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堂穴屋------殷人的居住 居住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之一,自古以来就受到了先民的重视。随着实践经验的逐渐积累,人们的居住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善。至殷商时期,建筑水平已达到了其时代应有的高度,并明显地带有了阶级社会那种特有的昭名分、辨贵贱的时代特征。当时既出现了宫墙文画、堂崇三尺的大型宫殿建筑,也有平地挖坑、修饰简略的穴居住房。豪奢与简陋,富贵和贫穷,构成了一幅殷商社会官僚贵族与平民奴隶在居住生活上反差强烈的生活图景。 20世纪30年代,考古工作者于小屯村东北、紧邻洹水的70万平方米的高地上,发现了50余座风格不一、形状各异的建筑基址。这些基址有的依坚而建,有的施夯而建,有的先平后建,有的敷灰而建。它们结构复杂,排列有致,配套齐全,气势恢宏,远非一般平民简单狭小的居址所能比。事实证明,小屯东北地就是殷商时期殷都内的宫殿宗庙区所在,是当时社会政治和宗教中心。 这些商王室的宫殿是以殿堂为主的组合建筑群体,主次有别,左右照应。古代文献讲“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而考古实际也证明了这一说法的可靠性。当时的宫殿都有高高的夯土台基,屋顶为两重檐四面坡形式,为茅草覆盖,周围回廊环绕,木柱林立。在空间结构上,既有单层排屋,也出现了双层楼房。50余座建筑基址根据其位置和功用,考古学家们将之分为甲、乙、丙三组。 甲组位于宫殿区最北部,有大小15座基址,是商王室的寝殿和享宴之所。虽然基址朝向不一,但整体布局呈现出左右对称的特点。其中甲十一面积最大,达500平方米。这座建筑建于地基非常坚硬的褐色土之上,基址厚达1-1.5米,显然经过精心夯砸,而承垫木柱的础石却不是常见的卵石,而是贵重的铜础,这表明此座建筑的主人尊贵异常,非最高统治者商王莫属。甲四基址则是一座有台阶的建筑。 乙组有21座基址,地上地下情况远比甲组复杂。除基址外,还有灰坑、水沟、葬坑等,仅水沟就有31条之多。21座建筑中有16座坐北朝南,当中最大的一座乙八面职竟达1200平方米,仅卵石柱础就多达153个。用房柱林立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而乙二十一则被发掘者根据地下遗留情况,复原设计为带有走廊、有楼梯可攀的两层楼房。 丙组位于乙组西南,有17座基址,被认为是祭坛所在,大多数没有础石,少有的几个供人居住的居所也是面积狭小。其他基址附近的人葬坑和有祭祀痕迹的兽葬坑暗示着其性质。 近些年发现的洹北商城,考古工作者已在其中发现了大型夯土基址30余处。其中面积最大的一号宫殿,面积达16000平方米。作为一座迄今发现面积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一号宫殿基址四周有建筑,中间为庭院,呈巨大的“回”字型。主要建筑物由门塾、主殿、廊庑、西配殿、门塾两旁的长廊组成。而尚未发掘的东部基址可能是东配殿。 从一号宫殿基址看,其主殿正室多达9间,每间面积大至相等。墙体以双木桩为骨,为土坯墙。每间正室都向南开门,与门对应的则是通向阔大庭院的台阶,台阶有的为木质踏步。在主殿第八、九间之间,有一宽约3米的通道。主殿外围是宽约3米的长廊,与主殿最西端的“回廊”相接的是一条长约30米的双面廊庑。 殷商时期尊神重鬼气息极为浓厚,反映在殷王室宫殿建筑上,则是“人神共居”,宫殿、宗庙、祭坑紧密相连,政治、祭祀与生活融于一体。 迷信的殷人,在建筑宫室殿堂过程中,为了镇宅安居等目的,常常要举行一系列惨无人道的祭祀仪式。具体而言,有奠基仪式、置础仪式、安门仪式和落成典礼。