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古意茶坊
主题:《大明会典》关于庶人婚礼的规定与实际情况有无冲突? [7]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婚礼分好几个阶段,繁琐的内容一大堆。这里仅仅依照目前狭隘的观念,理解成亲迎、拜堂、洞房三个阶段,那么《大明会典》是这么说的——

  親迎 【 有故、聽以媒氏往迎】

  前期一日、女氏使人張陳其婿之寢室。【俗謂之鋪房】其日質明、婿父盛服以祝告廟訖。父坐於正廳中間南向。子盛服【品官子孫假九品服,餘皂衫折上巾】立於父位之西少南、東向。贊禮唱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婿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執事者以盞注酒授婿、婿祭酒少許訖。啐酒、以盞授從者訖、興平身、進立於父位前。父命之曰、釐爾內治。往求爾匹。婿進曰、敢不奉命。贊禮唱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婿鞠躬、拜興、拜興、平身。降出、乘馬、以二燭前導、至女家。司賓延入次。是日、女父母請親戚宴女如家人之儀。婿至。主婚者以祝告於祠堂曰、某之第幾女、將以今日歸於某、不勝感愴。告祝訖。出迎婿於中門之外、揖婿入。主婚者陞東階、西向。婿陞西階、進當寢戶之前、北面。執鴈者陳鴈於階庭。

  【無鴈、以他物代】

  婿曰、某受命於父。以茲嘉禮恭聽成命。主婚者曰、某固願從命。贊禮唱鞠躬、再拜、平身。婿鞠躬、再拜、平身。贊禮引婿降階出至次以俟。主婚者不降送。婿既出就次。女父母盛服南向坐。侍女導從女至堂上、詣父母前北面立。贊者唱四拜。女四拜。父戒之曰、往之爾家、無忘肅恭。母戒之曰、夙夜以思、無有違命。諸母申之曰、無違爾父母之訓。贊者又贊四拜。女四拜、興訖。導從出門陞輿。二燭導行。

  婿先乘馬還、俟於門外。婦至門外。贊者請降輿。婦降輿入門北面立。婿出至中門外南面、揖婦同入室。婦從者布婿席於室東。婿從者布婦席於室西。贊者引婿婦至席所、東西相向。贊禮唱拜興、拜興。婿婦皆再拜。婿揖婦就坐。婦從者舉食案置於婿前。婿從者舉食案置於婦前。婦從者斟酒進供於婿、婿受盞飲酒、婿從者斟酒進供於婦、婦受盞飲酒畢。從者以饌進。婿婦皆饌。再飲再饌畢。婦從者以巹斟酒進授婿、婿受巹、婿從者以巹斟酒進授婦、婦受巹同飲畢。婿婦皆興、入寢室。婿脫服、婦從者受之。婦脫服、婿從者受之。婿從者餕婦之餘。婦從者餕婿之餘。主婚者禮男送者於外廳、主婦禮女送者於中堂、各如儀。
  
  婦至之明日、謁見舅姑。

==============

  以上似乎出自朱子家礼,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

  到了正式结婚那天,嫁女儿的人家要宴请宾客,至于娶媳妇的人家要不要大办酒宴则没说。主婚人在新娘家的祠堂里发表一番感慨,说今天某人的女儿要嫁给某人云云。
  新郎穿上盛装(官员的子孙穿九品官服,老百姓的子孙穿黑衣服戴折上巾。新郎的父亲训话,叫新郎去亲家迎接新媳妇进门,于是新郎拜父亲,然后骑马上路去接媳妇。
  话说新郎就到了新娘家,主婚人就迎接新郎进门,互相揖让一番说一些客套话。
  接着,新娘的父母坐在堂上。新娘出来,对父母四拜,新娘父母训话,教育女儿一些妇道之类的,新娘的其他女性长辈告诫新娘要听从父母的训诫。训话完毕,新娘再对父母四拜。

