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创作交流
主题:成语该怎样规范 [3]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成语该怎样规范

何知

成语在语言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成语的产生和形成往往含有民族特色的出典和故事。它经过实践的千锤百炼,可以言简意赅而又形象生动地表达特定的复杂意义,它最能反映民族语言的特点,被人们视为民族语言中的瑰宝。

成语既然广泛为人们喜爱和使用,它在语言中也不断地在发展变化,它就自然会在读音、词形和语义等方面产生某些分歧,也就需要进行必要的规范。比如“叶公好龙”“安步当车”中,“叶”读yè或shè,“车”读chē或jū,就可能有不同。“怙恶不悛”中的“怙”误读为gū,“悛”误读为加jùn也不少见。“好高骛远”中是“务”还是‘骛”或“鹜”,“莫名其妙”中是“名”还是“明”,经常写法不同。“哀兵必胜”,一般词典不管双方强弱,都一律解释为被侵略的军队定打胜仗,现实中会是这样吗?喻指过时的事物是“明日黄花”还是“昨日黄花”,“七月流火”是天要凉了,还是天热得不行?我军今晚“倾巢而出”,用得对不对?我们还可以不费力气地举出成语运用中的许多分歧混乱现象,表明现代汉语中成语的“规范”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成语含义的规范,比起词形和读音更为复杂。“一团和气”“人定胜天”这些成语,且不说从前对原意的曲解(人一定能战胜大自然——改地换天),就是当时的含义同今天也有很大不同。过去把“一团和气”视为无原则、是非不分的表现,而同今天提倡待人接物要“一团和气”大相径庭。人一定要战胜大自然,同今天提倡的保护大自然,人同环境的和谐发展也有了天壤之别。至于“空穴来风”的语义变化,更让人吃惊。从来源上说,因为有穴才能来风,所以《现代汉语词典》将它注释为“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而《辞海》和常用的一些成语词典对“空穴来风”的注释,正好同《现汉》不同,指事物毫无根据。河南人民出版社的《成语大词典》,商务2000年出版的《古今汉语词典》等,则注释为“比喻某种说法有一定的原因。也比喻流言乘虚而入”。这种释义虽然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但却忽略了在使用中可能引起的混乱。因为这两种意义是相互矛盾对立的。比如某人对某事表态时用“空穴来风”,如果事办成了他可以说他的意思是说某事原来是有根据的。如果事情结果不好,他也可以说早就认为那是无根据的事,这岂不让人对他的表态莫测高深吗?显然对这些语言现象不进行规范,必将在使用中给相互交际造成很大的困难。

对成语怎样进行规范?过去讨论语文规范,甚至专门研讨词汇规范的文章和专著,很少涉及成语的规范问题。因此对成语的规范,应该进行研究探索,应该以当代广大群众使用的语言实际和约定俗成等原则,综合考虑作为规范的依据。

首先是“对”和“错”的问题。不少使用成语中的问题,是因为用的人对成语理解不准确,或望文生义,造成误用。比如把“画地为牢”写作“划地为牢”,把“按部就班”,写作“按步就班”。把“差强人意”理解为很不合主观的意愿,把“万人空巷”用作大家都呆在家里不出去。把“明日黄花”错弄成“昨日黄花”,把“七月流火”错用作夏日炎炎,酷热难当。上述俯拾即是的误用实例,就需要通过指明正确的用法帮助改正。

其次,多种用法并存,不易认定谁一定对,谁一定错。这就需要根据语料,认真研究,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提出规范的意见,引导大家使用。如“莫名其妙”和“莫明其妙”,“洋洋得意”和“扬扬得意”,“万水千山”和“千山万水”,“拔苗助长”和“揠苗助长”。