所用牺牲包括幼童在内的人牲,牛、羊、犬等兽牲。据统计,仅宫殿宗庙区内的乙组建筑基址,前后挖坑189个,杀641个,用牛40头,马15匹,羊120只,犬127条以及5辆车。其用牲之多,仪式之繁,无出其右,确实令人怵目惊心。 作为最高统治阶级政治活动与生活场所的宫殿,不但宏伟浩大,而且装饰华丽。考古工作者曾在一堵白灰面墙的残墙上发现有红色花纹和黑色圆点组成的对称图案,可知当时已出现壁画装饰。而用石雕形象作为装饰构件,也是殷代宫殿建筑中的惯用手法。在殷墟王陵区发掘到的圆雕石虎,就是一个镶嵌在木质构件上的装饰品。同墓中一件圆雕石背部的竖直宽槽,是明显是为立柱所留,其为建筑之物毫无疑义。 殷墟甲骨文记载,殷商时期有名目众多的各式建筑,如宫、宗、家、庭、寝、门、户等,考古中还在北许家桥遗址中发现了整齐的四合院建筑。近、些年来,有专家认为宫殿区中的甲组建筑原来应是四合院式建筑。而甲骨文中的“文室”、“丽室”这样的室名,完全可以让今人体味到当时宫殿建筑的奢靡程度。 殷商时期中小贵族和一般平民居住的房子多为地面长方平房式建筑,既有单间,也有套间,还出现了较为整齐的四合院建筑,面积在30科方米上下。房基选在地势高亢之处,经平整后先挖基槽,再夯打坚硬,然后于槽内筑墙,房基也经夯打,地坪颇为讲究。室内往往保留有柱洞、烧灶,有的在居住面中央还挖有圆坑,用做储藏物品之用。 此时,虽然已有地面建筑,甚至是宏伟豪奢的高堂崇殿,但对于大多数下层族众而言,其所居住的则多为半地穴式住宅。建国前后的殷墟考古发掘,就发现了数量不少的这类建筑。 半地穴式住宅往往是在地下挖一长方形浅坑,然后在坑壁上加筑版矮寺,四壁和室中竖立柱支撑屋顶,室内地面或用料礓石粉夯筑,有的还用火煅烧。木柱上架有横梁和椽子,顶上铺有柴草,并抹上草拌泥,形成两面坡形状。有些略为讲究的,还分做内外或前后两室。 殷代的建筑技术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其中,夯筑技术在当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当中,包括居室、宫殿、城墙甚至墓葬当中。在中央研究院发掘殷墟时,寻找夯土曾一度成为中心工作。在此之前,地下基址的夯窝曾被误认为是流水的漩涡。在发现的53座宫殿、宗庙建筑基址中,大多数都有厚度不一的夯土台基,有的还有夯土墩,有的则是在建墙体时对墙基槽进行夯打。经过层层夯打的地基或土台,坚硬结实,于其上建房基础牢固。 居宅房屋墙体的建筑,则主要采用了版筑技术。傅说开始就是“举于版筑之间”的奴隶。这种建筑方法是将土填入夹板之中,然后进行夯实。如此层层相叠,直至墙成。除此之外,木骨泥墙以及土坯也时有运用。 水陆并行------殷人的交通 殷商时代,由于交往的需要,人们已有了交通地理观念。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靠行去劳作,靠行去建立与社会的联系,靠行去达到自己各种各样的目的。因而,行与衣、食、住一起构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殷商时期,人们已积累了丰富的地理交通知识,对地形地貌类型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地理专名,包括山丘、平原、水道、河谷等等。这反映了殷人交通行止方面的广泛性和对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了解程度。 殷人的交通观念是以自己所在的“王邑”殷都为中心,并由此形成四方观念。卜辞里多有大邑商与东、南、西、北四方对言,这体现了殷人在以王邑为天下之中的前提下,对广阔地理方面平面展开的历史认识。 据研究,殷商时期形成了以殷墟王邑为中心的东西横向、南北纵向、四方辐射的道路交通网络。