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古意茶坊
主题:历代宫廷女子佩饰大盘点 [33]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0 ☆☆☆非马甲 2006-04-13 14:13:33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人们都听说过,可是真正见过的却没有几个。何所谓凤冠,是一件主体由铜打制而成,再经过“镏金”工艺处理的“帽子”。这是一件当时妇女结婚时的重要饰物,上面的种种花形和动物,代表了人们对新娘的美好祝愿。而‘霞帔’其实就是一件衣服,大多是一些高官的夫人在一些重要场合穿着的。
 
 
记霞帔的主画面是两条由纯银线绣制而成的“双龙戏珠”,衣摆处也是用纯银线制的“海水江崖”,代表着江山永固,一统万年。领到肩是云彩图案,俗称“如意头”。有绊带,下摆是五彩流苏,整体上感觉是雍容尔雅,衣服的外缘是用平金绣水法绣制的蝴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一个传说——
 
早年间,女子出嫁时可享受穿戴凤冠霞帔的殊荣,这一传统的习俗在浙江民间广泛地流传了800多年。
 
  姑娘在出嫁时何以能打扮得如此高贵,同皇上的“娘娘”并起并坐,享受这等至高无上的荣誉呢?这里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南宋王朝腐败,金兀术南侵京城临安(杭州),康王赵构不敌金兵而弃城南逃。过钱塘,跨曹娥,金兵仍穷追不舍。康王于是经奉化直奔宁海而来。到西店境内的前金村时,忽见路边有座破庙,庙前晒场的谷箩上坐着一位村姑。村姑见康王逃来,急中生智,叫康王藏到谷箩里,自己仍若无其事地坐在谷箩上面。当金兵追到问姑娘是否有人路过这里时,村姑不慌不忙地用手一指说,他们向南边逃去了。金兵信以为真,向南边猛追而去。结果康王躲过了这场杀身之祸。
 
  康王对这位村姑用巧计瞒过金兵,使他绝路逢生,万分感激,当即向姑娘许诺,若有重登皇位之日,她可以“娘娘”的名义,在出嫁时享受坐花轿、戴凤冠、着霞帔的殊荣。
 
  不久,康王得救,重归金殿。他对昔日那位村姑许诺的“金口玉言”铭记在心,于是下旨赐封这位村姑为“娘娘”,在出嫁时可以真正享受凤冠霞帔的特殊荣誉。同时还修建了那座破庙,并亲笔题写为“皇封庙”。后来乡村姑娘在出嫁时也都纷纷效仿,穿戴起凤冠霞帔。这种风俗遍及浙江各地,这就是人们所美誉的“浙江女子尽封王”的故事。此习俗流传了800多年,直到解放后才逐渐废止
 

名称: 明神宗孝靖王皇后凤冠
制造年代: 明
材料: 丝帛 宝石 珍珠 黄金
收藏地: 北京市定陵博物馆
此冠是皇后在接受册封、谒庙、参加朝会时所戴的礼帽。
在明代,厚葬之风盛行,此凤冠即为明证,从中我们也可领略到明代帝王后妃豪华奢侈的宫廷生活。有关典故传说:洪武三年定制,皇后在受册、谒庙、朝会时穿礼服,其冠,圆框饰以翡翠,上饰九龙四凤,大小花树各12,两博鬓,12钿(短头大花的花簪)。此凤冠乃定陵出土2780件文物中3件凤冠之一,其装饰远远超过明初所订制度,可见明末奢侈之风更盛。
 
此冠用漆竹扎抽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9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8只金凤,后部也有一只金凤,共9龙9凤。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在博鬓。冠上共嵌有红宝石100余颗、珍珠5000余颗,极其豪华、奢侈。
 
点翠金凤造型质朴,与高贵奢华之材质形成鲜明对比。宝石俱依其天然形状,略饰雕琢,匠心独运。
 
此凤冠乃1957年同时出土于北京昌平县定陵的3件凤冠之一,堪称世界皇冠奢侈、豪华之最,保存完好,乃国宝级文物。
 
小心轻放于特制锦盒之中,保存于干燥、低温、通风之处,保持温度、湿度的恒定,避免阳光直射,避免与化学药品与试剂相接触,避免碰撞。
市场估价:人民币200,000,000元以上。
 

 