上述四组成语,反映了几种不同的情况,在引导规范时也需要分别对待。按表义明确,从今不从古,尊重广大群众使用习惯的原则,用约定俗成,因势利导的手段分别加以解决。

《光明日报》

№0 ☆☆☆iceheart 2004-02-05 01:26:43留言☆☆☆  加书签 不再看TA

呵呵,看到有人在讨论,就贴一些有用的小东东:)
№1 ☆☆☆iceheart2004-02-05 01:27:03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如何正确使用成语
成语是一种有其出典、相沿习用的特殊的固定词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在人们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它的结构已经固定下来,一般不能随意改动。成语在表意上与一般词组不同;有些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如“万紫千红”、“乘风破浪”;有些却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有其意义的来源和演变,如“汗牛充栋”、“明哲保身”。
如果对成语在结构和意义的特点缺乏了解,人们在使用成语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提高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提出了正确使用成语的明确要求,当前教材和各种复习资料对这一知识点涉及不多,为了更好的指导教学,本文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正确使用成语,首先要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
成语主要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和口头俗语。经过长时间的广泛流传,有些成语的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成语表达的是一个整体意义,而意义又比较丰富,四字的结构形式难以承载全部信息,部分信息只能隐含在字面意义的背后。因此,成语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并不完全一致。如“闭门造车”,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只能得到“关起门来在家里造车”的意义,而“出门合辙”的原意无法从字面上体现出来,并且“不顾实际情况,一味主观杜撰”的现代意义又与原意相差很远。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的差异是造成人们错误理解成语意义的主要原因。我们在使用成语时,为了使其意义与句意协调一致,应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使用意义不相干、甚至相反的成语。出现这样的误用,是因为使用者对成语的意义不理解,只是望文生义,例如:
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他,能把个人利益看得轻于鸿毛,真是难能可贵。
“轻于鸿毛”的实际意义是比喻人死得毫无意义,比大雁的毛还轻,常与“重于泰山”对比着使用,使用者把成语理解为“无足轻重”之意了。再如:
在县委书记的带领下,县里的大批干部都深入农村,工作地点由舒适的办公室转移到了瓜田李下。
“瓜田李下”典出汉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说经过瓜田不要弯腰,走过李子树下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有偷瓜偷李子的嫌疑,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在这里,使用者却认为它与“田间地头”同义。又如:“
小说的魅力主要来自于它的内容,因为它能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使没有类似经历的人能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的“感”应理解为“感谢”,整个成语是代替亲友恳请别人帮助时用来表示谢意的,而使用者把“感”理解为“感觉”、“感受”,就会误解整个成语的意义。
以上三个成语的意义与所需要的意义毫无联系,望文生义还会造成更严重的错误。例如:
抱残守缺,自我作古,只能永远被囚禁在传统的牢笼里。
“自我作古”的真正意义与作者的想象恰巧相反,是指不沿袭古人,由我创始。再如:
咱们说话得有根据,可不能空穴来风啊!
“空穴来风”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并没有“捕风捉影”之意。又说:
百姓渴望的不是某某人登上皇帝宝座,只是能过上那种丰衣足食,文恬武嬉的生活。
“文恬武嬉”是形容官吏贪图享受,吃喝玩乐,百姓希望天下太平,并不希望官吏们尸们素餐。
2、避免使用意义不能完全适合上下文语意要求的成语。从语境角度看,任何成语都要在一定的语文环境中使用。所使用的成语既要满足语意的需要,又不能和上下文的语意发生冲突;从成语意义的角度看,成语的意义有其完整性,这种完整性在人们理解和使用的过程中不应发生改变,不能只截取其中一部分意义,而忽略其他意义。如果忽视上下文语意的要求,或对成语的意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可能造成搭配不当的错误。例如:
张成同志不幸被敌人抓获,投入监狱,虽然全身被打得遍地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
“遍地鳞伤”已含有“全身”的意义,这就与上文的“全身”语意重复了。例如:
李员外的女儿出嫁了,她穿着一身华丽的凤冠霞帔,漂亮极了。
“凤冠”是戴在头上的,“霞帔”是披在肩上的,“凤冠霞帔”与“一身”冲突。又如:
这次火灾没造成什么损失,全是因为你们消防队的同志能及时赶来、迅速灭火。你们能助我们一臂之力,我们太感谢了。
“一臂之力”是指其中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这就与上下文的“全是”不一致了。
成语数量众多,存在大量近义成语。这些成语虽然意义相近,但是词义的范围、轻重、搭配对象或运用的句式上存在差别。高考试题也常将这些成语集中起来考察学生。如1994年高考语文试题第五题是“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匠心独运”、“独树一帜”,1996年高考语文试题第六题的“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像这样的题目,不是考察学生能否感受出它们之间的差别,能否准确的使用。
3、避免使用成语时褒贬色彩不当。许多成语带有鲜明的爱憎感情,它们在表达一定的意义的同时,还带有赞扬、喜爱或贬斥、憎恶的色彩,我们把成语的这种色彩叫做褒贬色彩。具有褒义色彩的成语如“发愤图强”、“大公无私”、“锦上添花”,贬义的成语如“阿谀逢迎”、“陈规陋习”、“背信弃义”。
在长期使用和发展的过程中,褒贬用法的互相转换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后来居上”典出<<史记 汲郑列传>>,原指资历浅的人地位反而比资格老的人高,有贬斥之意,现在却有赞许的意味,称赞后来的人或事物胜过先前的。而“飞黄腾达”则是由褒义变为贬义。“飞黄”是传说中的神马,“腾达”形容马的飞驰。过去,人们常用“飞黄腾达”比喻人骤然得志,职位升得很快,带有褒义,但是由于有人常用以讽刺、嘲笑某些人突然发迹,于是就含有了贬抑的色彩。当然,对于这种演变,我们要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律,以成语现在的意义和感情色彩为准。
成语褒贬的感情色彩截然相反,绝对不能用错,然而在实际运用当中,却常常出现犯错误的用法。例如:
当中国乒乓球队夺冠的消息传到中国后,举国上下弹冠相庆。
“弹冠相庆”为贬义,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相互庆贺将有官可做,这里应改为“欢欣鼓舞”。再如:
他诲人不倦的作法真让人讨厌,年轻人应当多向老前辈请教,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诲人不倦”为褒义,这里应用“好为人师”。
  (高考题例)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现的含义、褒贬色彩是不同的,如“天马行空”,可比喻诗文气势豪放,是褒义,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是贬义。如“旧瓶装新酒”,意为用旧的形式来表现新内容。这种表现可以认为是成功的,是褒义;也可以认为是不成功的,是贬义。因此,判断成语的褒贬色彩运用是否得当,一定要结合成语所处的语境来进行分析。
 
