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古意茶坊
主题:寂寞空庭春欲晚——唐太宗李世民的三位杨妃 [23]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我死猪不怕开水烫,胡乱掰了篇文丢到这里献丑,给大家拍砖……
俺对历史考证不是很严谨,尤其是齐王妃篇和小杨妃篇没有花太多的功夫去考究,所以欢迎指错,呵呵……

开篇的废话&乱弹(注意是乱弹……)
(漫述一下李世民和李隆基,恰巧他们都有比较出名的杨妃,呵呵,八一下以后再开始讲正事,咱总得把杨妃老公的底细先摸个大概不是)
说起杨姓后妃,相信95%的朋友,脑海中闪出的第一位,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杨贵妃(呵呵,这位杨贵妃,算起血统来,也是隋王朝的皇族支脉,虽然不是直系的,但和隋皇室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不过说起除杨贵妃之外的唐朝杨妃,很多朋友就会语塞,或者是——把几位杨妃的身份弄混淆了。
因为杨贵妃的故事实在太广为人知了,以至于有人谈起唐太宗后宫的杨妃时,甚至还能看到有人反驳说“只有李隆基有一位杨贵妃”。
而事实上,唐太宗的后宫不仅有杨妃,还有三位,其中有一位杨妃更是先于杨贵妃被册封(或者说是追谥)为“杨贵妃”,是名副其实的大唐第一位“杨贵妃”。而她们的身份背景以及所经历的事变,在我看来,是远远比杨贵妃更为传奇的。我认为她们远不及杨贵妃如此出名的原因并非她们不如杨贵妃美丽(事实上关于“美”一字,每个人的看法是不会完全一致的),更大的原因在于李世民。李世民与其曾孙李隆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男人,尽管他们都是曾开创过盛世的帝王,并且到了晚年多少有些昏庸迹象。
李世民的天下是他长年征战拼下来的,而李隆基的天下却是他在血腥的宫廷政变里争取来的,即位初期他还要面对他那位无论是才干还是手腕都丝毫不逊色于他祖母武则天的姑姑太平公主。两人得来天下的途径不一样,自然在性格上,也是有落差的。
李世民虽然比起李隆基的“专情”,是滥情了许多,然而李世民却是极重感情之人,对结发爱妻长孙皇后始终不渝(关于这点有人可能会诟病,不过就算是退一百万步讲,李世民对他的皇后长孙氏没有任何爱情元素可言,但起码没有如李隆基那般残酷地对待王皇后。而事实上长孙皇后能成就贤后美名,多半还是要归结于李世民其实还是爱她的。这里直接引用乾隆网论坛的宁静致远大人的一句话:如果皇帝爱你,就喜欢听你“谏言”,你就“贤”;如果皇帝不爱你,就不喜欢听你“唠叨”,你就“嫌”。与长孙皇后相反的则是乾隆的继后乌拉那拉氏,其下场之惨就不多赘述,因为不是重点),对侍奉他多年的后妃们他更是不曾薄待一分一毫(除非犯错或儿女犯错连罪的,比如阴妃),基本上李世民除了长孙皇后,分给后妃的爱都是相等的(当然这些后妃指的是有些地位基础的人,而且李世民并不是纯粹爱美貌的老色狼,从历史痕迹来看,他更偏爱的是才貌俱佳的温柔女子,而那些只有美貌的,通常是得不到李世民真爱的;李世民时期的武则天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她没有把她温柔的一面展露到极致,起码那次驯马事件已经让李世民下意识地认为此女只有美貌,而没有他所需求的那种气质和神态)。
与李世民反差很大的是李隆基非常不喜欢他的皇后王氏,前期开元盛世期间,李隆基迷恋的女人是武惠妃(这个女人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并且想要废掉王皇后。不过王皇后一直争取着丈夫的爱,但她不幸和与她同姓的高宗王皇后一样——无法怀孕(唉,姓王的皇后咋都那么惨呀……而且克她们的居然还都是姓武的女人,晕,真无语了)。
于是王皇后转而对权力感兴趣。可惜还没落实,就被李隆基知道,于是给了他一个废除王皇后的绝妙理由“谋逆”。于是可怜的王皇后就这样成了庶人,不久后就惨死于狱中。
不过唐玄宗不同于李世民的是,尽管他风流成性,但貌似在一个时期,只对一个女人专情,武惠妃为他生了四男三女,可惜两男一女被害死(这个也得怪她自己把皇帝一个人的爱都夺尽了,正常现象,人家不能从她下手,那么就让她绝后呗,不过这位武惠妃也不是什么良善的好货色,害死了李隆基的三个儿子,自己也被所谓的“冤魂事件”吓死,不过三个皇子惨死,李隆基先生也是需要负大半的责任的),“惠妃”此名号更是李隆基别出心裁,专门为爱妃独创的。所以本人一直很郁闷那个《至尊红颜》,你虚构吧,可居然说李治在位的时候就有“惠妃”一称号了(徐盈盈貌似后来就称作徐惠妃,我晕,徐惠和惠妃封号的完美结合),这个不是失去了李隆基独创此封号的意义了么?
李隆基虽然“专情”,但此人一旦专情,那么对别的女人就绝对是冷酷残忍的。就如他专情武惠妃时,王皇后的下场就很悲惨。同样的,他专情杨贵妃的时候,梅妃江采萍的日子也很不好过(不过对这位妃子的来历我很是怀疑,新旧唐书均无此妃的任何记载,唯有后来一唐人留下的一篇《梅妃赋》十分详细地记载了梅妃的一生,就像一篇传记一样。使很多人都相信李隆基确实有位叫做梅妃的后妃。不过是真是假倒很难说清,现在有很多学者对她是否存在过还是持怀疑态度的,暂且认为她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好了),不过不同于王皇后的是,梅妃到底是李隆基曾经迷恋过的女人,所以仅仅只是被冷落而已,还不至于招来他的讨厌,说实话李隆基心里对她是十分愧疚和喜爱的,只是杨贵妃实在太迷人了,食色性也嘛。

