茶讲究的就是新鲜茶叶的清香还有茶汤的颜色,春茶放到秋天已经在色和味上降了一等了,逻辑上是不可能成为高级茶的。还有南方人认为,香片是北方人才有的爱好,介个看法可能有地域歧视。
今天喝茶,因为不再是宋代的茶叶粉的喝法,所以茶叶的品相是很重要的。从摘茶叶来看,茶农先摘的就是茶树叶枝最尖上的茶芽,这种芽,比同种的茶叶小,特别是对芽,泡出来后品相好看。然后一定要记住你买的是茶叶不是茶梗,买回来的茶叶里面梗很多的不可能是高级茶。
 
然后是泡茶的水。以前讲究山泉水、江中水和井水依次而下,但今天显然绝大部分都是自来水,而有些地方碱度过重就是通常说的水质不好,泡茶后颜色难看。所以如果是好茶叶,建议用纯净水或滤水煮来泡。如果纯净水泡出来的茶汤表面仍然有漂浮物形状的东西,那为了自己健康着想,这个茶叶就用来做冰箱的除臭剂吧。
 
然后是水的温度。俺家的习惯是,水滚开后断电镇静一下,这时候水温会稍微回落,然后冲泡乌龙茶。乌龙茶的茶具俺家是紫砂壶,据说可以存香,还有就是泡乌龙茶要加盖捂泡。而其他的绿茶,像毛峰银针什么的,不用加盖,水呢就是那个烧开水的壶,你看见水面开时翻滚鱼眼一样的小泡了,就可以断电直接冲茶了。而香片的话,水面要冒大泡泡了,就可以冲了。冲泡茶的时候,讲究个“滚”字(俺老爸私人用语,俺以前一直以为他是在变相骂俺),就是说水加进去的时候茶叶要呈现翻滚状态,这样据说效果好。
 
在放茶叶之前,茶杯什么的可以先用滚水冲洗过,这样茶杯会有一定温度,茶叶放进去的时候,可以起到变相的烘熏的作用,有利于出香味。我现在懒,我就用微波炉盯一下,让空杯子有点热度就可以了,再放茶叶,个人觉得这样也不错啊。
 
然后有些地方可能有些风俗。比如客人来了,倒茶的时候第一次的水只能是七分满,如果太多,就是逐客的意思。俺从小在家当童工也养出了这样的好习惯。但是又觉得现在社会,这些东西也是见仁见智了,有些人不懂这些,你水多水少都是一样,可能水少了反而觉得你不殷勤。但俺小时候不小心曾经给一位来做客的叔叔上了杯满茶,结果对方一直没喝,直到茶凉我去换了杯茶,才喝的。至今想起来都汗。
 
哦,最后就是,泡茶比较忌讳用金属器皿。好像用化学知识可以解释,俺不懂。但俺见过铜铁茶杯的文物,但同类的文物非常罕见,或许可以说明这类材料是不适宜用来做茶杯的吧。而实践呢,的确金属器皿泡茶,茶汤颜色会改变。而俺个人一直觉得,白瓷底,才能够最好地观察一些明前绿茶茶汤的颜色和茶叶本身的品相。
№9 ☆☆☆大家穿马甲2007-06-15 20:23:2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哇哦,又学了一课
№10 ☆☆☆小贾2007-06-15 21:10:26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我喝潮汕功夫茶,用的是功夫茶小茶杯.水开,泡茶,冲出来已经可以喝了,不怎么烫啊.
茶水不烫,茶香出不来,茶色也不好看,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就浪费了
№11 ☆☆☆荼靡2007-06-15 21:40:08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闽南品茶确是一小口一小口的,现流行口袋里揣包好茶去别人家串门.
№12 ☆☆☆小痴2007-06-16 01:18:3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俺家也喝茶的 不过好象没那么多讲究哦
№13 ☆☆☆彼岸落香2007-06-16 13:55:53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我以前在茶馆打工时,学的就是功夫茶.虽然倒出来是小杯,但一般是要三口喝完,一口是很难喝下去的,烫都要烫得嘴起泡.
泡功夫茶都有大致的程序,说起来太麻烦,去找相关的书看还比较快.
№14 ☆☆☆晓风残月2007-07-04 06:18:56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这是要看茶滴~
就像龙井,85度虎跑水先润茶再用玻璃杯冲泡。之后先观茶色,再闻茶香,最后才品茶。。这是茶早没那么烫了吧。。。应该就不会烫到了。。而且第一杯龙井喝到三分之二就应该添水了,应该不至于牛饮吧。。。
№15 ☆☆☆篱曲2007-07-05 19:14:2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陆羽的茶经里有详细的解释
№16 ☆☆☆潇湘夜雨2007-08-30 09:34:07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一是品
二是解渴
三便是牛饮
品茶亦是品茗
(程序太复杂了,找一下那些专业的书看才懂的)
№17 ☆☆☆月下吟2007-09-02 06:10:1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