二、正确使用成语,还要注意成语的规范用法
成语是在语言交际中长期形成的固定格式,它的意义、结构和用法都符合“约定俗成”的原则,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正确使用成语,不仅包括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而且还要在使用上符合规范,维护成语的真实面貌。历年的高考题着重考察对成语意义的理解,而对成语的规范用法考察得不多,这一点应引起教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在成语的使用上,应注意三点:
1、不要篡改、生造成语。既然成语是“约定俗成”出来的,那么随意独创成语当然是不允许的。成语有一个特点就是“定型不变”,它的结构和组成部分是不能随意更改或变动的。例如,由“明日黄花”造出“昨日黄花”,由“仪态万方”造出“仪态万千”,由“八面玲珑”造出“六面玲珑”,由“额手称庆”造出“拍手称庆”,由“半斤八两”编造出“半斤五两”,就是在篡改成语;“以瑕掩瑜”、“千红百绿”、“风来舵使”,就是在生造成语。像这样编造出来的成语是得不到其他人的认可的,属于不规范的用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成语有两个面目,如“略见一斑”与“可见一斑”、“攻其不备”与“攻其无备”、“放虎归山”与“纵虎归山”,两种形式都正确。
2、不要随意割裂成语的结构。成语的意义有其完整性,成语在句子中单独做句子成分,使用的时候一般不能将其拆开做不同的句子成分,否则就可能造成语意不明、结构混乱。如“他的衣冠楚楚”、“满城都是风雨”、“如蜂拥而来”,如此使用成语,如同在肢解成语。
3、不要改变成语的语法功能。不同结构的成语,一般都有各自不同的语法功能。如“街谈巷议”只能是名词性的,而在“四处都在街谈巷议着”中误作动词性的;“喜闻乐见”是动词性的,而在“广泛了解人们的喜闻乐见”中误作名词性的;“眉飞色舞”是形容词性的或是副词性的,而在“她喜欢他的眉飞色舞”中误作了名词性的。
由于成语结构和意义形成的复杂性,很多成语的语法功能也是很复杂的。判断成语的使用在语法上是否妥当,除了进行必要的语法分析,还要看是否符合语言习惯,才能得出准备的结论。
以上谈的三点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特意将成语换字、拆开、嵌字或颠倒,这里成语的活用,有着积极的修辞作用。如以下三例:
“对于生活中的挫折,我们不能光是‘怨天’,而不‘尤人’,如果把失利的所有责任推卸到老天身上,那么,天若情天亦恼。”
这段话中,“怨天尤人”被拆开了,“天若有情开亦老”的“老”被换成了“恼”。这样的活用,更好的表现了作者的讽刺之意,有积极的效果。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弄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处森罗殿,先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动地惊天”是“惊天动地”的换位,目的是与上下文句尾的字押韵。
“向吉安的路上,他们都恨汽车又笨又慢,把他们跃跃欲前的心拖累得不能自由,同时又怕到了吉安一场空。”
这句话出自<<围城>>,“跃跃欲试”改为“跃跃欲前”,既表现了方、赵、孙、李、顾五人嫌车慢的焦急心情,又通过“前”与“钱”的谐音双关,巧妙的点出了他们渴望到吉安领取汇款以摆脱窘境的急切。
当然,成语的活用了有条件限制,这都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出于表达新意或适应其他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在一般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应严格遵守语言的社会习惯,按原样使用成语。
三、正确书写成语。
略。
 
№2 ☆☆☆iceheart2004-02-05 01:31:30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成语误用类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24    文章录入:孙晶 ]
    在文章中,成语误用现象较多,了解成语误用的类型,对正确使用成语、增强辨析能力是有益的。本文归纳了常见的八种成语误用类型,试以例说。
 
