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广告
晋江论坛网友交流区古意茶坊
主题:求古代纺织业的资料 [9]
收藏该贴
已收藏
只看楼主
写文章要用,麻烦各位能告诉一下古代纺织业的资料吗?包括纺织工具、纺织技术、纺织原料、纺织方法……棉、绸、麻,都可以!特别欢迎有关花纹织法的:云锦、黎锦、壮锦、苗族挑花……的相关资料!

我不要有关古代服饰的资料,只要古代纺织业的资料,谢谢啦!
№0 ☆☆☆天低树 2005-08-08 13:02:06留言☆☆☆  加书签 投诉 不再看TA

黄金与翠羽的华服
--------------------------------------------------------------------------------
http://cul.tom.com  2005年04月22日17时28分来源:Tom 文化
  
 
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所创造的各种精湛工艺,臻于神奇入化的境界。人类用以纺织的原料,原本不外乎兽毛、植物纤维及蚕丝,似乎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存在以黄金与珍禽羽毛织制珍贵锦缎的故事。然而,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丝织史上,以黄金制成片金线、捻金线,以孔雀、雉、翠鸟等珍禽的羽毛捻线,经常与各色彩丝同时使用,织出灿若云霞的锦缎罗纱。这种工艺源远流长,是足以代表中国古代纺织业辉煌成就的一种高等工艺。
 
 
  关于中原地区纺织金锦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隋唐史。据《隋书》记载,隋初波斯国曾献金线锦袍,而巧匠何稠仿织了一件,其华丽更过于波斯所献原物。在唐代,织金技术得以进一步发展,唐玄宗曾得臣下所献两件金鸟锦袍,他与杨贵妃在华清池温泉浴罢,则各着其一。至唐文宗时,民间一般富人也往往穿用这种金鸟锦袍,可见织金技术在唐代的发达。论及元代加金丝织实物,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红地龟背团龙凤纹纳石失佛衣披肩堪为代表。这件披肩由织金灵鹫纹锦、织金团花龙凤龟子纹锦及织金缠枝宝相花锦三种不同的织金锦拼缝而成,反映出元代织金锦的发达。披肩上的织金花纹金线粗,花纹覆盖面积大,红、绿、蓝等丝线底显露较少,显得金光闪闪,华贵雍容。
 
 
  在元明清三代,以金线织入各色华丽织物形成的织金锦、纱、缎、妆花、缂丝等,成为皇室、贵族及富人们高级服装的主要衣料。
 
 
  所谓织金技术,是指以金线作纬丝织花,使织物呈献黄金光泽的技术。作织金织物的第一步,首先要制作匀细的金线,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艺。捻制金线,首先需将金子捶打成金箔。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清迮朗《绘事琐言》等文献中,都对古代打制金箔技术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而在《中国美术全集&【文章详情】《一生,一梦》;织绣卷》中,则介绍了南京、苏州等地民间艺人制作金线的传统方法,仅捶制金箔一项,即需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要将金块熔化,凝成片形。然后将片形金锭切成一至二两重的金块,算作一“作”;用锤砧打成金叶,锤打后金子变硬,退火再打,最后打至0.1毫米厚,分割为一百二十八片;然后,将前述分割后的金片每片再分成十六片,分层夹入乌金纸中,再放在平砧上锤打四至四个半小时;将打过的金箔用竹挑棒逐张移入大乌金纸中,将大乌金纸和金箔用双层牛皮纸裹妥粘牢,放在石礅角上由二人捶打;最后,将打好的金箔置于绷紧的猫皮板上,用竹刀切割成规定尺寸。在操作时不能呼吸过重,因为这时的金箔极易被喘气吹飞。以上工艺完成之后,就是用羽毛刀将金箔移入竹纸内成包。
 
 
  有了金箔,便可以制作片金线和捻金线了。片金线的制法为:(一)褙金:准备好经水湿后的竹制纸(明代以前不用纸而用羊皮),刷上鱼胶,裱成双层,然后粘贴上金箔。(二)砑光:在野梨木板上用玛瑙石对纸金箔砑光。(三)切箔:根据织物不同粗细的要求,将砑光后的金箔切成0.2至0.5毫米宽的片金线。捻金线的制作,是用本色或红、黄色蚕丝作芯线,在其上涂粘合料,将片金线旋绕于芯线的外表即成。
 
 
  在纺织时,将片金线或捻金线缠于织梭上,作为纬线的一种,织入织物,形成金华灿烂的花纹,便成为贵重的织金锦缎罗纱。在明清时代,更产生一种织用“遍地金”锦缎的风气,纬底以金线织满,在金光闪闪的金线底上,以各色丝线织显五彩花纹。这种织物又称“金包地”、“金宝底”,以“金宝底”织物制成的衣饰,通件金光闪闪,是名符其实的“金衣”。
 