凤冠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中咏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每每读到此,便想到古时的那些头戴凤冠身披霞帔的出阁女子,极是羡慕她们,在人生最幸福的那一天可以装扮得如斯华丽,缨络垂旒,玉带蟒袍,下面百花裥裙,大红绣鞋,一抹浓艳满身喜庆一如心中漫溢的幸福。想那凤冠霞帔愿是后妃之服,拜天地又是帝王的郊天之礼,中国民间便女子的一生亦是王者。
 

霞帔
 
 
  霞帔亦称“霞披”、“披帛”,以其艳丽如彩霞,故名。披帛以一幅丝帛绕过肩背,交于胸前。《事林广记·服饰类》载:“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宋代定为命妇冠服,非恩赐不得服。明代始为命妇品级的服饰,自公侯一品至九品命妇,皆服用不同绣纹的霞帔。
№1 ☆☆☆非马甲2006-04-13 14:14:18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梢蓝点翠”的头饰制作手法,现在已经绝迹。
 
满族发式头饰独具特色,特别是满族女子的头饰,雍容华贵,落落大方。清代,满族服装居“国服”地位,在中国服饰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满族妇女在成年前,只梳一根单辫垂于脑后,辫梢上缠一红头绳,前额剪成“刘海儿”,并常以金银、珠宝制成别致珠坠角,系于辫梢上,随辫摆动,以示美观。满族已婚妇女必须绾发盘髻,中间横插一根银制的扁方,称“高粱头”。其中最典型的是梳“两把头”,将头发束在头顶,编成“燕尾式”,长头发在后脖颈上,并戴上扇形发冠,这种发型称“旗头”、“ 京头”。
 
满族妇女喜鲜花,并喜在头发上插金银、翠玉等制成的压发簪、珠花簪。自古以来满族妇女就重视发式头饰,并且从不缠足,故有“金头天足”之美誉。
 
在展示的头饰当中发现,当时的头饰几乎都有一层蓝色的“颜料”,何爷说:“其实这是一种制作工艺,叫‘梢蓝点翠’,这层蓝色是一种鸟的羽毛,经过特殊工艺贴在头饰的表面,现在这种工艺已经失传。”
 

大“扳指”
 
满族作为曾经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多年的少数民族,其文化至为丰富且流传甚为绵长。在其与汉族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彼此之固有文化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原属于满族特有的首饰———扳指与戒指,则颇值得玩味。
 
扳指亦指“板指”,又称“班指”或“梆指”。为满族男子套于右手大拇指上之短管状饰物。据考证,出于实用而始制此物。满族八旗子弟行成人礼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锻炼拉弓,由“一个劲儿”(二十市斤拉力)循序渐进为“二十个劲儿 ”甚至“三十个劲儿”。拉弓时佩戴扳指,借以保护手指并可减少手指运动量,所以八旗子弟对此物甚为重视,人手一枚,因而成习。
 
本是辅助习武的扳指,由于满汉两族广大男士的欣羡,竟使之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佩饰品,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汉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
 
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贵族扳指以翡翠为上选,其色浑澄不一且花斑各异,满绿而清澈如水的价值连城,非贵胄而不敢轻易佩戴。以其大小厚薄论,又有文武之分,武扳指多素面,文扳指多于外壁精铸诗句或花纹。
 
扳指还有“盒”,在不佩戴时便将它放于盒内,系于腰间。还有,人们常看到电视剧里满族妇女手指佩戴的银质“指甲”,其实是保护长指甲在劳作时不折断的护甲,并在上面雕花,时间长了就成为一种手指饰品。
 
 
(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然就其质量而言,优者与劣者相较,骤观之并不相上下,而骨子里竟判若霄壤。贵族扳指以翡翠质者为上选,其色浑澄不一且花斑各异,满绿而清澈如水者价值连城,非贵胄而不敢轻易佩带。以其大小厚薄论,又有文武之分,武扳指多素面,文扳指多于外壁精铸诗句或花纹。
 
戒指又名“约指”,俗称“镏子”。清朝兴盛时期,旗家男女皆喜戴上此物。其式祥甚多,以光面戒指(即无花者)为最普通,或作扁圈式,或作圆筒式,或作面部(即指盖部)之凸起式者不等。上有铸字者,如“福寿绵长” 或单个的“福”字或“寿”字。 )

八旗子弟有其友朋之投契者,于戒指一物,多有用其表示团结精神,彼此各戴一枚,皆铸有“二人平心”之字样,夫妻间亦有借用此种戒指以表示心地无二者。
 
按戒指之意义,戴于指上,含有警戒之告示,其上镌有“戒烟”、“戒酒”、“戒色”之字样。及后,汉族人士亦多效此风。凡劝人戒烟戒酒戒色者,聚资为之镌一戒指赠之。八旗子弟最普通之戒指,多镌有自己的姓名,此风历久不混。
 
