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古意茶坊
主题:常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明朝是个无能的朝代,可是有样的小说,科技文化横空出世的朝代会是个无能的朝代吗 [73]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明代是中国小说艺术集大成期,《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以及冯梦龙的《三言二拍》、《情史》,均是这一时期的出类拔萃之作。

明代科技成就:
工业方面:<天工开物>,
农业方面:<农政全书>(徐光启。中国第一位天主孝徒,曾师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医学方面:<本草纲目>
数学方面:<算法统宗>
军事方面:<武备志>,<纪效新书> 郑和航海图收藏在<武备志>中,<武备志>明代军事科技成就的总成
地理方面:<瀛涯胜览>

明代主要数学成就在于商业数学.传统数学已经衰落.
《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主要研究开方的多种算法.详述了与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实践特别是与商业贸易有关的应用问题。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数学中的反映。在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写成后二十八年,意大利出现了一部相类似的著作《脱雷维沙算术>>这说明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时期,商品经济反映到数学上,东西方有类似的步伐


明代王子:朱载堉创建十二平均律
朱载堉创建的“新法密率”,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科学发现之一。这也是世界上首次提出的十二平均律的数理理论,为现代键盘乐器(如钢琴等)的创制奠定了基础。

天文学
<崇祯历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球仪,木质实心,油漆彩绘,直径约58.4厘米,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据研究,这架地球仪是明代制作的,后流失于国外。
<<崇祯历书》是较全面介绍欧洲古典天文学的重要著作。全书共46种,137卷,分节次六目和基本五目。节次六目分别为日躔、恒星、月离、日月交合、五纬星和五星凌犯;基本五目分别为法原、法数、法算、法器和会通。其中以讲述天文学基础理论法原所占篇幅最大,有40卷之多,法数为天文用表,法算为天文学计算必备的数学知识,如三角学、几何学等,法器为天文仪器及其使用方法,会通为中西度量单位换算表。

《崇祯历书》采用的是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创立的宇宙体系和几何学的计算方法。其中引入了明确的地球概念和地理经纬度概念,引入了球面天文学,以及视差、蒙气差等重要天文概念和相应的计算方法。它还采用了西方较精确的天文数据和通行的一些度量单位,如一周天分为360°,度以下用60进位制等。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研究五金生化之理,用实验的方法,总结出物质变化前后"未尝增与未尝减"的道理.认为在各种化学反应中,物质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而物质本身则是不灭的(物质守恒).同理,宋应星认为植物的生产也是吸收了空气和土地中的物质,使物质形态发生了变化,为施肥找到了理论依据.

同时,宋应星其实是氧气的发现者,他比那个德国医生早100多年,宋应星在气论中指出,空气中有一种"养气"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连水里的鱼也要靠溶于水的"养气"生存,他做了个多次实验,密封鱼盆,结果鱼就被憋死了.这比德国医生仅仅憋死老鼠的实验还要高明.

宋应星的科学思想
1. "穷究试验"对事物的现象,要穷究其理,并用试验实验的方法来尝试并验证你的理论.
2. "天工开物" 要用掌握的理论知识,为实际的社会生产服务.利用天工,来开发物产.

宋应星及其同时期的其他科技成果

1.声音是在空气中传播的纵波.明代声学理论非常超前,不仅有了缇室的声学实验室,建造了回音壁,隔音壁,吸音壁等大批声学建筑,还以12平均律创建了现代音律学.

2.国富论,明代一批学者已经指出,金银并非衡量国家财富的标志,冶炼,布匹,粮食等物质生产能力,才是社会财富的衡量标准.

3.进化论和遗传学,明朝普遍采用杂交方法选育优良品种.提出在干旱地区种植作物来培养抗旱品种,将两种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蚕杂交,然后在其后代中选育同时拥有两种优良性状的蚕.