 
  在织金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中国古代纺织技术还发展了另一种特殊工艺——以鸟羽,特别是孔雀尾羽捻成线,织入织物,显现花纹。据《南史》记,早在公元5世纪末的南齐时代,文惠太子便曾令工匠用孔雀毛织成一件翠毛裘,金翠炫丽,十分珍奇。在初唐时代,安乐公主曾令尚方监“合百鸟毛”织成裙两件,这两件百鸟羽毛裙“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百鸟羽毛裙大约是利用了雉鸡等禽类羽毛能够在不同的光线下变幻不同色彩的原理,因此,会呈现正、旁、日、影之下色彩不同的效果。8世纪的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经在一首名诗中描写当时天子接受外国使臣朝拜的情景: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诗中写道,清晨来临,负责掌管皇帝服饰的宫中女官“尚衣”向唐天子献上新制的孔雀羽、翠鸟羽织制的“翠云裘”。随着皇宫的一道道宫门依次打开,身着翠裘、头戴冕旒的天子出现在外国使臣齐集的盛大朝仪上。
 
 
  自唐以来,以孔雀羽线、鸟羽线织成花纹的豪华服饰在中国一直盛行不衰,本世纪50年代,从明代万历皇帝(公元1573—1620年)的定陵中出土了大量帝后服饰,其中有一件万历皇帝织金孔雀羽团龙妆花纱织成袍料,长达1630厘米,幅宽66厘米,出土于定陵万历皇帝棺内。它采用复杂的“过管”、“挖花”的妆花技术织制,在纱地上织有团龙纹,龙纹分为升龙、降龙两种,龙的鳞、爪及头部均用孔雀羽线织成,至今色彩鲜艳。团龙纹中的龙、云、火珠等则用金线织出轮廓,极富有立体感,并且形成金翠交辉的效果。定陵出土的另一件万历皇帝杏黄地云龙折枝花孔雀羽妆花缎织成袍料,则用片金线和朱红、水粉、宝蓝、浅蓝、月白、明黄、墨绿、果绿、中绿、蓝绿、浅绛、白等十二种彩绒纬丝与孔雀线合织而成。此外,从定陵还出土了一批织孔雀羽线的缂丝织物残片。至清代,织孔雀羽服饰在宫廷、贵族中更加流行,在故宫博物院、北京艺术博物馆等处至今均保藏着清代生产的织有孔雀羽线的帝王服饰及衣料。
 
 
  孔雀羽线或鸟羽线的制法,是将孔雀羽屏或鸟羽上的羽绒旋绕于细蚕丝上,再用绿色丝线分节捆扎。由于羽绒短而硬,羽线在织入织物以后,不断岔出绒毛,在织物表面产生微凸的效果。孔雀羽线会隐隐闪动莹光,其碧丽辉煌的效果远非丝线所能比拟。在明清时代,织金线与织孔雀羽线经常结合并用,有时以金线为底,织作“遍地金”,同时以孔雀羽线、鸟羽线与各色彩线织显花纹。在金光浮动的底子上,孔雀羽线织成的深翠花纹莹莹烁碧,其视觉效果华丽异常。
 
 
  在孔雀羽线之外,雉(野鸭)、翠鸟的羽绒也常被用以捻线织制彩锦。据南宋文献记载,当时邑州右江地区产有一种翡翠鸟,其背毛悉为翠茸,追求奢华的人使用这种翠茸捻线织成贵重织物。在清代,人们还以“缂丝”工艺、利用富有绒质感的鸟羽线织制出花卉鸟兽题材的绘画式的屏风面,镶嵌在屏风框内,陈设在居室中。
 
 
  织金、织鸟羽等豪华服饰的流行,在明清文学中也得到了反映。明代小说《金瓶梅》中即多次描写到当时豪富人家所穿用的各色织金妆花衣服,包括大量的遍地金袍、袄及比甲(坎肩)。清代小说《红楼梦》中,则描写贾母赏给宝琴一领“凫靥裘”斗篷,乃是用“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不久,贾宝玉复从贾母那里得到一件“雀金裘”斗篷,是“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书中这些描写,正反映了当时贵族服饰的真实风尚与面貌。有趣之处在于,作者曹雪芹为强调“雀金裘”的珍稀,有意将之描写为“哦啰斯”的产品,是舶来货。这种描写,虽然突出了贾府“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奢豪气势,却不符合历史事实。以金线、鸟羽线入织物这种特殊工艺,正是在千年丝国——中国取得了最高的成就。曹雪芹形容雀金裘“金翠辉煌,碧彩闪烁”,极恰当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织金、织孔雀羽等珍贵织物罕见的富丽效果。
 
 
  
№1 ☆☆☆拼死說句心裏話2005-08-08 14:13:32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二 )
 
  
 