戒指之质料,满族贵胄有翡翠质者,蔚为贵品。其次为金质镶嵌宝珠玉石者,戴于指上璨灿夺目,亦非贵胄不敢如是夸张也。普通者则为金银二质,而尤以银质者为最普通。有在银质戒指上加以“包金者”,与金质戒指鱼目混珠,北京的老旗人谓之曰“穷人美”
№4 ☆☆☆非马甲2006-04-13 14:24:3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真好看。
 
想来戴在头上肯定不便服。美丽需要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6 ☆☆☆瞅瞅2006-04-13 15:36:57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慈禧太后和清宫嫔妃的饰品

 

小两把头”是从实用出发的,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发展,后妃发式也出现了由小到大,由实用型向着美饰型发展。清中期史称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但是要这些份量可观的金、银、玉、珍珠、宝石的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显出许多不足之处。低垂几乎挨到耳根,发髻松,稍碰即散。如何将这些首饰戴上去呢?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的,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戴什么样的首饰都呆得住。

两把头后面的耳边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年轻的戴艳丽的珍宝首饰,显出活泼朝气。年老的选质地高贵的,体现端庄稳重。头上梳两把头,插戴上贵重的首饰,与脚下穿着高底鞋相呼应。走起路来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节奏,头颈不能左右摇晃,来回摆动。为封建社会树立了妇女行动规范的最佳形象。

 

 

清代满族妇女的扁方与汉代长簪有类似作用,且尺寸相同。只是使用对象不同罢了。由此可推断,扁方可能由长簪演变而来的。但是扁方也有尺寸小的,如遇到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头上插一个3寸左右的骨小扁方。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插一白银或白铜小扁方,以示区别。

 清代后妃戴的扁方质地有金、银、玉、翠、玳瑁、伽楠香、檀香木、珍珠、宝石等。其制做精细为天下罕见。如金缧丝加点翠、银镶嵌宝石、金錾花、玉雕刻多种多样。在扁方仅一寸宽的狭面上,能制做出花鸟鱼虫、亭台楼阁、瓜果文字等维妙维肖的精美图案

 

头花是清宫后妃的主要首饰,多以珠宝镶嵌而成。后妃喜戴头花,因花朵大、覆盖面大,戴在“两把头”正中,显得富丽堂皇。头花有美饰发髻的用意,亦有显示身份、地位的意思。在慈禧的许多画像、照片中,都能见到她发髻高耸,头戴大朵头花的形象。慈禧不但喜欢珠宝头花,还喜戴大朵绒花。这是因为汉语中的“绒花” 与满语中的“荣华”近音,戴绒花即有荣华富贵的意思。清宫后妃一年四季都戴绒头花,以求吉祥。

 

 
将宝石做成的花辨、花蕊的底部钻上孔,穿细铜丝,绕成弹性很大的弹簧,轻轻一动,擅摆不停。使飞禽的眼睛、触角,植物的须叶、枝杈形象逼真,维妙维肖。戴在女性头上无疑增加了几分娇态美姿。

 

 
№7 ☆☆☆非马甲2006-04-13 15:37:2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我晕,想不到这么长,还有好多,下次有时间再贴。很详细。
№8 ☆☆☆非马甲2006-04-13 15:39:2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好看哦!!!!!!!!!!!!!!!!!!!!!!!
№9 ☆☆☆玳代2006-04-13 15:44:33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好多东西呀!!!
№10 ☆☆☆yy2006-04-13 15:51:4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真是有耐心的人呀
№11 ☆☆☆BBBBBBBBBB2006-04-13 15:54:23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辛苦了,太棒了!!还有吗?
№12 ☆☆☆趴趴2006-04-13 15:58:24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很好看,很喜欢.请继续
№13 ☆☆☆2006-04-13 16:14:19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美啊
尤其是那些花状饰物
体会到为何众多女主都要抛弃女性自尊 穿越到古代当嫔妃的心理
№14 ☆☆☆星紫蘇2006-04-13 17:30:29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古代女子的饰物汇总

新石器时代 石笄,骨笄
固定发髻的用具。
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用来固定发髻的笄叫“鬠笄”。 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商代 玉笄

红山文化 玉簪
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凤凰、孔雀的形状。其中一种将头部做成可以搔头的簪子称为擿