这些“国道”大致有六条:1、东南行,通向徐淮地区;2、东北行,通向今卢龙及辽宁朝阳地区;3、东行,通往山东益都古蒲姑的陆路,或沿古黄河或济水的水路;4、南行,通往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方国部族;5、西行,通向西方周族等方国部落;6、西北行,通往太行山以西的 方、土方。 殷商时期的道路有大道和小路之分。大道由黄土铺就,可并行或对行马车;小路由石子或碎陶片铺成,宽在1米左右。从考古发掘情况看,殷人已能够在水上架桥以便通行。 对于殷场外平民及奴隶而言,他们出行方式主要靠徒步行走,甲骨文的步字就是两脚接踵之形。而“遴”字更像一人蹭踱行走在四通衢道之间,其足部特别突出。而其他从足、止的字据统计有260多个,从行的字有130余个,说明当时一般的交通方式就是步行。为防虫蛇侵害,殷人出行时手中往往持有木棍,以击蛇探路,并辅助行走。 贵族陆上交通方式主要乘坐马车。殷人先祖相土就曾“作乘马”,成汤伐夏时,已有“良车七十乘”,表明殷人早就开始乘坐和利用马车做交通工具了。殷商时期的车出土有70余辆,其中近60%的出土于殷墟王陵区内,有11%的出于小屯宫殿宗庙区中,其余的皆发现于殷代贵族墓地。这一情况说明,马车在当时是奴隶主贵族们出行游乐、狩猎征战的交通工具,是上层社会中显示等级尊卑的奢侈品。 殷墟发现的车均为一车二马型,制造工艺和装配结构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最高水平。车的构件一般为:双轮、独辕、一轴、一舆、衡、轭、毂、辖等。车平均轨路约在2.3米左右,轴长在3米上下,轮径在1.2-1.5米之间,轮辐有18-26根不等。车舆为矩形干栏式,有大小之分,大者能容3人乘坐,小者容2人乘坐。车舆有的进行精致装饰,立柱和轼上等 以红漆,舆底铺有垫板,上面又铺有茵席。舆箱护栏高度在0.5米以下,由此断定人们乘马的姿势为屈膝跪坐。 车为木质,但也有少数青铜附件和玉器饰品。一为装饰马车,以增美观华丽,二是牢固车辆,提高可靠性。 作贵族的乘具,不仅车子华丽贵重,与之相关的物品也相当讲究,用于驱赶马的马鞭就包括玉质、铜质。显贵们乘车出行,正如古代文献所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甲骨文保留了不少有关车子的内容,为进一步认识殷商时期的车以及了解其用途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卜辞中,车字的写法出现了10余种之多,而且许多字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能与考古实物相互印证。 除马车之外,殷人使用牛车、羊车运输、出行也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其先公王亥曾“作服牛”,开乘牛车先例。由于殷代畜牧业较为发达,故牛车在数量上较为庞大,甲骨文中有“九十牵”、“五十牵”、“百又五十牵”,而“牵”字像缚牛引縻,应特指牛车。牛车与马车一样,也采用一车二牛驾行。考古发掘迹象表明,殷商时期似乎还存着人力推拉的双轮小车,甚至有独轮车。 以马代步或骑马作战在殷代也是常事。殷墟小屯宫殿区内曾发现埋有一人一马一犬的墓葬,墓中死者携带有兽头铜刀、弓形器、玉策等,马匹也配有羁饰。这种现象被认为是“战马猎犬”。与此相同的是,在殷墟的苗圃北地也有一人一马的埋葬。而其他地方发现的马、头上都有用于羁马的羁饰、辔饰等,表明这些马匹是供骑乘的。卜辞中也有表现商王乘坐马车、官僚武士骑马随行,拥拥簇簇、顺次井然的出行场景。 殷人对象这种庞然大物也已驯服使用,让象帮助自己劳作或供自己骑乘。