  
  板块二 工业篇
  (一)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1.原始社会:半坡人有较高的纺织技能,会织麻布,制麻衣。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纺织技术有新的进步,已有养蚕缫丝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
   2.西周:丝织品除平织物外,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了刺绣。
   3.战国:长沙楚墓出上的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
   4 .秦朝:以民营为主,能生产锦绣等高档丝织品。
   5.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种的丝绸。西汉的长安、临淄和襄邑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 业。陈宝光是西汉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他发明了织花机。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西汉丝绸遗物出土. 长沙马王堆出上了素纱禅衣等大量丝织品。东汉时桑麻种植扩大,丝、麻织业发展迅速,洛阳、山东、四川等地都设有服官。新疆地区已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羊毛也成为纺织原料。两汉时,会稽地区出产的葛,是当时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越布列为贡品。
   6.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蜀汉所产蜀锦,行销吴、魏。后赵的邺锦与蜀锦齐名,前秦的回纹锦深受人们喜爱。北魏在纺织业发达的河北地区集中了大批工匠,纺织品产量大增。
   7.隋唐:①产地分布广: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定州出产的高级丝织品,每年仅上贡朝廷的就达1500多匹。③分工细,品种多,有不少新产品:官营丝织业仅织染部门就有25种作坊,丝织品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其中的绫有20多个品种。④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从发掘出来的丝织品看,颜色多达20多种,至今色彩鲜丽,图案也很新颖,有些还吸收了波斯的风格和手法。
   8、五代十国:丝织业规模大、名牌多(蜀绣、吴绫);南唐宫廷生产的染织物,染色工艺独特、名贵。
   9、辽宋夏金:①北宋丝织业有新的进步,产地有两浙、 四川两大中心;花色品种繁多。②南宋棉纺业取得新的成就。棉纺业比重上升,从两广、福建扩展到江南地区,出现纺车、弹弓、织机等工具。棉纺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③辽代纺织业空前发展,辽墓中出土一件刻丝夹被,惊绝天下。④西夏的毛织业是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10.元:黄道婆把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技术带回家乡松江乌泥泾。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江南一批小镇也因棉纺织业而迅速发展起来。
   11.明清:如江南"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
 
  
№2 ☆☆☆拼死說句心裏話2005-08-08 14:18:0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範圍給的太大了,有好多……………不……………
№5 ☆☆☆拼死說句心裏話2005-08-08 14:28:21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哇!这么多呀!谢谢心里话同学!范围是大了点,本来想选其中一个的,又怕不够写,所以只好大面积撒网……不好意思呀!
 
谢谢你提供的资料!俺欢天喜地地抱回去咯!
№6 ☆☆☆天低树2005-08-08 15:44:48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对了,再问一下,那个枣核形的是“杼”啊?我一直以为那是“梭”呢,那梭是什么样的?梭和杼有什么不同?分别做什么用徒?
№7 ☆☆☆天低树2005-08-09 09:22:06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一.【杼】
  1.织布机上的。形状像梳子,用于确定经线的密度,保持经线的
   位置,并把纬线推向织口。
 2.织布机上用来持理纬线的梭子。见曾母投杼条。战国策˙秦策
    二: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第二个解释,同于梭〉
 
   二.【杼】 1.纺织的工具。机杼指织布机。
          南朝梁˙木兰诗二首之一: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唐˙李白˙诗: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
             2.纺织。南齐书 王敬则传:机杼勤苦,匹裁三百。
 
   【梭】织布时用来牵引横线的器具,两头尖,中间粗,丝束放于
     中空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梭子刚出现时,名称并不明确,常叫为杼。江苏泗洪曹庄出土的汉画像石有“慈母投杼图”,图中坐于机内者为曾母,转身一手做训示状,机后有一杼(梭)落地,拱手而跪者是曾子。这可证明汉以前已经有梭,但名称仍然用杼。这种梭就是由刀杼演化来的。
 
  梭子两头尖、外壳光滑,在梭口里引纬往来很快,使织布效率大为提高。梭子在后来的织机中曾长期应用,直到现代织机采用喷流技术,才“织布不用梭”。
№8 ☆☆☆月橘2005-08-09 13:00:56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纺织业
 
  在唐前期,纺织、冶铸、烧瓷等几个部门的手工业生产,都有较显著的发展。首先是纺织业。北方善织绢,江南盛产布,唐前期大体上还是如此。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亳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定州的绫绢产量最多,每年要向皇帝进贡1500多匹。江南的丝纺织也有了很大发展。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当时的丝织物品种和花式都很多,争奇斗艳,十分精美。当时的麻纺织也很发达,黄州(湖北黄冈)的赀布被列为第一等。棉纺织在唐代也有较显著的发展,当时西北的吐鲁番和南方的云南、两广、福建等地,各族已愈来愈普遍地种植棉花和生产棉布。这时,印染技术有明显提高。
№9 ☆☆☆nofertiti2005-08-14 22:35:04留言☆☆☆ 
投诉 加书签 引用 不再看TA

回复此贴子

名字:
选择图案:
内容:
(注意:一次最多可提交3000字,且一次最多可提交三张尺寸在1024*1024范围内的图片,超出部分请分次提交!)
图片链接:
(贴图规则)


返回上层 管理 返回本版块首页返回交流区首页返回主页

 

只看楼主