?〖文章来源 http://www.cqzg.cn 版权所有 春秋战国军事网
№0 ☆☆☆天水一色 2005-03-16 14:22:25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封神榜也是明代作品
№1 ☆☆☆天水一色2005-03-16 14:24:18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现在中西的史学界都认为中国的落后始于清的中后期。
№2 ☆☆☆银行2005-03-16 14:37:5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谈我熟悉的两个方面:
 
小说方面:
 
1.明朝的小说数量和种类远远赶不上清朝,所谓明清小说,明朝是个开始。
2.《情史》也算优秀小说的话,那中国古代优秀小说就太多了。
3.明清小说的白话小说颠峰之作是清代的《红楼梦》,文言小说集么,想了想,感觉很少有能超过清代的《聊斋志异》的。
4.《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成书时间不确切,综合意见是元末明初,不应该一刀切的划到明代去。
 
医学方面:
 
1.《本草纲目》基本属于归纳、整理性的医药学著作,这有点像清代考据学派所做的工作。并不像清代产生的“卫气营血”辩证施治方法有开创意义。
2.中医四部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的《温病条辩》成书于清代,并产生了温病四大家。
(而其余三部的成书时间均为汉代以前)这无疑是中医史上的又一大创新,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
3.医学解剖学中有王清任著的《医林改错》,那才能称得上真正的解剖学著作,真正的实践独创精神。
4.西医学的大量传入始于晚清,其后渐渐发展壮大。中国医汇通派随之产生,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项开创事业。
 
至于像“宋应星其实是氧气的发现者,他比那个德国医生早100多年”这样的说法,我不熟悉情况,不知道别人怎么看。
№3 ☆☆☆锦瑟2005-03-16 18:33:2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明代的科技成就很高,但还至于称之为横空出世吧。
其次,感觉小说好坏和朝代无能没什么关系。
№4 ☆☆☆锦瑟2005-03-16 18:37:2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我想这里的“无能”的意思应该是指明朝和其他朝代相比比较平庸吧。并不是说明朝毫无可取之处,只不过嘛,和其他朝代相比差了那么一点儿。
№5 ☆☆☆2005-03-16 19:08:08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明代的科技成就很高,但还至于称之为横空出世吧。
其次,感觉小说好坏和朝代无能没什么关系。
************************************************
当然有关系,小说的好坏,说明一个朝代思想的活跃程度。锦瑟大人,偶不知你是不是学中医的,至少我知道本草纲目是中医生必读必学的书籍,居然在你这里变成了收集整理的工作,难道李时珍是坐在家里完成的吗?
你都说医林改错是解剖学著作,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至于情史,已经史上定论,如果他算不上优秀小说,那真的没有多少算得上。
№6 ☆☆☆月华朦胧2005-03-16 19:23:04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刚才没看清题目,说得片面了,只比较了明、清。
再看看原文,感觉应该是比较明朝和中国所有朝代的。
其实是不是强国应该是比较多个指标,然后综合的看好。
№7 ☆☆☆锦瑟2005-03-16 19:25:47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至少我知道本草纲目是中医生必读必学的书籍,居然在你这里变成了收集整理的工作,难道李时珍是坐在家里完成的吗?
你都说医林改错是解剖学著作,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月华朦胧于2005-03-16 19:23:04留言☆☆☆ 
 
你觉得必读必学和一本书是开创性工作还是整理性工作有必然联系吗?你难道不知道创新和整理有什么区别吗?
医林改错是解剖学著作怎么了,不算是医学吗?
 
你不觉得楼主转的东西写的很仓促吗?说什么冯梦龙的《三言二拍》,这个错误应该不是笔误吧。
№8 ☆☆☆锦瑟2005-03-16 19:32:07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呵呵,因为通常都是把“三言”、“二拍”相提并论,结果好多人就以为这5本书是一个人写的了,然后冯凌之间又以冯较为人熟知,于是凌的劳动成果就常常被人送给冯去了。
№9 ☆☆☆2005-03-16 19:53:4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锦瑟大人很敏感啊。我贴这个贴子不是为了给你们吵架用的。
№10 ☆☆☆天水一色2005-03-16 20:10:27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感觉说明朝无能的人很无知...
№11 ☆☆☆kyou-i2005-03-16 20:20:34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至于四大名著,什么人喜欢什么还是见仁见智,不过不管到底是在什么时代成书的,都是汉人写的错不了.
№12 ☆☆☆kyou-i2005-03-16 20:27:13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锦瑟大人很敏感啊。我贴这个贴子不是为了给你们吵架用的。  
☆☆☆天水一色于2005-03-16 20:10:27留言☆☆☆ 
 
嘿嘿嘿嘿,亲一下,我不好,我去脱敏。
你觉得有几部好小说、有几本好科技书就能全面驳斥明朝的“无能”么?这篇文章的论点尚可,但论据片面、还有部分失误,论证也不太严谨。
“少陵自有连城璧,怎奈微之识碔砆”,总感觉那篇文章想说明朝的好,可是隔靴搔痒,没有搔到痛处,还有些常识性错误。其实明代的文学、科技虽不是最好,但也算是不错的呀。
№13 ☆☆☆锦瑟2005-03-16 20:34:16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现在中西的史学界都认为中国的落后始于清的中后期。  
  
