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读书心得区
主题:典到琴书事可知——读《豆棚闲话》 [1]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典到琴书事可知——读《豆棚闲话》 (2008-06-03 18:34:45)
标签:豆棚闲话 艾衲居士 文化   分类:书读百遍

    据说古代一落魄世家女子不得不卖书易米时曾写诗一首

    典到琴书事可知,又从架上检元诗。先人手泽飘零尽,世族生涯落魄悲。此去鸡林求易得,他年邺架借应痴。明知此后无由见,珍重寒闺伴我时。

    北岛说,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其实我要说的是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

    不管从什么方面看,这都是一本奇书妙书。

    第一篇故事已是惊喜连连,说的是介子推当初如何死的。怎么死的呢,原来是他娶了个妒妇,那妒妇将他困在山中,他左思右想没奈何,便放一把火把两人烧死了。第二篇也不落俗套,讲的西施范蠡,原来里面另有来历,不仅不浪漫,还颇有几分龌龊。就着开首连篇,足以称作当年的“先锋小说”了吧。

    而后的故事平平,无非是人世的因果报应,只要你安下心来做好人,便是阎王让你今朝死,你也能凭这一点德扭转命运。这是儒家思想。就凭前面这几篇,我想这艾纳居士必定是落第学子,心里装满了孔孟之道,却又出仕无门,一股恶气便把古今中外所有高尚浪漫传说统统解构。

    那本书的前言说最经典的当属伯夷叔齐首阳山上的故事。故事经典,结构经典,用词经典,果然是经典之作。但我想若要作者本身来选,他倒未必觉得这篇好的,他也许觉得最后一篇好。

    最后一篇讲一个姓陈的斋长在豆棚下讲什么佛教道家统统是放屁,信不过的,语言流畅,是书生口吻。最后这个斋长被众人轰走了。不久豆棚塌了,众人便道,都是这个人的胡言乱语,把咱们的豆棚都弄倒了。

    我不知怎的对最后一篇特别生出感悟。我拿不准作者的立场是怎样,可于我,却在陈斋长身上找出了一丝无奈。

    典到琴书事可知。百无一用是书生。满架诗书敌不过果腹的口粮,满腹经纶终究换不来一朝温饱。智慧,把人钉在了十字架上,你的身后全是血,众人不过用你的血装点成一扇桃花,野狗又来围着这一点腥气厮杀。陈斋长的悲哀在于他知道得太多了,他是世界的早产儿,注定要夭折。

    前面的嬉笑怒骂推倒重来,说到底不过是歇斯底里的悲伤和凄凉。

    很多人在难过的时候反而会写出很诙谐的东西。苏东坡是这样的。但苏轼真真是苦中作乐,以苦为乐——他太强大而健全了,他不需要任何病态的发泄,他不需要恨这个世界,因为他就站在世界的制高点。

    可艾衲居士,一听这个名号,便想出一个萧瑟、沉默,甚至看起来有点懦弱的书生。他的“乐”,不过是痛苦的大海上那一点点浮萍,没有根基的,随波逐流的。

    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句话放到《豆棚闲话》中,同样合适。

    毕竟以前的书生轻易不写小说,定是心里有了不吐不快之事才要这样一涌而出。

    我喜欢他用最后一个故事封住了底,豆棚塌了,故事没有了。

    于是我们听到几声叹气。远处竟飘来一阵哭声,细听却又像有谁在笑。

№0 ☆☆☆十月维秋 2008-06-12 20:27:14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我的启蒙读物之一, 6岁前在爸爸的书柜里翻出来, 当时就学会了"青x蛇儿口, 黄蜂尾上针, 两般犹未毒, 最毒妇人心". 薄薄一本不记得是蓝是绿的封面. 12岁搬家到北京就再也没看见那本书. 后来18岁在重洋外的大学图书馆底层, 却又找着了这本豆棚闲话.
 
№1 ☆☆☆112008-06-13 14:02:59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