呵呵,废话到此也该结束了,八了那么大一篇,还没八到我们的三位女主角呀,相信各位看客已经等不及了。
咱们的三位杨美人马上就要登场,不过请容小的再多罗嗦几句。

本人郑重地声明:
写此篇前的一些重要声明,希望各位看清楚了呀!否则到时候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一、    本人绝对是铁杆的长孙皇后粉丝,这点我从来没否认过,但我是皇后粉,不代表我就讨厌大杨妃。以前确实非常讨厌,但现在不是。
二、    本人尽量会做到客观地论述三位杨妃,但苦于资料有限,关于她们的资料少之又少,尤其是赵王福之母小杨妃,让我觉得根本无从说起,只能从她的儿子,慢慢地做个大概的推测,虽然我是不喜欢以子女衡量父母如何的,但是如今无可奈何,各位若觉得有理就当看过算数,如果觉得不对,非常欢迎和感谢指正错误。
三、    本人在文中若有涉及到长孙皇后之处,绝对不会偏袒皇后,绝对以史书为准,尽量做到正确地叙述长孙皇后与这三位杨妃的一些关系。
四、    本人在文里很多处都只是推测而已,并非真实历史——但推测由史书结合我的一些想法而来,但是我的想法,也绝对是根据史书有根据而来,如果觉得不对,那就是我们对史料的研究角度不同了。
五、    本人很不希望看到因为此文而引起的吵架,尤其是粉丝之间的吵架。所以本人劝一些极度偏执的狂热粉丝止步此文(通指所有粉丝)。这些偏执狂热粉丝,指的是看不了一点点夸赞他所不喜欢人物的话语或是稍微一点点说他偶像不是的那类人,请你千万别进来(进来了也请看完这条立刻退出)。


声明完毕,切入正题。
№0 ☆☆☆寒冰雪 2007-09-15 20:57:08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小杨妃篇:最神秘的杨妃、大唐第一“杨贵妃”——小杨妃
 