☆☆☆银行于2005-03-16 14:37:50留言☆☆☆
 
楞是没明白"康乾盛世"完了怎么还没半个世纪就来了"鸦片战争"...
№14 ☆☆☆kyou-i2005-03-16 20:38:5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楼上的,你不要被一部分人的记载蒙蔽,你说,
军事技术是最代表技术水准的,明朝已经拥有了开花炮弹,火箭(不是那种二踢脚之类的烟花,而是真正的武器,用于海战。而且开发出了双级火箭)。
但是你不知道他的杀伤力是什么。对吧?我的一个师弟恰好是做的这个论文,人有兴趣我以后可以摘抄。结果你可能会很遗憾。
我们的老祖宗习惯于追求高大完满,恨不得什么都是越早发明越好。就好像我在准备葡萄庄园论文。一部分学者一定要说我国先秦酒有葡萄园了。我在这里贴一下他们的观点。
以下内容来源:中法合作葡萄种植与酿酒示范农场网站  作者:德美
《诗· 风·七月》:“六月食郁及(就是这个字,死活上不去反正是葛藤类野生山葡萄) ,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反映了殷商时代(公元前17世纪初—约前ll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并认为葡萄为延年益寿的珍品。
这个观点你认可吗?
№16 ☆☆☆月光2005-03-17 00:27:37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那个绯色之月大约是没看过李约瑟的书,总是偏执地把中国一切落后因素都归到清朝头上。
 
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并没有发展出一套完备的科学研发体系与严谨逻辑思维,大部分科技成果往往都是属于经验总结而不是究其根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做进一步深化研究,亦无法提炼出一套严谨可行的理论。这才是中国在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无论是清、明还是唐、宋、汉,它们如果在近代,都是一样无法超越西方。
 
比如那个发现氧气的宋应星,他通过观察鱼在水里的呼吸而得出空气中有一种气息能维持生命,气息耗尽,人则死去,剩余气体谓之“气死”。必须承认,这个成就非常了不起,比西方早出许多年。
 
然而,宋应星的成就到此为止,他只是得出“空气中有气息可活人,息尽则人殆”,就没有继续深入了解这种气息的性质,在他之后也没有人继续以这个结论为基础探究氧气在空气中的比例,它与其他物质的反应,以致之在历史上只留下“最早发现氧气”的记录罢了。
 
与之相反,西方发现氧气的舍勒则在通过加热硝石得到一种他称之为“硝石的挥发物”的物质以后,废寝忘食地一直钻研下去,先后做了许多次加热硝石的实验,他发现,把硝石放在坩埚中加热到红热时,会放出气体,而加热时放出的干热气体,遇到烟灰的粉未就会燃烧,放出耀眼的光芒。接着他又再接再励,开始研究空气的成分有氧气的关系,最后经过大量细致的实验得出结论:空气中含有一种叫火空气的物质,可以助燃也可以呼吸,占空气的三分一或者四分之一。他最后将这些成果总结成《火与空气》一书。虽然他的观点后来证明是有错误的,但他的这一发现却被后来的科学家们发扬光大,并奠定了近代化学体系的基础。
 
从舍勒与宋应星两个人对待同一现象的不同态度,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中国在科技领域占了那么多“世界最早”,却最终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了。这与王朝的统治政策关系不大,而是文化传统的态度问题。那种看到“明朝有些科技领先当同时代西方”就以为“明朝如果不亡,中国就会科技昌盛”的观点是对科技史与科学常识的无知。
№17 ☆☆☆烈阳2005-03-17 06:25:29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康雍乾之世,大多是对明末的恢复性增长。根据《清朝文献通考》田赋所载 顺治十六年(1659)中国耕地总数是五百四十九万顷,康熙二十四年增长到六百八十三万
乾隆十八年增到七百零八万。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到七百四十一万。数字刚接近明末土地数字。(翦伯赞)可见康雍乾生产恢复是缓慢的,过了一百年才到了明末的生产规模。
生产提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量的人口呢,原因在于明末徐光启等人大力引进提倡番薯。这种作物产量巨大。由此中国土地能养活更多的人口,避免一些灾荒。
№18 ☆☆☆小小2005-03-17 08:49:1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登入后查看更多回贴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