宋代 金钗
钗形状如叉,是有两跟针脚的簪。

宋代 金钗
钗形状如叉,是有两跟针脚的簪。

明代 金钗

唐代 四蝶银步摇
步摇 步摇是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簪或钗,因走动时摇曳而得名。

宋代 银栉
栉 zhi4 栉下面有齿、上面有背,齿有疏密,疏者称梳,用以梳理头发,密者称篦,用以篦除发垢。

唐代 金栉

华胜 华胜是制成花草之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装饰。

宋代 金耳环
耳环 和现代意义基本相同,指环状的耳饰。
 

汉代 鎏金点翠花篮耳坠

明代 玉兔捣药耳坠

 

 

 

这可不一样,这是明朝万历皇帝的孝靖皇后的凤冠,她生前只是贵妃,且长期受到冷遇,死后随葬的器皿大概并不算最贵重的,但这顶凤冠已巧夺天工了。

耳饰

銀鍍金鑲寶石碧璽點翠花簪...很喜欢这个...色彩漂亮...无论插在谁的头上都是一道娇俏的风景

 

 

 

 灵芝或蝙蝠的变形,难得见到暖色调的首饰,感叹一下——好大的珠子,好大的宝石,

 上面那些都是夸张的装饰簪,这种是实用簪,质地多为金、银、铜等,在盘髻时起到固定头型的作用。

 

 贴一些清朝民间东西。这种银兰首饰已经接近俗艳。

清朝的首饰普遍地颜色鲜艳,式样华丽,不仅宫廷如此,民间也是如此。这一件堆珠大钗是宫廷之物。以上清朝的首饰基本收藏于台北故宫,内容多来自乾隆网,大家有空去乾隆网看看,尤其是写清宫文的姐妹们,很好的地方。
№15 ☆☆☆非马甲2006-04-13 19:10:0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有时候饰物本身是精致漂亮,但戴上后整体效果未必好.我看那些满头珠翠\一身锦绣\花团锦簇又看不出身材线条的清宫女子实在不好看.再说打扮的再好也没人欣赏.拥有再贵重的东西也只能拿来看看,又不能拿去卖钱,又不能向世人炫耀,在宫里生活,有再多的珠宝也没意义.
№16 ☆☆☆双双2006-04-13 19:11:04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我结婚时,要穿凤冠霞帔拉~~~~~~~~(有钱的时候一定要)呵呵
№17 ☆☆☆princessy2006-04-13 19:20:37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隋代的嵌珠金项链,看起来有西方的风格。

镂空忍冬花结挂链银香球,现代人用香水,古代人用香末。后来香囊开始盛行,成为女孩子送给心上人的定情之物。

唐代镀金银簪

鎏金银钗

 宋朝崇尚古典淡雅,所以首饰也较前朝简洁。这支鎏金龙纹银簪在古板的式样上,翻出精致的花样来,女孩子追求美丽的心思怎么会在老夫子‘灭人欲’的教导下消失?

朝珠
姑且算在首饰里面

枷楠香手串

 

金镶红宝石耳环,金质耳环上镶红宝石,珍珠,翡翠,水钻等,是清宫内务府从京城首饰店购入内廷的。
现在看来有点俗,不过确实很艳

金镶东珠耳坠,一副6只,戴时皇后左右各3只,妃各2只。

手链。晶莹剔透

王妃,顺便来一个霞帔。这个是贵妇人的专利。像这种有龙出现的,是皇后专用。

 金凤钗,色泽有点发黑。古代的黄金纯度没有现在这么高,除非在地宫里藏得很好,否则很难保持漂亮。珍珠则更难以保存,因为会氧化掉

清代银兰首饰

银器

红宝石石榴石钻石蛋白石发

蓝宝石钻手镯

清-雕花象牙栉

翡翠红宝石钻石戒指

青玉老土红凤佩

19世纪珍珠象牙黄金胸针

黄金石榴石旧式戒指

红宝石石榴石钻石蛋白石发饰

 

№18 ☆☆☆非马甲2006-04-13 19:22:43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55555555555555.家底全给掏出来了。大家都谄媚一下我吧!
红楼梦珠钗鉴赏图

 

 

 

 

手镯
 
 
 
手镯,亦称“钏”、“手环”、“臂环”等,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其质量除了金、银、玉之外,尚有植物藤制成者。手镯由来已久,起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古代不论男女都戴手镯,女性作为已婚的象征男性则作为身份或工作性质的象征,此外,在古代社会,人们还认为戴手镯可以避邪或碰上好运气。
 