古文献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象形,则正是象被驯服使用之意。殷墟王陵区曾发现象坑,其中一坑中埋有一个幼象个体,身上尚佩带有一个铜铃,此象为家象不言而喻。此外,肥笨憨拙的玉象雕刻以及精美绝伦的象牙制品,均透露出了3000多年的前殷人与象之间的役使关系。 在水路方面,殷商时期,境内河流众多,湖泽遍布。因此,渡河涉水也是日常生活内容之一。对此,殷人已采用多种实用方式,解决了出行所遇到的难题。遇到水浅的河道,殷人往往涉水而过,或于水中放置石块,跳跃前行,甚至干脆游泳通过。也有的在水上架设桥梁。在殷墟宫殿区外围的大壕沟西南角,考古工作者曾发现类似桥墩之类的东西,估计这条壕沟上当时架有桥梁。 甲骨文记载,殷人还使用了皮囊浮渡过河,类似于现在黄河上游群众乘充气羊皮筏过河的方法。 使用舟楫渡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懂得“刳木为舟”了。而古时的舟、楫实物也多有发现。至殷商时期,操使舟楫于水道交通更加普遍。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殷人用舟的卜辞记录,反映了舟楫在当时已成为重要交通的工具。 殷墟甲骨文中的“舟”是一个象形字,很容易辨认出来。而一些与舟有关的字,也颇会意,都是殷人用舟渡河的真实写照。 殷代还建有自己的船队,群舟泛水,景象壮观。有时,商王兴致一来,还亲自率舟行于河水之上。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商王自己拥有专用的“王舟”。甲骨卜辞有专门卜问王舟建造之事。而其他贵族显贵们也各有属于自己的舟船。由于舟船成群,商王还要委派官员前去管理。 由于殷人出行频繁,为保障道路安全畅通,殷商王朝还建立了初步的交通制度,并出现了供贵族们食宿行止的设施“羁”,进而又逐步形成了驿传机制,这一制度对后世有深刻影响。
高堂穴屋------殷人的居住 居住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之一,自古以来就受到了先民的重视。随着实践经验的逐渐积累,人们的居住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善。至殷商时期,建筑水平已达到了其时代应有的高度,并明显地带有了阶级社会那种特有的昭名分、辨贵贱的时代特征。当时既出现了宫墙文画、堂崇三尺的大型宫殿建筑,也有平地挖坑、修饰简略的穴居住房。豪奢与简陋,富贵和贫穷,构成了一幅殷商社会官僚贵族与平民奴隶在居住生活上反差强烈的生活图景。 20世纪30年代,考古工作者于小屯村东北、紧邻洹水的70万平方米的高地上,发现了50余座风格不一、形状各异的建筑基址。这些基址有的依坚而建,有的施夯而建,有的先平后建,有的敷灰而建。它们结构复杂,排列有致,配套齐全,气势恢宏,远非一般平民简单狭小的居址所能比。事实证明,小屯东北地就是殷商时期殷都内的宫殿宗庙区所在,是当时社会政治和宗教中心。 这些商王室的宫殿是以殿堂为主的组合建筑群体,主次有别,左右照应。古代文献讲“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而考古实际也证明了这一说法的可靠性。当时的宫殿都有高高的夯土台基,屋顶为两重檐四面坡形式,为茅草覆盖,周围回廊环绕,木柱林立。在空间结构上,既有单层排屋,也出现了双层楼房。50余座建筑基址根据其位置和功用,考古学家们将之分为甲、乙、丙三组。 甲组位于宫殿区最北部,有大小15座基址,是商王室的寝殿和享宴之所。虽然基址朝向不一,但整体布局呈现出左右对称的特点。其中甲十一面积最大,达500平方米。这座建筑建于地基非常坚硬的褐色土之上,基址厚达1-1.5米,显然经过精心夯砸,而承垫木柱的础石却不是常见的卵石,而是贵重的铜础,这表明此座建筑的主人尊贵异常,非最高统治者商王莫属。