  拜别父母,新娘就上了舆。先秦到唐代,这个舆一般是指的马车,到了明代,似乎变成了轿子。不过这个不重要,总之新郎在前头骑马,带新娘去新郎家。

  到了新郎家,新郎先下马,再家门口等着。
  赞者请新娘下轿,于是新娘下轿——注意没有踢轿门。
  然后新郎对新娘作揖,请新娘和他一起进门。与此同时,新娘和新郎的随从在新郎家分别放上席子,赞者就带领新郎和新娘进去入座。
  新郎和新娘对拜——这里似乎跳过拜天地拜高堂而直接进入夫妻对拜阶段。新郎对新娘作揖,请新娘入座,于是两个人都坐下,这就进入同牢阶段。

  然后新娘的随从给新郎倒酒,新郎的随从给新娘倒酒,新婚小夫妻俩喝酒——注意这里不是交杯酒。
  新郎新娘再吃下同一只牲口上切下来的肉,当然也是新娘的随从给新郎,新郎的随从给新娘这么来。
  再来是喝合巹酒——要声明一点,他们还没进洞房。看起来所谓的合巹酒是从同一个酒壶里倒出的酒液,但是喝的时候不需要做出双手环绕那么复杂的动作。

  然后,就入洞房了。
  新郎脱下婚礼服,交给新娘的随从;新娘脱下婚礼服,交给新郎的随从,新娘的盖头不知如何处理?
  于是新郎的随从吃新娘刚才吃剩的肉,新娘的随从吃新郎刚才吃剩的肉,话说这还真是节约。

  于是主婚人可以退场了,如果是男的,那么新郎从他到外厅;如果主婚人是女的,那么新娘送她到中堂。

  接下来有没有婚宴不知道,反正《大明会典》没写。整个过程,没有新郎的爹娘什么事,貌似他们根本没出场过。

  于是洞房一夜。

  第二天,新娘拜见新郎的爹娘。

  以上是庶人的婚礼,而皇太子、亲王和其他官员的大概经过也差不多,都没有谈到诸如踢轿门、过火盆、拜天地、拜父母之类的东西。那么明朝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
№0 ☆☆☆北宫 2008-05-13 01:14:18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那个“餘”好像是指祭祀过祖先的食物,也许是新郎吃新娘家的祖先的祭品,新娘吃新郎家的祖先的祭品吧。
№1 ☆☆☆北宫2008-05-13 01:55:27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踢轿门、过火盆是东北人的习惯,拜天地和拜父母是有的,但是盖头都不是在洞房揭开的。关于明朝人的婚礼,儒林外史上有好几个人的婚礼记载,从富裕人家到一般人家的都有。从娶正室到妾扶正的典礼也有。
话说,我们现在电视上看到的婚礼,其实都是清朝时候才流行的了,比如踢轿门,过火盆这些。而且,各地风俗稍有区别的,北方和南方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换言之,作者在写婚礼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写,而不是无论任何地方都写成一样的风俗。
仅闹洞房这项,各地就大不相同了。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闹房的最早记录,是在宋朝徽州出现,之前还有更早的,或许我没见过,但是和明清时候的风俗,都不尽相同。
№2 ☆☆☆小马甲2008-05-13 14:51:37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呃。。。请去翻《醒世姻缘传》里边有几个章节说的就是明朝结婚的风俗
№3 ☆☆☆扫雪煮酒2008-05-14 17:44:2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貌似男女很平等啊。
 
比什么踢轿门什么的风俗要雅致含蓄多了。
№4 ☆☆☆浅阅2008-05-15 07:38:14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貌似男女很平等啊。
 
比什么踢轿门什么的风俗要雅致含蓄多了。
№5 ☆☆☆浅阅2008-05-15 07:38:23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比什么踢轿门什么的风俗要雅致含蓄多了。  
  
№5 ☆☆☆浅阅于2008-05-15 07:38:23留言☆☆☆   
 
朱熹家应该是这么搞的,至于其他人家不清楚。
№6 ☆☆☆北宫2008-05-15 09:11:0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还有什么撒帐早生贵子都是少数民族风俗。汉族宋时有撒五谷,但是没那么吵闹的动静。
就好比西方教堂婚礼的庄严肃穆,古时中国婚礼讲究严肃郑重,因为这是个人和家族的大事,是关乎节操和承诺的仪式。在受了少数民族影响之后,才变成了如今吵闹的模样。
哎,想想真闹心。
 
№7 ☆☆☆倾霜2008-05-25 00:06:59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