现在,手镯仍可分男用和女用两种,男用手镯是伴随着身份手镯的出现而逐渐流行的,不过在我国男性戴手镯的人仍比较少,一般为银制,后来由于黄金首饰的普及,从而使K金手镯也应运而生。 
 
手镯,十分适合于穿长袖衣服的瘦长胳膊的女性佩戴,而对胳膊和手腕丰满的女性来说,手镯产生了装饰美,不戴反而更好些。
 
戴手镯也颇有讲究,不是想怎么戴就怎么戴,违反了约定的规矩会让人贴笑大方,戴手镯时,对手镯的个数没有严格限定,可以戴一只,也可以戴两只、三只,甚至更多,如果只戴一只,应戴在左手而不应是在右手上;如果戴两只,则可左右手各一;或都戴在左手上。戴三只以上手镯的情况比较少见,即使要戴也都应戴在左手上,以造成强烈的不平衡感,达到标新立异、不同凡响的目的。不过在此应当指出,这种不平衡应通过与所穿服装的搭配来求得和谐,否则会因标新立异而破坏了手镯的装饰美。如果戴手镯戒指时,则应当考虑两者在式样、质料、颜色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对初戴手镯者,还应注意。选择手镯内径的大小,过小则会因紧贴腕部皮肤引起了不舒服甚至影响血液流通;过大则容易在手摆动过程中脱落而摔坏,对于玉质的手镯,试带时宜在腕部下方垫上软物,以免万一滑落坠地而摔断

鎏金三钴杵纹银臂钏 唐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臂钏最早为"西国之俗风"。到了唐代,妇女普遍戴钏。这一事实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上表现为大多数女性均戴有臂训。钏面鼓隆,内壁平直,系钣金焊接成形,再施以鎏金。整个钏体浑然天成,丝毫不见人工焊接的痕迹,足见唐代金银器整体制作水平之高和工匠们娴熟的技艺。此钏制作精良,工艺精湛,加之密宗特有的花纹,以其独特、神秘而别具魅力。

四龙戏珠金手镯 唐
 
1988年咸阳机场唐墓出土
 
中国古代把妇女臂腕上的装饰品叫作"钏",俗称为"镯"。古诗中有:"腕摇金钏响,步摇转玉鸣。"的诗句,可见在古代金镯与步摇一样,均属贵妇人必不可少的装饰品。该金镯系铸造而成,呈椭圆形。手镯中置轴,轴上下有两金珠,金珠间有一四出花朵,双龙吻部正好交汇于中轴,形成两幅完整的二龙戏珠图案,双龙均成蟠龙。手镯合口处与挂扣连结
 

雕龙玉镯
 
良渚玉器,它和红山文化玉器一起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两大玉器中心。均以各自独特的材质、器型、纹饰、治玉工艺及其强烈的文明色彩而著称于世。

民国花卉纹双球银手镯

清末民国银镏金花卉纹老银手镯

清末民初文字三角锦纹银包藤手镯
№19 ☆☆☆非马甲2006-04-13 19:28:25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旗头旗袍旗鞋
 
 
 
满族已婚贵族妇女
 
  满族妇女是脚穿旗鞋,身着旗袍,头带旗头;满族男子一般也是穿长袍,只是长袍外面常罩上一件坎肩(马甲)。
 
  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称为“花盆底鞋”;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
 
  女式旗袍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根据季节变化,还可分为单、夹、棉、皮等几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袍逐渐废弃,女旗袍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女式服装。
 
  满族人的发式是继承了金代女真人之习俗。男子发式是“半剃半留式”,
 
  这与满族先民女真人的“辫发垂肩,留脑后发”有一定承袭关系。满族妇女“辫发盘髻”的习俗,也是来自女真遗风。“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即将头发夹于头顶,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以高髻为尚。再将后面余发成一个“燕尾”式的长编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加之穿高底旗鞋,走起路来分外端庄、文雅。
 
  清代中期以来,满洲贵族妇女盛行顶戴“大拉翅”(旗头)。它是由“两把头”的发式发展而来的。
 

 

汕头妇女的流行发式

商人家的太太

润麒之母恒馨

婉容外祖母、毓朗贝勒福晋

婉容

溥仪的淑妃文绣
№20 ☆☆☆非马甲2006-04-13 19:32:00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登入后查看更多回贴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