甲四基址则是一座有台阶的建筑。 乙组有21座基址,地上地下情况远比甲组复杂。除基址外,还有灰坑、水沟、葬坑等,仅水沟就有31条之多。21座建筑中有16座坐北朝南,当中最大的一座乙八面职竟达1200平方米,仅卵石柱础就多达153个。用房柱林立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而乙二十一则被发掘者根据地下遗留情况,复原设计为带有走廊、有楼梯可攀的两层楼房。 丙组位于乙组西南,有17座基址,被认为是祭坛所在,大多数没有础石,少有的几个供人居住的居所也是面积狭小。其他基址附近的人葬坑和有祭祀痕迹的兽葬坑暗示着其性质。 近些年发现的洹北商城,考古工作者已在其中发现了大型夯土基址30余处。其中面积最大的一号宫殿,面积达16000平方米。作为一座迄今发现面积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一号宫殿基址四周有建筑,中间为庭院,呈巨大的“回”字型。主要建筑物由门塾、主殿、廊庑、西配殿、门塾两旁的长廊组成。而尚未发掘的东部基址可能是东配殿。 从一号宫殿基址看,其主殿正室多达9间,每间面积大至相等。墙体以双木桩为骨,为土坯墙。每间正室都向南开门,与门对应的则是通向阔大庭院的台阶,台阶有的为木质踏步。在主殿第八、九间之间,有一宽约3米的通道。主殿外围是宽约3米的长廊,与主殿最西端的“回廊”相接的是一条长约30米的双面廊庑。 殷商时期尊神重鬼气息极为浓厚,反映在殷王室宫殿建筑上,则是“人神共居”,宫殿、宗庙、祭坑紧密相连,政治、祭祀与生活融于一体。 迷信的殷人,在建筑宫室殿堂过程中,为了镇宅安居等目的,常常要举行一系列惨无人道的祭祀仪式。具体而言,有奠基仪式、置础仪式、安门仪式和落成典礼。所用牺牲包括幼童在内的人牲,牛、羊、犬等兽牲。据统计,仅宫殿宗庙区内的乙组建筑基址,前后挖坑189个,杀641个,用牛40头,马15匹,羊120只,犬127条以及5辆车。其用牲之多,仪式之繁,无出其右,确实令人怵目惊心。 作为最高统治阶级政治活动与生活场所的宫殿,不但宏伟浩大,而且装饰华丽。考古工作者曾在一堵白灰面墙的残墙上发现有红色花纹和黑色圆点组成的对称图案,可知当时已出现壁画装饰。而用石雕形象作为装饰构件,也是殷代宫殿建筑中的惯用手法。在殷墟王陵区发掘到的圆雕石虎,就是一个镶嵌在木质构件上的装饰品。同墓中一件圆雕石背部的竖直宽槽,是明显是为立柱所留,其为建筑之物毫无疑义。 殷墟甲骨文记载,殷商时期有名目众多的各式建筑,如宫、宗、家、庭、寝、门、户等,考古中还在北许家桥遗址中发现了整齐的四合院建筑。近、些年来,有专家认为宫殿区中的甲组建筑原来应是四合院式建筑。而甲骨文中的“文室”、“丽室”这样的室名,完全可以让今人体味到当时宫殿建筑的奢靡程度。 殷商时期中小贵族和一般平民居住的房子多为地面长方平房式建筑,既有单间,也有套间,还出现了较为整齐的四合院建筑,面积在30科方米上下。房基选在地势高亢之处,经平整后先挖基槽,再夯打坚硬,然后于槽内筑墙,房基也经夯打,地坪颇为讲究。室内往往保留有柱洞、烧灶,有的在居住面中央还挖有圆坑,用做储藏物品之用。 此时,虽然已有地面建筑,甚至是宏伟豪奢的高堂崇殿,但对于大多数下层族众而言,其所居住的则多为半地穴式住宅。建国前后的殷墟考古发掘,就发现了数量不少的这类建筑。 半地穴式住宅往往是在地下挖一长方形浅坑,然后在坑壁上加筑版矮寺,四壁和室中竖立柱支撑屋顶,室内地面或用料礓石粉夯筑,有的还用火煅烧。木柱上架有横梁和椽子,顶上铺有柴草,并抹上草拌泥,形成两面坡形状。有些略为讲究的,还分做内外或前后两室。 殷代的建筑技术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其中,夯筑技术在当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当中,包括居室、宫殿、城墙甚至墓葬当中。