 
 
一、张冠李戴  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 就要出差错。
 
①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汗牛充栋”是形容“书籍”很多,此用于“人”,适用对象误)②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巧夺天工”适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此对象错用于自然物)③本刊将革新洗脸,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革新洗脸”是指“彻底改悔”,往往用于犯有过失或罪行的人)④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的鸟已是栩栩如生.(“信笔涂鸦”是指写字,不是画画)⑤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地一闪而过,快捷如飞。(“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此指“影子闪得快,对象错)  
 
 
 
二、望文生义  对一些成语,想当然地从字面上认定其意思,导致误用。
 
①这部精采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本句从语势上看,要表述的是人们闭门不出在家里欣赏电视剧。)②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望其项背”是“ 能够望见脖子和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此当作“只能望见项背,形容差得远”来用了)③“国足挂帅”一说的准确性到目前依然无从核实,但人们都相信这决非空穴来风。(“空穴来风”指消息、传闻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里误解为“虚假传闻”)④兴华实业公司与菇农的纠纷,有关方面调解无果后,不得不对簿公堂。(“对簿公堂”是指“到公堂上受审讯”,此误解为“到法庭对质”)
 
三、重复赘余  与成语相同意思的在句子上下文已有表述,导致语意重复。
 
①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不虞”就是“没料到”的意思)②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忍俊不禁”就是“笑起来”之意)③ 夜深人静,王小东独自孑然一身地匆匆穿过小巷,闪进了巷口的一个漆黑的大门。(“孑然一身”就是“独自”)  
 
 
 
四、自相矛盾  在运用中,有些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是一回事,前后矛盾。  
 
①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从上文的语势看,末一分句要表达是“你这样做是强迫我”的意思,但“差强人意”的意思是“这勉强让我满意”,前后矛盾,当改为“强人所难”)②他对工作一向拈轻怕重,勇挑重担。(前后语意矛盾)  ③为了让分别多年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会。(“不期”即没有约定,与“精心组织”矛盾)  ④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有“众多”意,与定语“一位”矛盾)
 
 
 
五、不分轻重   成语与上下文描述的情景相比,夸大其辞,轻重失调。  
 
①刚一起跑,高三(2)班的夏丰就滑倒了,他爬起来奋力追赶,离终点20米时终于成为后起之秀,夺得3000米跑的第一名。 (“后起之秀”所指后出现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此大词小用)
 
②洪水冲垮了李老汉的房子,全村人都很难过,村前村后,哀鸿遍野。(“哀鸿遍野”比喻旧社会到处是呻咛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程度太重)
 
 
 
六、不辨色彩   不辨色彩主要表现在褒贬误用、语体色彩不当等方面。
 
①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无所不为”是指“什么坏事都敢干”,此误将贬义词用作褒义词了)②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趋之若鹜”是指“许多人追逐坏东西”,此误将贬义词用作褒义词)③他出狱后,仍不思悔改,和一个盗车犯同心同德,半年之内偷了三辆摩托车。(误将褒义词作贬义词用)④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口头语“半斤八两”常含贬义,且语体色彩也不妥)
 
 
 
七、不合逻辑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但从逻辑推理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
 
①这位责任编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任,书籍的其他环节,如插图装订等,他就望尘莫及了。(“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与上文不构成转折关系)②他的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辞,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闪烁其辞”形容“说话吞吞吐吐”,同“内容充实”不构成递进关系)
 
 
 
八、不当搭配  成语与句中其他成分搭配不当(既有主干的搭配,也有修饰语的搭配)  
 
①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学子”是集体概念,与数量短语“一位”不能搭配)②当登上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时,人们都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那种恐惧之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示小心、谨慎、不能修辞“恐惧”这一中心语)③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的,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形同路人”表现的是一种结果,不能受“渐渐”限制)④ 参加座谈会的同志,对中央的方针政策表示坚决拥护,还与调查组的同志畅所欲言,反映了不少问题。(“畅所欲言”与前边的“还与调查组的同志”不搭配)
 
成语误用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对成语理解不准确。要准确地运用成语,必须靠平时日积月累。这里的八种误用类型,是从词义、对象、范围、色彩及搭配运用等不同角度来归纳的,同一误用的成语,从不同角度分析可归为不同类型。对报刊上的“常见病”,要特别注意纠正。如“对簿公堂”,常误用为“打官司”;其实,该词意为“受审问”;又如“空穴来风”,该词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没有原因的”,但常被错作“没有依据的传闻”来用;“美轮美奂”是指建筑物之美,却常误用为服装或工艺品的美。
  
  
№3 ☆☆☆iceheart2004-02-05 01:32:36留言☆☆☆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