关于这位小杨妃,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仅只记载了六个字:杨妃生赵王福。而关于她的出身、生卒年等等一切资料,连一星半点也没有。
虽然韦妃、燕妃等也没有任何记载,可是起码现在发现了她们的墓志,可以更好地了解她们的一生,而这位小杨妃,却是连墓志也没有出土。
不过,这位小杨妃却是三位杨妃中唯一得到陪葬昭陵待遇的杨妃。
赵王李福的墓志上记载着他的母亲是“杨贵妃”,也就是说,小杨妃的最终封号是“贵妃”。据此我认为小杨妃出身应该不凡——姓杨的女人何其多,但可不是阿猫阿狗都可以当贵妃的。
可小杨妃到底是什么出身,没有史料可以证明。猜测有可能也是隋朝旧室,也可能是别的杨氏(隋朝身份高贵的杨姓人士不止皇室),总之小杨妃是普通庶民出身的可能性很低。
小杨妃在旧唐书诸子传有名分的妃子中,排位最后,这当然和她生的是第十三子有关(旧唐书按地位+皇子顺序排的),赵王福出生得似乎不是时候,因为他出生的贞观十年,正好是长孙皇后去世的那一年——由赵王福的出生时间可以推断,这位小杨妃,应当是三位杨妃中资历最浅的一个,至于她怎么位极四夫人的,这个似乎有点难说。
按理看小杨妃资历最浅,应该是后面迁上来的,如果是这样,那她是什么时候迁为四夫人的?似乎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贞观十七年燕妃迁德妃后,是一个姓郑的妃子迁了贤妃,那么小杨妃呢?
按她后面能追封杨贵妃来看,我更倾向于她是贞观初年的四夫人这种说法。大杨妃篇里推断过大杨妃应该在武德年间去世,那么如果小杨妃是秦王府旧人且出身不低的话,是完全有资格成为四夫人的——那么她的封号应该是淑妃和德妃其中之一。
而后来她的儿子被过继给隐太子李建成——小人之心一下,会不会是小九为了补偿,所以追封她为贵妃?——哈哈,当然只是我的胡乱猜测而已。
小杨妃是怎么成为贵妃的,这是一个谜。小杨妃后来应该当上了赵国太妃,和儿子去了封地,而当时的贵妃韦氏并没有降封或改封、贬谪等等记录,一直都是贵妃,那么小杨妃的“贵妃”八成是追封,至于为什么追封,这个只能自己去乾陵问小九了……呵呵。
而赵王李福虽然资质平庸,却是小李十四个儿子里除了小九李治之外,唯一一个一生过得安安稳稳没有任何事的儿子,他既没有牵扯什么不该牵扯的事,也没有犯什么错误,平安地过完了一生。
另外似乎有人说小杨妃是李建成的妻妾,原因是她的儿子后来被过继给了李建成。这个看起来似乎有道理,可是根据史书推论,完全不成立。如果小杨妃是李建成妻妾,那么她会和齐王妃一样身份敏感(甚至更敏感),终其一生也不会有封号,两唐书更不会称之为“杨妃”了。所以小杨妃是正式的小李妃嫔,并非李建成妻妾。
虽然在史书上小杨妃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是三位杨妃里记载最少的一位。可是从仅存的某些资料以及赵王福的墓志来看,小杨妃应该是三位杨妃里最神秘的一位,亦是最幸运的一位。
她,虽然身世神秘,儿子比较平庸,可是她的儿子是庶子中唯一得善终的,她自己不仅陪葬昭陵,而且最终封号是唐朝妃子中的最高等级——贵妃。
三位杨妃,最幸运者莫过于小杨妃,最传奇者莫过于齐王妃,而最高贵者,莫过于大杨妃(仅指三位杨妃)。
 
——————各位来拍吧……我厚脸皮不怕砖……呵呵……
№3 ☆☆☆寒冰雪2007-09-15 20:57:59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另外说下,大杨妃那篇是我一年前写的,所以那个时候觉得“地亲望高,中外所向”说的是大杨妃,现在觉得应该是李恪。因为古文没有标点,这些都是后人加上去的,那句话八成是个省略句。
№4 ☆☆☆寒冰雪2007-09-15 20:59:27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偶觉得那个齐王妃的那一篇写得挺好的,有点共鸣
№5 ☆☆☆toots2007-09-15 22:54:59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确实值得大书特书,蛮有趣的
№6 ☆☆☆夙素2007-09-16 09:29:0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地亲望高,中外所向
 