在中央研究院发掘殷墟时,寻找夯土曾一度成为中心工作。在此之前,地下基址的夯窝曾被误认为是流水的漩涡。在发现的53座宫殿、宗庙建筑基址中,大多数都有厚度不一的夯土台基,有的还有夯土墩,有的则是在建墙体时对墙基槽进行夯打。经过层层夯打的地基或土台,坚硬结实,于其上建房基础牢固。 居宅房屋墙体的建筑,则主要采用了版筑技术。傅说开始就是“举于版筑之间”的奴隶。这种建筑方法是将土填入夹板之中,然后进行夯实。如此层层相叠,直至墙成。除此之外,木骨泥墙以及土坯也时有运用。 水陆并行------殷人的交通 殷商时代,由于交往的需要,人们已有了交通地理观念。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靠行去劳作,靠行去建立与社会的联系,靠行去达到自己各种各样的目的。因而,行与衣、食、住一起构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殷商时期,人们已积累了丰富的地理交通知识,对地形地貌类型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地理专名,包括山丘、平原、水道、河谷等等。这反映了殷人交通行止方面的广泛性和对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了解程度。 殷人的交通观念是以自己所在的“王邑”殷都为中心,并由此形成四方观念。卜辞里多有大邑商与东、南、西、北四方对言,这体现了殷人在以王邑为天下之中的前提下,对广阔地理方面平面展开的历史认识。 据研究,殷商时期形成了以殷墟王邑为中心的东西横向、南北纵向、四方辐射的道路交通网络。这些“国道”大致有六条:1、东南行,通向徐淮地区;2、东北行,通向今卢龙及辽宁朝阳地区;3、东行,通往山东益都古蒲姑的陆路,或沿古黄河或济水的水路;4、南行,通往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方国部族;5、西行,通向西方周族等方国部落;6、西北行,通往太行山以西的 方、土方。 殷商时期的道路有大道和小路之分。大道由黄土铺就,可并行或对行马车;小路由石子或碎陶片铺成,宽在1米左右。从考古发掘情况看,殷人已能够在水上架桥以便通行。 对于殷场外平民及奴隶而言,他们出行方式主要靠徒步行走,甲骨文的步字就是两脚接踵之形。而“遴”字更像一人蹭踱行走在四通衢道之间,其足部特别突出。而其他从足、止的字据统计有260多个,从行的字有130余个,说明当时一般的交通方式就是步行。为防虫蛇侵害,殷人出行时手中往往持有木棍,以击蛇探路,并辅助行走。 贵族陆上交通方式主要乘坐马车。殷人先祖相土就曾“作乘马”,成汤伐夏时,已有“良车七十乘”,表明殷人早就开始乘坐和利用马车做交通工具了。殷商时期的车出土有70余辆,其中近60%的出土于殷墟王陵区内,有11%的出于小屯宫殿宗庙区中,其余的皆发现于殷代贵族墓地。这一情况说明,马车在当时是奴隶主贵族们出行游乐、狩猎征战的交通工具,是上层社会中显示等级尊卑的奢侈品。 殷墟发现的车均为一车二马型,制造工艺和装配结构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最高水平。车的构件一般为:双轮、独辕、一轴、一舆、衡、轭、毂、辖等。车平均轨路约在2.3米左右,轴长在3米上下,轮径在1.2-1.5米之间,轮辐有18-26根不等。车舆为矩形干栏式,有大小之分,大者能容3人乘坐,小者容2人乘坐。车舆有的进行精致装饰,立柱和轼上等 以红漆,舆底铺有垫板,上面又铺有茵席。舆箱护栏高度在0.5米以下,由此断定人们乘马的姿势为屈膝跪坐。 车为木质,但也有少数青铜附件和玉器饰品。一为装饰马车,以增美观华丽,二是牢固车辆,提高可靠性。 作贵族的乘具,不仅车子华丽贵重,与之相关的物品也相当讲究,用于驱赶马的马鞭就包括玉质、铜质。显贵们乘车出行,正如古代文献所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甲骨文保留了不少有关车子的内容,为进一步认识殷商时期的车以及了解其用途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卜辞中,车字的写法出现了10余种之多,而且许多字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能与考古实物相互印证。 除马车之外,殷人使用牛车、羊车运输、出行也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其先公王亥曾“作服牛”,开乘牛车先例。由于殷代畜牧业较为发达,故牛车在数量上较为庞大,甲骨文中有“九十牵”、“五十牵”、“百又五十牵”,而“牵”字像缚牛引縻,应特指牛车。牛车与马车一样,也采用一车二牛驾行。考古发掘迹象表明,殷商时期似乎还存着人力推拉的双轮小车,甚至有独轮车。 以马代步或骑马作战在殷代也是常事。殷墟小屯宫殿区内曾发现埋有一人一马一犬的墓葬,墓中死者携带有兽头铜刀、弓形器、玉策等,马匹也配有羁饰。这种现象被认为是“战马猎犬”。与此相同的是,在殷墟的苗圃北地也有一人一马的埋葬。而其他地方发现的马、头上都有用于羁马的羁饰、辔饰等,表明这些马匹是供骑乘的。卜辞中也有表现商王乘坐马车、官僚武士骑马随行,拥拥簇簇、顺次井然的出行场景。 殷人对象这种庞然大物也已驯服使用,让象帮助自己劳作或供自己骑乘。古文献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象形,则正是象被驯服使用之意。殷墟王陵区曾发现象坑,其中一坑中埋有一个幼象个体,身上尚佩带有一个铜铃,此象为家象不言而喻。此外,肥笨憨拙的玉象雕刻以及精美绝伦的象牙制品,均透露出了3000多年的前殷人与象之间的役使关系。 在水路方面,殷商时期,境内河流众多,湖泽遍布。因此,渡河涉水也是日常生活内容之一。对此,殷人已采用多种实用方式,解决了出行所遇到的难题。遇到水浅的河道,殷人往往涉水而过,或于水中放置石块,跳跃前行,甚至干脆游泳通过。也有的在水上架设桥梁。在殷墟宫殿区外围的大壕沟西南角,考古工作者曾发现类似桥墩之类的东西,估计这条壕沟上当时架有桥梁。 甲骨文记载,殷人还使用了皮囊浮渡过河,类似于现在黄河上游群众乘充气羊皮筏过河的方法。 使用舟楫渡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懂得“刳木为舟”了。而古时的舟、楫实物也多有发现。至殷商时期,操使舟楫于水道交通更加普遍。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殷人用舟的卜辞记录,反映了舟楫在当时已成为重要交通的工具。 殷墟甲骨文中的“舟”是一个象形字,很容易辨认出来。而一些与舟有关的字,也颇会意,都是殷人用舟渡河的真实写照。 殷代还建有自己的船队,群舟泛水,景象壮观。有时,商王兴致一来,还亲自率舟行于河水之上。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商王自己拥有专用的“王舟”。甲骨卜辞有专门卜问王舟建造之事。而其他贵族显贵们也各有属于自己的舟船。由于舟船成群,商王还要委派官员前去管理。 由于殷人出行频繁,为保障道路安全畅通,殷商王朝还建立了初步的交通制度,并出现了供贵族们食宿行止的设施“羁”,进而又逐步形成了驿传机制,这一制度对后世有深刻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