这一句,窃以为是“帝亲望高”——是皇帝所亲爱,声望极高的;
中外所向——中,内宫;外,朝中;是宫里宫外都爱戴的。
№7 ☆☆☆一微2007-09-16 09:32:3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内容我蛮感兴趣的,但是。。。。好乱,看起来好累。
废话有点多,希望简练一点。
如果你写文。。。。我不敢看。
№8 ☆☆☆无聊蹲墙角2007-09-16 11:00:08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谁是李世民>里面貌似提到杨妃~~~
№9 ☆☆☆552007-09-16 15:30:39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内容我蛮感兴趣的,但是。。。。好乱,看起来好累。
废话有点多,希望简练一点。
如果你写文。。。。我不敢看。  
  
№8 ☆☆☆无聊蹲墙角于2007-09-16 11:00:08留言☆☆☆   
嘿嘿,我写历史类的论文貌似逻辑很乱,想到什么写什么的……
№10 ☆☆☆寒冰雪2007-09-16 21:05:58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一直觉得隋炀帝女儿的那个杨妃是不爱李世民的。
№11 ☆☆☆dd2007-09-17 01:30:5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只想对楼主说一句话:李世民的贵妃姓韦不姓杨!!!!!!!!!!!
№12 ☆☆☆2007-09-17 07:07:04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LS多半是没看完全文,就乱开黄腔。
人家LZ什么时候说贵妃不是韦氏啦?最后小杨妃篇不也推断了其“贵妃”封号应该是小九追封的。
看都不看完,瞎嚷嚷。
№13 ☆☆☆○○2007-09-17 11:00:1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只想对楼主说一句话:李世民的贵妃姓韦不姓杨!!!!!!!!!!!  
  
№12 ☆☆☆囧于2007-09-17 07:07:04留言☆☆☆   
四妃位是可以补进的,不是一朝只有一贵妃
№14 ☆☆☆一微2007-09-17 11:10:39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赞个 长知识 了 啊
№15 ☆☆☆lala2007-09-17 16:03:58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地亲望高,中外所向
 
这一句,窃以为是“帝亲望高”——是皇帝所亲爱,声望极高的;
中外所向——中,内宫;外,朝中;是宫里宫外都爱戴的。  
  
№7 ☆☆☆一微于2007-09-16 09:32:32留言☆☆☆   
 
 
只听说过“地望”这一词,还从没听说过“帝望”,楼主没有写错。
№16 ☆☆☆英儿2007-09-17 21:14:3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四妃位是可以补进的,不是一朝只有一贵妃
№14 ☆☆☆一微于2007-09-17 11:10:39留言☆☆☆
李世民只有一贵妃
№17 ☆☆☆dd2007-09-18 00:29:27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地亲望高,中外所向
 
这一句,窃以为是“帝亲望高”——是皇帝所亲爱,声望极高的;
中外所向——中,内宫;外,朝中;是宫里宫外都爱戴的。  
 
№7 ☆☆☆一微于2007-09-16 09:32:32留言☆☆☆   
 
 
只听说过“地望”这一词,还从没听说过“帝望”,楼主没有写错。  
  
№16 ☆☆☆英儿于2007-09-17 21:14:32留言☆☆☆   
 
的确没写错,这里地指的就是地望,也就是出生地或者长期居住地管辖地,亲指的是茂亲,皇亲.这里地亲的意思就是出自皇亲,言下之意就是父母族都是皇亲,出生极好,根正苗红.
№18 ☆☆☆我是空格2007-09-19 20:11:3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不错不错,最近也对贞观史很感兴趣
№19 ☆☆☆锅底2007-09-20 18:07:0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如果真的不满李治,房遗直大可袖手旁观,没事去告发自己亲弟弟干什么。
~~~~~~~~~~~~~~~~~~~~~~~~~~~~~~~~~~~~~~~
拜托,他老弟干的可是谋反的勾当,一旦事泄,那可是抄家灭族之祸。若是告发,还可以免祸。
№20 ☆☆☆LILI2007-09-20 19:18:59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登入后查看更多回贴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